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共和》評選“影史百大最重要政治電影”,賈樟柯入選兩部

作者:澎湃新聞

美國雜志《新共和》(New Republic)在最新一期刊出了一份題為“影史百大最重要政治電影”的片單,紀錄片《阿爾及爾之戰》位居榜首,中國導演賈樟柯也有兩部作品《站台》和《世界》入選。

誕生于1914年的《新共和》,是美國老牌的文化政治雜志。雖然它的名字裡有着“共和”二字,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左派刊物,約翰·杜威、喬治·奧威爾、弗吉尼亞·伍爾夫、蘇珊·桑塔格等人都曾為其供稿,是美國政治圈和文化界的重要力量。不過,現如今的《新共和》每年僅發行十期,銷量約在五萬冊上下,網絡版的浏覽人次也不算高,且主要閱聽人仍是美國中老年白人男性,社會影響力已今非昔比。

《新共和》評選“影史百大最重要政治電影”,賈樟柯入選兩部

從左到右為本次片單一到五名:《阿爾及爾之戰》《諜影迷魂》《奇愛博士》《總統班底》《一個國家的誕生》海報

這次的片單推選活動,由年已74歲的前《村聲》雜志影評人詹姆斯·霍伯曼(J. Hoberman)幫助《新共和》組織,也是他将原本的“影史百大最佳政治電影”,改成了現在的“影史百大最重要政治電影”。由“最佳”(best)改為“最重要”(most significant),雖隻是一字之差,但意義卻相當明顯:這一百部電影,不一定拍得盡善盡美,但卻在政治層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義,時至今日,依然有着振聾發聩的警世作用。

《新共和》評選“影史百大最重要政治電影”,賈樟柯入選兩部

從左到右為本次片單六到十名:《意志的勝利》《戰艦波坦金号》《不做虧心事》《浩劫》《登龍一夢》海報

詹姆斯·霍伯曼和《新共和》共向全球130多位電影學者、影評人發出邀約,邀請他們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前十部政治電影。最終,他們共收到其中79人的回複,其中既有《紐約時報》的A.O.司各特(A.O. Scott)、《洛杉矶時報》的賈斯汀·張(Justin Chang)、《紐約客》的理查德·布洛迪(Richard Brody)、英國《觀察家報》的雷克斯·裡德(Rex Reed)等知名影評人,也有紐約電影節藝術總監丹尼斯·林(Dennis Lim)、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電影部主管戴夫·科爾(Dave Kehr)等行業領袖,還有專攻好萊塢影史的電影書作者彼得·比斯金德(Peter Biskind)、華沙大學電影系教授米哈烏·奧勒什奇克(Michal Oleszczyk)等電影學者,應該說相當程度上也算是代表着目前西方主流影評界的共同觀念。當然,這些參與者基本全都來自英美兩地,不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哪怕是歐洲大陸的相關人物,也都沒有怎麼獲得邀約。也是以,榜單本身存在明顯的“跛腳”缺陷,隻能當作一家之言,姑妄聽之。

【片單】

100. 《一個唱,一個不唱》(One Sings, the Other Doesn’t,1977)

導演:阿涅斯·瓦爾達

上世紀70年代兩位法國女性的平行人生,在女性解放運動的大背景下,兩人尋找生命的意義,人生軌迹出現交集。

99. 《奇幻核子戰》(Fail Safe,1964)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

經典冷戰驚悚片,美軍轟炸機編組因意外而被指派執行轟炸莫斯科的任務,美國總統需及時聯系到蘇聯當局,以防核災難發生。

98. 《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

導演:約翰·福特

這部由詹姆斯·斯圖爾特和約翰·韋恩聯袂主演的黑白西部片,旨在傳遞的道德内涵的複雜性,堪稱導演約翰·福特曆年作品之最。

97. 《德意志零年》(Germany Year Zero,1948)

導演:羅伯托·羅西裡尼

羅西裡尼“戰争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盟軍占領下的柏林城内,一名德國男孩如何在被戰争蹂躏後的廢墟中為養活家人而奔波。

96. 《沒有貓的笑容》(A Grin Without a Cat,1977)

導演:克裡斯·馬克

一部關于全球激進運動的精彩紀錄片,探讨了全球左翼運動在上世紀60年代的成功和進入70年代後的衰退。

95.《亡命者》(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1932)

導演:茂文·勒魯瓦

難以謀生的退役老兵被迫參與搶劫,結果被判處苦役,锒铛入獄。

94. 《周末》(Weekend,1967)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在這部充滿諷刺性的黑色喜劇中,一對布爾喬亞夫婦為繼承遺産而在周末時驅車上路,展開了一段意外之旅。

93.《世界》(The World,2004)

導演:賈樟柯

影片通過北京世界公園裡的一群年輕人,探讨了全球化對于中國勞工的影響。

92.《鐵皮鼓》(The Tin Drum,1979)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影片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納粹崛起期間一名三歲男孩因對成人世界感到徹底厭惡而決定停止長大的故事。

91.《辛瑞那》(Syriana,2005)

導演:斯蒂芬·加漢

這部由喬治·克魯尼飾演中情局特工的驚悚片,叙事環環相扣,凸顯了石油行業的陰謀與腐敗。

90.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Investigation of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1970)

導演:埃裡奧·貝多利

一名警方高層割斷情婦喉嚨後,故意留下證據,想看看自己是否能逃脫懲罰。

89.《薩爾瓦多》(Salvador,1986)

導演:奧利佛·斯通

由詹姆斯·伍茲飾演的攝影記者前往薩爾瓦多記錄内戰慘狀的精彩故事。

88. 《聖女貞德的激情》(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

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這部隽永的默片根據真實曆史事件改編,講述1431年時貞德被審判、定罪和處決的過程。

87.《獵殺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2012)

導演:凱瑟琳·畢格羅

影片戲劇化地呈現中央情報局特工尋找基地組織上司人奧薩馬·本·拉登以及他最終被海豹突擊隊殺死的曆程。

86. 《奧林匹亞》(Olympia,1938)

導演:萊妮·裡芬施塔爾

這部極有争議的紀錄片記錄的是1936年在納粹德國舉行的奧運會,在攝影技術上有着大量創新。

85.《伊凡雷帝2》(Ivan the Terrible, Part Two,1958)

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據說《伊凡雷帝》第一部很受斯大林的青睐,于是又有了這第二部,繼續講述俄羅斯曆史上這位傳奇沙皇的人生故事。

84.《天國與地獄》(High and Low,1963)

導演:黑澤明

三船敏郎飾演的企業高管接到綁匪來電,勒索三千萬日元才能換回兒子,但其實被綁架的卻是他司機的兒子。《華盛頓郵報》曾評論說,這就是《麥克白》故事的變奏,差別僅在于“三船敏郎的婚姻狀況要比麥克白更好”。

83. 《永遠的處女》(Go, Go Second Time Virgin,1969)

導演:若松孝二

在這部充滿實驗性的日本“粉紅電影”中,兩個受到性創傷的青年人在屋頂相遇,漸漸敞開心扉。

82.《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4)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影片根據克裡斯·凱爾(Chris Kyle)的回憶錄改編,講述了這位著名的海豹突擊隊狙擊手在伊拉克四次執行任務的曆程,以及戰争如何改變了他之後的人生。

81. 《哈維·米爾克的時代》(The Times of Harvey Milk,1984)

導演:羅伯·愛潑斯坦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加利福尼亞州首位當選為公職人員的同志哈維·米爾克的生平故事,從他作為平權運動的活動家直至他被人暗殺的全部過程一一呈現,而殺人者丹·懷特也在本片上映翌年自殺身亡。

80. 《市政大廳》(City Hall ,1996)

導演:哈羅德·貝克爾

紐約警察和黑幫發生槍戰,一名六歲兒童意外被殺,由約翰·庫薩克扮演的副市長受命調查,阿爾·帕西諾扮演的市長也被牽扯其中。

79. 《智利說不》(No,2012)

導演:帕布羅·拉雷恩

該片以半虛構方式描述智利1988年為決定獨裁者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是否可以繼續執政而舉行的那次全民公決。

78. 《八小時不是一日》(Eight Hours Don’t Make a Day,1972)

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這本是電視電影,當年分五集播出,通過一名年輕工廠雇員的視角來呈現現代德國勞工階級的生存狀況。

77. 《殺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1988)

導演:克裡斯托弗·基耶洛夫斯基

主人公因謀殺計程車司機而被捕,一位年輕律師試圖阻止他被判處死刑。

76. 《極度空間》(They Live,1988)

導演:約翰·卡朋特

洛杉矶流浪漢意外發現一副太陽眼鏡,透過它能揭示這世上的統治階層是如何以潛意識資訊流來操控全人類的;而且這些上層階級,其實都是長着一副骷髅臉的外星人。

75. 《星河戰隊》(Starship Troopers,1997)

導演:保羅·範霍文

在23世紀的地球,聯合公民聯盟的軍隊正與來自外星的蟲族上演血腥大戰……本片上映之初曾被不少人誤會是在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張目,稍後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導演真正想要達到的是諷刺的目的。

74.《站台》(Platform,2000)

導演:賈樟柯

影片展現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小人物的生活與命運的變遷。

73. 《狗鎮》(Dogville,2003)

導演:拉斯·馮·特裡爾

影片走的是實驗、先鋒的路線,場景僅有一個簡單的舞台,講的卻是事關人性、政治、道德的大問題。

72.《秃鷹七十二小時》(Three Days of the Condor,1975)

導演:西德尼·波拉克

由羅伯特·雷德福飾演的中情局分析員,意外發現内部某些不可告人的龌龊勾當後,自己也陷入了一連串危機之中。

71.《富貴逼人來》(Being There,1979)

導演:哈爾·阿什貝

主人公本是不谙世事的淳樸園丁,一旦告别自己原本的隐居生活,走入花花世界,竟意外成了人人倚重的政治天才。

70. 《斯大林之死》(The Death of Stalin,2017)

導演:阿爾曼多·伊安努奇

講述斯大林忽然去世之後,他的昔日親密戰友如何為争權奪利而鬧得不可開交的黑色喜劇。

69. 《華府風雲》(The Best Man,1964)

導演:富蘭克林·沙夫納

本片由戈爾·維達爾根據自己的舞台劇劇本改編而來,講述兩位總統候選人為争奪黨内提名而明争暗鬥的全過程。

68. 《兵工廠》(Arsenal,1929)

導演:亞曆山大·杜輔仁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名烏克蘭士兵由前線回到基輔家中,在鎮上的兵工廠裡組織起了一次勞工起義。

67. 《秩序之點》(Point of Order!,1964)

導演:埃米爾·德·安東尼奧(Emile de Antonio)

這部紀錄作品記錄了1954年在美國國會舉行的麥卡錫聽證會,旨在調查這位因肅清美國國内赤色力量而名載史冊的參議員是否曾插手過陸軍事務,幫助與其志趣相投的二等兵辛恩獲得特殊照顧。“難道你沒有道德感嗎?”聽證會上的這句話,讓人永遠難忘。

66. 《悲哀和憐憫》(The Sorrow and the Pity,1969)

導演:馬塞爾·奧菲爾斯

這部令人驚歎的紀錄片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占領期間,當地群眾與納粹的合作和抵抗,拍得一針見血。

65. 《前進,神軍》(The Emperor's Naked Army Marches On,1987)

導演:原一男

“二戰”已經結束,但對于前日本士兵奧崎賢三而言,尋找真相的曆程卻才剛剛開始。原來,在戰争結束後的第23天,他所在的工兵連有兩名士兵忽然遭到槍決,為找出真相,奧崎賢三不懼怕任何阻力。

64. 《美國總統》(The American President,1995)

導演:羅伯·萊納

本片由艾倫·索金負責編劇,屬于好萊塢少見的政治愛情片。影片講述邁克·道格拉斯飾演的正在競選連任的鳏夫總統,不顧幕僚強烈反對,愛上了一位環保人士。

63.《盧蒙巴:先知之死》(Lumumba: Death of a Prophet,1991)

導演:哈烏·佩克

這部令人大開眼界的紀錄片,講述了剛果前總理盧蒙巴的離奇死亡。在1961年被暗殺之前,他是非洲獨立運動的标志性人物。

62. 《赫魯斯塔廖夫,開車!》(Khrustalyov, My Car!,1998)

導演:阿列克謝·日爾曼

這部黑白喜劇片以發生在1953年冬天的反猶行動作為背景,透過一名軍醫的人生起落,讓觀衆看到了斯大林時代的灰暗與落幕。

61. 《大地》(Earth,1930)

導演:亞曆山大·杜輔仁科

杜輔仁科的“烏克蘭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發生在蘇聯村莊中的集體化程序。

60. 《愛情與無政府》(Love and Anarchy,1973)

導演:裡娜·韋特缪勒

在上世紀30年代,一名信奉無政府主義的意大利農民,為替被法西斯警察殺害的朋友複仇,住進一家妓院,開始籌劃如何暗殺墨索裡尼。

59. 《當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1949)

導演:羅伯特·羅森

根據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也是奧斯卡曆史上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政治題材電影,其人物原型正是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民粹主義政治家、路易斯安那州州長休伊·朗(Huey Long)。

58. 《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2016)

導演:哈烏·佩克

這部紀錄片以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手稿作為藍本,反映了馬丁·路德·金、馬爾科姆·X等黑人運動領袖的澎湃人生。

57. 《政壇列傳》(The Last Hurrah,1958)

導演:約翰·福特

影片講述了一位老派的愛爾蘭裔政客試圖第五次競選連任市長的故事,最終他意識到時代已經不同了。

56. 《戰争迷霧》(The Fog of War,2003)

導演:埃羅爾·莫裡斯

面對紀錄片導演埃羅爾·莫裡斯的鏡頭,曾在肯尼迪和約翰遜兩位總統手下擔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談起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卻暴露出不少他原本或許并不想要忏悔的秘密。

55. 《大幻滅》(Grand Illusion,1937)

導演:讓·雷諾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名法國士兵因所乘飛機被擊落而落入了德軍的戰俘營,結果兩人與同袍一同策劃了一起成功的越獄行動。

54.《搖尾狗》(Wag the Dog,1997)

導演:巴瑞·萊文森

準備競選連任的總統,偏巧遇上了性醜聞行将爆發,為轉移外界的注意力,他的競選團隊找來好萊塢制片人,刻意炮制了虛假的戰争危機。

53. 《納粹集中營》(Nazi Concentration and Prison Camps,1945)

導演:喬治·史蒂文斯

“二戰”結束後的紐倫堡法庭上,本片作為視訊證據,被用于針對納粹戰争罪犯反人道罪行的指控。導演史蒂文斯原本在戰前以喜劇片著稱,但在拍完這部反映納粹集中營慘狀的紀錄片後,徹底轉變了戲路。

52. 《偷自行車的人》(Bicycle Thieves,1948)

導演:維托裡奧·德西卡

在這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傑作中,男主角帶着八歲的兒子走遍羅馬街頭,隻為找回被竊的自行車。

51. 《殺戮演繹》(The Act of Killing,2012)

導演:約書亞·奧本海默

距離印度尼西亞軍方大規模屠殺平民的幾十年後,當初那些行刑隊的上司人又在這部紀錄片中情景再現了那些殺戮的場面。

50. 《懲罰公園》(Punishment Park,1971)

導演: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

在這部僞紀錄片中,美國因尼克松總統宣布緊急令而進入非常狀态,大批政治激進分子紛紛被捕,留給他們的隻剩下兩個選擇:入獄或是去“懲罰公園”參加殘酷的軍事訓練。

49. 《自己去看》(Come and See,1985)

導演:依萊姆·克裡莫夫

“二戰”期間,一位白俄羅斯少年加入蘇聯抵抗組織,與納粹軍隊奮勇作戰,但回家後卻發現更可怕的事情正在等待着他。

48.《吹牛顧客》(Bulworth,1998)

導演:沃倫·比蒂

競選失敗的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起了自殺的念頭,但又想給家人留下一筆高額人壽保險。然而,去意已決的日子裡,他反倒有了過去從未有過的生活的勇氣。

47. 《視差》(The Parallax View,1974)

導演:艾倫·J·帕庫拉

一位志在競選總統的參議員被人暗殺,目擊證人也都遭到滅口,隻剩下身為記者的主人公卧底調查,誓要公布其中的陰謀。

46. 《冷酷媒體》(Medium Cool,1969)

導演:哈斯克爾·韋克斯勒

影片借用1968年發生在芝加哥街頭的大騷亂的真實畫面,表現了圍繞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所發生的社會動蕩。

45.《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本片根據埃裡希·雷馬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群天真的德國新兵在“一戰”中的恐怖遭遇。

44. 《鴨湯》(Duck Soup,1933)

導演:萊奧·麥卡雷

在影片中,名為自由國(Freedonia)的虛構地界,其實有着一位獨裁的元首。

43. 《硝煙中的玫瑰》(Born in Flames,1983)

導演:莉茲·波登

故事中的紐約市,曆經了一場和平的社會主義革命,但卻依然發生了社會活動家被警察殺害的不幸。

42. 《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1977)

導演:安傑伊·瓦伊達

這是公認的波蘭曆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講述一位電影系學生為完成論文而探訪某位平民英雄的故事。

41. 《烽火赤焰萬裡情》(Reds,1981)

導演:沃倫·比蒂

影片講述充滿理想主義的記者約翰·裡德的一生。

40. 《坐在門口的幽靈》(The Spook Who Sat by the Door,1973)

導演:伊凡·迪克森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美國黑人,他加入中情局,并學會了遊擊戰的本領,随後辭職來到芝加哥,訓練起了一群自由鬥士。

39. 《心靈與智慧》(Hearts and Minds,1974)

導演:彼得·戴維斯

這部具有開創性的紀錄片是在美國從越南撤軍不久後上映的,對前後五屆美國總統任内的越戰情況做了統一梳理。

38. 《初選》(Primary,1960)

導演:羅伯特·德魯

這部紀錄片展現了約翰·F·肯尼迪和休伯特·H·漢弗萊在威斯康星州争奪民主黨黨内初選提名的幕前幕後。

37. 《謀殺弗萊德·漢普頓》(The Murder of Fred Hampton,1971)

導演:霍華德·阿克

一部關于21歲的伊利諾伊州黑豹黨領袖的紀錄片。對于他的死亡,該片就當地警方提出的官方證詞,列出了多項質疑。

36. 《讓娜·迪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1975)

導演:香特爾·阿克曼

這是一部女權主義的力作,展現了一位獨身女人在布魯塞爾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的平凡生活。

35.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導演:喬治·A·羅梅羅

本片被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僵屍電影,有着強烈的政治寓言色彩。

34. 刺殺肯尼迪(JFK,1991)

導演:奧利佛·斯通

導演對肯尼迪遇刺案有着誇張但又很具有說服力的獨到看法。

33.《公民凱恩》(Citizen Kane,1941)

導演:奧遜·威爾斯

這部虛構的人物傳記片,常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32. 《燃火的時刻》(The Hour of the Furnaces,1968)

導演:奧克塔維奧·赫蒂諾 費爾南多·索拉納斯

這是一部三段體的論證式紀錄片,探讨了阿根廷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殖民主義、階級鬥争和解放曆史,也是“第三世界”左派電影的典範。

31. 《社會中堅》(Salt of the Earth,1954)

導演:赫爾倍特·比勃爾曼

本片導演、制片和編劇,全都被麥卡錫議員的非美活動委員會(HUAC)列入了黑名單,而這部講述新墨西哥州礦工罷工運動的劇情片,也同樣上了好萊塢的黑名單。

30. 《白宮風雲》(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1933)

導演:格雷戈裡·拉·卡瓦 (Gregory La Cava)

拍攝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諷刺片,沃爾特·休斯頓飾演的美國總統為解決大蕭條問題,竟立志要走民粹主義獨裁路線。

29. 《江湖異人傳》(The Great McGinty,1940)

導演:普萊斯頓·斯特奇斯

要前途還是要良心,這是主人公麥金迪在從政的路上要面對的艱難抉擇。

28. 《塞爾瑪》(Selma,2014)

導演:艾娃·德約列

本片對馬丁·路德·金上司的1965年塞爾瑪大遊行以及為争取黑人投票權而展開的非暴力運動,做了深刻描寫。

27. 《低度開發的記憶》(Memories of Underdevelopment,1968)

導演:托馬斯·古鐵雷茲·阿萊

豬灣事件後,一位古巴作家的妻子和家人逃往美國邁阿密,他卻選擇獨自留下,思考關于祖國和他自己的過往曆史。這是古巴電影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26.《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

導演:查理·卓别林

喜劇大師查理·卓别林的諷刺傑作,他一人分飾兩角。

25.《罷工》(Strike)

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這部默片是蘇聯早期電影的标志性作品,描述了大革命之前的俄國勞工一次最終未能成功的反抗。

24.《林肯》(Lincoln)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美國第十六任總統充滿魅力,他為正式廢除奴隸制不得不面臨來自黨内的巨大壓力。

23. 《華府千秋》(Advise & Consent,1962)

導演:奧托·普雷明格

影片講述美國總統因提名具有赤色背景的人物擔任下任國務卿,進而引發國會騷亂。對于一部拍攝于1962年的電影而言,《華府千秋》有着超越時代的坦率和直白。

22.《黑潮》(Malcolm X,1992)

導演:斯派克·李

這是對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爾科姆·X的一次緻敬,從他在波士頓的少年時代一路延伸至他的精神之旅和為黑人解放而戰的曆程,很可能是丹澤爾·華盛頓從影以來的最佳演出。

21.《夜與霧》(Night and Fog,1955)

導演:阿倫·雷奈

這部“二戰”結束十年之後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重新逼迫觀衆正視納粹德國犯下的可怕暴行。

20.《候選人》(The Candidate,1972)

導演:邁克爾·裡奇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具有左翼立場的良心律師,但是在競逐美國參議院議席的過程中,必須與受人歡迎的共和黨現任議員展開激烈角逐,很可能會失去原本的理念和誠信。

19. 《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2006)

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這部德國影片以上世紀80年代的民主德國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負責監視知識分子的斯塔西特工。

18. 《智利之戰》(The Battle of Chile,1975-1979)

導演:帕特裡西奧·古斯曼

這是一套分三部分呈現的紀錄片,記錄了針對阿連德政府所發起的軍事政變成功後,發生在智利各地的政治壓迫和反革命活動。

17. 《巴黎公社》【La Commune (Paris, 1871),2000】

導演:彼得·沃特金

這是一部長度超過五小時的紀錄片,以情景再現手法描述發生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事件。

16.《校園風雲》(Election,1999)

導演:亞曆山大·佩恩

這是發生在美國中學裡的學生會選舉故事,同時也是反映美國現實的不折不扣的政治電影。

15. 《大風暴》(Z,1969)

導演: 科斯塔-加夫拉斯

這是針對1963年發生在希臘的左翼政治家被暗殺事件的再創作。

14. 《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70)

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

影片改編自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名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被派去暗殺他過去的老師——一位左翼知識分子。

13.《中國姑娘》(La Chinoise,1967)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這是戈達爾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惡魔》的随性改編,講述了一群年輕的學生活動家在巴黎組織革命的驚人曆程。

12. 《美國哈蘭縣》(Harlan County U.S.A.,1976)

導演:芭芭拉·卡頗

本片雖是紀錄片,但反映1973年肯塔基州勞工罷工運動的扣人心弦的程度,絕不遜色于任何好萊塢劇情片。

11.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導演:弗蘭克·卡普拉

這是一部永不過時的電影,在美國的政治首都,這一次,以詹姆斯·斯圖爾特為代表的善良的人,終于戰勝了腐敗。

10. 《登龍一夢》(A Face in the Crowd, 1957)

導演:伊利亞·卡贊

這是導演伊利亞·卡贊和編劇巴德·舒爾伯格在冷戰時期聯合發出的一次警告,這警訊無關外星人入侵或是核戰陰雲,而是關乎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所構成的潛在威脅。時至今日,這種警告早已成為美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基本事實。

9. 《浩劫》(Shoah, 1985)

導演:克洛德·朗茲曼

長達九個半小時的《浩劫》是為全體遇難猶太人而樹的一座紀念碑。導演拒絕重構過去,放棄了深挖檔案資料的傳統做法,轉而采用大量當事人的采訪,力圖再現那場浩劫的真實面目。

8.《不做虧心事》(Do the Right Thing,1989)

導演:斯派克·李

這是夏天最炎熱的周六,這是紐約布魯克林的核心地帶。導演大膽地将自然主義、寓言故事、政治煽動和劇情懸念糅合在了一起,在種族問題上直言不諱的态度,如今看來依然毫不過時。片中諸多人物相繼登場,他們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道理,也讓觀看這部電影的每一個人,必須想好自己該持哪種觀點,該站在哪個隊伍裡。

7.《戰艦波坦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1925)

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為了1905年那次反沙皇革命失敗的二十周年紀念,愛森斯坦奉命制作了本片。他曾說過,相對于吉加·維爾托夫著名的“電影眼”(Kino-eye)理論,他自己的電影是“電影拳頭”(Kino-fist),而《戰艦波坦金号》就是這種“電影拳頭”的最好例證。在這裡,時間和空間被徹底打碎,再重新組合,而那場著名的“敖德薩階梯”,也成了再也無法被超越的蒙太奇巅峰。《戰艦波坦金号》開創了政治電影的新空間,也成了所有人都想要複制的對象——也包括納粹德國,于是才有了《意志的勝利》。

6.《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

導演:萊妮·裡芬施塔爾

格裡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是在用電影改寫曆史,相比之下,裡芬施塔爾這部關于1934年納粹黨徒大會的擺拍式紀錄片,在其藝術成就、形式創新和感官刺激上,不光毫不遜色,甚至還要在所謂電影的魔法效果上,更勝一籌。它讓世人看到了如何利用電影來塑造偶像、制造事件。

5.《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

導演:大衛·格裡菲斯

這是史無前例的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奇觀,美國電影就此誕生,誕生在了罪惡之中。“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看到。”導演格裡菲斯如此宣布。是以,他讓觀衆看到了美國南方的白人至上主義是如何高高在上,讓觀衆看到了1865年至1877年美國重建時期的種種恐怖,讓觀衆看到了三K黨的恐怖主義。不可否認,從很多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的誕生》都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電影,但它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具有煽動性的、最危險的電影,沒有之一。

4.《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6)

導演:艾倫·J·帕庫拉

在一位神秘人士的幫助下,兩位《華盛頓郵報》記者成功揭露“水門事件”,使得理查德·尼克松被趕出白宮。但是,這與其說是美國民主的勝利,還不如說是坐實了美國新聞媒體無冕之王的地位。影片上映之際,恰逢美國建國兩百周年,也就此取代了弗蘭克·卡普拉的《史密斯先生去華盛頓》,成了最具正面意義的美國政治電影。隻是,與《史密斯先生去華盛頓》一樣,《總統班底》所屬的那個相對來說還沒那麼市儈的時代,如今早已成為過去。

3.《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庫布裡克的這部關于核毀滅的黑色喜劇,堪稱一場人心大快的驅魔儀式。1933年,馬克斯兄弟用《鴨湯》來嘲笑獨裁者;三十年後,庫布裡克和編劇特裡·索澤恩又用《奇愛博士》對核彈大加嘲弄。

2.《諜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

導演:約翰·弗蘭克海默

這是一部堪稱完美的政治娛樂片(也是最能展現肯尼迪時代氛圍的政治驚悚片),講述的是一個關于精神控制、暗殺和陰謀的巴洛克式的故事,而影片上映之際又恰逢古巴飛彈危機的緊要關頭。

1.《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1966)

導演:吉洛·彭泰科沃

本片受阿爾及利亞政府委托制作。導演彭泰科沃深受弗朗茨·法農著作的影響,采用類似新聞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用的也都是非職業演員,但節奏上以及配樂上卻像是驚悚片。影片呈現的是來自第三世界的聲音,加上在美國上映之前沒多久,恰逢紐瓦克、底特律爆發街頭騷亂,這讓本土觀衆對其多了一層共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