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1635年,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哈達公主一家老小被處死;一千多正藍旗将士,就地被解決,沈陽城内血流成河。至此,皇太極掃清了稱帝障礙,八旗勳貴終究輸給了“四爺”。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哈達公主,也就是莽古濟,是努爾哈赤女兒,母親是大福晉衮代。一天,哈達公主傷心難過,弟弟代善于心不忍,便請設宴招待姐姐,傾聽心裡話。

皇太極聞知代善、哈達公主聚會,暴跳如雷,大怒:“大貝勒、公主,竟然公開挑戰大汗權威,這大金究竟誰說了算。”

如此,一場“清洗”拉開序幕,八旗勳貴注定要再次流血。因為,代善、哈達公主的存在,是皇太極登基稱帝的絆腳石,欲除之而後快。

1626年,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擊敗,郁郁而終,四貝勒皇太極繼位,但他一點都不開心。此時,皇太極權力有限,實力不足,絲毫沒有帝王的威嚴。

首先,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三大貝勒”手握重兵,可以與大汗一起南面而坐。上朝時,皇太極先對3位哥哥鞠躬、行禮,方才接受群臣朝拜。

其次,皇太極隻有正白旗17牛錄,兒子豪格鑲白旗15牛錄。八旗兵力排名,皇太極墊底,沒有抗衡其他旗主的底氣。後來,即便皇太極“換旗”,但影響不大。

政治上,皇太極必須與大貝勒們一起議政,且自己還是弟弟。軍事上,皇太極直接控制的軍隊太少,還不如一個旗主。代善家族55牛錄,阿敏33牛錄,莽古爾泰21牛錄,阿濟格三兄弟45牛錄,兵力都比皇太極多。

皇太極雄才大略,自然不願意當“虛君”,他想大權獨攬,打破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和碩貝勒議政”制度,收拾八旗勳貴,強化君主權力。

阿敏,舒爾哈齊兒子,努爾哈赤侄子,率先拿來開刀。皇太極利用明軍力量,收拾阿敏,讓他有苦難言。

1630年,皇太極撤離中原,讓阿敏守衛關内四城,被明軍群毆。阿敏撤離,皇太極借此大做文章,激怒阿敏,然後将他囚禁而死。

如此,阿敏所掌控的鑲藍旗33牛錄轉移到弟弟濟爾哈朗手中,他是皇太極的鐵杆支援者。接下來,皇太極要收拾莽古爾泰家族,但問題比較棘手,因為牽扯到太多人,且都是實力派。

莽古爾泰,衮代的兒子,姐姐是莽古濟,掌握正藍旗。努爾哈赤創業之初,組建黑旗、黃旗、白旗,正藍旗許多兵馬都是從黑旗中出來,有着天然的優越感。皇太極的正白旗(換旗之前),大多是白旗出來,也就是收編的哈達部。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皇太極母親出身低微,莽古爾泰則是“嫡子”,且正藍旗自我感覺高貴,壓根就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裡。後來,正藍旗公開挑戰,擺出決裂架勢,若非阿濟格兄弟支援,以及代善的“大局觀”,清朝不複存在。

莽古爾泰兄弟多,能征慣戰的并不少,姐姐哈達公主則跟蒙古聯姻。哈達公主的兩個女兒,分别嫁給代善長子嶽托、皇太極長子豪格。其中,嶽托文武雙全,手握鑲紅旗,沒有他支援,皇太極就沒辦法繼位。

代善家族、莽古爾泰家族,都是出自努爾哈赤的“嫡系”,母親是大福晉,身份上優勢明顯。再則,兩大家族即是兄弟,也是姻親關系,是利益共同體。如果聯手起來,鐵了心掀桌子,皇太極非但無緣大汗之位,性命也不保。

此外,兩大家族本來有希望繼承大統,可惜都因為“情感問題”栽了。代善起初是“儲君”,與衮代私通,莽古爾泰弑母,沒了資格。後來,代善又跟多爾衮的母親阿巴亥提前約會,努爾哈赤心灰意冷,家族也就是失去了資格。

理論上講,兩大家族都不能繼位,但都是憑借實力說話,這一點皇太極也是知道的。再則,他們都手握重兵,還能跟大汗一起“南面而坐”,且上朝之時自己還要先向兄長行禮,方能接見群臣,誰掌握話語權,不言自明。

那麼,如何收拾代善家族、莽古爾泰家族呢?皇太極很聰明,他借助明朝之手“除掉”莽古爾泰,極力打擊正藍旗将士。大淩河之戰,正藍旗打前鋒,皇太極不支援,坐視他們被明軍絞殺,惹惱了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拔出佩刀,準備砍了皇太極,卻被弟弟拉回來。如此,皇太極召開八旗議事會,将莽古爾泰“禦前露刃”情況說出來,争取八旗勳貴支援,将其打擊一頓,後則毒死,一說郁郁而終。

莽古爾泰的遭遇,嶽托很同情,知道叔叔兼舅舅的無辜,表示不滿。正藍旗将士則更狠,在德格類(莽古爾泰弟弟)率領下,經常露出敵意,準備大戰一場。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1635年的清明節,一千多将士自發去給莽古爾泰掃墓,在墓前訴說冤屈。掃墓結束後,又一起回到哈達公主這裡,進行聚會。此舉,讓皇太極非常不滿,便想辦法去收拾他們,代善給了他機會。

“掃墓事件”沒多久,林丹汗的後代投降,8位夫人來到沈陽。皇太極想讓代善迎娶娜木鐘,卻把最美麗的蘇泰送給濟爾哈朗。代善表示:“我願意娶蘇泰,不要娜木鐘”,連續拒絕幾次。

皇太極好說歹說,代善就是不要,嫌棄她長相一般且帶來的财産不多,部落群眾都很窮。後來,皇太極沒有辦法,為了滿蒙聯姻的需要,自己迎娶娜木鐘,生了一兒一女。

沒能得到蘇泰,代善心情郁悶。此時,哈達公主也不好過,皇太極除了責怪她接待正藍旗将士,還找她兩個女兒的麻煩,說她們沒能做到“夫婦之道”,并下令懲罰,作為母親的哈達公主,心如刀割。

弟弟被“毒死”,正藍旗将士被打擊,自己也受責罵,女兒也時刻不保,哈達公主幾乎陷入了抑郁。“同是天涯淪落人”,代善同情姐姐兼親家母,便設宴請她吃飯,還送了很多東西,安慰她受傷的心靈。

“請客吃飯”本來是一件平常事,皇太極卻小題大做,抓住機會,想乘機将他們一網打盡。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直接下令廢黜爵位,估計會引起動亂;一旦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聯手,皇太極估計要出局。

皇太極很聰明,他召開“八旗議事會”,争取小貝勒支援,并表示:“代善不把我放在眼裡,當了大汗也沒意思,然後閉門不出,讓他們另外選擇大汗,自己還是當貝勒算了。”

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衮、多铎、阿巴泰聯名上奏“要求皇太極出來辦事,表示支援大汗的舉動,嚴厲斥責代善、哈達公主的罪行。”即便如此,皇太極還是不出來,因為他需要代善表态,一旦他不服,自己真的沒辦法。

代善大局觀強,不想讓八旗陷入分裂,主動認錯,并放棄一起“南面而坐”。皇太極見好就收,不敢過分激怒代善家族。但是,莽古爾泰家族就遭殃了,哈達公主被處死,兄弟德格類突然“暴斃”。

參與聚會的一千多正藍旗将士,全部拉出去斬首,然後吞并正藍旗,将其編入自己與兒子的部落。如此,皇太極重組正黃旗、鑲黃旗(都是換旗後),正藍旗一度被廢。後來,部分編入豪格的鑲白旗,更名為正藍旗。

哈達公主的兩個女兒,皇太極也不放過,欲除之而後快。長子豪格,也同情嶽母兼姑姑的遭遇,無奈父親施壓,自己又想得到好處,便親手殺了妻子。豪格此舉對自己非常不利,後來他不敢表态繼位,就是“德”有污點。

嶽托很喜歡自己的妻子兼表姐,又擔心她遇害,便主動出擊,上奏皇太極:“豪格殺了妻子,我也想殺了她,與哈達公主集團決裂,希望大汗同意。”

皇太極不想落得“兇手”罪名,他知道嶽托想“甩鍋”,不同意他殺妻子,卻對嶽托非常不滿。1638年,嶽托病重,皇太極讓他率先翻越長城與明軍死磕,因勞累過度,感染天花而死;随後翻越長城的多爾衮,則是撿漏。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嶽托死後,妻子沒了保護,也自盡。此時,皇太極又暗中指使他人去搜證據,得知嶽托與哈達公主集團有關,曾經想謀反。代善知道“四爺”的意思,幹脆找來濟爾哈朗、多爾衮,要求:“挖掘嶽托墳墓,殺光他後代,以示懲罰。”

見好就收的道理,皇太極是知道的,況且嶽托是他堅定支援者,如果自己這麼做的話,豈不是寒了親信的心。如此,皇太極假裝斥責代善等人:“嶽托功勞顯赫無比,忠心耿耿,豈能謀反呢?你們不要聽信讒言。”

經過這次“宴會事件”,頑抗的正藍旗已經徹底消失,代善家族又不願意挑起内戰,忍氣吞聲,為皇太極稱帝掃清障礙。此時,濟爾哈朗的鑲藍旗、豪格的正藍旗,以及自己掌握的正黃旗、鑲黃旗都支援稱帝。

多爾衮、多铎的兩白旗,雖說與兩黃旗沖突很深,但羽翼不豐滿,也不敢對皇太極發起挑戰。代善手握兩紅旗,大局觀很強,不想内部分裂。如此,皇太極稱帝毫無阻攔,拿着林丹汗後裔送來的“傳國玉玺”,建國大清。

阿敏、莽古爾泰、代善“三大貝勒”出局,曾經依靠的對象阿濟格“三兄弟”成為新的敵人,皇太極繼續布局收拾他們。1641年,皇太極發起“松錦之戰”,讓多爾衮去抗衡洪承疇,清軍作戰失利,許多人逃回沈陽。

皇太極抓住機會,下令處死多爾衮,後赦免但削爵位。此時,皇太極還不敢殺了多爾衮,卻已經在敲打,一步步将多爾衮帶入坑。1642年,皇太極拖着病體出征,與洪承疇死磕,明軍再一次輸給了“後勤”,清軍也損失很大。

赢得松錦之戰,皇太極威望達到極點,多爾衮卻被冷落。此時,皇太極派人去山海關,與守将聯絡,表示願意與明朝和解,希望崇祯給面子,以便騰出手來收拾潛在挑戰者多爾衮家族。

崇祯拒絕和解,李自成、張獻忠又再次橫掃中原,皇太極乘機出兵翻越長城,但主帥換成了正藍旗的阿巴泰,兩白旗将士連作戰的資格都沒有,目的不言而喻。清軍班師回朝後,皇太極還想着“議和”,為自己整頓内政赢得時間,卻突然暴斃。

皇太極雖死,但他布局了17年的“家天下”早已根基穩固,支援皇家的勢力非常強大。如此,多爾衮對皇位躍躍欲試,卻在兩黃旗“拔刀決鬥”面前,表示擁戴先帝後代,自己沒有非分之想。

清朝曆史:努爾哈赤死後9年,女兒被皇太極處死

可以說,皇太極是清朝的締造者,沒有他強化君權的舉措,就沒辦法整合八旗資源,且内部陷入混戰、分裂。清朝入關,國祚268年,皇太極居功第一,無可替代。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