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為國際競争的焦點和産業發展的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大陸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叢集發展。
圍繞人工智能、大資料、工業網際網路、機器人、內建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顯示、創新藥、儲能、光伏、氫能等11大新興産業,雨前顧問進行系統性和科學性分析,基于技術變革、市場需求以及政策推動等多個次元,評估這些産業的發展潛力和競争格局,判斷其未來增長空間和風險點,揭示其生命周期變化和轉型機遇,以預測這些新興産業2023年的發展方向和挑戰。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開啟“全民AI”元年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ChatGPT通用人工智能将推動中國AI大模型“豹變”至通用,進而開啟“全民AI”元年。人工智能應用将從手工作坊階段更新為工業化時代,形成産業新的發展動力。
過去十年,人工智能在智慧安防等特定領域應用進入成熟期,但AI落地難、碎片化嚴重等問題,導緻AI商業化高成本、高門檻、高虧損,截至2022年10月,大陸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中有30%出現業務虧損,45%出現營收下滑。
其中,占比最大的安防市場趨于飽和,2022年上半年,以安防為主的商湯科技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兩大業務同比下降12%與45%,海康威視淨利潤同比下滑11.14%,出現自2010年以來首次下滑,特定行業紅利正在消失。
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将向大規模應用發展。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作為方向轉換的關鍵一年,以AI大模型為核心的認知智能硬核技術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推動模型研發從手工作坊階段更新為工業化時代,将促使AI應用規模化量産、标準化輸出、低成本複制,形成産業新的發展動力。
巨資注入、算力提升、應用拓展推動AI大模型加速成熟。
一是巨資注入押注AI大模型。在國内,深圳市政府撥款42億元建設超大規模AI模型并行訓練平台“鵬城雲腦Ⅱ”。商湯科技投資56億元自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完成萬億參數模型訓練。在國外,2023年1月,微軟計劃以100億美元收購OpenAI股份,深化AI大模型、超級計算研究與合作。
二是算力提升打破AI大模型發展瓶頸。過去幾年算力不足是制約大陸AI大模型發展的一大瓶頸,2022年末AI晶片推動算力提升取得質的飛躍,以4nm 3D堆疊晶片封裝技術突破、RISC-V晶片實作量産為牽引,華為海思、紫光展銳、平頭哥、寒武紀等企業的AI晶片打破美國先進制程封鎖,以量變換質變助力AI大模型大規模部署。
三是AI大模型應用出圈。大模型依托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跨模态等領域能力,為聊天機器人ChatGPT、AI繪畫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提供強力支撐,推動AIGC技術革新,擴充其在傳媒、電商、影視、娛樂等領域中的應用邊界,持續推動商業化場景落地加速。
2023年,AI大模型将驅動AI産業發展全面提速。
一是助推AI應用大規模商用。通過“預訓練大模型+下遊任務微調”範式,降低人工智能開發的門檻和成本,推動AI在識别、分類、檢測等通用場景,以及電信、銀行、教育等行業場景加速實作大規模商用。同時,AI大模型将有效解決需求多樣化與場景碎片化等AI落地難題,高效滿足不同行業和企業實作規模化、産業化的應用需求,推動AI應用商業價值加速實作。
二是助力AI超級算力加速發展。據測算,預訓練模型參數數量、訓練資料規模按照300倍/年的趨勢增長,作為AI大模型關鍵支撐的超算算力也将得到大力發展,将對AI晶片以及AI算力網絡、超級智能算力平台等計算基礎設施相關企業發展産生巨大利好。
三是助力AI通用基礎模型加速完善。AI大模型将加速人工智能向通用基礎模型方向演進,過程中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互相促進發展,融合大量行業知識,不斷提高适應市場環境變化的能力,并向統一的、跨場景、多任務、大參數的多模态基礎模型發展。
大資料:插上“資料價值化”火箭起飛
雨前顧問認為,基于大陸首部從生産要素高度部署資料要素價值釋放的專項政策檔案出台,2023年,資料要素将迎來産業化大時代,以業務貫通、數智決策、流通賦能三次價值的全面釋放推動生産力發展,在資料“新資本”的驅動下實作價值倍增。
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将資料增列為新型生産要素後,大陸資料領域的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資料要素相關的市場主體和環境不斷完善,要素品質大幅提升,但制約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的諸多基礎性、關鍵性難題仍有待破解。
一方面,資料資源化過程仍面臨可用資料不足、資料品質不高、應用能力不強等問題。大陸開放資料集規模僅約為美國的11%,企業生産經營資料中來自政府的僅占7%;髒資料、假資料規模較大,目前政務資料平台中近85%的資料完整性不高;企業資料應用能力低,難以完成從資料采集到場景應用的全鍊條任務。
另一方面,資料資産化的探索受制于資料權屬制度、定價制度、配置設定制度等因素。目前資料權屬界定尚存在巨大争議,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世界性難題;資料價格形成機制缺乏、資料市場交易主動性不足等影響資料流通交易的難題客觀存在;當下資料配置設定機制難以滿足要素按貢獻參與配置設定的基本配置設定原則和要求。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作為資料要素從認識主張走向制度創新的轉換之年,資料要素将迎來産業化大時代——基于獨特的政策設計,以基礎制度破解資料要素價值釋放中的基礎性問題,将為資料“新資本”開辟經濟增長新空間。
國家高度重視資料要素市場發展,同時,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為資料經濟提供了肥沃土壤。
一是國家級專項政策為資料要素産業發展“舉旗定向”。《資料二十條》既順應了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到深層次後,迫切要求從生産要素這一價值源泉處尋求發展新動能的客觀規律,也是對目前社會各界苦于沒有解決資料基礎性問題,而無法将海量資料價值全面開發出來這一現實痛點的政策響應,因而在資料要素價值釋放曆程中具有裡程碑式重大意義。
二是關鍵技術突破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資料安全流通技術方面,2022年隐私計算互聯互通國家标準獲重大突破,已進入最佳實踐與進一步深化階段,有望在2023年實作隐私計算生态力與資料價值網絡效應的真正增長,以打破“計算孤島”。資料管理技術方面,資料編織、資料網格等新技術已取得“市場化”通行證,能夠有效破除“資料孤島”問題,如IBM,Denodo,Talend,Stardog,頂點軟體等廠商的資料編織方案已實作多行業商用,中标項目達到千萬級。2023年有望推動資料管理體系由“點狀突破”向“網狀突破”轉變,為資料的要素價值釋放提供更強力的技術底座。資料分析應用技術方面,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AI技術的嵌入融合,使得資料分析技術在業務端的應用門檻大幅降低,2023年基于AI技術加持的資料産品創新和資料服務研究将賦能資料要素市場創新發展。
三是資料要素市場供需對接向多行業擴充。目前參與資料要素市場的主體較為集中。從供給方看,各級政府、電信營運商、大型國企和網際網路公司聚集了海量資料,并提供了多種供給形式;從需求方看,主要是金融機構、零售企業等機構需要外部資料來實作業務優化。2023年,随着行業資料融合應用的加深,以及政務、氣象、交通、醫療等行業資料需求的爆發,資料要素市場将進入群體性突破的快速發展階段,預計市場規模将達到1300億元。
2023年,在頂層規劃與配套實施的支援下,大陸海量資料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将被激活,迎來資料價值的全面釋放。
資料産權方面,以解決市場主體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要點,在觀念上淡化所有權、強調使用權,加強資料分類分級管理。
流通交易方面,一是資料交易和資料流通監管體系逐漸完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協同發展;二是促進公共資料與社會資料融合創新,激發公共資料價值,助力資料交易市場發展。
收益配置設定方面,基于資料溯源體系建設,進行價值分層管理,助力科學優化資料要素,共享收益配置設定機制。
安全治理方面,守住資料要素流通合規底線,建設合規高效的資料安全體系。
工業網際網路:突破關鍵技術蹚進“深水區”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5G、邊緣計算等關鍵技術攻關落地,将驅動工業網際網路向縱深拓展,助推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由外圍輔助環節拓展至核心控制環節,進入工業産線核心“深水區”。
2022年,大陸工業網際網路在中美科技逐漸脫鈎、國際供應鍊形勢嚴峻背景下仍實作了較快發展,産業增加值規模達到4.45萬億元,占GDP比重3.64%。工業網際網路在工業協同研發設計、機器視覺檢測等工業生産輔助環節得到廣泛應用,但在C2IO控制、多裝置通信協作等核心環節涉及相對不足。
随着以RedCap、TSN、uRLLC為代表的5G關鍵技術進入商用測試階段,工業網際網路有望解決工業資料傳輸、裝置互聯等領域的難題,推動應用場景由輔助環節産線級、工廠中的房間級和向工廠級更深層次核心環節滲透。
政策、資金、需求、技術四大驅動因素加速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向縱深發展。
一是工業網際網路政策端基礎夯實。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幹國際水準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工信部《5G全連接配接工廠建設指南》,提出“面向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等制造業各行業以及采礦、港口、電力等重點行業領域,推動萬家企業開展5G全連接配接工廠建設”,在《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也提到2023年,将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配接工廠,5G虛拟專網行業覆寫率和應用水準将進一步提升。
二是政府加大數字化轉型支出,助力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2021年大陸數字化轉型支出達275.1億美元,預計2022-2026年将達到2.38萬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8.6%。這充分說明,政府密切關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序,正全力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等數字化技術全面應用。
三是市場需求變化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産業鍊更新。智能制造應用需求加速驅動新興應用場景落地,采集需求要求采集數量更多、精度更優、類型更全、頻率更高;連接配接需求要求連接配接數量增多、傳輸資料量增大、時延可靠性增強;分析需求要求計算能力加速、模組化程序加快、分析精度加深,進而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全産業鍊更新發展。
四是資訊通信技術創新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産業變革。5G、邊緣計算、工業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鍊等關鍵技術與工業網際網路加速融合應用,将不斷拓展工業網際網路的能力内涵和作用邊界。随着RedCap等輕量化5G技術實作突破,2023年,5G工業模組價格将下降至20-30美元之間,國内5G模組價格有望下降到300元以内。5G模組在工業現場的靈活運用将推動“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從制造業輔助環節向全生産鍊加速滲透。
2023年,“5G+工業網際網路”将朝着技術産業化和标準化的方向演變,對上下遊實作“雙向賦能”。
一是促進完善上遊5G工業終端生态,總體來看,5G工業終端類型在功能上将逐漸由單資料傳輸轉向多功能裝置,應用方式上也逐漸由借助外部裝置間接使用5G轉向嵌入式裝置直接使用5G,如5G攝像頭、5G無人機、5G機器人等。
二是推動全連接配接工廠加速落地,基于5G連接配接的手段,通過資料采集泛在化、生産柔性化、資源透明可視化和機器雲化等措施,提供工廠高價值的連接配接能力,助力工廠降本增效。
三是擴大垂直行業應用滲透,面對工業制造領域的5G晶片、模組、終端日益增多的情況,工業應用逐漸深入到生産核心控制環節,将有力推動工業轉型更新和産業融通發展。
機器人:企業跨界入局迎來“百花齊放”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機器人應用需求将延續高增長态勢。随着資本和市場持續加熱,更多企業選擇進入機器人賽道,由此催生出更多細分場景,推動機器人企業根據不同場景應用需求衍生出不同型号、類型的産品,形成産品多樣化、場景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目前機器人行業的市場結構以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為主,其中,在機器人行業中,工業機器人最早進行商業化應用,技術較為成熟,行業市場主要由ABB、安川、發那科及庫卡“四大家族”把控。
近幾年,工業機器人在行業中的比重由2019年的54%下降至2021年的40%左右,開始呈現細分市場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2022年,機器人行業全年融資項目數達275起,較2021年增長39%。
分品類來看,資本對細分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從粗放式投資進入精準投資,醫療機器人投融資項目超過30起,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投融資項目均超過20起,零部件和特種機器人投融資項目均超過10起。
從企業布局情況來看,跨行業進入機器人産業的企業增多,國内機器人相關企業總數達42.1萬餘家,其中2022年1-7月新增注冊企業7.3萬家,平均增速39%,随着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新,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企業向服務機器人拓展,海爾等家電巨頭也開始紮堆布局服務機器人。
機器人頭部企業開始拓展細分賽道,如擎朗加大力度布局迎賓、配送機器人,普渡機器人進軍配送、清潔賽道,高仙機器人則計劃進入餐飲賽道。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機器人産業将更加細分,産品品類不斷豐富,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有望在醫療、教育等多個行業場景中出現标志性、代表性的機器人産品,逐漸形成特色化、開放化的行業生态。
需求拉動、技術驅動、政策推動是支撐機器人産業向細分領域延伸的主導因素。
一是人口紅利消失造成需求上漲,拉動細分領域機器人産品不斷創新。2022年末全國人口同比減少85萬人,随着人均學曆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勞動力供應的減少和工資的上漲,大陸制造業人工成本已不具備優勢,工業機器人至少能為制造業壓縮16%的人力成本,通過自動化生産線、工業機器人提升産業品質與廣度已成為必然。加之消費需求更新,機器人在家庭清潔、看護陪護、物流配送、教育教育訓練等領域愈加凸顯價值,服務業在應用機器人之後成本降低幅度約50%~75%,新聞編輯、餐廳廚師、超市售貨員、電話客服等衆多職業也将逐漸被機器人所取代。
二是多技術融合推動智能化更新,加速機器人向細分行業領域滲透。在人工智能、材料、算法等多種技術融合創新驅動下,機器人愈加智能和靈活,能力邊界持續拓展,從感覺智能向認知智能、智能單機向智能系統加速演進,複雜作業能力與非結構化環境感覺能力大幅提升,應用場景從簡單人機協作向精密作業、商業服務等更多領域延伸。例如,優傲機器人推出20kg負載協作機器人UR20,在碼垛、物料搬運、機器裝載和機器看護等應用場景中廣泛應用。同時,由于柔性化水準的提升,機器人可實作更高精度、更強靈敏性的應用,在鞋服制造、快銷品生産、生物醫藥研制、食品加工等領域實作新的突破。
三是多個應用領域政策釋出,助推機器人加速融入千行百業。工業和資訊化部等17部門聯合釋出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拓展,遴選了10個有一定基礎、應用覆寫面廣、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領域推進應用。在“機器人+能源”方面,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等部門釋出了《推動能源電子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開發光伏電站系統智能清洗機器人、智能巡檢無人機等産品;在“機器人+制造”方面,多部門釋出《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範工廠揭榜機關和優秀場景名單》,一批應用了機器人技術的智能生産線入選。在政策的推動下,政府及行業将開放更多機器人應用場景,适用于新應用領域的創新機器人産品将相繼出現。
2023年,機器人産品的多樣化發展将帶來市場格局的變化。
一是爆款單品不斷湧現。機器人産品性能提升和産品疊代的速度是影響機器人市場競争的關鍵變量,目前,機器人企業處在核心産品落地、搶占細分賽道的關鍵階段,将不斷通過打造“首款”“新款”産品在萬億機器人市場中分一杯羹。
二是應用場景持續創新。機器人屬于市場驅動型産品,對成本控制要求較高,尤其是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市場實作規模化生産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行業、企業将積極行動,在醫療檢測、教育教育訓練、勘測救援、商業零售等場景加大布局,以應用場景創新拉動産業創新和高品質發展。
三是産業生态逐漸完善。目前全國機器人企業(企業名稱中明确标出)超1萬家,産業優勢資源與創新關鍵要素持續向機器人應用潛力大、産業基礎良好的區域聚集。發展較早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已經形成“核心部件—本體制造—內建商”的産業鍊上下遊模式。随着市場容量不斷增加,供應鍊逐漸成熟,服務機器人等其他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将加速布局産業生态,拉動上下遊協同發展。
內建電路:遭遇政經“雙殺”進入洗牌期
雨前顧問認為,在地緣政治博弈加劇以及行業周期下行的背景下,2023年全球內建電路産業将迎來供應鍊、人才以及企業的洗牌期,整個産業鍊競争格局将從“全球分工”轉向“區域集中”。
內建電路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産業,21世紀以來全球分工格局逐漸明晰,美國保留了利潤率更高的核心設計環節,中國台灣、南韓在10nm以下的先進工藝制造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日本依靠材料、裝置占據一席之地,中國則依靠龐大的下遊市場,在封測、設計環節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至始至終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完整的自主可控産業鍊。
近些年來,中美科技戰、新冠疫情、俄烏戰争等事件使得內建電路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流動停滞,長期全球分工的市場格局正在被逐漸改寫,逐漸演化為美國、歐洲、中國等互相獨立的區域價值鍊。
地緣政治博弈、市場需求低迷、國産替代初步形成将推動內建電路産業進入洗牌期。
一是中美科技戰進一步加劇。美國從供應鍊、人才方面不斷對中國實施制裁,并聯合日本、荷蘭等國家共同限制先進裝置出口,阻礙中國內建電路産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美國、日本等國家相繼出台“晶片法案”,通過巨額補貼吸引專業人才、提振産能規模,試圖在本土打造産業鍊叢集;各方試圖努力掌控內建電路價值鍊高端環節,台積電先後宣布在美國、日本建設晶圓制造廠,歐盟也重新開機5nm以下先進制程計劃。
二是終端市場低迷。消費電子是內建電路主戰場,而智能手機正面臨和當年PC一樣長期下滑的趨勢,XR等創新消費終端短期很難出現爆發式增長,汽車領域的增長獨木難支,全球內建電路龍頭企業紛紛傳遞悲觀預期,英特爾2022年淨利潤下滑60%,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台積電則表示2023年全球除存儲以外的半導體産業将下滑4%。
三是中低端內建電路市場國産替代機會凸顯。2022年中國內建電路産量3242億塊,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超過20%的內建電路設計上市企業出現虧損,2022年中國吊銷、登出晶片相關企業達5746家,同比增加68%,國内中低端內建電路市場逐漸由“藍海”變為“紅海”。
2023年,內建電路國産替代将會呈現“三個提速”。
一是國産化程序提速。美國對華內建電路制裁将不再局限于“先進制程”以及“美國企業”,而是從産業鍊、技術、人才進行全方位的限制,這也将驅動國産裝置及材料得到更多的驗證資源和機會。
二是新技術商用化提速。在EUV光刻機、7nm以下的高端邏輯晶片等短期無法實作國産替代的環節,Chiplet,FD-SOI等先進制程晶片替代性解決方案加速商業化,碳化矽、RISC-V等差距較小的前沿領域是技術突破的核心方向。
三是企業收并購提速。市場需求低迷、核心人員動搖将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困境,外延并購是內建電路産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國有資本和龍頭企業對優質企業的收并購和高精尖人才團隊彙聚整合将成為接下來的主旋律。
智能網聯汽車:開進專用場景商業化“快車道”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自動駕駛專用場景商業化将在政策引導、技術突破、資本關注下進一步加速,落地營運範圍由封閉場景向低速開放場景拓展,推動行業發展進入産業化快車道。
汽車“新四化”浪潮下,以車聯網、資料生态、道路數字基建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步入成長期,自動駕駛進入産品和商業模式驗證階段,無人駕駛計程車、無人公交、無人物流等成為自動駕駛商業化探索的主要方向。
目前,自動駕駛在乘用車領域商業化較慢,大陸L2級輔助駕駛乘用車滲透率不足40%,L3/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仍處于道路測試階段,尚未實作規模化量産。
商業化程序不及預期促使行業熱度急轉直下,2022年自動駕駛行業融資規模縮水近80%,負面消息不斷,如明星企業Argo AI宣布破産、Mobileye打折上市、圖森未來估值減半等。
與此同時,港口、礦區、機場、園區、末端物流等專用場景自動駕駛商業化程序提速,2022年大陸已有超15個港口、20個礦區落地無人駕駛項目,無人駕駛集卡、無人礦卡落地營運量分别突破300台和400台;末端物流車累計投放量突破5000台,同比增長150%。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自動駕駛專用場景商業化将進一步加快,推動行業發展進入産業化快車道。
政策引導、技術突破、資本關注助力自動駕駛專用場景商業化加速。
一是政策頻出為商業化鋪路。截至2022年11月底,國家和各地方相繼釋出近80項自動駕駛相關政策,其中,國家交通運輸部及廣東、上海、江蘇、天津等地明确支援港口、礦山、機場、園區等特定區域、特定場景開展自動駕駛示範應用,政策的密集出台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專用場景商業化。
二是技術突破為商業化提供有力支撐。由地平線量産的國内首款L4級自動駕駛晶片打破國外壟斷,單顆算力達128TOPS;毫末智行釋出自動駕駛智算中心MANA OASIS每秒浮點運算達67億億次;電信營運商加快行業虛拟專網、網絡切片等關鍵5G技術研發驗證,賦能專用場景開展自動駕駛應用。
三是資本關注為商業化提供加速度。2022年,在資本寒冬下,大陸專用場景自動駕駛投融資熱度不減,重要投融資事件超50項,投資總額超60億元,占商業化領域投融資的65%以上;2023年1月,全球8項自動駕駛商業化領域重要投融資均與專用場景相關,投資總額超10億元。
2023年,自動駕駛專用場景營運範圍不斷擴大、商業模式快速成熟,産業化進入快車道。
一是低速開放場景将掀起商業化浪潮。一方面,港口、礦山、機場、園區等封閉場景的商業化營運已由試點試行期向快速推廣期邁進,另一方面,在多地頒發無人化車輛道路測試許可的推動下,末端物流、無人環衛等低速開放場景将成為自動駕駛商業化的下一戰場。
二是協同共赢聯盟快速建立。随着商業化程序加快,自動駕駛科技企業将由最初的主導方轉變為參與方,與港口、礦山、機場、園區等垂直領域企業形成協同發展的生态聯盟,“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整車+營運”的合作模式日益成熟。
三是“去安全員”常态運作加速推進。在率先實作無人駕駛車輛“去安全員”常态化營運後,港口、礦區安全員下車模式将快速複制,實作無人駕駛閉環。機場、園區等封閉場景将依照安全員由主駕撤至副駕、安全員下車遠端監控的漸進式路線,逐漸實作“去安全員”常态運作。
新型顯示:中國大陸OLED挑戰南韓霸主地位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全球OLED面闆行業競争格局将加速調整,中國大陸OLED産能或将反超南韓,南韓顯示器産業的絕對霸主地位受到挑戰。
在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下,新型顯示主流技術不斷疊代,顯示面闆向反應速度快、色彩表現佳、輕薄性能強、續航能力久不斷演進,現階段主流應用的三大顯示技術中,OLED具有能耗低、輕薄适宜和可柔性化的特征。
2021年南韓在OLED領域仍然占據領先優勢,其全球市場佔有率達82.8%,但随着國内OLED産能的釋放,2022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闆總産能全球占比接近45%。
是以,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中國有望取代南韓成為全球最大的OLED面闆供應商,供應鍊自主化水準将持續提升。
與LCD産業邁入成熟期時才進入市場不同,國内面闆廠商在OLED産業發展前中期就切入布局,在技術、産能以及市場應用上加速追趕。
一是技術行業領先。通過十餘年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京東方、維信諾、天馬微電子等國内面闆廠商已掌握OLED領域關鍵技術。2022年,國内顯示龍頭京東方以2195件專利授權量超過三星,位列美國專利授權排行榜全球第11位,截至2022年12月,京東方累計自主專利申請超8萬件,其中柔性OLED相關專利申請超2.8萬件,涵蓋柔性折疊、全面屏、屏下攝像頭、像素排列等核心技術。
二是産線前瞻布局。目前,大陸建立或拟建的OLED産線超20條,總投資額超萬億元,數量及投資額均超過南韓。随着京東方重慶工廠、天馬武漢工廠、維信諾惠山工廠的投産,中國大陸AMOLED産能快速提升,2022年中國大陸AMOLED産能達1700萬平米,五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7.26%。
三是市場需求拉動。全尺寸OLED市場滲透率加速提高推動國産OLED行業迅猛發展。一方面OLED在中小尺寸領域加速替代LCD,據Omdia資料報道,2021年AMOLED在智能手機領域滲透率已達35.3%,預計2023年将進一步提升至42.5%;另一方面,OLED加速向中大尺寸領域滲透,2021年OLED平闆及筆記本電腦滲透率分别為1.8%、2.7%,預計2029年滲透率有望提升至10.2%、22.5%。
2023年,國産OLED的強勢崛起将驅動産業鍊供應鍊協同發展。
一是增強國内新型顯示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在OLED産業新發展格局下,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國内龍頭企業将加速供應鍊本土化布局,在四大聚集區内推動資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不斷增強材料、裝置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水準,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
二是提高國内新型顯示産業鍊供應鍊附加值。在OLED産業鍊中,顯示材料和裝置成本占比最高,其中有機材料成本占比為23%,裝置成本占比為35%。随着國内OLED面闆廠商的産能提升,高利潤率的上遊材料和裝置自給率将進一步提高,大陸新型顯示産業将加速向高端價值鍊躍進。
三是推進優化國内新型顯示産業鍊供應鍊協同創新生态。國内新型顯示産業在系統內建和生産制造領域領先,但在關鍵材料及工藝、元器件及制備技術、高端裝置等方面對外依存度依舊較高。大陸由顯示大國邁向顯示強國,将加速建構上遊材料與下遊面闆、終端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打造多元化參與的創新生态,提升關鍵技術成熟度、持續創新能力和産品市場競争力。
創新藥:License-out推動藥企揚帆出海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在醫改、藥改的推進下,作為中國制藥企業出海敲門磚的License-out模式将持續火熱,将打破國内創新藥企業的“内卷”局面,推動國内創新藥企業國際化、商業化、差異化發展,成為創新藥産業快速發展的破局點。
過去十年,仿制藥企業占中國制藥企業的90%以上,但大量國産仿制藥粗制劣造、安全無效,随着“一緻性評價”等政策逐漸落地,仿制藥行業全盤洗牌,中國藥企從仿制到創新加速轉型,在陸續出海尋求市場中掀起一股“出海潮”。
藥企License-out事件數量及成交金額逐年增長,由2016年的10件、3.2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53件、144.8億美元,部分企業收益實作裡程碑式躍進。2022上半年中小企業加入License-out隊伍,共計達成項目28起,交易總金額累計達56.7億美元。
License-out熱度持續增長,未來十年,該模式将成為中國創新藥企業的重要選擇。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作為多方市場回暖的一年,資本“寒冬将去”,藥物研發需求及熱度将持續攀升,創新藥企業“出海”成為産業更新轉型下的重要趨勢。
政策驅動、融資困難、能力突破激發創新藥企國際化發展。
一是政策驅動企業研發轉型。近年來,伴随着國家藥物集采加速、醫保控費加強、創新藥審批流程加快等政策出台,大陸生物醫藥行業步入大調整期,仿制藥價格平均降幅超50%,企業利潤被大幅壓縮,逐漸失去市場競争力。因而,增強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加大創新藥在醫藥市場結構中的比重,大陸藥企才能實作由仿制藥到創新藥的轉變。
二是資本寒冬激發企業出海融資。2022年伴随着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蕭條、國際形勢日益複雜,部分創新藥公司市值創下曆史新低,投資者對風險厭惡程度大幅提升,創新藥企融資難度增加,據動脈網資料統計,2022年國内生物醫藥領域融資總規模為172.14美元,較2021年同比下降55.4%,中國創新藥行業陷入谷底,這迫使創新藥企戰略收縮、研發管線調整、國際市場開拓以覆寫藥物研發成本。如探索國際常見的藥企合作路徑,使用License-out模式與國際大型藥企合作,轉讓部分權益擷取高額現金回報,支撐藥物研發及企業營運。
三是創新能力得到國際認可。跨國藥企對國産創新藥企業産品認可度不斷提高,以License-out模式出海的中小制藥企業數量逐日增加,不斷重新整理藥物出海總交易額,國内資本将企業是否能夠利用該模式成功出海作為評估其研發能力的重要标準,由此創新藥估值不再由投資者主觀臆斷,進而大幅提升投資信心,創新藥産業受資本青睐程度也逐漸提升。
2023年,License-out模式将改變創新藥企業營運研發思維。
一是以License-out模式探索藥物國際化。企業将不再局限于運用該模式擷取資金維持企業生存研發,在一二級資本市場逐漸回暖、利好政策不斷出台的背景下,創新藥企業将度過寒冬時期,提高藥物研發強度,利用License-out模式将藥物後期研發授權歐美、日本及一帶一路新興市場,為全球化布局探路。
二是以License-out模式探索藥物研發差異化。多數缺乏藥物全流程研發實力的企業将提前明确研發藥物商業化模式,在藥物研發過程中以成功授權出海、邊際效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标,從立項開始便找準海外重點關注方向,研發在相關領域臨床應用中展現差異化的産品,以保障出海成功後國外企業持續跟進該産品,進而持續獲利。
三是以License-out模式探索研發成果商業化。企業将成功出海的藥物研發成果分階段進行利益分割,将回流資金反哺公司創新研發,形成完整閉環。同時與合作夥伴保持溝通,調整自有産品管線布局,實作優勢互補,進而降低新藥研發風險,加速國産創新藥打入國際市場,走出差異化道路。
儲能:多重因素打造工商業“黃金賽道”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限電令”頻發、光伏新增裝機量高增、峰谷價差拉大等多重因素促使工商業儲能經濟性逐漸展現,驅動工商業儲能進入“黃金賽道”,推動産業發展實作從1到N的量變式增長。
2022年是儲能爆發元年,并網規模達7.76GW/16.43GWh,其中使用者側儲能僅占總并網量的10%(含部分鉛炭儲能項目),相應的锂電池工商業儲能項目也較少。
據測算0.7元/kWh為工商業儲能用于峰谷價差套利的盈虧分界線,從2023年1月全國主要省市代購電峰谷價差情況來看,有11個省市的峰谷價差超過0.7元/kWh,具備較高的經濟性。
未來十年,工商業儲能将進入大規模應用推廣階段。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作為轉換賽道的關鍵一年,工商業儲能經濟性凸顯、成長動力充足,将推動企業不斷擴産、産業鍊不斷延伸、資本不斷加注,成為衆多企業重要增長極,形成産業發展新動力。
“限電令”頻出、光伏裝機量高增、峰谷價差拉大助推工商業儲能産業加速增長。
一是需求端:限電政策催生工商業使用者對備用電源的強烈需求。在“雙碳”背景與能源結構轉型的驅動下,因限電停産損失較高的企業更有意願尋求備用電源以避免突發事件帶來的沖擊,工商業儲能成為國内企業實作緊急備電、維持正常經營、降低能源支出的重要手段。
二是供給端:工商業光伏新增裝機量高增。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對綠色能源更大的需求使得中國分布式光伏裝機量快速提升,光伏配置儲能可節省工商業企業的用電費用,保證特殊情況下的電力供應,将有力帶動光儲一體化微網的發展。
三是政策端:政策保駕護航,優化分時電價機制。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電力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工作的通知》,檔案指出: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同本地電力供需和市場建設情況相适應的中長期合同分時段價格形成機制,合理拉大峰谷價差,加強中長期與現貨價格機制銜接;未來峰谷價差擴大是政策趨勢,工商業配儲經濟性将進一步凸顯,有望推動裝機量快速增長。
2023年,政策不斷利好、技術日漸成熟、市場日益鞏固、盈利逐漸完善的工商業儲能将迎來爆發。
可再生能源持續增長,峰谷價差拉大趨勢明顯,峰谷時段設定将與新能源發電高峰時段錯開,在不斷增加的峰谷價差+适合儲能發展的峰谷時段設定趨勢下,預計全國層面适合投資工商業儲能系統的省份有望逐漸增加。
新增備案項目高漲,工商業儲能逐漸嶄露頭角,工商業儲能優先實作高增速的将會是工業活動較發達、電價政策變化帶來較高經濟性的浙江、廣東兩省。
新工商業儲能品牌不斷湧入,逐漸與老玩家形成共舞局面,目前各企業的競争壁壘尚不明顯,未來新進入者可以通過資本融資、差異化市場開發、銷售管道拓展和品牌維護建設等方式彎道超車,進而實作由1到N的國内工商業儲能市場起量。
光伏:N型電池全面來襲加快“改朝換代”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光伏行業N型電池産能将迎來大規模釋放,并開啟對P型電池的全面替代,由此驅動光伏行業落後産能加速淘汰,推動行業整體邁入量産轉化率25%時代,并引領光伏産業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
過去十年,P型電池主導的晶矽光伏電池市場,市場占有率達95%。在PERC技術路線的持續疊代下,光伏發電效率持續提升,光伏制造成本不斷下降,推動光伏行業從政策驅動的扶持階段轉向市場驅動的“平價上網”階段。
随着P型電池轉化效率接近理論極限,N型電池将開啟太陽能電池技術新紀元。2022年N型電池逐漸實作量産,2023年預計将正式迎來大規模産能釋放。
未來三年,以N型電池為代表的新一代高效太陽能電池市場占有率将快速提升,實作對P型電池的全面替代。
資金湧入、龍頭布局、技術成熟及産業鍊價格企穩,将推動N型電池大規模産能釋放,市占率大幅提升。
一是資金湧入,刺激産能加速擴張。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20餘家光伏企業向N型電池累計投資規模超1200億元。截至目前,國内N型高效電池産能規劃已超640 GW,其中HJT電池規劃産能超190GW,TOPCon電池得益于與PERC産線相容的優勢,産能規劃超450GW,IBC技術[]因尚未完全成熟,目前産能規劃尚不明确。
二是龍頭布局,2023将迎來大規模産能釋放。過去兩年間,通威股份、隆基股份、愛康科技等頭部光伏企業均已布局N型電池。據初步統計,截至2022年底,N型電池建成産能規模近96GW,但受産能爬坡限制,目前實際量産規模不足。2023年預計N型電池片産能将達到180GW,實作大規模量産。
三是技術成熟,量産轉化率驅動全面産業化發展。過去兩年N型電池量産轉化效率持續提升,較P型電池轉化效率24.5%的理論極限值顯示出明顯優勢。目前N型TOPCon電池最新量産效率已超25%,HJT電池量産效率接近25%,預計2023年N型電池将全面進入量産轉化率25%時代。而随着N型電池上遊裝置企業的不斷湧入,預計未來投資成本将進一步降低。
四是産業鍊價格企穩,N型電池迎來更大市場空間。受供應鍊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2022年上半年N型元件招标規模僅4.5GW,僅占總招标規模的4.96%。預計随着上遊價格逐漸穩定回調,以及N/P電池成本價差縮小,2023年N型電池片、元件将迎來更大市場空間,市場占比預計将提升至25.7%。
2023年N型電池大規模産業化發展,将促進光伏行業全面“洗牌”。
一是推動光伏行業向頭部企業集中。相較于傳統P型電池,N型電池産線投資規模較大、技術要求較高,N型電池大規模産業化将使光伏企業競争格局産生深刻變化,行業競争優勢進一步向頭部企業、技術優勢企業集中。預計未來3~5年,光伏行業或将迎來局部的并購整合潮。
二是推動落後産能加速淘汰。光伏電池片平均23.1%的量産轉化效率将逐漸成為過去,随着N型電池全面替代,光伏發電量産轉化效率邁入25%階段,意味着現有近460GW的PERC電池産線将面臨全面技改更新或産能淘汰。
三是前瞻布局的技術型企業有望彎道超車。在新一輪光伏行業競賽中,前瞻布局N型電池的新興技術型企業,如鈞達股份、沐邦高科、華晟新能源,有望彎道超車,積累新的發展優勢。而前瞻布局的城市,如鹽城、徐州、滁州,也有望乘勢而起,孕育出光伏行業新勢力。
四是上遊裝置及輔材企業迎來新機遇。随着2023年TOPCon,HJT産線持續加速投資擴産,預計上遊裝置及材料企業将繼續維持短暫的爆發視窗期。如捷佳偉創、北方華創、蘇州固锝、福斯特等企業,為光伏電池片制造企業持續提供POE膠膜、硼擴散爐、雷射蝕刻裝置、LPCVD擴散裝置,以及HJT産線所需的低溫銀漿等裝置及輔材産品。
氫能:綠氫上車元年驅動氫車快跑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綠氫将開始批量應用于燃料電池汽車上,推動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實作由灰氫向綠氫的跨越式轉變,驅使氫能産業下遊示範應用進入“提速+綠色”發展階段,為“雙碳”目标貢獻力量。
大陸第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誕生二十多年以來,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規模化制氫難、儲運技術限制、加氫站建設困難、氫氣成本高昂、政策支撐缺乏等問題制約氫能産業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
據統計,大陸2021年産氫3300萬噸,綠氫僅占比3%,目前綠氫産量少,氫氣尚未全面綠色化,國内交通領域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所用氫氣基本為灰氫—副産氫,綠氫占比幾乎為零,并未實作綠色環保化,與“雙碳”目标大相徑庭。
加快交通領域綠色轉型是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的初衷,使用清潔綠氫是終極目标,綠氫提産後将大量應用于示範應用成熟的交通領域,“雙碳”目标以及氫車示範目标的雙雙加持将推動綠氫加速上車,成為未來産業發展方向,燃料電池汽車也将逐漸實作綠氫替代。
雨前顧問認為,2023年将是綠氫開始大規模投産的關鍵一年,燃料電池汽車作為下遊重要示範應用将大批量使用綠氫,推動交通領域實作灰氫向綠氫的跨越式發展。
專項項目、降本增産、壁壘突破推動綠氫加速上車。
一是專項項目推動綠氫上車。2022年以來,為氫車營運而專門設立的綠氫項目正在逐漸增加,國央企在内蒙古、甯夏、新疆等地區投資興建了一大批綠氫專項項目,年産7.2萬噸綠氫的鄂爾多斯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将于2023年開始投産,除此之外多個綠氫專項項目也将陸續投産。
二是降本增産推動綠氫上車。2022年國内綠氫項目呈現爆發式增長,已公開在建及規劃綠氫項目的制氫總規模達到12.1GW,2023年建成投産的項目裝機總量達到1327MW,集中分布于風光電優勢地區,将實作綠氫年産量約10萬噸,且N型TOPCon等新型高效率的光伏電池、大功率風機等技術的突破進一步降低風光電成本,可再生電力價格下降推動綠氫成本下降,将使風光電優勢地區實作綠氫批量上車。
三是壁壘突破推動綠氫上車。2022年是非化工園區制氫的政策元年,山東、廣東等地出台多項相關政策,并落地一系列非化工區制氫項目。廣東省釋出《廣東省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在非化工園區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深圳首座制氫加氫一體站也已認證驗收,将逐漸開始正式示範,制氫加氫一體站合法化将使綠氫上車具備條件。
2023年,綠氫上車将推動氫能産業應用加速度,驅動氫燃料電池汽車“提速+綠色”發展。
一是助推氫車市場規模擴大。随着綠氫批量應用于燃料電池汽車,交通領域氫氣供給不足問題得到解決,目前已公開的綠氫項目全部建成投産後,總規模将達年産95萬噸左右,可供約52萬輛氫車行駛一年,加之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下降,氫車使用成本也将随之下降,進而吸引企業積極湧入市場,擴大氫車市場規模。
二是助力氫能應用提速+綠色發展。氫能在重卡、物流車等多種車型上的應用加快,驅動燃料電池汽車産業“跑”出加速度的同時,也将激勵企業大力開發綠氫項目,綠氫逐漸替代灰氫,助力燃料電池汽車實作零碳排放,交通領域實作減碳發展,氫能在各領域的應用均逐漸向着綠色化邁出步伐。
三是倒逼氫能技術進步。推動下遊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成熟發展的同時,将倒逼上遊制氫技術進步,有望實作綠氫規模化生産,促進燃料電池技術快速疊代,助推産業上下遊循環發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