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要說什麼最讓父母頭疼,孩子愛發脾氣肯定位列前三之一。很多家長一看孩子哭鬧,本能地就會着急和煩躁,卻又不知所措,常常口幹舌燥安慰了半天,卻無濟于事。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下一次,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試着不說那麼多道理,就說下面的三句話,也許效果會更好。

第一句話:媽媽/爸爸現在心情不是特别好,先出去冷靜一下。

早上,四歲的小天拿着雞蛋,慢慢地剝殼。媽媽看馬上要遲到了,就從孩子手中拿過雞蛋,溫柔地說:“我幫你剝吧。”孩子愣了一下,接着突然開始發火。

媽媽忍着氣,還是耐心地說:“馬上就好。”

媽媽将剝好的雞蛋遞給孩子,孩子卻一把将雞蛋扔到地上。這下媽媽也被激怒了,吼孩子不知好歹,還狠狠打了孩子一下,孩子徹底大哭起來。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很多時候,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最初也想好好勸解,但後面常常失去耐心,忍不住去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讓事情更加糟糕。

家長如果發現自己也快情緒失控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趕緊離開,想辦法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比如深呼吸、聽音樂、看風景……等情緒平和了再繼續跟孩子溝通。這樣,既避免讓事情惡化,又以身作則示範如何處理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的“鏡像理論”,指孩子心性脾氣以及如何應對情緒,往往是從身邊最親近的人身上習得的。如果父母可以讓自己冷靜不失控,孩子也會慢慢學習如何自我平複情緒。相反,若父母動辄就被激怒,大吼大叫,又怎能期待孩子遇事冷靜呢?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第二句話: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很……你希望……

設想一個情景,當你回到家,發現老公和孩子都很憤怒。你詢問孩子,孩子生氣地說:“爸爸總強迫我做我不願意做的事情,我不做他就罵我。”

此時你打算怎麼說?是“你知道他為什麼要你做這些?”還是“他也是為你好啊。”亦或“你不願意可以好好和他溝通啊。”

很多時候,孩子生氣是覺得沒人懂他。是以,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講大道理或者評判對錯,而是看到并接納孩子内心的感受。

父母可以先耐心聽孩子講述,然後試着說出孩子此時的情緒,比如是憤怒、害怕,還是沮喪、難過……

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往往很單調,就是簡單地開心和不開心。如果父母能夠借由孩子每一次的哭鬧,潛移默化幫助他們更好感受和識别情緒,一定能大大提升其應對和管理情緒的能力。

而且,當父母準确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孩子會覺得父母很懂自己,自然更容易從情緒中走出來。

比如,剛剛這個情景,媽媽可以這麼說:“他總是強迫你做事,讓你感到憤怒和沮喪,你希望他能更尊重你的意願吧。”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内心真實的感受被看見并接納,即使問題沒有解決,孩子的心情也會好很多。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第三句話:哦……嗯……原來是這樣……

小傑氣沖沖地回到家,說再也不上學了。媽媽忙問怎麼回事,孩子說上國文課時,前排同學老是動他的東西,後面他實在忍不住了,就用書打了對方,結果正好被老師看到了,然後懲罰他抄課文。

媽媽建議道:“那你和老師解釋一下吧。”孩子立刻說沒有用。媽媽又說:“那你就抄嘛,就當複習鞏固哈。”孩子不願意。

媽媽繼續建議道:“要不我給你們老師說一下?”孩子又沒好氣地拒絕了。這下媽媽也生氣了,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到底想幹嘛?”孩子更憤怒了,氣沖沖回房間“砰”地關上了門。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很多家長一看孩子起情緒了,就本能地想趕緊“滅火”,認為隻要問題解決了,孩子便能從“小惡魔”變回“小天使”了,是以他們會很着急地提建議。

然而這種做法往往事與願違。首先,孩子的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理性思考的能力本就不夠,情緒大的時候更是無法思考,是以這些建議孩子根本就不會聽。其次,家長急着解決問題,試圖轉移或壓制孩子的情緒,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應對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以後他們遇事依然隻會發洩情緒。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寫到:“即使父母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也不會有什麼效果”,“很多時候,孩子隻是想讓你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候,僅僅傾聽就會有效果”。

是以,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趕緊“滅火”,而是耐心傾聽。

應對孩子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而是說這3句話

寫在最後

其實,如果父母期待孩子情緒平和,前提恰恰是不要把情緒看成“洪水猛獸”,當孩子情緒很激動的時候也不要着急做“消防員”,而是耐心陪伴,認真傾聽,讓孩子自己學着如何與情緒相處,如何從激烈的情緒中走出來。

更多推薦:

[心]為什麼有些錯誤家長說了多遍,孩子還是會犯?原因竟是因為這句話

​[心]在這4個時間段批評孩子,TA會越來越差,尤其是第3個

​[心]家長累孩子更累!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悄悄毀掉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