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少年人要心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心閑,閑則樂餘年。”
年輕人最好要忙碌一點,不要空閑下來,以此來減少内心的浮誇之氣,踏踏實實做人。老年人最好要空閑一點,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安享餘生。
至于中年人,那就要“一半一半”了。一半要忙碌,一半要空閑。忙碌是為了賺錢養家,空閑是為了修養身心,勞逸結合,人生長久。
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年人所希望的“一半一半”,未必能夠成為現實。因為中年期,是人生最艱難的年齡段。
該你受苦的時候,你不得不受苦;該你倒黴的時候,你也隻能認了;該你承受磨難的時候,你隻能被迫承受磨難。
人這輩子最黑暗的時間,是在55歲那年,碰到這幾個不吉之兆。
一、碰到“無常将至”的意外。
有常之事兒,皆在我們的掌握當中。無常之事兒,永遠都神秘莫測,讓人無法捉摸。無常會在什麼時候出現,都要看天意。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發财了,這就是他們的好運。而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被車撞了,這就是他們的不幸。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身強體壯,還有充足的精力,自然啥都不怕,遇到啥問題都能扛過去。而中年的時候不一樣,身體不行了,顧慮太多了,以至于步步艱難。
其實很好了解。沒有家庭的時候,孑然一身,根本就不怕死。有了家庭之後,望着親近的家人,我們突然就變得特别怕死了。
生活不喜歡開孑然一身的人的玩笑,而喜歡開有顧慮的人的玩笑。所謂“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就是這個道理。
會不會遇到無常,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當中。我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順其自然罷了。
二、身體,逐漸成為了“藥罐子”。
身邊的老人經常說:人老了,能吃能睡,能蹦能跳,那就很幸福了。
小時候不了解,這不是普通人的生活嗎,為什麼還算幸福呢?後來才明白,對于無數人來說,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種奢望。
那些身體不太好的中年人,他們吃不好,也睡不好,不是今天去醫院,就是明天做手術,人生的前路,也變得黯淡起來了。
正因如此,這些中年人才特别渴望身體健康,無病無痛。至少,不能活成“藥罐子”的模樣,否則,就算活得再長壽,也不過是活受罪罷了。
有詩雲:“曆經世間多少事,方知平安值千金。”沒有吃過病痛的苦,就不會明白身體健康的甜。
什麼權勢地位,什麼事業名利,在身體健康面前,就是身外之物。沒有了身體健康,這一切也就失去意義了。
三、家庭,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人間最暖心的一幕,到底是什麼呢?就是萬家燈火。每個家庭都有團聚的時光,每個家庭都有和諧溫暖的氛圍,讓人心安。
屋裡有燈,房間有人,桌上有菜,碗中有飯,眼裡有光,心中有愛。如此,不就是人人都夢寐以求的“人間值得”了嗎?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作“人間值得”的心願。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悲劇将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有些人希望家庭和諧,沒想到親人窩裡鬥,喜歡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些人希望家庭團圓,沒想到家庭四分五裂,家人各走各路。
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沒有哪一個家庭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哪一個家庭是完全幸福的。這,就導緻了不同悲劇的出現。
隻能說,好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要知道,美好,終究是暫時的,會有失去的那一天。
四、人生,走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
談到生活,就不得不談到“錢财”。世人之是以活得不夠自由潇灑,不是因為不想自由潇灑,而是因為錢财不夠,窮病加身。
有人說過,這世上大部分的病痛,除了身體的疾病,都跟“窮”這個字扯上了聯系。
人過五十,孩子長大了,需要成家立業,父母不得不掏空家底。至于晚年和未來如何,沒有人會考慮。如此山窮水盡,結果往往不太好。
人過五十,賺錢愈發艱難,而生活當中需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如此下去,幸福就成為了“水中月,鏡中花”,窘迫的困境才是真相。
為了應付窮病,我們隻能在年輕的時候,加把勁賺錢。要知道,閑時賺來急時花,渴了挖井不現成。
賺錢,就跟做事業一樣,永遠都不能“臨時抱佛腳”。唯有長時間的存款積累,才是中年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