天天看點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作者:溪談朱雀

文/編輯丨溪談朱雀

在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下“關注”,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增加閱讀體驗,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哲學家列夫·舍斯托夫旨在建立一種新的自由思維方式,其表現為與一種錯覺作鬥争,即我們在對我們最重要的問題上理性地掌握了必要的真理,例如生與死的問題。正如俄羅斯哲學家所了解的那樣,哲學不是純粹的思考,而是“某種内在的行為,内在的再生或二次出生”。

舍斯托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中采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詞彙中“信念再生”的概念,在他的成熟思想中進一步發展了“覺醒”的概念,其中“覺醒”的主題構成了他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在個人處于絕望或死亡邊緣時,為個人的自由和創造性轉變的權利而戰。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析了舍斯托夫的“覺醒”思想,作為他哲學視野的關鍵比喻和發展特征之一。特别是,我認為,源于舍斯托夫早期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亞和普羅提諾的解釋,在他後來的著作中,“覺醒”的概念——一個人的世界觀的根本的、内在轉變的可能性——标志着他寫作中一種新的救贖模式的開始。

●—《介紹》—●

俄羅斯流亡哲學家列夫·舍斯托夫,經常被描述為存在主義作家、存在主義人文主義者和哲學史家,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列夫·舍斯托夫的哲學起源于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哲學傳統,與他對世界哲學家、作家和神學家的閱讀密切相關。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在其他思想家中,舍斯托夫早期對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弗裡德裡希·尼采的研究對塑造他的哲學世界觀尤為重要。十九世紀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羅斯和歐洲越來越受歡迎。舍斯托夫強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現實主義挑戰了西方理想的觀念。

對他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是“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和強大的藝術家”,而且是對人性進行徹底更新了解的先驅和啟發者。由“尼采的前輩”舍斯托夫創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成分被融合在一起。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正如尼古拉·别爾嘉耶夫所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每個生物中發現了一個火山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叛逆而沖突的人物對人類知識的激進批判,為舍斯托夫的悲劇哲學提供了動力。

這種對人類存在的挑釁性方法,以及從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作品中獲得的對人類心理的深刻洞察,對舍斯托夫信念的形成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謝斯托夫以原創思想家和優秀造型師而聞名,他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物的思想,闡述了他對現代理性主義和科學實證主義的大膽攻擊。“作為最早認識到普羅提諾哲學新現實的人之一”,舍斯托夫的沖突立場也源于他在閱讀莎士比亞悲劇時個人願望與道德要求之間的緊張關系。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在《俄羅斯哲學史》中,瓦西裡·V·岑科夫斯基認為,如果不考慮俄羅斯哲學傳統,就無法全面了解舍斯托夫的思想。

岑科夫斯基将舍斯托夫的思維方式描述為“一種信仰意識,因其持續和清醒的品質而罕見”,這表明在舍斯托夫的著作中,二十世紀俄羅斯宗教思想的發展達到了最高點。

然而,事後看來,一些當代學者觀察到,正是舍斯托夫對西方哲學實證主義的拒絕,導緻了他在上個世紀其他俄羅斯哲學家中的孤立地位。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二十世紀初,一系列被稱為俄國革命的曆史事件給俄國知識分子帶來了精神危機。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并持續到整個革命期間,有一種即将發生的災難的感覺。啟示錄的概念出現在亞曆山大·布洛克、阿列克謝·雷米佐夫、安德烈·别利、馬克西姆·高爾基和謝爾蓋·布爾加科夫等作家的作品中。

當時,舍斯托夫的許多同僚都受到馬克思分析經濟、政治和曆史事件的理論方法的影響。正如别爾嘉耶夫所寫,“對于1890年代末的俄羅斯知識分子來說,馬克思主義無疑意味着歐洲化,接觸西方趨勢和登上更廣闊的舞台”。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到十九世紀末,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形态,成為俄國知識分子的主導哲學理論。雖然謝斯托夫最初對新的知識思潮表示同情,但很快就對社會政治烏托邦的理想感到失望。當他反對個人的創作自由到教條主義(哲學,科學和道德)的代表力量時,他渴望擺脫理論論證。

與同時代知識分子的大多數,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西歐哲學家相反,舍斯托夫的哲學視野出現在它決心将哲學研究領域擴充到現有和公認的規範之外。從1890年代後期在基輔和聖彼得堡最早出版的書籍開始,舍斯托夫的寫作就一直以他對人類生活的悲劇荒謬的關注為主。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哲學家觀察到,人類存在的悲劇不符合唯心主義、實證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思維體系;它建立在生活中不可調和的沖突之上,超越了對真理的計算和可預測的定義。根據他的說法,“悲劇發生在人類靈魂深處,沒有眼睛可以伸手去看”。

雖然“無所不知”的現實對某些人來說似乎是合理的,但對于一個孤獨的人(例如絕望的人)來說,最終的、永遠不可征服和無情的現實包含了不可避免的恐怖。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是以,舍斯托夫看到哲學的開始不是從驚訝開始的,不是從宗教裁判所開始的,而是從絕望開始的。在他的革命前作品中形成,莎士比亞和他的批評家布蘭德斯(1898),托爾斯泰和尼采的教學:哲學和說教(1900)。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悲劇哲學(1903)和無根據的神化(1905),在危機時刻或面臨危及生命的情況和死亡時突然創造性轉變的想法成為舍斯托夫悲劇哲學的核心概念。在他的第一本書《莎士比亞和他的批評家布蘭德斯》(1898)中,舍斯托夫就認為古典哲學和思辨哲學的真理為人類自由設定了界限。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與十九世紀中葉流行的俄羅斯虛無主義觀點相反,人類的痛苦是随機的,無意義的事件,不依賴于人們的行為,腳注5舍斯托夫拒絕将随機性(sluchainost)和無意義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特征。

根據他對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理查三世》、《李爾王》、《麥克白》和《哈姆雷特》的分析,舍斯托夫提出了将成為他哲學核心的問題:人類生活是荒謬悲劇的主題和人類苦難的問題。是以,在他看來,哈姆雷特悲劇的本質在于王子無法放棄以前熟悉的虛構生活世界,直面現實——即痛苦和意識的世界。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生命與睡眠的比較,以及從理性引導的生命中喚醒的呼喚,腳注7這将成為他成熟寫作中的關鍵比喻之一,可能來自舍斯托夫早期對莎士比亞的閱讀。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一本書中,思想家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這将激發他未來的哲學探究:一個人應該受苦才能完成内在的發展。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悲劇哲學》(1903)一書中,舍斯托夫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的思想帶入了比較讨論,對兩位十九世紀思想家的思想進行了批判性和哲學性分析。在這篇文章中,舍斯托夫強調了作家有能力通過他的文學作品講述他的個人生活故事的重要性,他的“信念再生”的故事。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在解釋這種分析背後的動機時,舍斯托夫指出,對他來說,熟悉作者的傳記以跟蹤作者思想的發展并“了解信念是如何”誕生“的”。

借鑒尼采對西方理想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舍斯托夫确立了他的哲學的目的是打破論證的邏輯和理想主義的連續性。他提出,與科學探究不同,哲學應該來自人類生活,最深刻的思想隻能來自絕望。

從舍斯托夫的角度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是《地下筆記》。在他的叙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中揭示了他自己一生的信念和對過去的痛苦放棄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地下筆記》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經曆“最可怕的危機之一,隻有人類靈魂才能為自己做好準備和承受”的時候。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舍斯托夫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寫小說時的心理狀态定義為一個突然意識到他一生都錯誤地認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為“最謙卑的人”服務的“令人心碎的恐懼呐喊”。舍斯托夫建議,從《地下筆記》開始,陀思妥耶夫斯基放棄了以前的理想,并接受了挑戰,在他的哲學視野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學說。

舍斯托夫稱贊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讓自己嘲笑最珍貴和最神聖的人類感情”的“前所未有的勇氣”,并指出“地下的真相與其寬宏大量的前輩完全不同”。

從無根到自由:列夫·舍斯托夫思想中的“覺醒”主題

●—《文獻》—●

【1】巴赫金,M. (2019)《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

【2】巴拉諾夫-切斯托夫,N.(1983)《列夫·舍斯托夫的一生:根據他同時代人的通信和回憶》

【3】别爾嘉耶夫,N. (1934)《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種解釋》

【4】别爾嘉耶夫,N.(2000)《向革命和社會主義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和唯心主義》

【5】加缪,A.(1955)《西西弗斯的神話》

【6】埃爾米切夫(2016)《列夫·舍斯托夫的起義和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