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秘的群體行為:鳥類漣漪效應與心靈感應之謎"

作者:曉豐讀書

在1961年的一個夏夜,聖克魯茲附近發生了一場不尋常的事件。成千上萬隻被稱為"sooty shear water"(灰色切葉鹱)的海鳥突然從天空中降落,它們迷失在夜霧中,不幸地與房屋、汽車以及Capitola和Pleasure Point地區的居民相撞。據報道,八人受傷,當地陷入一片混亂。

這場事件吸引了好萊塢傳奇懸疑電影制片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注意。在此之後不久,他開始改編達芙妮·杜穆裡埃(Daphne du Maurier)1952年的故事,構思一部關于殺人鳥的驚悚電影。不到兩年後,希區柯克的電影《鳥》在銀幕上首映,将這個離奇事件搬上大銀幕。

“神秘的群體行為:鳥類漣漪效應與心靈感應之謎"

對于為什麼這麼多鳥會突然迷失在霧中并發生撞擊事件,當時存在着兩種主流理論。其中一種認為,海鳥群迷失了方向,因為夜霧使得它們無法辨識周圍環境,導緻大規模的撞擊事件。類似的事件曾在聖克魯茲發生過,當時城鎮上到處都是海鷗。

要了解成千上萬隻鳥群如何一起飛行和移動,可以追溯到古代。古羅馬人認為神靈指引着飛群的方向,而在20世紀初,科學家推測可能是一種自然的心靈感應或群體靈魂,這種現象類似于魔法。與雁群不同,成群的鳥中沒有明确的上司者,任何一隻鳥都可以決定移動方向,其他鳥會跟随。這是因為群居的鳥不僅僅關注着自己的直接鄰居,而是專注于周圍的幾隻鳥,通常是六七隻,形成了一種類似意識的漣漪效應。

“神秘的群體行為:鳥類漣漪效應與心靈感應之謎"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種群體行為,程式員克雷格·雷諾茲于1986年建立了一個三維飛群模型。這個模型包括三種簡單的導向行為:一緻性(coherence)- 靠近其他鳥;分離(separation)- 避免與同伴相撞;對齊(alignment)- 與周圍的鳥保持相同的速度和方向。這些行為模式在自然界中反複出現,每當一群鳥起飛時,都會展現出類似的模式。

然而,更多的鳥類開始出現類似的迷失和撞擊事件,包括棕鹈、鸬鹚和海鴉。對此,簡·巴爾加特什及其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始考慮這些事件是否可以追溯到1961年的事件。在2011年,他們分析了當年城市剪羽鹱事件中采集的檔案浮遊生物的腸内容物,發現其中充滿了一種名為pseudo nietzsche的微藻,這種微藻産生神經毒素。這意味着整個食物鍊可能受到污染,導緻城市剪羽鹱失去理智,并在同一時間陷入混亂和撞擊。

“神秘的群體行為:鳥類漣漪效應與心靈感應之謎"

這種群體失控的現象使得整個夜晚仿佛末日降臨。至于希區柯克電影《鳥》中的鳥類攻擊,電影中描述了一些鳥類被誘使或操縱攻擊兒童的情節,給觀衆帶來更大的緊張和恐懼。

在對1961年的灰色切葉鹱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後,科學家們終于揭示了當年發生的神秘事件的真相。那些成千上萬的海鳥并非是因為迷失在霧中而陷入混亂,而是受到了神經毒素的污染,導緻它們在同一時間失去理智,集體發生撞擊。這樣的解釋令人震驚,也讓人對大自然中群體行為的奧秘充滿了好奇。

随着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繼續對群體行為和動物遷徙進行深入研究,試圖解開這些神秘現象背後的謎團。而希區柯克的電影《鳥》也成為了經典之作,永遠地銘刻在影史中。

“神秘的群體行為:鳥類漣漪效應與心靈感應之謎"

盡管科學不斷進步,自然界依然保留着許多未解之謎。對于鳥類的群體行為、遷徙規律以及生态系統的穩定性,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學習的地方。

回想那個1961年的夜晚,成千上萬的灰色切葉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陷入了混亂之中。這個故事提醒我們,人類也需要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我們應當更加謹慎地對待生态環境,保護動植物的栖息地,以免因我們的活動而給生态系統帶來破壞。

讓我們保持對自然界的探索精神,并在科學的引領下,繼續探索這個美麗而神秘的地球,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這片藍色星球的美好與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