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作者:澎湃新聞

2023年6月17-18日,由複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唐研究》編輯部主辦的“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工作坊于複旦大學召開。來自複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上海圖書館、中西書局等多家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濟濟一堂,以“唐人文集與唐代制度與社會”為主題展開了多元而深入的探讨。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研讨會伊始,複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尚君教授發表了緻辭。陳尚君教授肯定了《唐研究》刊物一貫的學術水準,并介紹複旦中文學科的基本情況,對各位與會學者表示歡迎。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工作坊分為主旨演講與分場發表。主旨演講由複旦大學吳玉貴教授主持,陳尚君教授、北京大學陸揚教授、複旦大學查屏球教授分享了治學心得。陳尚君教授的演講題為《從唐玄宗詩歌看盛唐臻治的原因》,認為《開元升平源》雖為小說家言,卻展現了安史之亂後有識之士對于開元之治的解釋。從唐玄宗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重視吏治、禮敬大臣、加強地方治理、倡導三教并興等施政特色。

陸揚教授《唐代天台宗複興運動與中日天台宗關系史新解:由一塊碑銘引發的思考》一文,由《台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禅道場碑》出發,探究碑文拓本與《梁肅文集》所收文本的差異由此勾連唐中後期天台宗漫長的複興史,認為天台宗複興運動與元和初期江南地方政治、社會存在着密切的關系。這場運動雖因武宗滅佛而走向終末,相關記載卻經由日本求法僧得以存留。

查屏球教授演講的題目為《唐太宗征遼後唱和活動與貞觀詩風轉向——日藏古抄卷〈翰林學士集〉與殷璠“貞觀末标格漸高”箋解》,查教授開宗明義,解釋《翰林學士集》題名之誤,考辨其成書應在永徽元年(650)至麟德元年(664)年之間,并同意陳尚君教授的看法,認為此抄卷應為許敬宗個人别集。查教授提出,許集所收錄的太宗詩在貞觀十八年(644)後比例增多,無論從内容的深刻,還是從對聲韻藝術的學習而言,都符合殷璠“貞觀末标格漸高”的品判。

在此後的自由讨論環節中,陳尚君、陸揚、查屏球等教授各抒己見,就許敬宗集、唐詩輯佚、唐代政治文化等議題進行了切磋。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分場發表皆圍繞着“唐人文集”這一主旨展開,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各具特色。第一場由陸揚教授主持,彙報的論文以唐代公文書為中心,包括北京大學葉炜教授《從唐人文集看“狀”的形成》、複旦大學唐雯教授《帝國的日常:從禮儀性表狀看唐代的君臣溝通》、南京大學童嶺教授《唐玄宗的〈敕新羅王書〉與〈敕日本國王書〉——〈曲江集〉所載敕書文本研究》三篇文章。

葉炜教授以唐人集序為切入點,認為在憲宗、穆宗以後,“狀”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才在文集卷目中得以展現。以此為基礎,葉教授分疏了唐人文集中表、狀混用的三種現象,揭示出作為獨立公文體系的“狀”的出現與文集分類中“狀”的分類之形成,有七十年的時間差。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唐雯教授集中讨論表、狀、疏這三種群臣直接上于皇帝的文書的功能,又以禮儀性表狀為重心,解讀君臣溝通的日常,并以“祥瑞的被看見”為例,解讀緻賀表狀所展現的君臣微妙互動,闡明文集展示政治過程的史料價值。唐教授亦注意到表狀中私人事件的報告和表狀的代筆現象。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童嶺教授以張九齡《曲江集》中的論事敕書為研究個案,對《敕新羅國王書》《敕日本國王書》進行文本研究。并從《曲江集》本身文本形态出發,回應日本學者認為《敕日本國王書》蘊含的“東方小國”問題,認為當時頒給周邊各國的王言沒有等級差異,隻有文體的不同。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在讨論環節,葉炜教授回應文集史料價值的問題,認為比之兩《唐書》與《資治通鑒》,文集能起到填充事件過程的作用;陸揚教授表示,《曲江集》是個人文集收錄敕書的突出案例,這些文集表面看來是書寫本身,本質上已經涉及對唐代曆史的了解。

第二場由北京大學史睿教授主持,三篇論文都對唐代制度有所闡發,分别為中國人民大學吳真教授的《令節重遨遊:〈景龍文館記〉背後的王朝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麗萍副研究員的《旁宗入繼與敕令歸宗——唐代宗室承嗣制度略考》、複旦大學李猛副教授的《唐宋的僧道文章應制科——從唐代僧道别集“應制文章大德”頭銜出發》。

吳真教授以修文館二十四學士員額的設定為切入口,介紹唐人對宇宙時間秩序的重視,從節日、節氣兩個系統,考察《景龍文館記》的時間序列。吳教授将《景龍文館記》作為歲時民俗記範本,展開歲時節物的勾連,認為賜物是中宗展演恩寵的方式,又通過對書中不記載的節日的讨論,推測中宗重視三晦日的信仰狀況。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陳麗萍副研究員則先梳理了唐前期宗室承嗣制度,指出高祖、太宗諸子大多數都擇立了承嗣人,武周革命屠殺李唐宗室,情況為之一變;中宗即位至開元初,李唐一直為無嗣諸王調配後人,但也有冒領現象的出現。文章同時爬梳了《嗣江王祎封郡王制》等文章,考證此次受譴歸宗的共有六人;澤王後人官卑而爵傳,一直延續到鹹通年間,可以作為十王宅外宗室生存狀況的個案。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李猛副教授引杜光庭《廣成集》中所收題名與自題結銜、貫休《禅月集》卷首題結銜,提出研究的方法論,即從各類史料中統計出十幾種僧官頭銜,由此展開制度史考察。唐代高僧的分科體制十分獨特,大德需分科賜号,晚唐之後開始濫授。就此,他提出文章應制十二科具體所指、僧道文章應制的源流兩個問題,留待日後研究。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第三場讨論由葉炜教授主持。本場前兩篇論文都圍繞着宋蜀刻十二行唐人集展開的文獻學考察,分别為複旦大學石祥副教授的《宋蜀刻十二行本唐人集之再認識:元時的書冊形态》、複旦大學夏婧副教授的《觀風察源:南宋蜀刻〈孫可之文集〉底本蠡探》。

石祥副教授以線上形式參會,他以元“翰林國史院官書”的钤蓋慣例及印痕為線索,推拟出宋蜀刻十二行唐人文集在元時的分冊樣态,并以實物版本舉例說明,當時傾向于厚分冊,每冊七十葉上下為常态。同時他又通過钤印的反向印痕,推斷出元代钤印時十二行本為蝴蝶裝,并以“劉體仁印”遮蓋它印為例,說明高清影印古籍的意義。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夏婧副教授注意到《文粹》與南宋蜀刻本《孫樵集》中皆有稱觀察使為“觀風使”的用例,由此思考南宋蜀刻本問世之前,早期孫樵集的文本流傳情況如何。她詳密梳理《孫樵集》的著錄和征引情況,認為全集文本樣貌較為穩定,但有用觀風代替觀察的現象和特意回避“察”字的情形。目驗孟蜀石經、碑志碑刻之後,認為“察”為孟蜀國諱,《孫樵集》在孟蜀有刊寫的可能。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同屬第三場的,還有複旦大學博士生曾磊《 〈桂苑筆耕集〉系年新考 》、複旦大學博士生陳媛《萬裡赴王事:岑參首赴北庭考》,以及複旦大學仇鹿鳴教授《騷動與日常:韓愈在汴徐 》三篇文章,解讀個人别集中的曆史資訊,考辨各具特色。

曾磊博士的報告分為《桂苑筆耕集》的成書與流傳、系年釋例、整理研究刍議三個部分,其中《桂苑筆耕集》系年釋例是講述的重點,曾磊以崔緻遠仕途考、歸國考為例,展示了系年的工作方法:《桂苑筆耕集》前十五卷代表公府文書,問題分類,後五卷按事件分類,通過卷十七至十九,可以分析崔緻遠的人生曆程;從崔緻遠的路線,又可敲定系年,形成行程圖。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陳媛博士的論文探究了岑參首次赴北庭幕府的時間、路線、目的地和緣由,通過對《岑嘉州集》的細讀,把岑參首次出塞時間範圍定為天寶七載(719)至十一載(723),勾勒其行迹;她認為岑參出塞前并未棄官,出使應為檢查邊防的軍需供給情況。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仇鹿鳴教授以韓愈文集為切入點,考察宣武軍在德宗朝的曆史。仇教授指出,貞元末年藩鎮政權交接時發生騷動,是一個普遍的結構化問題;董晉幕府規格之高,有其特殊性。陸長源很早确立為儲帥,與董晉關系頗為特殊。最後,仇教授從個人史的視角考察韓愈在汴、徐的生活,韓愈與韓弘交往密切,他在宣武積累的人事關系對韓愈仕途影響深刻。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第三場讨論由吳真教授主持,前三篇論文以碑刻史料為研究對象,包括史睿副研究員的《唐代碑刻的物質性與文本性研究》、武漢大學呂博教授的《讀高陵令德政碑論關中水利往事》、北京大學博士生徐紫悅的《唐代的德政記述與任官檔案——以韋丹遺愛碑為線索》。

史睿副研究員以唐代碑刻制作過程中的物質性與文本性、唐代碑刻傳承中的物質性與文本性、唐代碑刻解讀中的物質性與文本性三個子產品,結合相關碑刻實物、拓片,解釋碑刻生命史中的每道環節。史睿教授指出,綜合看待出土寫本與碑刻文本複原,會有更好的研究成果。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呂博教授由小見大,從《高陵令劉君遺愛碑》出發,結合《通典》《水部式》等史料,勾連出唐代鄭、白二渠的水利史:唐初太原元從競造碾硙,極大地破壞了關中灌溉系統,劉仁師以高陵縣令之卑官,隻是暫時性解決問題,并不敢拆除碾硙;唐以後關中的衰落,與灌溉水準的下降有關。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徐紫悅博士注意到杜牧《樊川文集》有關于韋丹遺愛碑的三篇文章,考述韋丹遺愛碑賜授這一曆史事件,對唐代德政碑頒撰制度有所考述,剖清其進撰流程、撰文材料與撰者身份,認為對于縣令、刺史一級的德政碑而言,吏民的記述和請文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她又從官吏考課與檔案管理制度視角解讀德政碑文,認為考課記錄可能是德政碑的史源之一。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本場另外兩篇文章正史史源問題,分别為首都師範大學聶溦萌副教授的《〈梁書〉〈隋書〉引錄文章初探》、複旦大學陳曉偉教授的《契丹國舅帳與審密氏集團》。

聶溦萌副教授着力于思考文章引錄與史書編纂的關系,她通過表格,闡釋文章的種類在《梁書》《隋書》之間有所不同,這與君臣之間資訊溝通管道有關。聶教授又以《梁書》的贈谥诏書、《隋書》功臣罪責文書為例,探讨散在各篇的文章群,論文最後研究由文章叙事的傳記,并對兩史所收文章的來源作出推測,認為《隋書》中許多文章是由唐代史臣添入,《梁書》則與别集關系匪淺。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陳曉偉教授對《遼史·外戚傳》進行史源學考察,認為“國舅别部”很可能出自元人的向壁虛構;通過破譯契丹小字,梳理了真實的遼代國舅帳體系:國舅帳分為四帳,拔裡氏源出述律後兩家父族,乙室己家族情況未詳。作為整個國舅帳的“審密”概念是後期建構而成的。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圓桌讨論由查屏球教授主持,陳尚君、郭立暄、陳麗萍、聶溦萌等教授參與讨論,新見頻出。陳尚君教授以自身治學經曆,談及唐人文集,認為唐代文章所涉及的領域之寬、對史學研究意義之立體,超乎想象。重新整理唐代史料、完成基本典籍的文獻建設,大有可為,期待青年學者後出轉精、有更多成果。發言人也就蜀刻本十二行唐人文集再加探讨,上海圖書館郭立暄教授向與會學者分享了關于《孫可之文集》南宋蜀刻本的版本資訊,陳尚君教授也針對蜀刻十二行唐人文集的文本問題發表見解。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工作坊的最後,複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朱剛教授發表緻辭,對與會同道表示歡迎與支援。葉炜教授與唐雯教授進行總結,兩位教授表示了感謝之意和對唐人文集研究的殷切期待。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文本制度與社會:唐人文集的世界

會場讨論熱烈、深入、活躍

審訂: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