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還原真相:控制全球網絡的13個“根伺服器”,到底控制在誰手中?

還原真相:控制全球網絡的13個“根伺服器”,到底控制在誰手中?

争奪人類社會的數字邊疆——網際網路治理的曆史起源

資料就是新石油。

——英國資料商人克萊夫·休姆拜(Clive Humby)

資料不是新石油,而是新核能。

——英國技術思想者詹姆斯·布萊德爾(James Bridle)

還原真相:控制全球網絡的13個“根伺服器”,到底控制在誰手中?

作為冷戰時代互相確定毀滅的核威懾戰略對峙的産物,網際網路是美國的軍事網、學術網、政務網。作為後冷戰時代美國世界權力的重要支點,網際網路開始在美國民用化、商業化、國際化,從美國的國家網變成美國的國際網。

作為後冷戰時代結束之際大國之間利益、文化與力量競争的焦點,資訊技術政治、經濟、國内、國際多個次元上醞釀着人類社會的新文明。網際網路究竟是服務于少數人垂拱而治優哉遊哉的小宇宙,還是億萬人追求實作美好生活的大世界,圍繞這兩種未來的争論将劃定人類社會的數字邊疆。這場争論勢必深深嵌入大半個21世紀的時代精神,并時刻提醒人們,在大地、海洋、天空之外,一個全新的空間競争時代到來了。

▍林肯計劃,陸海空天

網際網路的構想,最初來自建立星際間網際網路的技術靈感,但實際推動者是美國國防部。1949年8月,蘇聯試驗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旋即集合陸海空三軍力量,成立了“防空系統工程委員會”。為了防止敵方轟炸機低空飛行躲避雷達探測,既要在地面上廣設雷達站,又要讓各雷達站之間能快速迅捷互通資訊。是以,1949年12月,防空系統工程委員會建議,借助高速電子計算機技術革新指揮控制系統,既能讓各雷達站迅速傳遞資訊、彼此溝通,又能集中控制、中央協調,每個雷達站還能借助計算機成為國家防禦系統指揮中心,“既去中心化、又多中心化”,這一陸海空三軍通用的指揮控制系統研究,被命名為“林肯計劃”,并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林肯實驗室”。自1958年6月26日建立起,一直使用至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半自動防空系統,就是“林肯計劃”的産物,無數美國科學家投身其中,包括那些網際網路的建立者。可以說,“林肯計劃”就是美國網際網路的搖籃,正是美蘇互相確定毀滅的威懾和平戰略競争催生了網際網路。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人類社會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極大地刺激了美國政府。1958年2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決定建立國防部進階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縮寫為DARPA),由其負責整合美國飛彈研究,區分軍事與民用太空研究,最初的三大研究項目為空間技術、彈道飛彈防禦和固體推進劑。DARPA适應學術研究的需要,采取更彈性靈活的組織模式:不像其他政府部門那樣雇用大量公務員,而是挑選社會上的傑出科學家作為研究項目主管,與其簽訂為期三至五年的短期合同,并授予其極大的自由選擇權,資助那些他們認為有利于軍隊的研究,由他們運用專業知識和研究聯系優勢,與大學和商業公司組成研究項目組。這種組織模式既有高風險,也有高回報,還以遙不可及的技術夢想吸引了學術界,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是以長期保持在全球尺度上的先進技術主導權。1960年,DARPA将所有民用太空項目移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将軍事太空項目移交美國軍隊各部門。此後,DARPA繼續上司美國的高新技術研究,包括反彈道飛彈、核試驗探測、雷達、高能光束、先進材料、隐形化合物、戰場傳感器、雷射、非聲學潛艇探測、納米技術,以及包括圖形模拟在内的計算機科學,網際網路就是DARPA所推動的軍事資訊技術革命的一部分。

林肯計劃所開發的半自動防空系統有兩套,一套備戰,一套備用,備用的半自動防控系統,同樣擁有一整套昂貴的大型計算機,以及負責技術維護的國防承包商。為了避免備用系統閑置廢棄,1961年6月,美國國防部在DARPA之下設立了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負責指揮控制系統研究,研究如何連接配接國防部設在各重要場所的計算機。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首任主任,是美國心理學家、計算機學家、人機互動領域專家約瑟夫·卡爾·利克萊德(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1962年10月-1964年7月在任,1974-1975年再次擔任)。利克萊德此前長期從事半自動防控系統研究,他上任後,在“星際計算機網絡概念”系列讨論中,提出了建立全球計算機網際網路絡系統的設想,推動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大學設立了計算機科學系,推動了允許多個程式同時運作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分時分組交換技術,将各個分時區域網路聯結在一起,讓資訊通過不同的電路分散分布于整個系統,即便某個網絡受到破壞,仍然可以控制和傳遞資訊,這引起了美國軍方的強烈興趣。

是以,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加速推動建立阿帕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縮寫為ARPANET,簡稱阿帕網)。1965年2月,林肯實驗室的一台計算機與加州聖莫尼卡一家系統開發公司的計算機成功連接配接。1969年12月5日,阿帕網的四個節點完成連接配接,阿帕網正式誕生,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1972年,羅伯特·卡恩擔任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他構想了分組交換網絡,并與斯坦福大學教授文頓·瑟夫合作設定了阿帕網的原始版。文頓·瑟夫1973至1982年任職于DARPA,資助推動了軍方所需要的TCP/IP、分組無線電、分組衛星和分組安全技術,資助建立了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配置設定局,并在2000-2007年間擔任董事長。斯蒂芬·克羅克等人則合作編寫了通訊控制程式。1975年夏,阿帕網的控制權,從DARPA移交國防通信局。1980年,美國國防部為所有軍用計算機網絡制定了TCP/IP标準。1984年9月,阿帕網重組,為美國軍事站點建立了獨立的軍事網絡(MILNET),用于非機密的國防部通信,美國的民用網和軍用網正式分離。

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縮寫為NSF)資助幾所大學建立了美國超級計算中心,1987年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科網(NSFNET),成為美國政府和大學的骨幹網際網路。1990年2月28日,阿帕網正式退役,商業網絡興起,國科網不再是骨幹關節。1988年,克萊因洛克代表美國國家研究網評估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送出了一份《建立國家研究網》的報告,這項建議促成了1991年12月9日的美國高性能計算機法,推動了美國國家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即“資訊高速公路計劃”。1995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終止資助國科網,美國網際網路正式商業化。

▍東西海岸,技術政治

正如前文所說,美國網際網路的前身,就是美國國防部進階研究計劃局開發的軍用系統:阿帕網。阿帕網最初的四個節點分别位于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猶他大學,這四個節點都在美國西海岸。

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主機是阿帕網的第一個節點,上司者是倫納德·克萊因洛克,他組織了40人的研究團隊。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點30分,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建立了與斯坦福研究所之間的主機連接配接,克萊因洛克的一位學生,時年21歲、喜歡不分晝夜程式設計的程式員查理·克萊因(Charley Kline),在電腦主機鍵盤上,開始輸入登入指令,但他隻在鍵盤上敲了兩個字母:LO,主機就癱瘓當機了,一小時後才恢複并成功登入,LO成為阿帕網上的第一條消息。在阿帕網正式誕生之後的第二年,1970年,阿帕網連接配接了美國西海岸與東海岸。1975年,聯網主機增至57個,就在這一年的夏天,阿帕網的運作控制權,從進階研究計劃局移交給負責管理美國和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的國防通信局,後者在第一場資訊化戰争即海灣戰争後重組并更名為美國資訊系統局。

在克萊因洛克的研究團隊中,還有三個學生作為計算機科學家在美國網際網路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且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是文頓·瑟夫、斯蒂芬·克羅克和喬恩·波斯特爾。文頓·瑟夫後來成為美國軍方所需要的TCP/IP協定和一系列分組通信技術的推動者,還是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縮寫為ICANN)的建立者。斯蒂芬·克勞克上司開發了第一份主機對主機協定,并與文頓·瑟夫等人合作編寫了大量網際網路協定,而波斯特爾則從1969年12月5日阿帕網四節點正式聯網之日前,就一直是網際網路數字位址的實際配置設定者,是以人送綽号“數字凱撒”,也有人叫他“網際網路之神”。

在掌管包括頂級域名、IP位址和端口在内的網際網路号碼配置設定權近三十年後,“數字凱撒”波斯特爾憑借一己之力,掀起了一場網際網路根域名管理權風波,這場風波最終随着他的生命畫上句号而消弭,美國的東海岸勝過了西海岸。根伺服器的控制權徹底從西海岸的技術權威,轉向了東海岸的政治權威。全球共13個根伺服器,10個在美國。美國的10個根伺服器,分别是A、B、C、D、E、F、G、H、J、L根,7個在東海岸,還有1個在西海岸的美國政府機構手中。美國這10個根伺服器分布如下,5個在弗吉尼亞州:含A主根伺服器在威瑞信公司、C根在PSLNeT公司、G根在國防部網絡資訊中心、J根在威瑞信公司、L根在ICANN。2個在馬裡蘭州:D根在馬裡蘭大學、H根在陸軍研究所。3個在加利福尼亞州:B根在南加州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E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F根在網際網路軟體聯盟。還有3個分别在瑞典斯德哥爾摩(I根)、荷蘭阿姆斯特丹(K根)、日本東京(M根)。

1997年7月1日,美國總統克林頓要求商務部準備将網際網路域名系統私有化(私有化在美國是現代化的代名詞),商務部第二天就網際網路域名管理方案釋出了征求意見稿。1998年1月28日,為了測試美國政府放棄對域名系統的控制權之後根伺服器管理權的轉移是否順暢,波斯特爾憑借其“數字凱撒”的絕對技術權威,事先在IANA設定了一個伺服器,然後向12個網際網路根域名營運商發送電子郵件,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指令重新配置伺服器,将A根區伺服器從當時的NSI(Network Solutions Inc.,縮寫為NSI)所壟斷的A.ROOT-SERVERS.NET(198.41.0.4)改為IANA的DNSROOT.IANA.ORG(198.32.1.98),8個非政府營運商都按照他的指令做了更改,4個政府營運者沒有依令而行。這樣一來,波斯特爾就将網際網路根域名控制權在美國政府與非政府營運商之間進行了分割。

這一網際網路根域名管理權事件,彰顯了美國西海岸的技術權威與東海岸的政治權威之間的網際網路治理權之争,象征着資訊環境憑借技術權威對現實世界的政治權威發起了挑戰。盡管波斯特爾對網際網路數字位址的配置設定權也是依據美國國防部進階研究計劃局的授權合同行使,但這一授權非常松散而寬泛。當然,結局并不出人意料,美國政府在得知他的舉動後,立即要求其停止測試,将控制權還給代表政府掌管A主根伺服器的網絡方案公司。克林頓政府的科學政策顧問還對其發出了威脅:“你不會永遠在網際網路上工作”,波斯特爾最終停止測試,并歸還了根域名控制權。1998年2月20日,美國商務部電信與資訊管理局釋出了一份綠皮書,名為:改進網際網路域名名稱與位址的技術管理模式,決定改變網際網路DNS根區管理權,強化美國政府對網際網路位址和根區的控制權。

1998年10月16日,在心髒瓣膜手術8年後,波斯特爾因心髒手術并發症在洛杉矶去世,一個時代結束了。随着IANA的消失,新興的ICANN取而代之。ICANN的崛起,意味着認證權在互聯資訊網絡中發生了巨變,網際網路在美國從“不可治理”轉向“可治理”。在網絡空間,誰擁有網際網路号碼、域名、位址的配置設定權,也即網際網路的終極認證權,誰就在事實上擁有全球資訊環境下的“數字主權”。持續了近十個月的根域名管理權之争,最終以美國政府宣示對網際網路的政治主權而告終。在資訊環境下,這種主權,很顯然是單邊的,而且長期以來,事實上也是唯一的。簡言之,美國對網際網路的單極認證權,使之擁有了資訊環境下的單邊數字主權。

▍單極認證,單邊主權

1969年,前美國海軍軍官,西屋原子能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實體學家,約翰·羅伯特·貝斯特(John Robert Beyster),在加利福尼亞聖地亞哥創立了一家員工所有權公司:國際科學應用公司(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縮寫為SAIC),作為一家國防和情報承包商,SAIC主要為美國政府提供核能及核武器影響研究、資訊系統、國防、國家安全等相關技術服務。2012年,SAIC拆分為兩家公司:SAIC、Leidos,Leidos繼承了SAIC的主要業務。2016年,Leidos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資訊技術部門合并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防資訊技術服務提供商,主要客戶是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土安全部和情報部門,尼克松政府的國防部長,克林頓政府的國防部長和中央情報局長,福特、卡特和裡根政府的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高管,先後成為其管理層成員,該公司至今仍是美國前十大承包商之一。

1975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赫恩登鎮,網絡方案公司成立了。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跟蹤當時人們通過網景浏覽器連接配接網絡的一切行為,也是一家以政府部門為主要客戶的政府承包商,這種在新加坡被稱為政聯公司的企業在美國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國防和政府事務領域。1992年12月31日,NSI成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網際網路域名注冊管理贈款的唯一投标人,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獨家授權合同,獨家壟斷了所有非政府的網際網路通用頂級域名注冊管理權,還負責維護中央域名資料庫WHOIS,後來還從波音公司那裡分包了.mil頂級域名注冊管理權。1993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将域名注冊局私有化,NSI再次成為私有化合同的唯一投标人,每年獲得590萬美元的财政撥款。

1995年3月,SAIC收購了NSI,并獲得NSF授權開始收取域名注冊費,每個域名收費100美元,其中30%捐給NSF。1997年,随着業務激增,NSI在上市後變成了SAIC的搖錢樹,SAIC對NSI的所有權壟斷也開始招人批評,呼籲美國政府管管網際網路之聲不絕于耳,是以,SAIC決定斷尾求生:将NSI一分為二,放棄注冊服務業務,保留注冊管理權,繼續管理囊括世界上所有域名的核心資料庫。為了減輕社會和政治壓力,SAIC還在1995至2000年之間進行了為期五年的公共公關活動,邀請了至少一半的參衆兩院議員和白宮内閣官員,參觀NSI,試圖使之明白世界網際網路的運作,離不開NSI每天24小時、每周7天、每年365天,保持包括A主根伺服器在内的域名系統運作。1998年,美國商務部和國家電信與資訊管理局授權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配置設定局管理域名系統,打破了NSI對域名管理的壟斷權,但在技術上仍由NSI負責維護。2000年,NSI被另一個美國政府承包商威瑞信公司(VeriSign)收購,威瑞信營運着全球13個根伺服器中的兩個(A和J),擁有.com和.net的頂級域名,是全球主要的域名供應商和域名系統基礎設施關鍵供應商,對網際網路根區的任何更改,最初都是通過威瑞信營運的A根伺服器分發的,後來則通過威瑞信設計的單獨分發系統,通過任播技術分發給13個根伺服器。

ICANN享有全球域名和位址的配置設定權,仍然以中心化的高度集權的控制模式行使。為了掩飾自己的單邊主權,克林頓政府授權ICANN制定網際網路政策,承擔配置設定IP位址資源、編輯根區檔案、協調全球唯一的協定号碼的配置設定等核心技術職能。盡管其職能所向是國際性的,但它的權力行使卻要對美國政府負責。美國是這一權力唯一的監管者,任何對IANA根區檔案的修改,均需經獲得美國商務部稽核同意。美國商務部與ICANN簽訂了聯合項目協定,确定其必須遵循的政策制定任務清單,列出了反映美國利益的明确設想和階段性目标。美國商務部還與威瑞信公司簽訂合同,由其具體執行ICANN的技術協調政策,并規定它必須遵守美國根區檔案的明确訓示。

這就是說,美國政府享有對ICANN根區的全面政策權威。1998年10月,與波斯特爾去世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國商務部宣布擁有這項權力。任何修改、增删根區檔案的舉動,均需獲得美國聯邦政府的書面許可。在“9·11”之後,小布什政府于2005年6月30日宣布美國政府永久享有這項權力,而其他國家隻能在ICANN的政府咨詢委員會擔任沒有實權的顧問。

是以,網際網路的全球治理實質是一種單邊的治理,這種單邊治理延續了美國新帝國不同于老英帝國的新間接統治模式。作為一個全球化帝國,美國在技術、教育、金融、文化乃至法律等層面都實行一種公私合作夥伴關系模式:個人或公司承辦,政府部門提供财政或政策支援,并擁有“黃金股”,享有監督權、控制權。美國之是以能夠建立這種單邊全球治理體系,也正是因為它在資訊技術上的領勢地位,及其作為全球網際網路連接配接中心的地位。技術上司權,支撐着其單邊數字主權乃至數字霸權。2004年,由于與利比亞在頂級域名管理權問題上發生争執,美國終止了利比亞的頂級域名.LY的解析服務,導緻利比亞從網絡中消失了3天。也是在這一年,美國國家安全局開始籌建“虛拟國界”,以便追蹤所有即将進入美國的遊客。這些做法彰顯了網際網路既是美國的國際網、又是美國的國家網的雙重特性。

對于美國所享有的單邊全球治理及其在資訊環境下的單邊主權,世界各國并不買賬。自2002年起,為了和美國分享網際網路的國際管理權,國際電信聯盟希望并最終獲得聯合國授權,召開了“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分為日内瓦和突尼西亞兩個階段,從2002年持續到2005年。在峰會上,開發中國家希望挑戰美國的單邊統治,歐盟則希望美國對網際網路的監管更國際化。但是,無論日内瓦還是突尼西亞峰會,最終都沒有産生對美國單邊主權的任何挑戰,所達成的協定也更多成為一紙空文,美國的單邊統治一直持續到2015年。

随着2013年“斯諾登事件”的暴發,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全球“收集一切”的宗旨和能力,大白于天下,引起世界各國公憤。斯諾登最終經香港逃往俄羅斯,并于2022年9月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持續沖突期間正式獲得俄羅斯國籍。面對國際公憤,聲名狼藉的美國政府,被迫于2015年宣布兌現早就做出的承諾,正式将網際網路域名和數字位址的配置設定權、控制權移交給ICANN。但事實上,ICANN所享有的權力直到今天也并沒有脫離美國政府的監管,網際網路A主根伺服器的營運管理權,及其對12個根伺服器的分發控制權,隻是由ICANN轉包給威瑞信這家美國政府的資訊技術承包商,繼續由其擔任根區維護者。美國的單邊主權,并沒有受到實質觸動。

▍互聯之網,紡織世界

在美國的單邊統治之下,世界各國所享有的,隻是自己領土邊界之内的網際網路政策制定權,包括對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網際網路内容提供者和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管理、規制、治理權。對于最重要、最核心的網際網路域名和數字位址配置設定權,各國仍然無法幹預,一幹網際網路國際組織的作用也往往僅限于網際網路社群規則制定。是以,全球網際網路的治理格局,本質上和事實上,都仍然是“單邊主權,分層分治”模式,即,美國的單邊治理、各國的有限自主和國際組織的社群自律,美國仍然主導着代碼層、實體層、搜尋層、應用層,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作用往往僅限于内容層。這也表明,僅僅着力于内容層,還遠遠不夠。

這是因為,網際網路是一種世界紡織術。在互相確定毀滅的核威懾戰略對峙時代,作為美國網際網路的搖籃,“林肯計劃”可以說是“曼哈頓計劃”的副産品,二者都是囊括各個科學門類的系統工程,核武器與網際網路是一枚硬币的兩面,從冷戰期間構築的軍用網、政務網和學術網,到冷戰結束後的民用網、商業網和國際網,美國都是先行者。但作為核威懾戰略對峙的另一方,蘇聯也并非無所作為。早在1956年,蘇聯也出現了建立軍民兩用國家計算機網絡的構想。1962年,蘇聯科學家格盧什科夫(Victor Mikhailovich Glushkov,1923–1982)提出了全國自動化系統構想,計劃在電話線上建立全國計算機網絡,以莫斯科中央計算機為中心,連接配接分布在各大城市的200個中級計算機中心,後者又與20000個國民經濟關鍵生産地的計算機互連,進而實作蘇聯國民經濟核算、規劃和管理資訊的收集和處理。事後看來,格盧什科夫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很多不同于美國的計算機理論,比如有望突破所謂馮—諾依曼瓶頸的“宏觀管道處理技術”,自動機、無紙化辦公,以及讓人類能與計算機進行語義交流的自然語言程式設計,甚至還提出了類似“思想上傳”的“資訊不朽”理論。1970年10月1日,在美國阿帕網誕生接近一年之後,格盧什科夫希望向蘇聯最高層推銷自己的電子社會主義網絡烏托邦計劃,盡管沒有成功,但這一擱置也隻是讓蘇聯國家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比美國遲了十年。随着冷戰的結束,美國的網際網路變成了世界的網際網路,但蘇聯的網際網路技術基礎顯然是俄羅斯能夠建構“主權網際網路”的底氣所在。由于美國日益把俄羅斯和中國視為其長期戰略競争對手,把伊朗等國家視為不服從其全球支配權的所謂“區域霸權”,俄羅斯等國家開始謀求建立“主權網際網路”,或者希望将互聯資訊網絡空間的認證權更多地控制在領土邊界之内。

在我們正在見證的曆史程序之中,圍繞網絡安全和世界權力展開的大國競争,落實在晶片等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所構築的實體層。實體層成為高技術邊疆上大國競争的主戰場,這在很大程度上颠倒了長期以來資訊環境不同層級的輕重次序和層際關系,通過先進技術引領世界,通過資訊技術紡織世界,通過紡織世界定義世界,成為捍衛虛拟主權、構造資訊靈境的關鍵一步。

可以說,誰能紡織世界,誰才能構造資訊靈境。1993年夏秋之交的銀河号事件,加快了中國的資訊化程序,從軍事網、政務網、學術網到商用網、民用網、國際網,在發展、治理與安全之間,中國創造了一個屬于全體中國人的資訊環境,并正在努力将其構造為資訊靈境。而“銀河号事件”的另一個直接産物,同樣是資訊靈境的必要一環,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就是中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名為“中國北鬥”。“中國北鬥”走了三步,第一步是1994年開始研制,2000年底服務中國的北鬥一号,第二步是2012年服務亞太的北鬥二号,第三步是2020年面向全球的北鬥三号。從胸懷天下到立己達人,從仰望星空到經緯時空,中國的北鬥變成了世界的北鬥。

在萬物皆可資訊化的時代,中國靈境前景可期。如果使之更符合中國人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向往,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屬于中國人的資訊靈境。中國人動辄數以十億級以上的資訊的需求、生産、使用,最能發揮資訊技術革命的網絡化、資訊化生産力。在這個意義上,的确需要對資訊靈境提出自己的構想。在資訊環境中,中國是人類社會第一個億級、第一個十億級文明。對這樣的十億級文明而言,資訊靈境,不是更理性化的蘇聯式電子計劃經濟,也不是自由放任的“人人金融、人人韭菜”,而是人們所向往、所追求的美好社會。在這樣的資訊靈境中,人人擁有生産、選擇、傳播、接收資訊的分布式自傳播能力,衣食住行更便捷,生産、流通更高效,配置設定、消費更公平,個人資訊更安全,商業資料使用更合理,公共資料更公開,資訊推送更主動,公共服務更便利,犯罪識别更迅速,健康資訊更互聯,急救定位更準确,應急通信更及時。總之,在資訊靈境中,生計更可靠,生活更舒适,生命更張揚,流動更自由,發展更安全,治理更合理,主權更穩固。

面向未來,中國這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大國的現代使命,正是通過提升全球資訊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來改造實體層、紡織世界,提供更多的全球資訊公共物品,消除全球範圍上的内外不均勻、南北不對稱、東西不平衡的資訊鴻溝,突破美國在資訊環境下的單邊主權結界,馴服技術巨靈,創造出一個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的資訊靈境,進而在保衛屬于中國人的靈境主權前提下,探索重新定義世界的多重可能性,使之服務于人類社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本文作者歐樹軍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本文節選自歐樹軍新著《靈境内外:網際網路治理簡史》,原題為《争奪人類社會的數字邊疆——網際網路治理的曆史起源》。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網誌:@人大重陽 ;微信公衆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