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端訪談】用空間計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訪利亞德集團CMO、虛拟動點CEO劉耀東

作者:新華财經

新華财經北京6月27日電(記者董道勇)近日,利亞德旗下北京虛拟動點科技有限公司釋出“一體三核”能力布局與發展戰略,光慣融合算法與産品等成果。利亞德集團CMO、虛拟動點公司CEO劉耀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空間計算時代已經到來,虛拟動點所積累的空間計算技術可以賦能千行百業,尤其是虛拟現實産業的發展。

【高端訪談】用空間計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訪利亞德集團CMO、虛拟動點CEO劉耀東

空間計算時代已經到來

何謂空間計算?劉耀東介紹,“空間計算”概念最早出現在2003年,由麻省理工學院Simon Greenwold在其論文中首次提出。Simon Greenwold将“空間計算”定義為一種利用空間資料和算法,對空間資訊進行處理和分析的技術。

在今年6月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公司正式釋出Apple Vision Pro産品。作為蘋果公司首款頭戴顯示裝置,公司CEO蒂姆·庫克表示,這款裝置将帶我們進入空間計算時代。

“蘋果公司釋出的Apple Vision Pro,使用者可以将任何空間變為個人影院,随處觀賞電視節目或者享受精彩的3D電影。同時,還可以調取每一張空間照片和每一個視訊,讓使用者身臨其境回到拍攝時的場景中。這種與應用場景互動的新方式在虛拟動點看來就是基于光學、慣性以及無标記點捕捉等技術延展出來的。”劉耀東說,基于人體的肢體識别、動作識别、表情識别、手勢識别,以及對物體的形狀、體積、面積、姿态、空間位置關系的感覺識别,就是虛拟動點正在做的事情。

劉耀東介紹,自2017年利亞德便率先布局空間計算領域,并依靠在智能顯示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及市場資源持續加大投入。利亞德旗下虛拟動點深耕空間計算、空間定位等核心技術,已沉澱光學計算、慣性計算、無标記點識别計算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并在多個行業成功落地商業化,幫助使用者穿梭于各種虛拟場景之間。

“在空間計算中,位置、形态和體積是三個核心概念。空間計算的實用化是建立在人工智能(AI)、計算機視覺、晶片與傳感器的技術進步之上,通過重新定義人與空間的關系,将虛拟與現實真正融合,為各個領域帶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劉耀東說。

“在空間計算時代,突然發現我們第一次有機會進入到數字世界裡面,第一次可以将數字世界映射到現實世界裡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突破。”劉耀東表示,這給大家帶來的啟發是空間計算時代真的到來了,人類已經從“個人計算”“移動計算”進化到“空間計算”時代。

虛拟動點技術将賦能千行百業

在采訪中,劉耀東表示,虛拟動點未來将以空間計算為核心,吸引更多合作夥伴一起共建生态體系,用空間計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

“當空間計算時代到來的時候,虛拟動點的技術可以應用到千行百業,賦能千行百業。”劉耀東表示,虛拟動點将會用大模型與精準空間算法共同建構AI動作大模型,以此推動整個空間計算行業、上下遊産業應用的發展。

“在AI時代,資料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網際網路中基于空間位置關系的資料更是非常稀少,也更加稀缺。虛拟動點的動作資料、空間位置資料在國内數一數二,希望能把這些資料沉澱出來,用資料加速整個空間計算産業的發展。”劉耀東說。

空間計算有何價值?劉耀東認為,對于C端使用者來說,空間計算意味着大家終于可以走進數字世界了;對于B端使用者來說,空間計算意味着能夠精确的測量和定位數字世界和實體世界之間的關系,電腦可以了解和表達立體世界了。

“想象一下,一旦機器能夠了解一個物體的空間位置關系,這本身對于數字世界來說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劉耀東認為,當機器可以識别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時,機器能夠領悟的世界就更立體了。

“如果說元宇宙可能是一個終極狀态,AIGC是一個不斷生成新内容的發動機,那麼,空間計算可能就是一個通往終極元宇宙的重要方式。”劉耀東認為,借助大模型及AIGC不斷加速訓練産生新的内容,最終能讓虛拟現實産生更加豐富的元素。

利亞德顯示主業為虛拟動點提供重要支撐

記者注意到,作為虛拟動點的母公司,利亞德集團是全球知名的LED 顯示企業,Micro LED生産商。2022年,利亞德Micro LED顯示産品實作訂單4億元,較2021年增長25%,目前公司Micro LED大屏顯示、會議一體機等産品已經實作批量出貨。

“這意味着虛拟動點在全球擁有了最頂尖的生産、制造、經營控制及品質管理能力。虛拟動點要充分發揮這樣的優勢,将其轉化成空間計算領域的硬體優勢。”劉耀東介紹,目前虛拟動點已經布局邊緣計算裝置、穿戴裝置、傳感器、顯示裝置等硬體産品。

“這些硬體裝置優勢既是空間計算算法的載體,又是相關算力的展現。”劉耀東表示,目前虛拟動點已經攻克相關領域技術難題,實作了空間計算關鍵核心技術本土化。

劉耀東介紹,虛拟動點的中國團隊已經在包括光學定位捕捉、慣性定位捕捉、光慣融合定位捕捉、無标記點定位攝像标記捕捉在内的4大技術路線上,實作本土化研發并逐漸量産。

編輯:林鄭宏

聲明:新華财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資訊平台。任何情況下,本平台所釋出的資訊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