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消失的她》,頂5部《犯罪都市3》?南韓電影人“要哭了”
文|令狐伯光
《消失的她》徹底成了今年暑期檔黑馬大爆款,截止本帖發表前上映7天票房已經突破12.5億,今天結束已經接近13億。如果今天的票房還是保持這個勢頭,也就是兩億,那麼上映8天就可能到15億的票房。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這片第一個工作日連續逆跌兩天了。
也就是昨天票房突破了2億,前天票房1.8億,而大前天票房是1.5億。工作日連續三天逆勢上漲還是比較恐怖的,而今天已經是周四,馬上周五過了又是下一個周末,這個周末沒有新片上映,排片都會是它的,最終預測33億票房真的不誇張。
如果月底的《奪寶奇兵5》,7月6日《掃毒3》《八角籠中》阻擊失敗,甚至不排除這電影會有更高的票房。最開始認為這片票房10億就是大爆,現在爆成這樣太超出預料。
我猜測隔壁南韓電影人應該羨慕哭了,當然應該不是出走網飛的電影人,而是本土電影人。因為南韓本土市場從去年開始已經連續撲了八個月,直到5月底馬東錫的《犯罪都市3》才開始賺錢,半年了就這麼一部。
查了下資料,馬東錫《犯罪都市3》到6月27日降至榜單第二位,影片上映的第四個周末吸引43萬觀衆觀影,上映四個周末累計觀衆逼近1000萬人,南韓總共就5200多萬人,也就是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看過這部電影。
而南韓電影票價查了下超過一萬多韓元,換成人民币接近60塊,是以《犯罪都市3》票房大概就5到6億之間,這就是2023年半年來最賺錢的南韓電影。
一個《消失的她》頂一年?2023年的南韓電影,為何“崩了”
這個問題之前寫過多次,最顯而易見的顯然還是南韓市場太小,哪怕千萬人級别巅峰也才五六億票房。我們假設《消失的她》最終票房是33億,也就是說它是五六部《犯罪都市3》的票房。
最關鍵的是,馬東錫的《犯罪都市3》是南韓頂級投資的現代動作大片。而《消失的她》于沒有公布具體資料,但是陳思誠透露過他監制新導演的片子,投資不會超過1億。也就是說,這片滿打滿算也就1億左右。
國内頂級投資大片還是《流浪地球2》,以及馬上要到來的《封神三部曲》單部曲10億的那種情況,南韓市場容納不了這麼高的投資。
“限韓令”也算是加速了這種趨勢吧,“限韓令”之後失去了文化屬性相近的大市場,國内内些韓流粉絲看着挺熱鬧的,但本質上都是在白嫖内些南韓明星,光看着熱鬧,但是轉化不了多少收益。
現在韓團越來越卷,但是感覺沒有當年少女時代exo那個味了,失去了東亞韻味,摻多了歐美的風格味道有點沖反而失去了感覺,“限韓令”之後很多在中國做文化産品的南韓人不得不在中國轉幕後。
那幾年國内的文化市場也感覺怪怪的,南韓人直接把他們那一套搬到國内了,也是烏煙瘴氣的感覺,這兩年我也是突然發現國内文化市場爛歸爛,但起碼養活了大批從業人員,培養了産業和自我的文化意識,還是能養出好作品的。
這更了解了王晶當年為什麼瘋狂拍爛片,起碼養活了一堆人。
我翻了翻這十來年的國産作品,其實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這些年每年都有不錯的影視作品,國内的文化市場還是培育起來了,像當年的港台一樣如果守不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又開拓不了新的文化市場,沒錢就真的養不出新的文化作品。
出走好萊塢,火遍全世界?為何南韓電影在本土“崩潰了”
其實南韓突破劇也不是從自己的文化上尋找突破點,而是學習美劇,但美劇與亞洲觀衆之間隔閡太大,有一兩部看着新鮮,總是美劇畫風,就會産生審美疲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跟南韓近代本身文化匮乏有關系。
50年代以前的南韓被日本殖民了50年,日本打斷了它的文脈,45-53年又是内戰,53-87又是軍事dc,南韓的文學起步太晚,很難研究更深入的東西。
而南韓現在不走快餐式路線,去搞什麼高深莫測,也隻有抄襲一種方式,但抄襲也是将自己變成别人。中國的文脈也就1966-1976年斷檔,然後迅速恢複,1984年《高山上的花環》都能見到對一些社會現象深層次的思考。
2010年後中國流行文化進入“流量經濟”時代,這個诟病的夠多了吧。2017年,吳京的《戰狼2》就是一次沖擊,然後2019年的《流浪地球》,三年疫情剛放開2023年的《流浪地球2》《漫長的季節》又有深層次的思考。
南韓影視劇越發展到後面,越沒有這種思考了。
韓劇這種模式就是放到中國成功了,中國觀衆也不會認,反而會噴。 因為很多中國觀衆噴國内輸出的抖音,網文,偶像劇,遊戲什麼不算文化輸出反而是在輸出垃圾的,拉低形象的,要真跟南韓一樣了他們噴的更狠。
中國輸出的你再看不起也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思想, 那些韓劇哪還有韓劇的樣,就是披皮的美劇,弄一大堆黑深殘,看的是爽但真的好嗎?這還是南韓人自己的東西嗎? 當然南韓本來自己的東西也不多,這邊學那邊抄的,也已經嚴重西化了。
這時肯定會有人說韓流進不來中國市場(實際上中國仍是南韓海外第二大市場),人家進入西方和全世界老戲的。實際上,“韓流”這兩年開拓的歐美新市場有個問題,就是無法形成絕對的文化高地。
文化這種東西都是從高降維打擊才有錢賺,不然市場就過于狹小了。
南韓創作精英反而被網飛吸幹了,這就導緻剩下的人撐不起市場。電影開始迎合觀衆,結果影視劇的品質越來越差,反而搞得觀衆不喜歡看了,這樣惡性循環才會有去年到今年南韓電影連撲八個月的記錄。
走向全世界,本土市場卻接連撲街?Netflix為何沒能拯救“韓流”
有人認為網飛吸幹了南韓人才是一件好事,因為南韓電影人都去給網飛拍劇了,國際化接軌,需求太大,導緻本土電影人才儲備不足,但是未來南韓年輕電影人發展起來估計南韓電影會更強。
但這個觀點有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年輕人才誰來培養? 這幾年從《王國》到《鱿魚遊戲》,再到今年《交涉》《貞伊》《殺死福順》等等,你會發現導演到演員,也不是沒新人,但絕大多數都是南韓頂級人才。
那麼這個模式會培養年輕人才嗎? 當年香港電影是有過一次的,經濟不好,本土市場乏力,成龍等創作精英出走好萊塢混得風生水起的,本土《無間道》救市之作,當時還出了一個杜琪峰和銀河映像。
等到别人的市場美國觀衆審美疲勞了,香港本土市場新生代培養起來了嗎?
(2010年後香港電影,前十年的銀河映像培養人才貢獻一半以上。而且2010年後這幫香港電影人還能夠混下去,他們靠的還是内地市場)
現在的南韓電影市場還沒有《無間道》,還沒有杜琪峰和銀河映像。南韓本土市場是比香港市場大一點,但是一旦美國觀衆審美疲勞,再到面臨新時代中國流行文化全面崛起代表東亞,亞洲文化走向世界。
請問沒有培養新生代人才,經濟衰落,環境惡化的南韓影視圈,又該出什麼牌?
最後肯定有人說南韓電影工業發達,隻是發達一點點而已,隻能說從香港社團式的半手工作坊半工業化,換成南韓财閥式的手工作坊和工業化。确實超越了日本和香港真人影視工業,但是因為市場,人口和環境,上限是沒有辦法突破了。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新時代工業化,南韓是比中國電影走得早的,在00年代《太極旗飄揚》學習美國那一套就有了自己成熟的影視工業,馮小剛《集結号》等後一票中國電影還用南韓團隊,南韓大片到《與神同行》系列左右到達巅峰。
但是到2019年時期,内地郭帆開始自建工業拍了《流浪地球》,南韓也拍了《勝利号》。
結果就被人口體量,工業規模,環境和曆史文化厚度的中國電影工業大片吊打了。 十年差不多題材革新一次(也有迎合美國市場的關系),南韓電影人的選擇是科幻,現代動作片,軍事動作片等工業大片。
但南韓電影人交出的作品是《鱿魚遊戲》《僵屍校園》《黑暗榮耀》《交涉》《貞伊》《殺死福順》這些學習美國的黑深殘。
中國電影自郭帆成功後,同個特效團隊參與古裝動作大片是《刺殺小說家》,現代軍事動作片是《萬裡歸途》,科幻有《獨行月球》,《球2》過後中國電影工業基本确定亞洲第一,隻要未來中國大片走《球2》模式就不可能會輸。
最新重工業大片就看烏爾善《封神》如何,這和《流浪地球系列》一個級别的重工業大片,如果能把古裝神話走通,未來就是他的《一人之下三部曲》和所謂的《鄭和下西洋六部曲》。南韓是不可能打得過如此工業規模,人口和市場龐大的中國重工業大片的,好萊塢大片都快要趕上了。
而《消失的她》和《犯罪都市3》的對比,可能隻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