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作者:洞見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作者:洞見·楓子

不要把你的苦掰一半分給孩子。

心理咨詢師若杉分享了一個故事。

7歲的兒子很認真地對媽媽說:

“媽媽,我覺得生了我以後,你過得一點都不好。”

媽媽問孩子原因。兒子眼裡閃爍着淚水解釋:

“你要每天早起,準時送我上學,一年到頭都睡不了懶覺,還要送我去鋼琴班,有時候為了誰送我的問題,還要和爸爸吵架,回家還得陪我寫作業。要不是有我,你跟爸爸可以過得很輕松呀!”

媽媽當場愣住了,她從來沒有想過,兒子會感覺自己是累贅。

因為工作壓力大,媽媽便時常跟兒子說生活的辛酸,說掙錢的不易。

媽媽的本意是希望激勵兒子好好學習,體諒父母,沒想到兒子把媽媽的訴苦了解成了:

我是媽媽的負擔,是我讓媽媽這麼苦。

想起一位媽媽說的,不要随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你訴苦、抱怨帶來的負能量,是孩子稚弱心靈無法承受之重。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01

不要訴說生活不幸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經常向孩子倒苦水,對孩子的一生有什麼影響?

網友@小塵說,在媽媽充滿抱怨的人生裡,我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

在她隻有五六歲的時候,媽媽就經常在她耳邊倒苦水:

抱怨老闆各種不好,然後又埋怨奶奶不幫忙,爸爸不顧家,她三兄妹不争氣……

接着又絮絮叨叨說自己命如何苦,養育她們幾個孩子受了哪些罪,忍了哪些委屈,身體也因為常年受累落下哪些病。

媽媽說得很煽情,時不時還流下委屈的淚水。

年幼的她,一度覺得媽媽太苦了,總認為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來背負起這個苦難。

可現實是,她什麼都做不了,隻能一邊深陷拯救媽媽的無能為力,一邊深受媽媽負能量的荼毒。

就這樣她越來越壓抑,人也變得厭世悲觀,讀初二時就被确診抑郁症。

直到現在她每個月都還要走進心理咨詢室,去療愈童年受傷的自己。

心理學專家李雪說: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毀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啊,孩子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

父母和孩子訴苦,本質上是一場“痛苦轉移術”:将自己的焦慮,委屈,怨恨,不滿都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遭受來自父母的精神絞殺,内在的心理能量就會被消耗殆盡。

這樣的孩子即使他未來再優秀,也深陷負能量的泥沼中,看不見半點陽光。

父母倒的苦水,最後都釀成了孩子一生的苦果。

02

不要訴說家庭貧窮

清華教授彭凱平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

“如果告訴孩子家裡'缺',我們沒有别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産生心理上的匮乏感。”

父母愛哭窮,孩子一生難擡頭。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奇葩說辯手席瑞,曾自曝從小聽到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家裡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這句話是事實,也是跟随他整個童年的咒語。

是以每次跟着大人去超市,他總是低頭看地闆,因為害怕看到想要的東西。

有次沒忍住,他盯着一瓶橘子罐頭看了很久,還摸了一下,恰巧被外婆發現了。

外婆猶豫了一會,還是買下了。

但回去的路上,外婆嘀咕了一句:這瓶罐頭七塊九,夠我們吃一頓飯了。

席瑞心裡很不是滋味,那晚,明明是甘甜的罐頭,他卻隻嘗出了苦味。

長大後的他,努力改變了生活的不富裕,沒錢的恐懼感卻始終如影随形。

直到今天,他去一個消費場所,隻要身上沒帶夠3倍以上的錢就會感到不安。

甚至,他隻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會去醫院。

面對别人對他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而是覺得“我不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父母和孩子哭窮,也許隻是随口一句抱怨,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情緒壓迫,讓孩子習慣性壓抑自己,把需求降到最低甚至不敢有。

哭窮,限制的不是孩子想要買的欲望,而是孩子認知的邊界。

最終,物質上一時的匮乏,烙印成了孩子心理上長期的貧瘠。

03

不要訴說另一半壞話

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幕。

英子患上抑郁症後,醫生一針見血指出症結,一切跟英子爸媽關系不和有關。

“在孩子面前說彼此的壞話,第一,會讓孩子對另一半的親子關系緊張。第二,會讓孩子對自己缺少認同和自信……

無論是母親說父親的壞話,還是父親說母親的壞話,孩子潛意識裡都會認為是自己不好。”

是啊,父母在孩子面前說另一半壞話,買單的永遠是孩子。

電影《困在心緒裡的兒子》裡,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媽媽也是一個愛訴苦的人。

因為對前夫有諸多不滿,她當着尼古拉斯的面指責,咒罵前夫。

尼古拉斯内心很沖突:

一方面,他确實被父親抛棄了,内心倍感失落;

另一方面,他依然深愛、崇拜父親,渴望父親回來。

對于媽媽源源不斷地訴苦,他直言“我像是被劈成了兩半”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電影的最後,尼古拉斯在浴室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人父母,如果做不到尊重另一半,起碼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诋毀,指責。

因為你對另一半的每一句中傷,其實槍槍都打在孩子身上。

04

三個故事,三個孩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

對父母而言,可能隻是随口說出的幾句抱怨,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演員賴佩霞就曾發出靈魂一問:為什麼幸福這麼難?

她說,當你的母親充滿哀傷,你敢快樂嗎?

是啊,父母總在訴苦,孩子就不敢幸福。

網友@我允許的媽媽就喜歡跟她訴苦。

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她,每當吃點好的,買件新衣服,都要自責很久,感覺總有一雙哀怨的眼神盯着她說:

“我還在受苦,你怎麼能享福?”

是以,她總是痛苦地活着。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在父母的苦水中長大的孩子,不敢過得好,也不敢快樂,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背叛。

是以他們的人生,往往比一般人要難。

看到這,也許有的父母會說:生活就是這麼苦,我還不能訴訴苦,讓孩子懂事一點?

我十分了解愛抱怨的父母,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很多的難和苦。

但不是讓你把苦掰成兩半,分給孩子一半,這樣你的苦還在,孩子也會繼續苦下去。

05

美國詩人馬娅·安傑盧曾說:

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

你為人處事的态度,藏着孩子未來的樣子。

莫言在回憶自己的母親一文裡提到:

“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衆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

母親的樂觀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于未來的希望。”

父母面對苦難時表現出積極樂觀,帶給孩子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會讓孩子内心充滿自信和力量,敢于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就像《當幸福來敲門》裡的黑人爸爸克裡斯,他是一名落魄業務員,一個人帶着兒子流落街頭,雖曆經生活千般虐,但他卻努力把陽光帶給兒子。

當他窘迫到隻能帶兒子在地鐵公共廁所過夜時,他把廁所比作山洞,告訴兒子這是為了躲避恐龍。

當他們被迫去了收容所後,克裡斯一邊學習,一邊推銷儀器,一邊在證券公司刻苦實習,再難他也堅信:隻要足夠努力,幸福就會來敲門。

最終,克裡斯成了公司唯一被錄取的員工。

兒子告訴他:你是個好爸爸。

他的确是個好爸爸,他身體力行地教會了孩子,如何不放棄不氣餒,如何笑對生活。

網上曾流傳一句話: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内心會充滿力量,會感覺到溫暖,進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任何時候,一個溫暖有愛,積極向上的家庭,才是我們最該給孩子的禮物。

願父母們都能明白:不管生活多麼艱辛,我們揚起的眉毛,微笑的嘴角,松弛的情緒,積極的心态,就是照進孩子世界裡的陽光。

點個贊吧 ,為孩子撐起一片明亮晴朗的天空,陪伴孩子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