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樸芳

在《消失的她》的壓倒性攻勢裡能活下來的新片不多,《八角籠中》得算一個。

還沒到公映日,光靠點映就點出3億多,打破了《八佰》留下的影史點映紀錄。能夠拿到如此驚人的點映成績,既離不開這部影片片方靈活大膽的宣發政策,也少不了諸多觀衆老爺的傾力支援。

一定程度上說,現在還在繼續大規模點映的《八角籠中》,已經幾乎等同于提檔公映。作為王寶強時隔六年拿出來的第二部自導自演影片,現在的成績,已經足夠我們斷定它已經在票房上獲得了成功。

那麼,品質呢?

薛定谔的《八角籠中》

《八角籠中》屬于一部薛定谔的好電影。

你說它好吧,票房數字騙不了人,内容上也的确有閃光點。

在經曆過《大鬧天竺》的慘敗後,重整旗鼓的王寶強選擇回到他的現實題材舒适區。六年磨一劍,這次,他竟然真的找到了一個精彩的選題。

這部影片深得《我不是藥神》真傳,邊緣群體+社會議題,僅靠故事的噱頭,已然足夠讓廣大觀衆提起興趣。

大涼山留守兒童依靠格鬥改變命運,社會新聞原型為這部作品留下了一層難以抹除的真實底色。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片子裡,王寶強飾演了一個《我不是藥神》程勇式的人物。他原本是一名省格鬥冠軍,陰差陽錯下斷送了職業生涯又背上了前科。之後在做沙場生意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格鬥,結識了一群來自山區的留守兒童,而這最終也成為了大山裡的孩子們沖出生活牢籠的契機。

标準的雙向救贖劇本,在王寶強與素人小演員的演繹下異常抓人。而帶有反商業色彩的叙事風格,則為《八角籠中》帶來了更濃重的現實、悲劇色彩。看慣了王寶強的喜劇電影,突然抽離回到如此深刻的現實題材作品,說不驚喜是假的。

除此以外,這部影片的美術風格也得到了不少觀衆的誇獎。在一位優秀的攝影師掌控下,恰到好處的光影、色調運用,還有出人意料的蒙太奇運用,為影片的質感大大增色。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當觀衆們還在回憶當年看完《大鬧天竺》時留下的心理陰影時,這部《八角籠中》,足夠打消對王寶強進軍導演的大部分成見。

但你說它爛吧,又确實不是空穴來風。

在《八角籠中》宣傳期的采訪裡,王寶強從未掩飾過這部影片拍攝制作過程中的不易,甚至直言在早期拉投資時處處碰壁。王寶強導演功力上的不确定性和影片反商業化的題材類型,是很多資方不看好《八角籠中》的主要原因。

事實證明,懷疑有理。

如果抛開導演是王寶強這個前置條件,用嚴格眼光去看待《八角籠中》,它就是一部被拍爛的俗套現實題材類型片。故事的起承轉合都是那麼的在意料之中,為數不多能夠看到導演個人表達閃光點的段落也轉瞬即逝。

很多觀衆都公認,《八角籠中》有個好故事,但也僅此而已。除了好故事之外,影片叙事、節奏、剪輯、人物塑造等很多方面都難掩粗糙質感,與市面上的成熟商業片相比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這自然與導演王寶強脫不開關系。

第二次拿起導筒又回到熟悉的現實題材領域,王寶強似乎在《八角籠中》有着極強的表達欲。然而一方面,他遇到了很多年輕導演都會遇到的取舍問題,想表達的内容太多卻分不出主次;另一方面,由于專業能力的限制,他也沒能找到最适合的表達手法。在影片中的很多橋段,觀衆明明能夠看出導演希望做出的表達,但内容本身卻缺失應有的力度。

很多觀衆都意識到了這部影片的節奏很成問題。不同情節間銜接突兀,進而導緻了影片的情緒遞進也不夠連貫。就像最近爆火的《消失的她》,歸根結底觀衆看的是一個“爽”字。爽感始于情緒,放大于共鳴——《八角籠中》恰恰缺失了這一部分。

包括作為《八角籠中》重要宣傳點的全素人演員陣容,既是這部影片的加分點也是減分點。素人能夠為一部作品帶來專業演員很難具備的真實性,但缺乏相應表演經驗也意味着需要導演更多地引導,而自己還是個新人導演的王寶強,顯然調教功力欠佳。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在這部影片的豆瓣首頁上,一則高贊長評将這部影片描述為“真誠的平庸之作”,有點直白,但事實就是如此。

專業能力的限制,注定了王寶強導演的表達欲難成體系。《八角籠中》,注定是一部表達跟不上想法的遺憾之作。

好壞,觀衆決定

對于《八角籠中》這部影片來說,有當下表現,還得感謝雙标的觀衆。

路人緣本從來就屬于玄學問題,恰好,王寶強就有極好的路人緣。

草根出身、早早火爆全國,身處光鮮亮麗的名利場裡卻始終保有一份樸實的氣質,讓王寶強成了當下電影圈裡為數不多又有知名度又能讓普通觀衆狠狠共情的對象。更别說2016年那次令他備受打擊的私生活經曆,更讓很多人對他倍感憐惜。

他是娛樂圈裡為數不多的老實人——很多普通觀衆都這樣判斷。

有了這個認知,即便《大鬧天竺》拍出了豆瓣3.7的超低分,觀衆們還是願意再相信導演王寶強一次。這樣珍貴的第二次機會,恐怕在行業裡并不多見。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而這一次的《八角籠中》,同樣也讓觀衆不忍心下狠手,光是看到王寶強潛心創作,即便隻是超越了過去的自己便已經足夠放下成見、為之動容。而且面對觀衆的負面聲音,王寶強也從未狡辯,用近乎赤誠的态度去接受一切評價,這讓更多觀衆不忍心去批判一位真誠的創作者。

犀牛君敢斷言,同樣類型的項目,假設由王寶強以外的主創來主導,即便最終内容水準相近,也必然拿不到現在的市場成績。

況且客觀來說,《八角籠中》也确實算不上太差。略顯套路的影片結構裡,留下了身為導演的王寶強用心雕琢過的烙印。盡管這些烙印可能藏着很多笨拙的模仿學習痕迹,也有很多不夠到位的内容表達,但對于王寶強導演作品來說,已經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觀衆願意為王寶強雙标

電影的評價标準從不唯一。

主創本就是電影的金字招牌,觀衆為了某一個演員或導演去為電影買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相較曾經在市面上叱咤風雲的流量電影,為真誠的王寶強買賬,想必會讓更多觀衆心甘情願。

而是以變成“薛定谔的好電影”的《八角籠中》,也不過是又一次的“各花入各眼”。

導演王寶強到底行不行?

觀衆說行不就得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