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nnoDB和MyISAM比較

InnoDB和MyISAM是在使用MySQL最常用的兩個表類型,各有優缺點,視具體應用而定。
  下面是已知的兩者之間的差别,僅供參考。
  
  innodb
  InnoDB 給 MySQL 提供了具有事務(commit)、復原(rollback)和崩潰修複能力
  (crash recovery capabilities)的事務安全
  (transaction-safe (ACID compliant))型表。InnoDB 提供了行鎖
  (locking on row level),提供與 Oracle 類型一緻的不加鎖讀取(non-locking
  read in SELECTs)。這些特性均提高了多使用者并發操作的性能表現。
  在InnoDB表中不需要擴大鎖定(lock escalation),因為 InnoDB 的列鎖定(row level
  locks)适宜非常小的空間。InnoDB 是 MySQL 上第一個提供外鍵限制(FOREIGN KEY
  constraints)的表引擎。
  
  InnoDB 的設計目标是處理大容量資料庫系統,它的 CPU 使用率是其它基于磁盤的關系資料庫
  引擎所不能比的。在技術上,InnoDB 是一套放在 MySQL 背景的完整資料庫系統,
  InnoDB 在主記憶體中建立其專用的緩沖池用于高速緩沖資料和索引。 InnoDB 把資料和索引存
  放在表空間裡,可能包含多個檔案,這與其它的不一樣,舉例來說,在 MyISAM 中,表被存放
  在單獨的檔案中。InnoDB 表的大小隻受限于作業系統的檔案大小,一般為 2 GB。
  InnoDB所有的表都儲存在同一個資料檔案 ibdata1 中(也可能是多個檔案,或者是獨立的
  表空間檔案),相對來說比較不好備份,免費的方案可以是拷貝資料檔案、備份 binlog,
  或者用 mysqldump。
  
  MyISAM
  MyISAM 是MySQL預設存貯引擎 .
  
  每張MyISAM 表被存放在三個檔案 。frm 檔案存放表格定義。 資料檔案是MYD (MYData) 。
  索引檔案是MYI (MYIndex) 引伸。
  
  因為MyISAM相對簡單是以在效率上要優于InnoDB..小型應用使用MyISAM是不錯的選擇.
  
  MyISAM表是儲存成檔案的形式,在跨平台的資料轉移中使用MyISAM存儲會省去不少的麻煩
  
  MyISAM是ISAM表的新版本,有如下擴充:
  
  ·二進制層次的可移植性。
  ·NULL列索引。
  ·對變長行比ISAM表有更少的碎片。
  ·支援大檔案。
  ·更好的索引壓縮。
  ·更好的鍵嗎統計分布。
  ·更好和更快的auto_increment處理。
  
  以下是一些細節和具體實作的差别:
  
  ◆1.InnoDB不支援FULLTEXT類型的索引。
  ◆2.InnoDB 中不儲存表的具體行數,也就是說,執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時,
  InnoDB要掃描一遍整個表來計算有多少行,但是MyISAM隻要簡單的讀出儲存好的行數即可。
  注意的是,當count(*)語句包含 where條件時,兩種表的操作是一樣的。
  ◆3.對于AUTO_INCREMENT類型的字段,InnoDB中必須包含隻有該字段的索引,但是在MyISAM
  表中,可以和其他字段一起建立聯合索引。
  ◆4.DELETE FROM table時,InnoDB不會重建立立表,而是一行一行的删除。
  ◆5.LOAD TABLE FROM MASTER操作對InnoDB是不起作用的,解決方法是首先把InnoDB表改成
  MyISAM表,導入資料後再改成InnoDB表,但是對于使用的額外的InnoDB特性(例如外鍵)的
  表不适用。
  
  ◆MyISAM類型的二進制資料檔案可以在不同作業系統中遷移。
  
  另外,InnoDB表的行鎖也不是絕對的,假如在執行一個SQL語句時MySQL不能确定要掃描的
  範圍,InnoDB表同樣會鎖全表,例如update table set num=1 where name like “%aaa%”
  
  再另外,使用兩種的選擇:如果你的資料執行大量的INSERT或UPDATE,出于性能方面的考慮,
  應該使用InnoDB表。如果執行大量的SELECT,MyISAM是更好的選擇。若需要使用事務處理,
  但是原來的資料表使用的是myisam,就需要改為bdb或者innodb,這樣基于myisam的程式,
  将類型改為innodb後,其程式不用改動……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表都不是萬能的,隻有恰當的針對業務類型來選擇合适的表類型,才能
  最大的發揮MySQL的性能優勢。
  
  MyISAM和InnoDB優化:
  key_buffer_size - 這對MyISAM表來說非常重要。如果隻是使用MyISAM表,可以把它設定
  為可用記憶體的 30-40%。合理的值取決于索引大小、資料量以及負載 -- 記住,MyISAM表會
  使用作業系統的緩存來緩存資料,是以需要留出部分記憶體給它們,很多情況下資料比索引大
  多了。盡管如此,需要總是檢查是否所有的 key_buffer 都被利用了 -- .MYI 檔案隻有 1GB
  ,而 key_buffer 卻設定為 4GB 的情況是非常少的。這麼做太浪費了。如果你很少使用
  MyISAM表,那麼也保留低于 16-32MB 的 key_buffer_size 以适應給予磁盤的臨時表索引
  所需。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這對Innodb表來說非常重要。Innodb相比MyISAM表對緩沖更
  為敏感。MyISAM可以在預設的 key_buffer_size 設定下運作的可以,然而Innodb在預設的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設定下卻跟蝸牛似的。由于Innodb把資料和索引都緩存起來,
  無需留給作業系統太多的記憶體,是以如果隻需要用Innodb的話則可以設定它高達 70-80% 的
  可用記憶體。一些應用于 key_buffer 的規則有 -- 如果你的資料量不大,并且不會暴增,那
  麼無需把
  innodb_additional_pool_size - 這個選項對性能影響并不太多,至少在有差不多足夠記憶體
  可配置設定的作業系統上是這樣。不過如果你仍然想設定為 20MB(或者更大),是以就需要看一下
  Innodb其他需要配置設定的記憶體有多少。
  innodb_log_file_size 在高寫入負載尤其是大資料集的情況下很重要。這個值越大則性能相
  對越高,但是要注意到可能會增加恢複時間。我經常設定為 64-512MB,跟據伺服器大小而異。
  innodb_log_buffer_size 預設的設定在中等強度寫入負載以及較短事務的情況下,伺服器性
  能還可以。如果存在更新操作峰值或者負載較大,就應該考慮加大它的值了。如果它的值設定
  太高了,可能會浪費記憶體 -- 它每秒都會重新整理一次,是以無需設定超過1秒所需的記憶體空間。
  通常 8-16MB 就足夠了。越小的系統它的值越小。
  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 是否為Innodb比MyISAM慢1000倍而頭大?看來也許你忘
  了修改這個參數了。預設值是 1,這意味着每次送出的更新事務(或者每個事務之外的語句)
  都會重新整理到磁盤中,而這相當耗費資源,尤其是沒有電池備用緩存時。很多應用程式,尤其是
  從 MyISAM轉變過來的那些,把它的值設定為 2 就可以了,也就是不把日志重新整理到磁盤上,
  而隻重新整理到作業系統的緩存上。日志仍然會每秒重新整理到磁盤中去,是以通常不會丢失每秒1-
  2次更新的消耗。如果設定為 0 就快很多了,不過也相對不安全了 -- MySQL伺服器崩潰時
  就會丢失一些事務。設定為 2 指揮丢失重新整理到作業系統緩存的那部分事務。
  table_cache -- 打開一個表的開銷可能很大。例如MyISAM把MYI檔案頭标志該表正在使用
  中。你肯定不希望這種操作太頻繁,是以通常要加大緩存數量,使得足以最大限度地緩存打
  開的表。它需要用到作業系統的資源以及記憶體,對目前的硬體配置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問題了。
  如果你有200多個表的話,那麼設定為 1024 也許比較合适(每個線程都需要打開表),
  如果連接配接數比較大那麼就加大它的值。我曾經見過設定為 100,000 的情況。
  thread_cache -- 線程的建立和銷毀的開銷可能很大,因為每個線程的連接配接/斷開都需要。
  我通常至少設定為 16。如果應用程式中有大量的跳躍并發連接配接并且 Threads_Created 的值
  也比較大,那麼我就會加大它的值。它的目的是在通常的操作中無需建立新線程。
  query_cache -- 如果你的應用程式有大量讀,而且沒有應用程式級别的緩存,那麼這很有
  用。不要把它設定太大了,因為想要維護它也需要不少開銷,這會導緻MySQL變慢。通常設定
  為 32-512Mb。設定完之後最好是跟蹤一段時間,檢視是否運作良好。在一定的負載壓力下,
  如果緩存命中率太低了,就啟用它。
  sort_buffer_size --如果你隻有一些簡單的查詢,那麼就無需增加它的值了,盡管你有
  64GB 的記憶體。搞不好也許會降低性能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T8881/p/492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