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預制菜如何成為“新廣貨”?這場研讨會從“科産金”融合角度講透了

作者:王琦 785
預制菜如何成為“新廣貨”?這場研讨會從“科産金”融合角度講透了

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柳甯馨,鄭玮,彭敏靜 珠海報道

7月4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珠海市人民政府指導,廣東省預制菜裝備産業發展聯合會主辦,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承辦的首屆預制菜裝備産業大會在珠海舉辦。

當天下午,預制菜“科産金”融合新實踐主題研讨會也成功舉辦,集聚政界、商界、學界、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等社會各界人士智慧和資源,共同推動預制菜裝備産業的創新發展。

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21世紀報系黨委書記、總編輯鄧紅輝在緻辭中表示,預制菜産業正處于全産業鍊加速變革的重要發展階段,裝備日漸成為産業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對于提高發展效率、增強發展能級、創新發展模式具有重大作用,可以預期,不管是預制菜産品還是預制菜裝備,都有望催生一批“新廣貨”。

“預制菜裝備産業的巨大機遇令人鼓舞,但需要群策群力、齊心協力,特别是需要‘政産學研用金’各方力量的協同,打通‘科技-産業-金融’高水準循環體系。”鄧紅輝說。

科技裝備為預制菜标準化“提速”

目前,預制菜行業發展主要面臨幾個痛點,包括預制菜風味和滋味的保真、營養和健康的均衡、食品安全、工業技術的突破、生産裝備的更新等。

根據安信證券的研報,目前大陸70%以上的預制菜加工企業存在小、弱、散的狀态,不少企業仍然是個體工商戶和作坊式生産模式,産品種類相對單一,同質化嚴重,甚至無法保證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

在不少嘉賓看來,标準化是解決大陸預制菜産業困難的關鍵路徑,即整個生産過程全部由機器完成,以标準化、規模化為主要特征,定制一整套自動化生産裝置,實作流水線作業。

中國預制菜産業聯盟輪值主席、百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晨義認為,中國的預制菜産業要做大做強、實作高品質發展,必須實作标準化。“預制菜标準化的關鍵在裝備,而預制菜裝備必須實作智能化、柔性化、內建化。”

在中國飯店協會預制菜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呂義忠看來,預制菜産業要實作創新與發展,标準化的産品生産是産業立足點,多樣化的産品創制是産業切入點,煙火氣和儀式感的産品設計是産業新亮點,營養更新是産業閃光點。

“預制菜有六個次元,包括色、香、味、形、意、養,也包括食材甄選、新型加工技術、新型滅菌技術、包裝及鎖鮮技術、儲運及複熱技術。産品品質保真是預制菜産業創新的核心力,加工技術革新是産業創新的源動力,加工裝備創制是産業創新的産品力。”呂義忠說。

呂義忠告訴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堂食需要甄選食材、烹饪技藝和工匠精神這三個要素,但預制菜不僅需要遵守這三個要素,還需要将傳統的烹饪技藝進行數字化、标準化、工業化,把烹饪技藝固化到每一個生産工序環節之中。

戴晨義也認為,預制菜生産過程中,廚師提供菜品原型僅完成了這道菜的20%,接下來要有工藝師進行廚藝到工藝的轉化,把每一步廚藝變成工藝後才能進行生産,“工藝師将所有工序都打通後,最後的落腳點一定是在裝備上。”

“真正的标準化應該由機器來完成,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菜品一進入生産線就完成生産,這樣出來的菜品才能實作各方面名額一緻。”戴晨義說。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紫為雲董事長、總裁顧友良表示,技術賦能有望降低預制菜産業的成本,也給産業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現在預制菜品牌在消費端認可度不太高,甚至被認為品牌弱小、不規範的主要原因是資訊不透明。”

“如果真正有品牌、有情懷的公司實作了預制菜所有環節資訊透明,品牌的塑造會越來越快。”顧友良表示,AI可以讓預制菜的品質看得見,種植、分揀、清洗、加工、包裝、質檢、倉儲、物流、貨架等所有流程可以通過AI技術向消費者随時随地呈現。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還能讓食品産地可視化。“如果用元宇宙的數字孿生技術,甚至能跨時空看到産地的特色。”顧友良補充。

金融“活水”助力預制菜穿越周期

在主題研讨會現場,多位嘉賓談起,預制菜一二三産融合特征顯著,資金是影響這一新興産業能否持續拓展市場、實作産業更新的關鍵。

預制菜如何成為“新廣貨”?這場研讨會從“科産金”融合角度講透了

“預制菜是一個把産品從鄉村放到餐桌上的産業,涉及一二三産不同類型的企業,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形成針對預制菜全行業發展的完整科技、金融支援方案。”廣東省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羅文奇在研讨會上直言。

羅文奇表示,不同類型的預制菜企業對融資需求存在差異,例如,在廣東省商業聯合會的會員企業中,第一産業的企業融資更多依賴政府扶持或低息貸款,第二産業的會員企業則更多開展融資租賃,“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打造适應不同類型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解決方案。”

聚焦預制菜産業融資問題,廣東在此前出台“菜十條”中明确提出,要創新金融信貸服務,大力發展預制菜産業供應鍊金融,支援金融機構為預制菜産業開發金融專項産品,發揮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作用,建構廣東預制菜産業發展基金體系,切實降低企業融資難度和成本。

随着預制菜這一萬億藍海市場逐漸開啟,疊加各項政策支援,預制菜産業已經逐漸吸引到資本的目光。

“我們認為預制菜的拐點才剛剛到來。”剛剛投資了何氏水産的廣東中科科創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莫海勇表示,“經過大量調研,我們認為預制菜是一個長賽道,也是一個穿越周期的賽道,這個賽道很有價值。”

莫海勇表示,科技含量、産品品質、消費潛力以及大規模供應能力是關鍵要素,也是影響投資決定的重要參考标準,“無論在哪一輪,我們投資的前提都是看重企業上市的潛力或資格,最終有望登陸中國資本市場。”

海創會資本總裁、中國預制菜産業聯盟投資委員會副主任韋豔敏同樣在論壇現場向一衆企業抛出“橄榄枝”,“預制菜産業的市場規模夠大,這也是投資機構、政府、高校願意下沉到這個賽道的原因。2023年,海創會将有2億美元的基金聚焦投資預制菜産業,歡迎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來跟我們交流。”

除了為預制菜企業提供資金支援,投資機構的加入也為這一新興産業的發展帶來更多附加價值。“不僅參與策劃,而且推動品牌和品類創新、建構多方位營銷路徑,這些領域才是我們作為投資機構更多附加價值的展現。”韋豔敏表示。

在研讨會的最後環節,大會為2023智造預制菜·投資潛力TOP20入選企業部分代表現場授牌。

入選企業表示,預制菜裝備産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驅動,離不開金融賦能。隻有推動“科技-産業-金融”實作高水準循環,才能提高預制菜裝備的技術水準和品質。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