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為了揭開合并報表的神秘面紗,酷姐決定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探索一下合并報表的内在邏輯。友情提示,本篇文章将近4000字,請保持耐心哦。

第一部分 明确概念

首先我們來明确幾個概念。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1. 企業合并

企業合并,即将兩個或兩個以上單獨的企業合并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或事項。

“合并成一個報告主體”因合并方式不同而存在差異。對于“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而言,合并完以後,隻存在一家單體;對于“控股合并”而言,最終形成企業集團,涉及合并報表編制。

隻有控股合并才會形成母子關系,構成企業集團,才會編制合并财務報表。

2. 控制權

控股合并本質是取得控制權,即投資方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通過參與被投資方的相關活動而享有可變回報,并且有能力運用對被投資方的權力影響其回報金額。

界定控制權,需明确三要素:

(1)擁有權力(單方面說了算)

(2)擷取可變回報(可變性,固定回報不行)

(3)能夠影響可變回報(影響相關活動,與經營決策有關)

權力來源于什麼?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如上圖所示,權力的來源,更強調經濟實質,而非單純意義的持股份額。

3. 合并報表

在取得被投資方控制權後,涉及到合并報表的編制。那合并報表為何物?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我的了解,合并報表是由母公司編制,将取得控制權的公司納入合并範圍,再把各子公司的會計報表簡單彙總後,站在整個集團角度上,對彙總資料進行抵銷調整後形成的報表。

舉個小例子,酷小六開了一家火鍋店,沒想到生意越做越大,為了更好經營,花費80萬元從王大大那買來了王小二海鮮店80%的股權,取得了海鮮店的控制權,當日王小二店淨資産為100萬。

對于酷小六火鍋店來講,少了80萬,多了對王小二店80萬的長期股權投資。對于王小二店來講,控股股東變成了火鍋店,換言之,兩者之間形成母子關系。那酷小六店和王小二店作為一個整體編制的報表就是合并報表,不同于兩家店各自出的單體報表。

我們把兩家店資産、負債、權益簡單相加,彙總完以後,你發現沒?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子公司(王小二店)資産、負債及權益全都被加進來了,站在集團的角度來看,實際情況是,對外付出了80萬給王小二原來股東,取得了王小二店80%資産和負債,但不可能隻合并80%的部分,畢竟王小店是一個完整法律個體。是以将王小二店100%的資産和負債納入集團合并,其中80%歸母公司(酷小六店),20%歸王小二店少數股東,隻不過打包全放進少數股東權益裡。

是以需要在彙總報表的基礎上,将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的權益抵銷,同時将子公司20%的少數股東展現出來,這才是購買王小二店當日編制的合并報表。

4. 理論基礎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所有者理論,按比例合并,即子公司所有資産、負債和淨利潤按母公司持有股份納入合并報表。母公司理論,子公司資産、負債一般全額合并,淨利潤按母公司所持有的股份納入合并報表。經濟實體理論,全額比例合并法,即子公司所有資産、負債和淨利潤都納入合并報表。

從1995年的“母公司理論”,到2006年、2014年的“經濟實體理論”,合并報表理論經曆了複雜的演變,但目前實務并非單純運用某一種理論,而是将“母公司理論”與“經濟實體理論”相結合。

雖然看起來很枯燥,但對實際工作還是有一定指導作用的。比如商譽采用的是“母公司理論”,現在我們熟悉的合并報表已将少數股權進行列示,背後其實是“經濟實體理論”的運用。

第二部分 合并思路

1. 前期準備

(1)明确合并範圍,控股合并發生時,确定是同一控制還是非同一控制;

(2)設定合并底稿模版;

(3)統一母子公司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

(4)核對内部往來、交易、内部現金流等。

2. 編制底稿

(1)将母公司、子公司報表各項目資料過入合并工作底稿,進行加總;

(2)稽核過入合并底稿中的各公司報表資料是否符合存在問題;

(3)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編制調整分錄和抵銷分錄;按權益法調整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

将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的權益進行抵銷;

将母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内部未實作損益、現金流量、内部往來進行抵銷;

确認合并報表層次的遞延所得稅資産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3. 填列報表

計算合并财務報表各項目的合并金額,填列合并财務報表

第三部分 合并案例

以非同一控制為例:

2019年1月1日,甲公司花10000萬元,從非關聯方丙公司購買了乙公司80%股權。當日乙公司所有者權益總額12000萬元,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一緻,其中,實收資本4000萬,資本公積2000萬,盈餘公積640萬,未配置設定利潤5360萬。

2019年度,乙公司實作淨利潤1000萬,計提盈餘公積100萬,宣告配置設定現金股利400萬,其他權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200萬。

2019年度,甲公司實作淨利潤720萬,計提盈餘公積72萬。

1月1日,子公司報表如下: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1月1日,母公司報表如下: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分析:

1月1日甲花了10000萬,取得乙控制權,完成控股合并,形成母子關系,需要編制合并報表。

同時,母公司付出10000萬,取得了子公司12000萬的80%的權益,實際上多付出了400萬元,會計上确認為商譽,即母公司認為子公司有能為集團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能力。

購買日,母公司需要編制合并報表。

借:實收資本 4000

資本公積 2000

盈餘公積 640

未配置設定利潤 5360

商譽 4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10000(母公司理論,商譽展現到母公司長投價值裡)

少數股東權益 2400((4000+2000+640+5360)*20%=2400,不含商譽)

為什麼要抵銷權益?站在企業集團的角度,長投屬于内部投資,需要被抵銷;

根據“實體理論”,甲将乙的資産、負債及淨利潤納入合并;

甲乙簡單加總,彙總報表裡,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10000萬、子公司所有者權益12000萬及子公司的資産、負債都被加進來了,而長期股權投資的本質是對被投資機關淨資産份額享有的權利,不抵銷導緻重複計算;

從經濟實質來看,甲花10000萬,取得子公司淨資産12000萬中80%的權利,和400的商譽,而乙作為一個完整的會計主體合并進來,那另外12000萬的20%将整體打包作為少數股權權益。

購買日的合并報表: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2019年12月31日,乙經過一年的經營,産生了淨利潤,淨資産發生變化。

1. 将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進行調整(調表不調賬):

而母公司取得子公司控制權後,準則要求采用成本法核算,即除增資、減資等因素外,長投價值不會随着子公司淨資産變動而變動,而子公司淨資産卻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樣在權益抵銷時會導緻不平衡,于是,需要在合并層面将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投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即調表不調賬)。子公司本期經營盈利,根據淨利潤份額調整:

借:長期股權投資 800(1000*80%=800)

貸:投資收益 800子公司其他綜合收益新增200萬,相應調整長投:

借:長期股權投資 160(200*80%=160)

貸:其他綜合收益 160子公司宣告分紅,站在集團角度,需要抵銷:

借:投資收益 320(400*20%=320)

貸:長期股權投資 320

成本法下,母公司自己已經做過一筆分錄: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是以合并層面要将投資收益抵銷,另一方面,為什麼要貸長投呢?權益法下,長投根據子公司淨資産公允價值份額調整,在宣告分紅情況下,子公司會做一筆分錄,借:利潤配置設定-應股普通股股利 貸:應付股利,這時子公司淨資産減少,相應母公司長投也需要調減。

調整以後的長投價值=10000+800+160-320=10640萬

2. 将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權益進行抵銷:

調整之後的長投才有與子公司淨資産去PK的能力,要不然懸殊可能很大:

借:實收資本 4000

資本公積 2000

盈餘公積 740(640+1000*10%=740)

其他綜合收益 200

未配置設定利潤—年末 5860(5360+1000-100-400=5860,即子公司年初未配置設定利潤+本期淨利潤-提取盈餘公積-配置設定股利=年末未配置設定利潤)

商譽 4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10640(長投價值=(4000+2000+740+200+5860)*80%+400,即2019年12末子公司淨資産80%份額+商譽,與調整之後長投價值相等)

少數股東權益 2560

怎麼合并還沒結束,稍安勿躁,還差一丢丢。

3. 将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權益進行抵銷:

借:投資收益 800(子公司本期淨利潤1000*母公司持股比例80%)

少數股東損益 200(子公司本期淨利潤1000*少數股東持股比例20%)

年初未配置設定利潤 5360(子公司年初未配置設定利潤)

貸:提取盈餘公積 100

應付普通股股利 400

未配置設定利潤—年末 5860

為什麼要做這筆分錄?

我們在編制合并報表時,已經将母子公司的利潤表進行了簡單加總,子公司本年淨利潤已展現到彙總報表裡了,而權益法調整長投時,調增了投資收益,這會導緻重複計算,是以需要抵銷,同時子公司的淨利潤中還有一部分屬于少數股東,是以要将少數股東損益展現出來。

而子公司的本年利潤=年末未配置設定利潤+提取盈餘公積+配置設定現金股利-年初未配置設定利潤

或者,從另一方面從利潤的來源和去向來看,也有助于了解以上分錄,即借方為利潤來源,貸方為利潤去向。

4. 集團内部往來抵消:

最後還差一筆内部往來抵銷,站在集團角度,除了400萬的20%對外部分的應付股利,其餘都是内部之間的配置設定,都不算數,是以要統統抵銷掉。

借:應付股利 320

貸:應收股利 320

2019年末的合并報表如下:

合并報表編制采用的理論_合并報表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我們來驗算一下:

合并報表中的未配置設定利潤=購買日合并報表未配置設定利潤+母公司淨利潤-虛增的分紅收益-提取盈餘公積+子公司淨利潤-少數股東損益=25000+720-320-72+1000-200=26128萬

少數股東權益=期初少數股東權益+乙公司本期淨利潤*少數股東比例+乙公司其他綜合收益*少數股東比例-宣告配置設定給少數股東股利=2400+1000*20%+200*20%-400*20%=2560萬

其他綜合收益=購買日合并報表其他綜合收益+子公司其他綜合收益變動歸屬于母公司的部分=1000+200*80%=1160萬

至此,合并結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