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術相關】一個博士生接受怎樣的訓練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

作者:刀客特李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131397675

來源:知乎、深度學習技術前沿

我覺得一個合格的博士需要經曆以下幾個訓練:

  • 能夠平衡上課和科研。選擇足夠有代表性的專業課,課程的成績大部分為優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時候。每個學期要至少選2門專業課(指的是海外博士,國内的話,可能是4門以上),同時做科研工作。這個過程其實是比較痛苦的。因為其實光是上課、完成作業、期中期末考試就不容易了。國外的研究所學生課程通還要組隊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個學期3門課已經苦不堪言,4門課還能同時做TA或RA的已經是到了極限。但是這是博士頭兩年的必經過程,必須要訓練這個同時handle多門課程+項目,且不耽誤自己科研的能力。
  • 訓練每天花時間看文獻。如果不能保證每天都看,也要保證每周有看一定數量。讀文獻講究方法。了解本領域最近進展,隻看文章的标題和Abstract,遇到感興趣的和重要的留下來重點關照。幾年博士生涯下來,讀過的文章超過幾千篇,精讀文章超過幾百篇。
  • 嘗試了解本領域全世界的著名課題組、教授或團隊,各自的風格和長處是什麼。嘗試與這些人包括論文中的大牛見面,聊天,甚至建立更深入的聯系。這是對科研人脈圈的訓練,未來在博士以後去找pos-doc,教職,工業界工作甚至申請國外綠卡都會幫到大忙。
  • 訓練總結的能力。平時讀文獻,看新聞,聽報告,或是自己的靈感,遇到好的點子都可以随時記錄下來。這樣保證自己處于本領域或本行業的最前沿。同時業保證自己在做手頭項目的同時,還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開。
  • 博士期間,多參加學術或行業會議。嘗試在會議中做報告(最好是英文的國際報告)或poster。争取拿一些獎(如:XX會議最佳展示獎,海外優秀自費留學生獎。。。)
  • 不斷鍛煉寫作能力。有報道說,一個科研人員,在論文寫作和期刊發表上面所花費的時間占據全部科研時間的将近60%。從我個人經曆來看,我覺得這個比例是靠譜的。博士科研工作做的再好,無法用精煉的語言寫出來,就無法讓世界上其他人了解到你的工作,就不能展現價值,也會被頂刊所拒絕。對于學術型寫作,每個人并非一出生就是專家,前期甚至要經曆一個很痛苦的階段。每寫一篇新文章,新摘要,新的會議論文,都要深思熟慮,痛苦不堪.
    【學術相關】一個博士生接受怎樣的訓練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
  • 既然提到寫作和期刊,那麼一個必不可少的訓練就是投稿、拒稿和修改稿件的訓練,和與不同期刊小編or同行大牛們的斡旋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逐漸把握不同期刊的風格、文書風格、發表周期、對創新性的要求。這樣,當你下一個工作完成之時,基本上也就知道大概可以投到哪裡了。
  • 演講訓練,如做presentation的能力。作為博士,勢必要在系裡,學校裡登台演講;在國際會議如MRS, ACS, IEEE等大場合登台演講;qualify, 預答辯,答辯。不利用這些機會把自己鍛煉成一個合格的演說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啊。
  • 心态的訓練。對于科研來說,我們都是在和大自然(自然科學)或者複雜的社會(社會科學)打交道,挑戰自己的極限。有成功更有失敗,甚至失敗的機率會更高些。這樣,在博士前面幾年,會不斷的經曆失敗,并對自己的工作産生懷疑。同時,也有很大可能,承受着好幾年過去了還有文章的精神壓力,比不了業的壓力,别人都工作了我還在讀書的壓力。。。可以說,讀博是一種人生最高層次的曆練,因為是在挑戰人類的認知。當經曆了這些以後,每一位成功畢業的博士都是值得尊敬的戰士。我相信,人生後面遇到任何苦難,一位博士都可以坦然面對了。

作者:王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630268431

我覺得一些重要的訓練和大緻對應的時間。具體執行上因個人長處、短處而異。

【學術相關】一個博士生接受怎樣的訓練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

這裡,在“讀研階段”沒有把碩士和博士分開。時間線是按香港政府建議碩博連讀四年來訂的,每格一學期。當然實際上由于北美博士是五年,因為找工作競争力原因我們這邊也經常讀五年。但是規劃時間上,預備出提前量也是好的。我通常也會邀請同學過來做大學論文,這樣再多點提前量。

如果研一的同學大學沒有本專業科研經驗,我一般會先給兩個簡單題目,這樣,所謂科研訓練中基礎的部分就差不多了。剩下都是進階的,沒有上限,可以不再受基礎科研訓練的困擾和畢業壓力限制,盡量發展。

作者:anthonyl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861908681

  • 看文獻,能初步判斷别人論文的品質高低和表達水準;
  • 能知道所在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和長處所在;
  • 結合導師給的研究方向,能提出具體技術路線并疊代完善研究方案;
  • 知道如何掌握研究進度,能大緻判斷一個研究課題需要哪些結果,何時告一段落;
  • 能完整寫出論文初稿(英文寫作最好),知道科技寫作的規範;
  • 能看明白審稿人意見,在回複上能避免牛頭不對馬嘴或者反向了解;
  • 會做15分鐘以上的學術報告,在自己的研究課題上不會被無理提問帶歪;
  • 博士期間工作成果能形成3篇以上論文的素材并在答辯前發表2篇;
  • 博士學位論文完整而無嚴重漏洞。
  • 上課不重要,成績不重要。

作者:顧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141099162

我認為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培養具體做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鍛煉管理學術生活的能力。這些訓練有些是導師給你的,有些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具體做研究的能力比較直覺,即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細分為如下部分幾點。

1)進行針對性學習和有效入手的能力。博士研究很多時候是新課題,不太可能從頭開始學習所有知識,這個時候進行選擇和平衡就非常重要了,一方面要有寬厚的整體基礎,一方面要在具體的研究點上有所突破,并且要在一定的時間内完成。

2)進行問題拆解與關聯的能力。這一點比第一點稍微難一些,也算是科研開始上路的标志吧。這一步的目标是掌握把未知的問題轉換為能解決的方案的能力,并掌握和熟悉常用的研究範式。

3)展示和說服的能力。文本層面,學術寫作(含作圖)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思維習慣,簡潔有邏輯的陳述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總結。非嚴格文本層面上,如何與導師、同行、合作夥伴進行基于不同目的的高效交流,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管理學術生活的能力的話,則主要針對想要在學術圈長久發展的博士,包含如下幾點。

1)長期規劃的能力,知道自己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并持續努力。

2)選題的能力,深入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脈絡與未來方向,結合自己擅長的點規劃出适合較長時間努力的方向,導向為研究角色的轉換和寫本子。

3)社交的能力,努力做到讓别人了解和欣賞自己的工作,并建立關聯,拓展研究的邊界。影響力的建構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我自身也還在努力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中——俗稱混圈子。

看了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很多事情其實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是以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有計劃地去堅持提升……

作者:王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160420425

工科博士剛畢業半年多,隻能是結合自身經驗聊聊這個問題,相信博導教授們應該對這個問題有着更好的了解。那麼我個人的經驗主要是針對傳統工科而言的,理科文科什麼的我也不是非常了解就不一定适用了。

1、良好的數理基礎

無數次的實踐證明沒有良好的數理基礎很多時候你的研究走不深。如果你數理基礎薄弱在短期内也可能做出一些好的成果,但是長遠來看研究的深度和持續性高品質原創輸出是很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大牛大學出身是數學系的。數學系四年的高強度訓練對以後做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其實像工科領域用到的所謂“很難的”數學基本上95%的情況不會超過數學系大學範圍。

我個人大學自動化專業,數學基礎也很一般,在博士階段頭一年就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于是博士階段頭三年都會刷一些數學系大學的課程。目前把數學分析,實分析,應用泛函分析,線性代數,拓撲學,常微分方程,統計推斷都刷過了,像抽象代數,微分幾何,數論這些自己暫時用不上就沒刷。即使是僅僅刷了一部分數學系大學課程,而且自學也趕不上科班出身的那麼紮實,但已經讓我獲益匪淺了。至少對比大多數工科生,你會發現自己看問題的深度往往比他們深,同時你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後和大牛們溝通起來障礙也小了很多。

2、良好的程式設計實踐能力

我們身處在資訊時代計算機的時代,程式設計能力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我這裡談到的程式設計實踐能力不單單指你能把算法寫成代碼就完事了。如何設計出高效的代碼?如何讓你的代碼更加健壯?如何讓你的代碼更加易懂易用?大多數工科非計算機的學生在程式設計上還是比較淺嘗辄止的,因為單就發論文而言很多時候是不需要很高超的程式設計能力,隻要能把算法運作起來就行。這樣做确實在短期内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就短期來看是非常省事省力的。

但某一天你打開1年以前自己編的代碼的時候,你就發現自己竟然看不太懂了。這是因為沒有文檔和注釋,當初程式設計時也未考慮到程式的易讀性。糟糕的設計模式也使得當你想稍微改進一下算法的時候想要複用以前的代碼變得異常困難,隻好把以前寫過的代碼又重新再返工一遍。至于想把自己的工作傳承給師弟師妹們的時候也變得異常困難(你自己過1年都看不懂更不用說讓别人了解你的代碼),是以後面的師弟師妹們又不得不重新再來一遍。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無意義的重複中,自然對前沿方向的探索就時間不足。

好的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的研究是需要繼承的。這個繼承我個人了解是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繼承别人的,一個是繼承曾經的自己的。

3、至少有某一個小領域,你能站在世界前沿水準

前面2條是比較一般的那種能力,作為博士你需要在一個小領域内能夠非常拿得出手。在這個小領域内你是非常非常自信的,你一出手就是碾壓的存在。這需要你對這個小領域内經典paper和近期前沿的paper都非常熟悉,而且自己也動手實踐過。這個小領域其實基本上就是你發paper的點了。

4、講故事的能力

前面三條就是硬功夫,從這條開始就是軟功夫了。講故事的能力包括 如何在寫paper的時候把你的highlights提煉出來,讓審稿人能夠認可你的創新點。如何做好各式各樣的presentation,在有限的時間内清晰地表達出你的工作。如何向外行,大同行,小同行來介紹你的工作,能讓不同的觀衆對你的研究工作感興趣。

5、一定的social能力

學術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你逐漸會發現這個圈子來來回回就那麼些人,這一點和業界比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業界你可能需要每天接觸不同圈子的人。是以在學術圈裡混是需要一定的混圈子的能力的。

那麼怎麼樣去在學術圈社交呢?在學術圈社交的先決條件是你自己先得具有相當的學術能力,是以對低年級博士來說首要任務是多發高品質paper,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搞所謂的社交。隻有你具備相當能力後别人才會來和你進行平等的學術社交,否則隻能是單方面跪舔或者單方面施舍。高年級博士生在學有所成的基礎上可以刻意的進行一些學術社交活動,拓展自己的人脈關系也是非常好的。

6、能及時調整自我心态

博士階段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瓶頸。例如:導師完全放養不知道研究方向是什麼?寫了第一篇文章發給導師被罵寫得是什麼垃圾。投了文章被審稿人拒稿,感覺自己做的研究沒什麼意義,博士進入第三年或者第四年還沒有發出paper整天焦慮的不行,看到和自己一起入學的同學發paper的發paper,準備畢業的準備畢業,自己什麼進展也沒有就更加焦慮到不行。

這些事情或多或少在讀博過程中都有經曆過,讀博是需要坐住冷闆凳的。在坐冷闆凳的時候你是需要有一個調整心态的方式的,不然真的可能就是徹底的涼涼了。我的方式是每周和要好的博士同學打打羽毛球,然後一起泡澡,一起約個飯什麼的。通過這個途徑大家在心理上都有一個交流和釋放的平台,而運動之後再洗個澡在生理上會讓人進入一種比較舒服的狀态。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你一定需要一個途徑去排遣你的壓力。,

作者:休斯頓菜花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133915947

1、搜尋閱讀提煉文獻的能力。看文章速度慢,提煉文章重要内容速度慢,了解能力差,怎麼能在更新快的科研領域裡跟上節奏呢。

2、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能了解并客觀看待别人做文章的好壞,并且吸取為自己所用。

3、實驗設計能力和執行力。這個更多是指這個學生如何能獨立完成實驗設計以及相應的實驗。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對自己的課題了解程度有多少,以及知道為了完成課題需要的實驗等。這個是我認為最難的一個。因為有大多數博士都是老闆讓做啥他去做啥, 不會考慮太多為什麼要做這個,這個做了能不能說明問題。其實老闆很多時候也不知道要做啥。是以, 自己的獨立能力很重要。看足夠多的文章,有想法會很大程度上讓老闆跟着你的思路走,就算老闆有意見沖突,你也可以盡快做出東西讓他閉嘴。很多時候老闆是有想法但是并不夠細節化,是以如果這個時候學生也沒啥想法,就會出現實驗沒少做,寫文章的時候很多實驗都寫不進去同一個文章的狀态。然後又得補實驗。是以說,不停為問自己為什麼,增強對課題的了解能力是能盡快做完的前提。

4、最後就是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做不會寫不行,以後基金都寫不出來。能些不會講也不行,以後申請基金也難。

具體貌似就這麼多,簡而言之就是,能不能自己看文章想出來一個課題,然後設計實驗完成他并發表論文。中間如果有問題,能不能自己獨立解決。能完成這些的人,基本博士也就差不多了。畢竟等你博士畢業以後做博士後的時候,你老闆跟你說我要個豬, 至于在哪,怎麼打,打多少,打不着怎麼辦,打着了又怎麼辦都得靠你自己。

作者:哆啦A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136400653

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不如換種說法:“如何學到流水線似的水文章的技能。”

很簡單,我來給你總結一下吧:

1、關注“前沿”,此“前沿”并非真正需要研究的,真正有價值的“前沿”,而是各路“水軍”關注的,期刊編輯喜好的“前沿”,“楚王好細腰”嘛!第一步走對了才能獲得“水軍”的引用嘛。

2、摸清此“前沿”的套路,諸如一種新的方法,換種材料做各種測試然後“水文章”;或者在諸位“大佬”“文獻經典”的基礎上,換一種算法來證明“大佬”的正确性;或者是做一點微擾啊,換種勢場啊,去算一算新勢場下的解啊,之類的;更“牛”的是直接走向“一般化”,走向“抽象化”,把“大佬”的“文獻經典”用更“一般“的語言再說一遍(這一點要學習布爾巴基學派的作風)。

3、最重要的是這步,第2步所做一切的結論,都要盡一切可能“坍塌”到已有的堅實可靠的資料或者“大佬”的各個結論上去,正如火爆一時的“超弦”也是盡一切可能的,哪怕要各種“compactification”,也要靠到量子場論的大山上去,不然沒人信服嘛,是以這一步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你已經知道了結論,然後換種抽象的算法,從這種更為抽象的算法又得到了“你已經知道的結論”,外人看起來你好牛逼,你居然能從這麼抽象的理論中這麼general的得到“已知的結論”。題外話:“我感覺說的好繞口啊”。

做完了以上3步驟,不愁沒人來CITE你的結論,因為同吃一碗飯,你CITE他,他CITE你,才有大家共同的飯碗。至于“真正重要的東西”?什麼?那隻是存在于堂吉诃德似的腦海裡的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管那些幹啥?幹杯!!

作者:Leslie Youn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148345087

我就從宏觀上再補充一點吧,我覺得,博士期間需要接受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靠自己把一件事情從0做到1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我覺得是全面、完整的科研訓練的核心。

我們老闆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翻譯成中文是:如果你是一名成功的博士,理論上來說,你可以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

Well。大牛就是不一樣。是以我讀博期間一直以培養這種靠自己把事情從0做到1的思維為核心的目标。

當然現在大陸的現狀是老師的權力太小(不能随便根據自己的意願開除學生),而學生的應有權力同樣得不到規範性的保障(導師讓你幹嘛你基本就要幹嘛,沒有說不的權利,即使要求非常過分),這就導緻了一方面好的導師沒有安全感,必須盯着學生做事情,有的導師甚至細化到學生燒個爐子都要彙報,因為怕學生耽誤了老師的研究浪費了研究經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而另一方面,學生很多意願不敢表達,可能一個idea出來導師說一句隐晦的負面評價,學生會直接放棄這個idea,而沒有和老師argue的權利。

是以,很多認忽視了這種能力的培養。

但是我真的覺得這個思維才是我讀博期間最大的收獲,而非我發的論文以及參加的會議等學術成就,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記得在這個方面訓練自己。

最大的好處就是,如果有一天學術圈告訴我它不要我了,我并不害怕,因為我還是相信我老闆說的,我也可以在其它方面成功的。

作者:重劍無鋒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answer/1879956380

來源:知乎

我粗算了一下對機器學習(偏理論和方法論 不偏工程)大概30個技能點吧(可能增加)

每個點我分成 高中初 三個級别 即總共90分 為了友善了解 預設大學畢業送基礎分10分 湊到100分

  1. 解題力:對于一個formulated problem 能寫出正确的證明/發明高效的方法
  2. 課程完成:完成了足夠的課程以支撐自己的研究以及畢業
  3. 文獻閱讀:每天閱讀arxiv 每周保持10篇粗讀 包括聽talk
  4. 程式設計:熟練掌握至少一門程式設計語言
  5. 英語表達:熟練完整地進行日常對話 寫作 閱讀
  6. Latex使用:是能美觀的展示公式 圖檔(如使用pdf而非png) cleveref/bib管理參考文獻;設計paper poster slides等
  7. 自我驅動:能主動做所有開始了的研究 主動讀paper 主動與合作者update 主動推進項目 偶爾趕進度能放棄娛樂
  8. 研究力:對于一個not well formulated problem 能想出對應的解決辦法
  9. 搜集力:能快速準确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點或代碼 切忌浪費時間重複勞動前人做過 或者用正确但過時的工具事倍功半
  10. 創新力:能創造一個新的方法或者架構解決問題 包括followup别人成果并改進
  11. 交叉力:能發現跨領域或者不同工具或者不同流派的交集 進而完成交叉類研究
  12. 洞察力:能快速理清文獻的思路并準确判斷該文獻的價值 或者挑出毛病甚至加以改進
  13. 寫作力:能在文法正确的基礎上寫出清晰 有趣 有立意高度的論文 将研究價值最大化呈現
  14. 影響力:有别于寫作 專指海報 演講 主動聯系外校或企業獲得合作和展示機會
  15. 研究格局:注重研究的深度 專注痛點問題而非無關緊要的交叉概念/漲點/調參/做小改進
  16. 多樣性:注重研究的廣度 不局限于一個細分領域/一種工具/一類發表管道
  17. 獨立性:能獨立完成研究/教學/演講/寫作等
  18. 時間管理:包括對課業 研究 審稿 助教 閱讀文獻 演講 實習 合作者之間時間管理 不會錯過deadline
  19. 精力管理:保持體重穩定 睡眠充足 不産生心理和精神問題
  20. 情緒管理:在面對拒稿、卡殼、被搶發等外力因素時保持平常心 不被負面情緒(如嫉妒 不甘)降低效率
  21. 戀愛關系:不因工作順逆而影響自己的感情線 獨身主義者自動滿級
  22. 向上管理:能主動和導師或其他教授溝通研究idea 并适當催促對方改稿子/批條子/推薦機會 以及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如放假和換課題)
  23. 向下管理:能主動和學弟學妹們一起研究 帶領他們保持效率 合理安排工作和配置設定credit
  24. 平級管理:能主動和一批優秀的同齡人以平等地合作關系共同推進項目
  25. 行政管理:和秘書高效完成會議預定/财務報帳/畢業要求咨詢等行政任務 也包括學會寫grant proposal群組織seminar
  26. 項目規劃:熟悉并掌控過完整的科研流程 能提出idea 寫出初步證明或跑出初步實驗效果 邀請合作者 掌控研究進度 并在合理時間内中稿
  27. 攻擊力:審稿時能有理有據的指出别人研究中地錯誤并判斷錯誤的大小 修稿時能有底氣反擊審稿人無理的建議(如要求引用無關文獻)
  28. 防禦力:在演講或修稿時不被莫名其妙的提問打亂陣腳 不被deadline pressure/peer pressure等影響
  29. 人脈網絡:建構完善的人脈網絡 覆寫研究 生活 找工作等多方面
  30. 學術服務:完成TA(助教)審稿等學術義務
【學術相關】一個博士生接受怎樣的訓練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
往期精彩回顧




适合初學者入門人工智能的路線及資料下載下傳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筆記等資料列印機器學習線上手冊深度學習筆記專輯《統計學習方法》的代碼複現專輯
AI基礎下載下傳機器學習的數學基礎專輯黃海廣老師《機器學習課程》視訊課
           

本站qq群851320808,加入微信群請掃碼:

【學術相關】一個博士生接受怎樣的訓練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