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為什麼是蘋果?

6月底,關于“蘋果成為史上首家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公司”的消息不胫而走,對于蘋果的“鈔能力”大夥一點也不意外。

市值超上百個國家,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蘋果真實印證了“富可敵國”這四字。有媒體就換算了下,這個市值等于7.5個騰訊、10個茅台。

伯虎财經回顧了下,2018年,蘋果市值破萬億。短短兩年,市值就漲至2萬億。2022年,蘋果市值登上3萬億,緊接着回調。今年6月又再次破3萬億。五年時間,蘋果成為全球市值第一高的上市公司。

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為什麼蘋果能做到?

年輕人不愛換手機,iPhone卻實作逆勢增長

為什麼大家不再換手機了?曾經在微網誌上,#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換手機了#閱讀次數超過4.1億,讨論次數超5.4萬。

資料顯示,蘋果的 iPhone 在 2023 年銷量持續下降,而蘋果自2022年開始,銷量就一直出現下滑問題,從iPhone之前的銷量曆史來看,是非常罕見的。

根據資料顯示,蘋果在去年 12 月,iPhone的全球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8%,而今年1月,同比下降11%,環比下降8%,一直處在下滑的情況中。

然而,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大公司市值頻繁下跌的背景下,今年二季度蘋果卻實作了逆勢增長,最大的功臣非 iPhone 莫屬。

蘋果2023年第二季度财報顯示,淨營收和淨利潤均下降3%,但iPhone營收創下5133.4億美元的曆史新高,超出分析師預期。

對于iPhone業績的增長,蘋果首席财務官Luca Maestri對外表示,這得益于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等新興市場對業績的貢獻,從去年二季度開始,iPhone在印度、印尼、阿聯酋和土耳其的銷量翻倍。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更是表示,“我們一直在擴大該地區業務。”

據了解,蘋果今年4月份在印度孟買和新德裡開設蘋果直營店,進而大力進軍印度智能手機市場。

本以為華為被制裁之後,憑借着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本土優勢,國産品牌會快速拿到華為騰出來的市場佔有率。但卻被蘋果替上了。這也印證了手機市場一則不成文的規定:蘋果被罵得越兇,銷量越猛。

資料顯示,今年的618期間智能手機銷量為1340萬部,蘋果依舊是最暢銷的品牌,占據了42%的市場佔有率。言外之意,蘋果618期間銷售了562萬部iPhone,營收份額更是獨占鳌頭。

從全球市場佔有率來看,安卓表現并不理想。2020年之後,安卓的滑坡肉眼可見,其全球市場佔有率下滑到了60%左右,蘋果iOS全球市場佔有率則在快速增長,資料顯示,今年就增長了6%。

為什麼蘋果可以強者愈強?

手機廠商“兩條腿走路”

這無不與庫克的上司能力和戰略遠見有着必然關系。

2011年,他剛接手蘋果時,市值為3500億美元。12年過去,市值漲了8.5倍達到目前的3萬億美元。

原因就在于庫克非常注重多元化,推出了Apple Watch、Apple Music、Apple TV+和Apple Card等産品,并帶領蘋果向定制矽晶片轉型,使蘋果始終走在創新的前沿,并為公司的收入增長和股價上漲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iPhone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季度,特别是當你檢視市場資料時,和整個市場作比較的話。”庫克評價蘋果集團第二季度表現。

從Q2季度來看,蘋果集團營業收入948.4億美元,同比減少3%,EPS報1.52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1.43美元。整體表現優于市場預期,這得益于iPhone的銷售超出市場預期,并抵消Mac、iPad的疲軟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其第二大收入來源,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5%至209.1億美元。雖然略微低于市場預期,但也表明蘋果在逐漸擺脫過度依賴iPhone手機營收的單一性,并且在持續擴大這一業務占比。

從目前的手機銷量來看,國内市場已經近乎飽和。

于國内手機廠商而言,擺在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是布局海外市場,開辟“新大陸”;二是橫向拓展,從硬體公司向服務公司轉型。

出海業務這塊,國産手機廠商已經談了很多年,還是那種整多少張PPT都不嫌多的細談。

這是尋求發展必須要走且不得不走的一條路,但放眼望去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明顯降低,整個市場增速持續放緩,說是一片紅海都有點保守。

巅峰時期,國産手機廠商們曾在全球拿下近四成的市場佔有率。很長時間裡,國産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走的是成本效益路線,最看重的未必是産品高端、體驗極緻,而是能不能放下身段、結合當地去卷。

這種打法雖說也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有着明顯的局限性,比如難以在海外消費者心裡形成好的品牌形象,無法撼動蘋果和三星的巨頭地位。

華為打破了這種固有認知。在歐洲、印度、非洲等成熟市場占據穩固市場,帶着國産手機在全球市場卷出了新高度,也成了常在MWC豔壓蘋果、三星的新星。

但随着華為被制裁,失去大量的5G市場,很大部分都被蘋果拿下了。而前不久,小米在印度市場也遭遇不順,被索取高額稅收不僅被印度扣押48億元資産,還被當地法院判罰不允許上訴。

榮耀、OV、華為等中資企業同樣難逃一劫,此前也曾被印度多次打壓,索取高額稅收。近日,小米就開始了反擊,進行密集裁員,據報道小米印度公司員工數量從1400人至1500人減少到約1000人,減少了30%左右。

而目前,蘋果在印度的業務也在快速擴張。

今年5月,在财報電話會議上庫克表示,蘋果在印度的業務創造了“季度紀錄”,并實作了“非常強勁的兩位數同比增長”。今年4月,蘋果在印度孟買和新德裡開設了首批兩家蘋果直營店。

早在2016年通路印度之時,庫克就表達了對印度市場的青睐以及長期布局的戰略決心。彼時,他對當地媒體稱,“我們在這裡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我們不會在這裡呆一個季度,或者兩個季度,或者下一個季度,或者明年,我們會在這裡呆一千年。”

對于蘋果而言,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比較飽和,需要在傳統産品上尋求第二條增長曲線。未來,蘋果供應鍊遷移、複制至印度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印度市場可以說是“香饽饽”,但眼下,出海也面臨諸多挑戰,要考慮國情、政策、市場等因素,始終被别人“掐着脖子”,又更何況是“殺豬盤”帝國。為了尋求更穩定的發展,手機廠商也在橫向拓展版圖,由賣産品到提供賣軟體、賣廣告等相關服務。

蘋果通過蘋果音樂、電視、iCloud等服務,讓使用者為資源掏錢。從今年的Q2季度來看,其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5%,整體營收占比22%,比iPad、Mac加起來還要高。

目前,蘋果增加服務業務營收的政策之一就是捆綁銷售。蘋果公司将旗下的幾款可以使用捆綁方式銷售的服務統一為Apple One服務,據悉,這是一個多合一的訂閱服務,最多可以捆綁6個蘋果服務。蘋果另一個政策就是向iPhone和iPad使用者推送訂閱服務的通知。

據了解,服務業務的營收主要由Apple Care推動,目前擁有9.75億付費訂閱使用者,高于上季度公布的9.35億使用者,同比增加1.5億。這也足以見得服務業務對蘋果的重要性。

有分析師就表示,蘋果今年的服務業務營收有望達到近1000億美元,而2020年的這一數字為500億美元。

對手機廠商而言,卷到最後無疑是卷生态,卷服務。

如騰訊,圍繞微信生态搭建其服務型平台,以社交為切口為平台使用者提供軟體及網際網路服務,通過投資收購、遊戲、廣告等業務不斷堆起現金流,成為中國市值超5000億美元的巨無霸。

蘋果在服務業務的巨大潛力,也讓衆多投資人重新評估其估值,成為科技領域、股票市場中被價值投資者們青睐的寵兒,它的增長模型頗有些IBM的影子。

這兩家公司都是在過去,當下以及可能的未來占據主導領域的公司,其産品和解決方案在使用者群中被當做“标杆”,雖然IBM在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中已經顯露疲态。

同樣,目前蘋果産品系列也略顯疲态,但它已經從一家硬體公司成為了一家服務類型的公司,可穿戴裝置和Apple Care的快速增長,具有更高利潤和現金流的業務正在不斷撐起蘋果業務利潤等的增長。

這讓伯虎财經想起,2018年,蘋果達到1萬億美元市值時,有分析師評價:“蘋果公司能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了不起,但如果能維持這樣的高度就更不平凡了。”

如今,蘋果已經超3萬億,會是最高點了嗎?

本文源自伯虎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