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決勝2025,國産資料庫大戰金融市場

作者:數智前線
決勝2025,國産資料庫大戰金融市場

2023年,金融行業資料庫國産化明顯加速:采購在放量,國有大行核心系統建設如火如荼,更大範圍的中小金融機構開始調研規劃。而有業内人士認為,從目前市場态勢看,整個金融行業資料庫新一輪選型、建設有望在2025年塵埃落定,這比之前預計的要提前兩年。

文|趙豔秋

編|周路平

2023年,銀行核心系統中對資料庫的國産化替代進展,是市場的大熱點。

業界明顯感到,金融資料庫國産化程序在今年明顯加速:在國有大行裡,不少核心系統的國産化替代将在未來一段時間完成,更大範圍的中小金融機構開始調研規劃。而在銀保監會合并之後,今年保險與資管也在這方面整體加速。

有業界人士認為,2025年前後,金融業在分布式資料庫選型、國産化替換上将塵埃落定。

01

國産資料庫的較量

金融業是資料庫的最大客戶,占據了市場的五分之一,而且使用要求最高,應用最深。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一家資料庫企業能經曆金融核心系統的曆練,才有可能打造業界頂級品牌,也才有可能把握未來的市場話語權。

此前,國有大行的“存貸彙”核心應用,基本采用IBM的DB2資料庫,一些管道類等次核心業務采用Oracle。但這些年,部分系統正由新興國産資料庫替代,其中五大國産資料庫供應商占據主導,包括騰訊雲TDSQL、螞蟻OceanBase、華為GaussDB、平凱星辰(PingCAP)TiDB以及中興GoldenDB。但市場上尚未出現一個公認的“絕對老大”,仍處于白熱化競争階段。

2020年是大行選型的一個關鍵節點。銀行界的骨幹——六大行(工、農、中、建、交、郵儲)和12家股份制銀行,大小機下移走得最快。根據公開資訊,比如農行、中行、建行、中信銀行、郵儲等核心系統的改造選型,多從2020年之前開始,從2020年到2023年,則進入建設和傳遞期。

市場今年的走勢更為迅猛。4月,建行釋出小機下移部分采購結果公示,騰訊、平凱星辰、中興三家資料庫中标,總金額為3436萬元。這是到目前為止,今年最大的國産資料庫訂單。有業界人士告訴數智前線,這也是最大的銀行核心系統改造項目,按子產品由各家企業共同承建,業界預計有望今年四季度上線。

中國農業銀行采用騰訊雲資料庫TDSQL,已投産了客戶資訊和信用卡核心系統,目前正推進個人負債、投資理财、信貸産品等核心應用建設。

PingCAP的TiDB資料庫應用于中行、建行等多家銀行的聯機交易、線上支付、信貸管理、實時風控等場景。

更新一輪的較量正在路上。5月,華為在其全球智慧金融峰會上釋出新一代分布式資料庫,輪值董事長孟晚舟亮相。華為在資料庫戰略上曾經曆曲折,有華為人士稱,資料庫現由“孟晚舟親自‘挂帥’,也是向業界表明華為做資料庫的決心”。此前的2022年,華為與郵儲銀行宣布,完成該行個人業務分布式核心系統的上線。該項目從2018年開始,用了将近四年時間。

螞蟻集團旗下資料庫OceanBase方面也表示,各種類型的銀行,他們已完成了0-1的突破,做到全覆寫,今年在細分領域中,要進行規模化複制。

除了大行和領先的股份制銀行,不少區域銀行今年開始做核心系統改造的調研或資料庫選型。“今年我們有很多這類資料庫項目在跟進中。”一位華為人士稱。

他估算,理想情況下,區域銀行2023年完成選型,2024年做開發,2025年做并軌,2026年正式上線。“不過,這對于區域銀行挑戰很大。通常他們真正能做這部分工作的團隊隻有一兩百人,即便加上外包,不到千人,要去完成上百套系統的改造,其實不太現實。”

決勝2025,國産資料庫大戰金融市場

但總體而言,大型機構的落地,中小機構選型和複制将大量集中在這幾年時間。“我們判斷,整個金融行業可能将在2025年前後,在資料庫分布式選型、國産化替換上塵埃落定。”騰訊雲資料庫總經理王義成告訴數智前線,這比他們之前預計的要提前兩年。在金融行業落定後,其他八大行業可能将在2027年到2028年快速跟進。

從這些銀行選擇資料庫的數量看,大行在改造中,一般會選擇3到5家資料庫企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避免技術單一化和被廠商捆綁。但對于中小行和技術力量薄弱的金融機構,通常選擇一家,最多兩家。

目前,金融企業資料庫國産化比例有多少呢?

崖山資料庫YashanDB解決方案總監王義寅告訴數智前線,去年多家機構聯合做過一個摸底,國外資料庫在銀行核心系統占比仍在80%以上。因為一家大銀行涉及的系統有上千套,比如借貸、行間結算、監管、風控、營運、決策等,而每類系統都會有相對核心的部分,有的處于采購期,有的在測試,有的在并軌,有的已上線。是以,銀行核心系統資料庫國産化的統計口徑很難統一。

第三方金融分析機構估計,目前銀行核心系統資料庫國産化率在10%~20%之間,外圍系統在20%~30%之間。騰訊王義成看到的情況是,他們正在落地的一些客戶中,今年将有七八成業務系統由國産資料庫替代。

02

資料庫國産化有充足理由

金融業資料庫進行大小機下移,加速國産替代的背後,有哪些因素促成?除了金融業務連續性這一因素外,還有成本、技術和創新三方面的因素。

從成本上看,Oracle的授權和服務費比替代它的資料庫平均貴出30%~50%以上,出于省錢的目的,全球包括美國各行業也都在加速替代Oracle。近幾年,Oracle雖然在中國通過簽訂使用者許可協定(ULA),采用一口價等靈活授權方式降低成本,但價格依然較貴。而采用其他資料庫,同樣的場景下可能降到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以下。

決勝2025,國産資料庫大戰金融市場

除了成本考量,在海外,企業紛紛轉向雲平台,而Oracle在雲資料庫上落後于亞馬遜AWS、微軟和谷歌,這又進一步加速了被替代的過程。不過在中國市場情況略有不同,由于監管要求,金融行業雲化比例較小,雲化并不是替換Oracle的主要緣由。

從技術角度,Oracle資料庫在經典應用,尤其ERP供應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這些資料量并不巨大的企業級應用上,表現得非常完備和穩定。但在網際網路海量資料應用上,它的單機版技術架構受到挑戰,比如資料量在100TB這樣的級别上,Oracle雖然能用數台一體機支撐,但非常昂貴。

“銀行核心系統與網際網路應用更接近,需要更高的可擴充性。通過分布式改造,銀行能獲得較大紅利。”PingCAP副總裁劉松告訴數智前線,“這也是全球銀行的一個整體趨勢。”國産資料庫靠這一波分布式和雲原生來實作替代,跟美國是一樣的。

再從金融業務創新來看,“對于一些快速借貸、場景化借貸訴求,需要在業務和交易流程中,引入實時分析技術、實時風控技術,這些都促使銀行必須考慮新技術。”崖山資料庫王義寅告訴數智前線,“比如實時大資料分析,實時HTAP能力,這些是客觀業務訴求。”以HTAP架構為例,它對銀行的應用系統很有幫助,可以實作一邊做實時交易,一邊做分析。

“銀行不是為了替代而替代,從降低成本、更高的擴充性以及業務創新上有充足理由。”劉松進一步說,伴随遷移的深入,銀行會考慮業務訴求、遷移成本,以及自身技術力量的承受能力進行規劃,遷移工作也更有章法。

除去這些因素,資料庫的國産化程序也與銀行對硬體的更新緊密相關。近幾年,銀行在引入多元化算力平台,比如基于Arm的硬體,而Oracle在Arm上跑不起來。由此,新硬體也對國産資料庫提出了适配需求。

“其實銀行都有一個10~15年應用架構大更新的周期,而今天這個大更新階段,恰好為國産資料庫提供了巨大推動。”王義成說。

但市場在這一階段也進入了強力厮殺期。一位資深人士觀察,這是一個從頭到尾全流程的競争。“以往,一個項目一旦中标資訊公開,可能就塵埃落定了。但在現階段,即便沒有中标,供應商仍堅持免費給銀行做完,将PK延續到傳遞。”

技術路徑也成為資料庫廠商PK的焦點。國産資料庫已經形成不同的技術路線,有的推崇完全自主研發,有的則采用主流開源技術;有的強調原生分布式架構,有的則看好分布式核心,解耦、集中式資料庫。不過,銀行的需求正如OceanBase CEO楊冰所說,穩定安全是重中之重,很多原來核心業務系統都是多年前建設并運作至今,改造遷移要做到平滑。

03

中外差距在哪裡?

盡管國産資料庫在金融業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一個大家都承認的事實是,相比于Oracle等海外成熟的資料庫産品,中外依然有不小的差距,而金融機構依然對其有很強的依賴。

從規模和投入上看,根據信通院去年的統計,國内規模上千人的資料庫企業僅有3家,截止2022年大陸資料庫企業從業技術人員不足2萬人。相較而言,Oracle一家就有數萬名工程師。

從産品技術來說,“應該說,國産資料庫裡Top15或Top20,與國外的同類資料庫沒有代差。”劉松說,“甚至在分布式、雲原生的一些方面,比Oracle傳統單機版資料庫有一定技術先進性。”

騰訊王義成則告訴數智前線,從資料庫産品的核心能力上看,國産資料庫已不輸傳統資料庫。騰訊雲資料庫TDSQL,去年在非營利組織TPC的打榜中重新整理紀錄,“證明了TDSQL在分布式性能上足以支撐銀行的所有業務”。

而國産資料庫的差距,集中展現在場景适配的成熟度、解決方案的豐富度,以及工具生态的完備度上,這些與有40多年曆史的Oracle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非常重要的是工程化打磨,它需要在非常多的場景裡打磨産品的細節,比如在異常環境下處理‘慢滿夯宕錯’,怎麼預防它發生,怎麼更好地定位故障,如何快速處理。”一位華為資深人士說。

“Oracle去年的财報顯示,它的研發總計投入了72.2億美元。”王義寅說。他補充道,隻有擁有有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商業力量,國産資料庫才能持續演進,螺旋式上升。

業界認為,這些差距還要慢慢彌補。“銀行多則上千個應用場景,少則上百個,每一個在國産資料庫上都要穩定運作一段時間,需要耐心和時間。”劉松說。

其實,國産資料庫在上述幾方面的進展并不慢。“尤其在過去兩年,國産資料庫進入的應用場景,應該比過去10年累計都多。”劉松稱。各種問題已經或正在逐漸暴露,也在不停地得到解決,這也讓業界對國産替代更有信心。

OceanBase楊冰看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到2025年中國資料總量預計将躍居全球第一,占比有望達到27%以上。“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優勢,這個巨大的‘蓄水池’,是國産資料庫施展能力的天地。”

實際上,王義成看到,當下國産資料庫最需建立的,是客戶的信任感。比如,他們遇到過資料庫連接配接中斷幾十秒的狀況。從日志上看,資料庫可以自證清白,但客戶仍然要求資料庫去排查。

“還有客戶為了確定不出事,提出了一些需求,但在我們來看就是一個僞需求,價值并不大。這些問題Oracle也面臨,但客戶不會向Oracle提出這樣的要求。”一位資深産品人士補充。

“這肯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我們的資料庫在國有大行穩定運作三五年後,我相信在金融圈的信任度就能打開了。”王義成說。

04

營商環境和生态改變任重道遠

但在信任真正建立起來之前,業界的一個共識是,國産資料庫還有兩塊短闆需要改變和補齊:一是營商環境,二是生态。

在營商環境方面,國内市場對軟體的價值承認還很不夠。“我們看到很多資料庫招标,有時甚至一進制都能中标,我不相信這對軟體業是良性的。”華為雲CEO張平安說,其實資料庫本身是非常難的,在一個系統中,承擔巨大責任,需要業内頂尖人才,包括數學、架構師人才,是以,資料庫的價值需要上下遊充分認可。

在生态方面,根據各種市場統計,國内目前有200多家甚至300多家資料庫企業,這導緻整個生态的投入變得分散。“連培養人都遇到問題了。任何一個想學資料庫的人,面對至少十幾個主流的國産資料庫,他學哪個、不學哪個,人才、工具生态都被分流了。”劉松說。

王義成說,而從客戶角度,一個應用可能要适配十幾種資料庫,也非常糾結,他們不得不自己下場選型。而這種方式是大家都不願意的,耗費了大量精力,又難以實作行業複制。

決勝2025,國産資料庫大戰金融市場

“不是人人都要做資料庫。我們對根技術的研究,大家沒必要重複去造輪子。”張平安說,可能一些企業采用開源做了一些小的資料庫,滿足一些性能要求不那麼高的應用場景,但是對于交易型資料庫,對高達PB級的分析型資料庫,需要合作夥伴,圍繞着具備根技術的資料庫,來做生态鍊的服務。

而就資料庫企業而言,如何形成差異化也需要深入調研。“CMU做了一個統計,全世界有近900個資料庫,國外資料庫也很多,但有一個差別——同質化的資料庫很少。在國内,基于PostgreSQL開源技術的可能有上百家,基于MySQL開源技術的又将近200家。”崖山資料庫王義寅打了個比方,這就像你到了一個海外加油站,那裡有漢堡店、中餐店,還有補胎的、充氣的,每個人都很專業也能賺到錢。而你到了一家國内加油站,“一排全都是拉面”。

“除了上述問題,國内還面臨一個挑戰,大廠之間有壁壘,要求生态站隊比較嚴重,大廠和這些小的技術公司之間的關系也不是那麼親和,導緻這些承擔膠水粘合劑工具的企業,很難獨立發展起來。”一位資深人士觀察說。

伴随國産化替代的深入,國内資料庫生态也在演進中。“我覺得一個正面的現象是,大多數金融業的ISV,對Top10的國産資料庫都已經熟悉,并開發了應用,在客戶那裡做了适配,有了人才積累。”劉松說。

王義寅認為,當下對于每家資料庫企業而言,要關注資料庫的三層生态。首先是技術生态,它會引入更多想學習、使用甚至想參與到産品裡面來的人,Oracle當年就成功吸引了大量DBA(資料庫管理者)。其次是商業生态,這需要分潤去形成一個共赢的局面。第三是産業生态,這涉及國家政策、高校人才培養等。“其實這一點很重要,當年Oracle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美國政府的支援。”王義寅說,“我們也參與到一些标準的制定中。”

接下來,業界認為市場上會真刀實槍地比拼出一些實力較強、有特色的資料庫供應商。同時,大量中小金融機構更多依賴夥伴或生态的力量,市場将從一個項目視角向生态視角切換。目前,國内已經有一些活躍的行業ISV,如長亮科技、中電金信、神州資訊等。

回望過去幾年,劉松稱,大家在大的金融應用系統裡都規模化地翻過了一座山,進入了穩态;供應商、合作夥伴以及客戶,對遷移的路徑也都有了一些總結,對國産化替代也更有信心。今年,幾家主流供應商都在參與不同大行的大機或小機下移項目,并在其他中小金融機構中,PK獲得更多的份額。而市場上一些新興資料庫企業,正在研發差異化的方案,期望在這一波大潮中,獲得創新和發展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