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記·孔子世家(強晟翻譯版)

看了電影《孔子》,并不象網上說的那麼不堪,胡導心裡有她了解的孔子、發哥心裡有他了解的孔子、我心裡有我了解的孔子、每個人都有自己了解的孔子,每個孔子都是不同的,但都不是真實的孔子,真實的孔子已經随他那個時代遠去了,你心裡的孔子,其實就是你自己。

我覺得,大多數批評孔子的人,并不真正了解孔子。隻是自卑的仰望着“大成至聖先師”的光環,暗暗感謝打倒一切懷疑一切的社會風氣,用最惡毒的心态最誅心的言語去攻擊那個早以歸于塵土的老人家。我相信孔子不是聖人,也沒打算做聖人,他最初隻想做個有追求的政治家,在亂世中找到一條治世的道路,可惜他的理想不容于那個時代。他失敗了,卻沒有被打倒,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聚集了一群同樣希望有所作為的弟子,以傳授智慧為己任,讓弟子們按照各自選擇的道路去實踐各自的理想,“萬世師表”的評價恰如其分。至于身後事,完全是他自己始料未及的,他的學說在當世未能發揮作用,直到死後三百多年才被重新啟用做為群眾教化的信條,後世評價如何,這是他想知道的、願意知道的、能控制的嗎?我不這麼認為。無論大成至聖先師還是衍聖公,都不是孔子所求,都是後世強加給他的,這究竟是榮耀還是悲哀,我無言以對。

我隻想告訴大家,在兩千五百年前,中國有這麼一位老人家孔丘,他的事迹被兩千一百年前的一位史學家司馬遷記錄了下來,僅此而已。

本文原文來自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版《史記》,一九〇五至一九四七頁。翻譯為一家之言,不做學術讨論。

鳴謝:谷歌(http://www.google.com),文中很多解釋都是從谷歌搜來的。

————穿——越——兩——千——五——百——年——的——分——割——線————

孔子世家

孔子生在昌平鄉的陬(音zou1)邑(現在的鄒城市,孟子老家也是鄒城。當時屬于魯國,東面是齊國,西面是宋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并且不是普通的宋國人,而是宋國國君宋微子。宋國在現在的河南商丘,與魯國接壤),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了夏伯,夏伯生了叔梁纥(音he2)。叔梁纥晚年娶了姓顔的女兒顔徵(音zheng1)在,生下了孔子(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妾生了一個兒子,但是病死了,為了有後,才娶了顔氏。由于生孔子的時候叔梁纥年紀已經很大,不合當時的禮儀,是以史記中用了“野合”,有些人就據此把孔子說成是私生子,這完全是胡扯。肯定有人覺得禮本身就是封建制度對人類的束縛,這也是二十世紀西方思潮湧入中國之後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踐踏。《正義》一書中說,男子六十四歲、女子四十九歲之後生育都是違禮的,這從人類的生理發展來說完全正常,就是西方科學中所說的更年期,超過這個年齡生育确實都是比較罕見的現象,禮制中這麼說,就是為了讓大家有個清醒認識,萬一出現這種現象,就要多問個為什麼。實際中國的禮制中絕大部分都屬自然規律,隻不過由政府部門加以制度化和規範化而已,與西方民主政治的太爺爺古希臘民主制度殊途同歸,并沒有任何違背人性的地方)。在尼丘這個小山坡上禱告了一番(由于老頭年紀大,晚年得子,當時又沒B超,向祖先祈禱一下,希望生個兒子,這也是很正常的),終于得到了孔子這個好兒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誕生。孔子生下來的時候腦袋頂上凹下去一塊(其實就是新生兒的囟門尚未閉合,估計孔子的囟門比常人更軟一些,是以凹得更厲害。說句迷信話這也算是開了天眼,難怪人家本事大了),四周高中間低,是以給他起名字叫丘(根據《釋名》一書,丘有很多種,其中,“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泾上有一泉水亦是也。”孔丘似乎應該叫孔宛更恰當些,玩笑一下),又因為在尼丘禱告,是以字仲尼(“仲”說明是家裡老二,老大的名字裡有個“孟”,後來也用“伯”,老三是“叔”,老四或者老幺是“季”。熟悉三國的朋友可以想想東吳老孫家的孫伯符、孫仲謀),姓孔(随老爹的姓,天經地義)。

孔丘生下來沒多久叔梁纥就死了(指孔子尚未成年的時候,并非生下來就沒爹或者他把爹給克死了,整部史記很少有這種迷信的說法),葬在防山。防山在魯國的東部,是以孔子很懷疑他父親的墓究竟在哪裡,因為母親沒有告訴他(孔子的母親還不到二十歲就死了老公,按當時禮制是不能參與送葬的,是以不知道究竟墓地究竟在何處,并非不告訴他)。孔子從小玩的時候就喜歡擺放各種禮器(原文為“俎(音zu3)豆”,這裡的豆可不是黃豆綠豆紅豆黑豆扁豆豌豆,而是一種青銅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曆史博物館看看),模拟禮儀儀式。孔子母親去世後,就臨時葬在五父之衢這個地方,因為不知道父親墓在何處,不便合葬。郰(音zou2)地人輐(wan4)父的母親告訴他父親的墓地,然後才把母親也前往防山與父親合葬了。

孔子非常好學,聽說季氏在招募有才學的士人,就去應征。陽虎嫌他年紀小,就拒絕說:“季氏是在招募士人,不是在招募孩子。”孔子隻得暫時回去。

孔子十七歲的時候,魯國的大夫孟釐(音xi1)子病死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懿(音yi4)子說:“孔丘,是聖人(指商湯,這追溯得也真夠久)的後代,祖先(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被宋國人給殺了,他的祖先弗父何(孔父嘉的高祖、宋愍公的長子、宋厲公的哥哥,算起來應該是孔子的十世祖)本來應該當宋國的國君,但讓位給了厲公。到了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孫,孔子七世祖那一輩的人)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代國君,獲得三命(上卿)的高位卻更加恭謹的處理朝政,是以他的廟中鼎上的銘文裡寫:‘一命而偻(lou2),再命而佝(gou1),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饘(zhan1)于是,粥于是,以糊餘口。’(他對人時時刻刻都十分恭敬,低頭哈腰甚至要趴到地上,走路的時候總是貼着牆根,但是别人也都不敢輕慢他。他吃飯十分簡樸,隻要糊口而已)”他的謙恭能達到這種程度。我聽說聖人的後人,就算當時無法得到高位,後代裡也會有賢達的人。現在我發現孔丘年紀輕輕就喜好禮法,估計會是個賢達的人。我現在要死了,你一定要把他當老師。到釐子去世後,懿子和他的同族兄弟南宮敬叔一起去跟孔子學習禮儀。那一年,季武子也去世了,季平子接替了他的位置。

孔子從小就很貧窮,地位也不高,到年紀大了一些,曾經做過季氏家管理倉庫的官吏,糧食管理很公平;由于相關的職位也得到了一定的積蓄。後來做了司空。之後離開魯國,在齊國受到排擠,被宋國衛國驅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圍困了很久,最後傳回了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當然不是現在的尺,就算一尺二十厘米,也有一米九多了),别人都叫他“長人”,覺得他很特别。魯國最後終于善待孔子,他這才傳回了魯國。

魯國的南宮敬叔向國君建議說:“請讓孔子到周去(當時屬于東周,周天子還是名義的天下之主,諸侯國的國君要向天子納貢和彙報工作。東周的都城在現在的洛陽,史書中說的“天子駕六”實物就在洛陽被發掘出土,進而打破了以前西方史學界對中國車馬技術的懷疑,确定中國古代車馬遠比西方要先進得多)。”魯國的國君就給孔子一輛車、兩匹馬、一個随從跟他一起去,孔子到周的都城後主要就是學習禮制,還去拜見了老子。告别的時候,老子親自送他,并且說:“我聽說富貴的人會送錢給别人,仁德的人會送忠告給别人。我沒本事當富貴人,但被别人說還算有點仁德,是以送你幾句話:‘特别聰明看事情很透以至于活得沒什麼意思的人,就最喜歡議論别人。口才很好雄辯滔滔甚至危及到自身的人,能夠說出别人的缺點。做為别人的孩子,不要認為自己有什麼,做為别人的臣子,不要認為自己有什麼。’”孔子從周傳回魯國以後,它的弟子們學業都有所進步。

當時,晉平公揮霍無度不理朝政,朝中的六卿控制大權,擅自發動對東方諸侯的戰争(晉國的位置在周都之東,地域廣大,包含現在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向東主要就是向宋、衛、陳、魯、齊這個方向);楚靈王兵力強大,也想要侵犯中部的各個國家(楚國控制現河南南部、湖北)。魯國國土較小,兵力較弱,如果依附楚國則晉國會來侵犯;如果依附晉國則楚國來讨伐;如果不防備齊國則齊國又會來入侵。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經三十歲了。齊景公帶着晏嬰通路魯國,齊景公問孔子:“想當年秦穆公的國家弱小而且地處偏僻,為什麼能夠成就霸業呢?”孔子回答說:“秦,國家雖然弱小,但志向遠大;地域雖然偏僻,但行為中正。啟用了百裡奚,給了他大夫的爵位,從平民百姓中選拔了他,跟他談了三天的治國方略,終于把政事傳遞給他。從這裡看,秦國甚至可以成就王業,隻成就霸業就算小的了。”(西周武王統一天下後,采用周公旦的建議實施封土建國制度,天子富有四海,将天下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和功績卓著的大臣分别管理,這些分到封地的貴族都叫王,王是僅次于天子的人物,諸侯王又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給手下的大夫。到了東周時期,諸侯王經過十幾代的發展,有的興盛有的衰落,有些王國下面的大夫經過積累獲得了巨大的權力,封地甚至超過了諸侯,不過他們無法從周天子那裡獲得王的爵位,是以換了一種方式,即為霸權,稱霸者可以主導國家聯盟,獲得實際利益。但霸權隻是依靠武力取得,缺乏群衆基礎和其他國家的尊崇,很容易被人取代,因而春秋五霸輪番登場,早就了中國曆史上最長的一段亂世)景公聽了非常高興(有大志向者惺惺相惜,齊桓公是五霸之首,景公自然很希望恢複祖先的尊榮)。

孔子到了三十五歲,季平子和郈昭伯為了鬥雞得罪了魯昭公(這個世界就是這麼荒唐,隻是一場遊戲,卻演變成戰争),昭公帶領軍隊攻打平子,平子聯合了孟氏、叔孫氏一起攻打昭公,昭公失敗了,投奔齊國,齊國把昭公封為乾侯(王以下的爵位為,公、侯、伯、子、男,本來是個公,投奔人家之後隻能屈尊做個侯了)。然後沒有多久,魯國就發生内亂。孔子到了齊國,去做高昭子的家臣,打算走這個門路得到景公的重用。在這段時間裡,跟齊國的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的音樂,認真學習,三個月裡都忘記肉的味道,齊國人都稱贊他的學習精神(其實衣食雖是人類的最基礎需求,卻也是最微不足道的需求,具有強大精神支援的人隻要能滿足基本溫飽就可以完全忽略其他,全身心的投入到理想中。很多人看《十月圍城》,覺得為什麼孫中山不能“偷偷的進村,打槍的不要”或者打個電報聯絡國内的革命勢力,非要大張旗鼓的害死那麼多不明真相和明白真相的群衆,我想,這是因為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喪失了理想的時代,我們無法了解那個時代。譚嗣同說,“中國革命,尚未有流血着,有,請自嗣同始。”但是多數革命倡導者未必有此勇氣自我犧牲,若犧牲,對革命也未必就是福音,下一個理論家何時能夠出現還是個未知數。是以,在政治理想下,犧牲别人是必須的,用鮮血喚醒尚未覺醒的世人,你可以進行道德批判但不能否認其社會推動作用。和平演變隻是幻想而已,世界曆史就是一部無辜者犧牲的曆史,你我都無力改變。做為我們普通一百姓,或許可以設定一些更現實的理想,不太偉大卻能造福社會的理想,用“三月不知肉味”的工作精神去實作它,這是我們可以做的)。

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話前些年也飽受批判,那些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思潮把個人的社會責任踩在腳下,去創造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的所謂奇迹,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是我們需要痛定思痛的)景公說:“太好了!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糧食,我又怎麼能拿得到來吃呢?”(當時,齊國國君收到大夫陳恒的脅迫,是以孔子才這麼說,結果後來,陳氏果然奪了齊國的君位)後來景公又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行政主要在于節約。”景公又很高興,打算把尼谿的田分封給孔子。晏嬰建議說:“主張儒學的人滑稽不遵守法律;傲慢而散漫,不能做好臣子;崇尚喪禮和哀号,傾家蕩産的實行厚葬,不能引導民風;向君主提建議隻是為了讨好,不能把國家傳遞給他們。從大賢人出生之後,周的王室已經衰敗,禮樂制度已經很長時間不實行了。現在孔子倡導穿華麗的衣服,把各種禮節弄得很繁複,這些禮節中的細節,花一輩子也學不完,幾年都沒法搞明白。如果讓他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根本沒法跟群眾講清楚。”以後景公見孔子的時候,就再也不問禮制方面的事了。後來有一天,景公跟孔子攤牌說:“我沒辦法讓你做象魯國季氏那樣的官職。”就讓孔子做季氏孟氏之中的閑差(季氏為上卿,孟氏為下卿,實際就是不給孔子實權)。齊國的大夫想要加害孔子,孔子聽說了。景公說:“我已經老了,沒法用你。”孔子隻得離開,傳回了魯國。

孔子四十二歲的時候,魯昭公死了,死時還是齊國的乾侯,未能恢複君位,定公當上國君。定公第五年的夏天,季平子也去世了,桓子繼承了他的職位。季桓子打井的時候挖到一個土缶,裡面有個像羊的東西,問孔子,孔子說“是條狗”。孔子說:“照我所知道的,是個羊。我聽說,木頭石頭出的怪事,就是蘷、罔阆,水裡出的怪事,就是龍,罔象,土裡出的怪事就是墳羊。”

吳國攻打越國,占領了會稽(音kuai4 ji1),得到一個超級大的骨節,需要用一輛車來裝。吳國就派使者來問孔子:“誰的骨頭最大?”孔子說:“當年大禹召集各路神仙到會稽山,防風氏無故遲到,大禹就把他殺掉,并且不允許埋葬,他的骨節就要用車裝,這就算大的了。”吳國使者問:“誰能稱得起神呢?”孔子說:“山川的神可以負責天下的政綱和法紀,負責祭祀就是神,而隻負責治理的就是公侯,這些歸王管理。”使者問:“防風氏又管理哪裡呢?”孔子說:“汪罔氏的君管理封山和禺山,姓釐(音xi1)。在虞、夏、商的時代是汪罔,到了周就是長翟(音zhai2),現在則叫大人。”使者問:“人都有多高呢?”孔子說:“僬(音jiao1)僥(音yao2)氏隻有三尺高,這是最矮的。最長的有它十倍(即三丈),這是最大的了。”吳國使者是以說:“他真是個聖人啊!”(潛台詞是,聖人無所不知,孔子真牛!至于這個超級大的骨節,有人推論說是恐龍化石,姑妄聽之。)

季桓子有個寵愛的家臣名叫仲梁懷,跟陽虎有過節。陽虎想要把仲梁懷趕走,公山不狃(電影《孔子》裡把人家的“不”字去掉,改成了公山狃,也是季桓子的家臣)制止了他。到了秋天,仲梁懷更加驕縱,陽虎就把他抓了起來。季桓子生氣的找陽虎算帳,結果自己也被關了起來,隻能跟他盟誓才獲得釋放。陽虎是以更加看不起季氏。而季氏本來就對魯國國君的家族十分越禮,導緻家臣執掌了國家政事,這樣一來,魯國從大夫往下整個都不走正道。孔子看到這個情況也不願意做官,就隐居起來修訂詩書禮樂(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後世所謂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就包括詩經、尚書(書經)、禮記(禮經)、易經、春秋,有時候包括上已經佚失的樂經,稱為六經),這時的學生越聚越多,有些來自很遠的地方,都從孔子這裡學到很多東西。

魯定公八年,公山不狃受到季氏的排擠,又加上陽虎正好叛亂,想要廢掉三桓的嫡子,改立跟陽虎關系密切的庶出兒子(春秋大亂主要原因就是諸侯國内大夫專權、大夫家内家臣專權、廢長立幼、庶子奪權的事情太多。嫡子是正妻的兒子、庶子是妾的兒子,從繼承權來說,先嫡後庶、先長後幼,違反這個順序的都是亂制,取禍之源),于是就抓住了季桓子。桓子耍了個小把戲逃掉了。定公九年,陽虎終于在政治鬥争中失敗,逃到齊國去避難了。這一年孔子五十歲。

公山不狃占據費(這裡音bi4)邑反叛季氏,派人召孔子輔助他。孔子已經研究治國方略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地方試用,沒有國君願意使用他,有了這個機會,他說:“周朝的文王武王從豐鎬(音hao4)起兵稱王,現在費邑雖然小,但也跟當時的情況差不多啊!”就打算去投奔。這時子路很不高興,阻攔孔子。孔子說:“召集我的又不是普通人。如果能夠重用我,這說不定能在東方恢複周的制度了!”但是終于沒有去。(這裡與電影中的情節相差巨大,電影裡為了突出孔子的“仁”德,讓他嚴辭拒絕了公山不狃的邀請。但是從孔子所處的環境來說,他迫切想要出世做官,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是以有上面的猶豫也是人之常情。最後終于沒有去,因為他也知道公山不狃是個什麼人,也為自己最初的決定感到不好意思,知恥近乎勇!我更喜歡這裡的孔子,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原則的普通人!)

以後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一年的時間,周邊各國都在效法他的施政方式。然後從中都宰升到司空,又升到大司寇。

定公十年的春天,魯國與齊國要和好。夏天,齊國大夫黎鉏(音chu2)向齊景公說:“魯國重用孔丘,他們的勢力強大将會危及到齊國。”于是派遣使者請魯國會盟和好,地點選在夾谷。魯定公打算就帶着自己的儀仗車隊前往。這時孔子承擔國相的責任,進言說:“臣聽說有文事一定要做武裝準備,有武事一定要做政治準備。過去諸侯離開自己的封地,一定會帶齊各種官員。請您帶上左右司馬。(司馬是負責軍事的官職)”定公說:“好。”就帶上了左右司馬。跟齊景公在夾谷會面,建築了專門的會盟壇,壇分三層,按照諸侯王會面的簡化禮儀相見,對施了揖禮然後登上會盟台。互相寒暄的禮儀結束後,齊國的官員走上前說:“請求演奏四方的音樂。”齊景公說:“好。”然後齊國軍隊武裝整齊敲鑼打鼓的沖到台下。孔子快步走過來,登上會盟台,在最後一級台階上站住,高擡衣袖行禮說:“我們兩位國君在召開和好的會議,怎麼會在這裡出現夷狄的音樂?請讓有關人員退下!”齊國官員退了幾步,但是還不走,周圍人都看着晏子和景公。景公感覺慚愧,揮手讓他們退下了。過了沒多久,齊國又有官員上前說:“請求演奏宮廷中的音樂。”景公說:“好。”于是一群藝術工作者蹦蹦跳跳的上來了。孔子又快步上前,登上高台,在最後一級台階上站住,說:“普通人迷惑諸侯就要殺掉!請處理有關人員!”于是依法處理那人,腰斬了(原文為“手足異處”,如果車裂就太過分了,估計也隻能腰斬,或者隻是司馬遷的行文而已,僅僅砍了拉到)。景公害怕了,知道孔子不是說說玩的,回去以後還心驚膽戰,告誡群臣說:“魯國用君子的道理輔佐他們的君主,而你們卻用夷狄的道理蠱惑我,讓我得罪了魯國的國君,這可怎麼辦?”有人上前說:“君子有了過錯就會用抵押的東西去賠罪,小人有了過錯隻會用言辭來賠罪,您如果覺得不好交代,就用點大禮賠罪吧。”于是齊景公把以前占領的郓、汶陽、龜陰三個地方歸還給魯國。(電影裡以這個事件展示了孔子的外交才能和計謀,除了文中說的不辱使命以外,還把張飛當陽橋前樹枝疑兵之計的發明權授予了孔子,當然,張飛的計策也是羅貫中教的,最初的發明人是誰,我也不知道。)

魯定公十三年夏天,孔子對他說:“臣子不應該自己蓄養軍隊,大夫封地的城牆不能超過百雉(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讓仲由去做季氏家的宰(地位高的家臣),準備拆掉季氏掌管的三座城。先要求叔孫氏拆毀了郈邑。在季氏準備拆毀費邑的時候,公山不狃、叔孫辄帶領費邑的軍隊攻打魯國國都。魯定公帶領季孫、孟孫、叔孫三人到季氏的宮殿裡,登上季武子的高台。費邑的人攻打不下來,但是把高台圍了起來。孔子率領申句(音gou1)須和樂颀(音yue4 qi2)攻打下去,費人向北逃竄。國都的軍隊随後追擊,最後在姑蔑把他們徹底打敗。公山不狃和叔孫辄逃奔到齊國,費邑也就被拆毀。最後打算拆成邑的時候,公斂處父(成邑的家臣)對孟孫氏說:“如果把成邑毀掉,齊國人就可以直接到達都城北門。而且成邑是孟氏的保障,沒有成邑就沒有孟氏了。我們不能拆城。”到了十二月,魯定公圍困其成邑,但是沒辦法攻進城去。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了,官職是大司寇,但實際行使國相的職責,有點飄飄然。他的學生說:“我們聽說君子在遇到禍事的時候不害怕,遇到開心事的時候不高興。”孔子說:“确實有這個說法,但是不是有‘人生的樂趣在于地位顯赫仍能謙遜待人’的說法嗎?”然後就殺掉了禍亂政事的大夫少正卯(孔子這時似乎确實有點得意忘形了)。孔子參與國家治理三個月後,市場上沒人賣假貨,路上行人男女分開行走;行人不去撿别人掉在路上的東西,各地的人來到後都沒有空閑的職位,隻能好好招待讓他們回去。

齊國人聽說後十分害怕,說:“孔子當權後肯定能讓魯國稱霸,我們離魯國這麼近,他們稱霸了我們肯定會首先被吞并。是不是先割讓點土地給他?”黎鉏說:“我們先試試阻撓他們稱霸,如果阻止不了在再割地也不晚。”于是齊國選了八十個美女,都穿上漂亮的衣服學習“康樂”舞,三十輛漂亮的四匹馬的馬車,送給魯定公。把美女馬車擺放在魯國城南的高門外面。季桓子換了普通人的衣服偷偷去看了幾遍,打算接受,就誘惑魯定公從周邊的路上遊玩,去看了好幾天,連朝政都不管了。子路看到這種情形就說:“老師可以不要再這裡呆了。”孔子說:“魯國最近在進行郊祭,如果還給大夫發放祭肉,那我應該還可以勸阻。”桓子最後接受了齊國的女子,三天不去上朝;在進行郊祭的時候也不給大夫發祭肉。孔子隻得失望的離開了,住在屯這個地方。師己去送他,說:“老師你是沒有過錯的。”孔子說:“我可以唱唱歌嗎?”然後唱:“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谒,可以死敗。蓋優哉遊哉,維以卒歲!(因為那些女人的歌聲,那些人會出城逃奔;因為那些女人的拜伏,那些人會戰敗身死。我以後就悠閑了,可以快活到老。)”師已回來,桓子問他:“孔子又說什麼沒有?”師己實話實說,桓子歎氣說:“老師因為那群歌女而責怪我了!”

孔子然後來到了衛國,住在子路的大舅子顔濁鄒(這裡音ju4)家。衛靈公問孔子:“你在魯國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六萬鬥小米。”衛國也就給他六萬鬥小米。住了沒多久,有人向衛靈公說孔子的壞話。衛靈公就叫公孫餘假帶着軍隊進出孔子住處。孔子害怕獲罪,在衛國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

準備去陳國的時候,經過匡城,顔刻這時候服侍孔子,用鞭子指着城牆說:“我以前來這裡的時候,是從那個缺口進去的。”匡城的人聽到了,以為他是魯國的陽虎。陽虎曾經在攻陷匡城的時候奴役當地百姓,是以匡城的人攔住了孔子。因為孔子的體型像陽虎,就被關押了五天。顔淵與孔子失散,後來終于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顔淵說:“老師還在世,我怎麼敢死呢?”匡城人把孔子看押得更加緊,他的弟子們都很擔心。孔子說:“文王已經不在了,文明也就沒有了嗎?如果上天想要讓斯文徹底滅絕,以後的人再也得不到斯文了。如果上天沒想滅絕斯文,匡城的人又能把我怎樣?”孔子讓人去衛國當甯(音ning2)武子的臣子,然後就想辦法逃脫了。

離開以後到了蒲城。過了一個月左右,又傳回衛國,住在蘧(音qu2)伯玉家。衛靈公有個夫人叫南子,找人告訴孔子說:“各地的君子不怕降低身份跟我的國王做兄弟的,一定都要見見我南子。我願意見見你。”孔子推辭,最後不得已隻好去見。南子夫人躲在帷幕後面。孔子進門,向北施拜見君王的大禮(稽(音qi3)首)。夫人在帷幕後面則施再拜的大禮,聽得見首飾碰撞的叮當聲。孔子說:“我本來不想見的,最後也隻是施禮而已。”子路卻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我如果口不應心,老天會懲罰我的!老天會懲罰我的!”又過了一個多月,衛靈公和南子一起坐車出行,官員雍渠陪坐,讓孔子坐在下位,大張旗鼓的引起群衆圍觀。孔子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象喜愛美色一樣喜愛道德的人。”他覺得羞愧難當,就離開衛國,經過曹國。那一年,魯定公去世。

孔子又離開曹國到宋國,在大樹下跟弟子們演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魋(音tui2)想要殺害孔子,把數砍倒了(實在不明白他怎麼會用砍樹殺人這麼笨的方法,砍孔子一斧子就夠了,大樹沒二三十斧子恐怕也砍不倒。電影裡也是這麼拍的,看得我一頭霧水)。孔子離開。弟子們說:“老師您快一點啊。”孔子說:“老天給我這麼高的德行,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孔子到鄭國,跟弟子們走失了,孔子自己站在外城的東門口。有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門口有個人,腦門象堯帝、脖子象臯陶、肩膀象子産,但是從腰往下就比大禹短了三寸,失魂落魄的象被主人趕出來的狗。”子貢見了孔子就把這話向他說了。孔子開心的笑着說:“我的樣子未必象那些聖人。不過說我象被趕出門的狗,還真是這樣!真的象!”

孔子然後到了陳國,住在司城貞子家。過了一年多,吳王夫差攻打陳國,搶走了三個邑。趙鞅攻打朝歌。楚國圍困了蔡國,蔡國人遷居到吳國。吳國在會稽打敗了越王勾踐。

有很多隼鳥掉在陳國的朝堂前死掉,是被箭射穿了,箭頭是石頭的,箭長超過一尺。陳湣公讓人問孔子。孔子說:“隼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這是肅慎的箭。當年周武王滅商的時候,通告各地少數民族,讓他們用各自的特産來進貢,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職業。于是肅慎進貢了石箭頭的箭,長一尺多。武王為了宣傳他們的行為,把肅慎的箭分給大女兒,嫁給虞胡公并封到陳這個地方。把珍貴的玉分給同姓,以示親密;把遠方的職位分給異姓人,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本分。是以給陳國分了肅慎的箭。”于是到舊的宮殿裡去找,果然找到了。

孔子在陳國呆了三年,這時晉國和楚國為了争奪土地先後攻打陳國,後來吳國也來侵犯陳國,陳國經常被侵擾。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魯國的年輕人做事不牢靠,要讓他們别忘記本分。”于是孔子就離開陳國。

過蒲城的時候,正好公叔氏叛亂,蒲城的人阻攔孔子。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帶了自己家的五輛車追随孔子。他做人很賢德,并且武功也不錯,說:“我過去跟随老師在匡城遇險,現在又在這裡遇險,真是命運啊。我要是跟老師再遇到這種事,還不如跟人家打一場死掉算了。”拼命上前跟蒲城人打架。蒲城人害怕了,對孔子說:“隻要你别去衛國,我們就把你放了。”孔子跟他們發了誓,他們就讓孔子從東門走了。孔子立馬跑到衛國去了。子貢說:“你發的誓就不算了嗎?”孔子說:“被要挾的發誓沒用,神是不聽的。”(這是政治政策還是出爾反爾呢?)

衛靈公聽說孔子來,很高興,遠遠的跑出來接他。問他:“我可以去打蒲城不?”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手下的臣子都說不行。現在的蒲城是衛國抵禦晉國和楚國的屏障,我們去打它,似乎不太合适啊。”孔子說:“那裡的男人不願意被大國吞并,女人隻想守着西河,我們需要對付的也沒多少人。”靈公說:“很好。”但終于還是沒有去攻打蒲城。

靈公老了,不願意好好處理政務,沒有啟用孔子。孔子感歎說:“如果能用我,幾個月就能有起色,三年就能國家強盛。”就這樣離開了。

佛肸(音xi1)當中牟的邑宰。趙簡子攻打範和中行,侵犯中牟。佛肸就反叛了,找人聯絡孔子。孔子又想去。子路說:“我聽老師您說,‘如果那人本身是不好的,君子就不會親近他’。現在佛肸不忠于職守變節了,而您想去投奔,這算什麼?”孔子說:“确實有這麼個說法。不過最堅固的東西,再怎麼磨也不會變薄;最白的東西,再怎麼染也不會變色。我又不是匏(音pao2)瓜,怎麼能隻挂在那裡看卻不吃。”(孔子始終無法忘卻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沒事敲磬玩。有個背着草筐子的人從門口經過,說:“那個敲磬的有心思啊!沒人了解自己就是這樣了!”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十天還沒有學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點其他的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了曲調,但是沒了解它的技巧”。過了些日子,師襄子說:“你已經熟悉了它的技巧,可以學點其他的了。”孔子說:“我沒有了解它的意境呢。”又過了些日子,師襄子說:“你已經了解了它的意境,可以學習其他的了。”孔子說:“我還沒領悟到作者的為人呢。”又過了些日子,孔子默默的深思着,欣慰的躊躇滿志的擡頭遠眺。說:“我知道他是什麼人了,臉色黝黑、身材颀長、眼光長遠,是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寫出來這樣的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向孔子拜了兩拜,說:“老師說這樂曲就是《文王操》啊!”(我們也可以拿孔子學琴的事來比較一下我們學習SAP,你是了解到曲調(從無到有,了解某些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技巧(循序漸進,學會在實踐中變通使用功能)、意境(舉一反三,将多種功能融會貫通解決各種問題)還是作者(殊途同歸,不再拘泥于一種工具一種方法,從表象直接能看到本質)。孔子在從政上經常會有動搖,選老闆的時候貌似相當沒有原則,撿到籃子裡都是菜,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依靠自己堅強的人格就可以不受國君的制約而成就禮樂治國的理想;可在他學習上卻非常有原則,并且追求終極智慧,這才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

孔子在衛國得不到重用,就往西到晉國去見趙簡子。到黃河附近聽說窦鳴犢和舜華被殺,在河邊歎息說:“河水美麗,浩浩蕩蕩!我這麼不得志,真是命中注定啊!”子貢恭敬的向前問:“請問您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說:“窦鳴犢、舜華,都是晉國賢明的大夫。趙簡子沒有發迹的時候,是巴結這兩個人處理政事;到他現在得志了,就把他們殺掉處理政事。我聽說,殺死胎兒和孩子,麒麟就不靠近;抽幹湖水撈魚,蛟龍就不下雨;破壞鳥巢摔破鳥蛋,鳳凰也不飛舞了。這是為什麼?君子不願意傷害同類啊。現在鳥獸都知道要躲避不義的事情,何況我呢!”随即停在陬鄉,寫了《陬操》的曲子哀悼這件事。然後傳回衛國,又住到蘧伯玉家。

又有一天,靈公詢問行軍打仗的事。孔子說:“我經常學習禮儀,但從來沒學過兵法。”第二天,跟孔子說話的時候,見到天上大雁飛過,擡頭看着,不看孔子。孔子又離開了,再次到陳國。

到了夏天,衛靈公去世,他的孫子辄當上國君,是衛出公。六月,趙鞅帶着太子蒯聩(音kuai3 kui1)到戚城。陽虎讓太子穿着孝服,又找八個人也穿孝服,假裝從衛國來迎接,哭着進城,就住下了。冬天,蔡國遷到州來。當年是魯哀公三年,孔子六十歲了。齊國幫助衛國圍困戚城,因為衛國太子蒯聩在那裡。

夏天,魯桓釐廟着火,南宮敬叔救火。孔子在陳國聽說着火,說:“估計是桓釐廟遭殃了。”後來聽說果然是。

秋天,季桓子病了,坐車看到魯國的城池,歎息說:“過去這個國家幾乎就強大起來了,可惜我得罪了孔子,是以就無法興盛了。”回頭對他的繼承人康子說:“我死了之後,你肯定能成為魯國的國相;你當上國相,就一定要召回孔子。”過了幾天,桓子去世,康子接替了他的職位。把父親埋葬後,打算召回孔子。公之魚說:“過去我們去世的國君用了他卻沒有堅持到底,終于被諸侯笑話了。現在再用他,如果沒有堅持的話,又會被諸侯笑話。”康子說:“那我們能召回誰呢?”公之魚說:“可以用冉求。”于是派使者去找冉求。冉求打算出發前,孔子說:“魯國請冉求,不會隻給一個小職位,肯定是重用了。”走的那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老家的年輕人志向遠大,文章好有辦法,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了。”子貢知道孔子想要回路過,就在送冉求的時候告誡他說:“你如果受到重用,就要把老師也請回去。”

冉求走了,第二年,孔子從陳國搬家到蔡國。蔡昭公打算去吳國,是吳王要求他去的。先前昭公騙他的臣子們搬到州來,現在又要去吳國,臣子們害怕再搬家,公孫翩就射死了昭公。楚國攻打蔡國。秋天的時候,齊景公去世。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到了葉(這裡音she4)國,葉公問他政事,孔子說:“政治在于吸引遠方的人才,安撫身邊的百姓。”另一天,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麼人,子路沒有說。孔子聽說了,說:“由啊,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學習知識不會厭倦,教導别人不會厭煩,發奮學習忘記吃飯,樂于教育忘記憂愁,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會衰老。’呢?”

離開葉國,傳回蔡國。長沮、桀(音jie2)溺在耕地,孔子認為他們是隐士,就讓子路去問渡口在哪裡。長沮說:“那個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子啊。”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該知道渡口在哪啊。”桀溺問子路:“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孔丘的徒弟吧?”子路說:“是的。”桀溺說:“整個世界都是亂哄哄的,誰能夠改變呢?而且與其跟随躲避小人的文士,不如跟随躲避社會的隐士啊!”繼續不停手的勞作。子路把他們的話告訴孔子,孔子歎息說:“不能跟鳥獸一路啊。如果天下是遵循世道的,我也就不必來改變了。”

另外一天,子路走路,遇到一個背簍子的老者,說:“您看到我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作,五谷都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把棍子插在地上開始耕地。子路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說:“這是個隐士啊。”趕緊回去,結果已經找不到了。

孔子搬到蔡國第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來救陳國,部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就讓人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去楚國拜謝行禮。陳國蔡國的重臣都商議說:“孔子是個賢人,他說的都是諸侯要解決的問題。現在他在陳國蔡國之間逗留了很久,我們所作所為都不是孔子希望的。現在楚國這個大國來請孔子。孔子如果被楚國重用,那我們這些掌權的人物都會危險了。”于是都派地痞流氓把孔子圍困在荒郊野地裡。孔子沒法前進,糧食也吃完了。跟随他的弟子病得起不了床。孔子還是堅持給弟子們講學和彈琴。子路生氣的見孔子說:“君子還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苦的時候仍能堅守志向,小人遇到危難就胡作非為了。”

子貢生氣的時候,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聞強記的人嗎?”子貢說:“當然,難道不是嗎?”孔子說:“當然不是,我隻是能夠堅持不懈啊。”

孔子知道弟子們多有怨言,就把子路叫來問:“《詩經》說:‘不是兇惡的猛獸,卻在曠野狂奔’。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為什麼弄到如此落魄?”子路說:“也許我們還沒做到仁德,是以别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我們還沒做到智慧,是以别人不跟随我們。”孔子說:“确實是這樣嗎!由,如果仁德的人就能被信任,怎麼會有伯夷、叔齊呢?如果智慧的人就能被追随,怎麼會有王子比幹呢?”(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仁德的典範,都不願意做國君而雙雙隐居首陽山,在武王伐纣的時候阻攔武王軍隊,商被滅後堅決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比幹是纣王的叔叔,直谏纣王而被挖心。孔子拿他們打比方,是說自己十分仁德智慧,但不被愚昧的世人了解。)

讓子路出去,又叫子貢進來,問了相同的話:“《詩經》說:‘不是兇惡的猛獸,卻在曠野狂奔’。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為什麼弄到如此落魄?”子貢說:“老師的思想太博大了,是以天下沒有國家有氣度容納您。您是否能降低一點目标呢?”孔子說:“賜,好的農夫善于耕種卻無法保證收成,好的工匠善于技巧卻無法滿足所有人願望。君子能夠創立自己的學說,用法紀控制國家,用和諧管理人民,也未必被人接受。現在你卻不創立學說卻希望被世俗接受。賜,你的志向不大啊!”(前面說過,孔子在接受到掌權者的邀請時總會動心,不管那個掌權者的德行如何。但是他對自己的治國理想卻始終無比堅定,絕不願為了獲得權勢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去迎合當權者。人生必然會遇到很多誘惑,面對誘惑,是否要放棄理想,這對任何人都是個挑戰。)

又讓子貢出去,叫顔回進來。孔子還問:“回,《詩經》說:‘不是兇惡的猛獸,卻在曠野狂奔’。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為什麼弄到如此落魄?”顔回說:“老師您的思想太博大了,是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夠容納你。雖說這樣,您仍然應該推行自己的思想,不被接受也沒關系,不被接受之後才能展現出君子本色!如果思想不正确,是我的羞恥。但是思想已經非常正确但無法被推行,是掌管國家的人的羞恥。不被接受也沒關系,不被接受之後才能展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興的笑着說:“說的好啊,顔氏的孩子!如果你是老闆,我就給你當總經理!”(原文“使爾多财,吾為爾宰”,如果你有很多錢,我就給你當管家。顔回被後世稱為“複聖”,真是孔子的翻版!)

于是派子貢去楚國。楚昭王出動大軍迎接孔子,孔子終于突出重圍。

楚昭王打算把七百裡的土地封給孔子,把那裡住戶的花名冊都寫好了。楚國的令尹(音yin3)子西說:“大王您去出使各國的使者,有象子貢那麼不卑不亢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問:“大王您掌管國政的大臣,有象顔回那麼運籌帷幄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問:“大王您帶領軍隊的将軍,有象子路那麼勇猛無敵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問:“大王您處理事務的官吏,有象宰予那麼機變博學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說:“況且楚國的祖先是周天子封的,爵位隻是子爵男爵五十裡的地方。現在孔丘遵循三皇五帝的法律,熟悉周公召公的業績,大王如果用了他,楚國以後怎麼還能擁有幾千裡的土地呢?以前文王在豐地、武王在鎬地,隻是擁有百裡土地的國君,卻終于成為天子。現在孔丘如果有這麼大的封地,再加上賢能的弟子輔佐,這可不是楚國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沒有封孔子土地。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春秋是個無比現實的時代,為了現實利益,每個國君大夫家臣都在斤斤計較。也隻有在這樣的時代,各種思想才可以在政治制衡下毫無顧忌的肆意生發。于當時的百姓來說,也許是無盡的痛苦,但對後世來說,這又是多麼大的一筆精神财富。但這樣的時代已經永遠過去,沒有第二次了。)

楚國有個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身邊走過,說:“鳳凰啊鳳凰,道德為何如此衰落?過去的事已經無法挽回,将來的事還能夠補救!算了吧算了吧,現在的政客已經沒前途了。”孔子下車,想跟他聊聊。可是接輿跑掉了,沒能跟他說話。

于是孔子從楚國傳回衛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到了魯哀公六年。

到了明年,吳國與魯國在缯(音zeng1)邑會面,征收百牢的祭品(牛羊豬俱全為太牢,沒有牛為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吳國的太宰嚭(音pi3)召見魯國的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貢前去交涉,然後才取消了。(根據周禮對爵位的規定,公用九牢、侯伯用七牢、子男用五牢,吳征百牢,是完全不懂禮法,子貢是卓越的外交家,對付這些落後民族自然是小菜一碟。)

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是兄弟之間的關系。”這時候,衛國國君辄的父親沒能即位,在外流浪,諸侯多次是以而指責。但是孔子的弟子很多都在衛國做官,衛國的國君想要讓孔子也來輔佐自己。子路說:“衛國國君如果讓您來執政,您首先要做什麼呢?”孔子說:“一定要先正名。”子路說:“需要這樣嗎,您太迂腐了!何必去正名呢?”孔子說:“由,你太不懂得禮法了!如果名分不正則講話就不合理,講話不合理則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則禮樂就不興旺,禮樂不興旺則刑罰就不公正,刑罰不公正則群眾就不知道做什麼好。是以,君子做事必須光明正大,說話必須合情合理。君子對自己的言語一點都不能馬虎。”

又過了一年,冉有為季氏領兵,跟齊國在郎邑會戰,攻占了這裡。季康子說:“你行軍打仗這麼有章法,是學習的?還是天生的?”冉有說:“是跟孔子學的。”季康子說:“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冉有回答說:“啟用他就會得到贊譽。無論是問百姓還是鬼神,他都沒有缺點。我喜歡行軍打仗這些事,就算攻占了上千個地方,老師都不會表揚我。”季康子說:“我打算請他來,可以嗎?”冉有回答說:“如果想要請他,就不要讓小人來牽制他,這樣才可以。”當時衛國的孔文子打算攻打太叔,向孔子讨教方法。孔子推辭說不知道,退回來之後架上車就準備離開,說:“鳥可以選擇栖息的樹木,但樹木無法選擇鳥啊!”孔文子極力挽留。這時季康子趕走了公華、公賓、公林,帶着厚禮迎接孔子,孔子就這樣傳回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一共十四年才傳回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回答說:“政治重在選擇臣子。”季康子詢問政治,回答說:“選拔正直的大臣而棄用邪枉的人,則邪枉的人也會學得正直。”康子擔心盜賊,孔子說:“如果你不A錢,即使懸賞,盜賊也不敢偷竊。”但是魯國終究還是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放棄了做官的道路。

孔子的時候,周朝王室衰微,禮樂荒廢,詩書缺失。孔子追尋夏商周三代的禮儀,整理書傳,上起陶唐有虞(陶唐是堯帝、有虞是舜帝)的時代,下到秦穆公(秦穆公最有名的傳說就是《穆天子傳》,據說他西巡會王母于天山),将他們的事迹編撰起來。說:“夏朝的禮儀我能夠說清楚,但杞國的事情就不是很清楚了。商朝的禮儀我能夠說清楚,但宋國的事情就不是很清楚了。如果資料足夠,那我都能說清楚。(杞國是夏朝的後裔、宋國是商朝的後裔)”看過商朝和夏朝的功過是非後說:“他們的禮儀就算傳了幾百代都可以厘清楚,因為他們一個崇尚文化,一個崇尚質樸。而周朝則學習了他們兩代的精華,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我要學習周朝。”是以,《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的學說。

孔子對魯國的樂師說:“音樂也是可以了解的。開始的時候輕輕舒展,然後逐漸展開,十分純正,接着或慷慨激昂、或莊嚴肅穆,這樣樂曲就演奏完了。我從衛國傳回魯國,修正了音樂的曲調,讓《雅》《頌》的樂曲恢複了原來的面貌。”

古時候《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的時候,删除其中重複的,從中選取可以用于禮義的,從契和後稷開始(契是商人的祖先,後稷是周人的祖先),中間記錄了商周兩朝輝煌繁榮的詩篇,最後到周幽王(寵幸美女褒姒,烽火戲諸侯那老哥)周厲王(高壓止謗,弄得老百姓道路以目,最後終于引起國人暴動那老哥)禮樂衰微的時候,從男女情愛開始,被稱為“《關雎》是《國風》的開篇,《鹿鳴》是《小雅》的開篇,《文王》是《大雅》的開篇,《清廟》是《頌》的開篇”。總共選取了三百五十篇,孔子都能彈琴演唱,讓它們符合《韶》《武》《雅》《頌》的音律。從此禮樂就能夠被正式記錄,用于王道的制度,形成了《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

孔子晚年喜歡《易經》,編寫了《彖(音tuan2)辭》、《系辭》、《象辭》、《說卦》、《文言》等解說《易經》的文章(即《十翼》或《易傳》)。讀《易經》把捆竹簡的繩子都磨斷無數次。說:“如果再多給我幾年時間,我繼續研讀,就能融會貫通了。”(曾仕強說曆史上有三個人最懂天地之間的基本原理——陰陽,第一個是創造道、兩儀、四象、八卦和先天八卦圖的伏羲,第二個是創造後天八卦圖、整理六十四卦和撰寫易經的周文王、第三個就是為易經做易傳的孔子。前兩位發明者的專利權有待考證,更大的可能性是集體創作但是冠了個領袖的名字,但是孔子做易傳則可确定是個人成就。)

孔子善于教授詩書禮樂,跟随他學習的弟子先後有三千人,其中能夠掌握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其他象顔濁鄒這樣略微接受過他指點的人就更多了。

孔子主要教人四點:文獻、行為、忠恕、信用。戒除四種陋習:不主觀臆斷、不追求完美、不固執成見,不自私自利。對于齋戒、戰争、疾病十分謹慎。孔子很少去說利益、命運和仁德。教學生的時候總是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之後再啟發他自己去思考,如果不能舉一反三,也就不再喋喋不休的講。

他在和親戚朋友說話時,謙恭得似乎不太會說話。它在宗廟朝堂上講話時,據理力争,但十分恭敬。朝會中,跟進階官員談話時,正氣凜然;跟下級官員談話時,和顔悅色。

進入官府大門,欠身行禮;快步前行,身體端正。君主讓他接見賓客時,面帶笑容。君主召見他時,立即出發,不等車馬準備。

如果魚肉腐敗或者切得不方正,就不吃。座位不正,就不坐。吃飯時如旁邊有服喪的人,就不吃飽。

如果某天哭過,就不唱歌。如果遇到穿喪服的人或者盲人,就算來人年紀很小,也要保持表情肅穆。

“幾個人在一起,肯定有我可以學習的人。”“不端正德行、學會了不教别人、遇到正義的事不去做、出現缺點不去改正,是我擔憂的事。”聽到别人唱歌,如果好聽,就請别人再唱,然後應和别人。

孔子不去說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本身沒有标點,後世解釋也很多,這裡不考究了,隻用最廣泛的說法。)

子貢說:“老師的施政方法,我可以學習。老師說天地人生的奧秘,我卻學不到。”顔淵感歎說:“我越仰視他的品格越覺得他高大,越鑽研他的學問越覺得他深奧。眼看着他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老師非常善于用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用文化來充實我,用禮儀來限制我,讓我不願意停止下來。我竭盡全力來學習,感覺有了一些心得。想要追随他前進時,卻又不知從何做起了。”達巷那裡的人說:“孔子太偉大了,學識淵博但不求名聲。”孔子聽說了說:“我會做什麼呢?會駕車?會射箭?我還是駕車吧。”子牢說:“孔子說:‘沒有人啟用我的學說,我隻能多學點技藝了。’”

魯哀公十四年春天,到大野狩獵。叔孫氏的車夫鉏商打到一隻野獸,覺得不太吉祥。孔子看到說:“這時麒麟啊。”就要了過來。說:“沒有龍馬馱出河圖,沒有靈龜馱出洛書,我沒有機緣見到這些天機了。”顔淵病死了,孔子說:“這是老天要讓我死了!”等到西部狩獵的時候看到麒麟,說:“我的生命快到盡頭了!”感歎說:“沒有人會了解我了!”子貢問:“您說沒有人會了解您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埋怨上天的不公,不責怪别人的輕視,向下學習人際交往,向上了解自然規律,隻有上天才會了解我啊!”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清白,這是伯夷和叔齊啊!”說“柳下惠和少連是降低志向辱沒清白了。”說“虞仲和夷逸隐居起來不再評論時事,行為是清白的,不從政也是合乎情理的。”“我就不會這樣,對從政的目的是可有可無的。”

孔子說:“算了算了,君子擔心世道沉淪而名不副實。我的理想無法實作,我有什麼面目去見後世的人呢?”于是根據曆史的記載編寫《春秋》,從魯隐公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總共記錄了十二位國君。以魯國為基礎、包含周朝的事迹、也夾雜了商朝的故事,總共包含了三代。文字非常簡約但内涵十分博大。過去的吳國楚國的君主都自稱為王,但《春秋》裡把他們貶稱為“子”;踐土的會盟實際是召見周天子,但《春秋》中把這件事美化成“天子到河陽去狩獵”;總之是尊奉正統,希望當事的世人都遵守這個道理。這種貶低責備的大義,後代如果有君王加以倡導推廣,讓《春秋》中的禮義通行天下,那世上為非作歹的人都會懼怕了。

孔子在做官審理案件時,如果文辭能夠與别人分享,就不會自己獨占。到了寫《春秋》的時候,應該寫的就一定寫上去,應該删的就一定删掉,子夏等弟子都無法做任何修改。弟子接受《春秋》時,孔子說:“後世會因為《春秋》而了解我,也會因為《春秋》而怪罪我。”

第二天,子路在衛國死去。孔子生病時,子貢希望拜見。孔子才拄着拐杖蹒跚着走到門口,說:“賜,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啊?”孔子又感歎着唱歌:“最高的山崩塌了!房梁柱子毀壞了!智慧的人衰老了!”以至于眼淚都流了下來。對子貢說:“天下已經很久沒有道義了,又不能施行我的治國方法。夏朝的人死後葬在東面台階,周朝的人死後葬在西面台階,商朝的人死後葬在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原來我是商朝人啊。”過了七天,孔子就去世了。

孔子七十三歲時,在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日去世。

魯哀公為孔子做诔(音lei3)文:“老天真是不好啊,連一位老人都不留給我,單單留我自己在做這個國君,孤孤單單的一病不起。太悲傷了!孔師傅,我沒有可以學習的楷模了!”子貢說:“國君您這不是在辱沒我們路過嗎!老師曾經說:‘沒有禮儀就是昏庸,沒有名分就是罪過。失去志向就是昏庸,失去定位就是罪過。’他活着的時候你不重用他,去世了卻來悼念他,真是不講禮儀啊。你自稱‘我自己’,這不是你的名分(天子可以說自己是“一人”,諸侯這樣說就是越禮了。)。”

孔子被埋葬在魯國城北的泗水旁邊,所有的弟子都為他服喪三年。三年的紀念結束後,互相告别離去,痛哭之後,個個都悲痛萬分,有的繼續留下。隻有子貢在墳旁建了個草屋,守喪六年才離開。弟子和魯國人中有上百戶到墳墓附近安家,是以那裡就叫孔裡。魯國世代相傳每年去祭奠孔子墓,各位儒士也在孔子墓附近講習禮儀、鄉飲尊老、學習射箭。孔子墓占地超過一頃。孔子原先住的地方由弟子繼續居住,并且收藏了孔子的衣服帽子琴車和書簡,到漢朝開國兩百多年間持續不斷。高皇帝(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經過魯國時,用太牢的大禮祭祀他。各個封國以及官員來到這裡,經常先拜谒孔子再去上任。

孔子的兒子名叫鯉,字伯魚。到五十歲時去世,比孔子去世的還早。

伯魚的兒子名叫伋(音ji2),字子思,活到六十二歲。曾經在宋國被困。子思寫了《中庸》。

子思的兒子名叫白,字子上,活到四十七歲。子上的兒子名叫求,字子家,或到四十五歲。子家的兒子名叫箕,字子京,活到四十六歲。子京的兒子名叫穿,字子高,活到五十一歲。子高的兒子叫子慎,活到五十七歲,曾經當過魏國的國相。

子慎的兒子叫鲋,活到五十七歲,是陳王涉(陳勝)的博士,死在陳地。

鲋的弟弟叫子襄,活到五十七歲,曾經當過孝惠皇帝的博士,後來當了長沙太守,身高九尺六寸。

子襄的兒子叫忠,活到五十七歲。忠的兒子叫武,武的兒子叫延年和安國,安國是現在皇帝(指漢武帝)的博士,做過臨淮太守,去世較早。安國的兒子叫卬,卬的兒子叫驩(音huan1)。

太史公說:《詩》裡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望高山,行走大道。)”即使無法到達,心裡卻是十分向往的。我讀孔子的書就可以猜想到他的為人。到魯國去,參觀孔子故居的車輛服裝和禮器,那些儒生按時在他家裡演習禮儀,我恭敬的流連在那裡不忍心離開。曆史上由于君王的地位被人稱作賢人的太多了,活着的時候備受贊譽,死後就不了了之了。孔子本身是個老百姓,子孫已經傳了十多代,治學的人們卻都把他當作自己的宗師。從天子王侯以下,中國人隻要談到《六藝》都會十分欽佩孔子,他可以算是最為聖明的!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