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術期刊高品質發展刍議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學術期刊高品質發展刍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對學術生産的關鍵環節作出明确部署。如何把握好理論與實踐,防止“一刀切”,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在學術期刊的具體運作上,就是如何處理好基礎理論和現實觀照、學術取向和思想取向的有機融合問題。其隐含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變革與繼承的關系。學者的研究取向和方法需要革新,學術期刊的辦刊思路和布局需要創新,二者相輔相成。

  學術期刊是學術産品的“物流集散地”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的釋出平台,既是學術生産的終點或中途停靠點,也是促發新的學術研究的起點,在學術生産的總環節中處于樞紐位置。打個比喻,學術期刊恰如機場、車站或碼頭,是各種學術産品的物流集散地。也就是說,學術期刊的定位是平台,而不是學術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也不是實驗室。是以,辦學術期刊最忌諱的就是自産自銷。有些學術期刊的辦刊初衷就是發表本機關或本群體人員的科研成果。回過頭來看,最先發展起來的大都是率先打破自産自銷思路的期刊。如能打破自産自銷的魔咒,小的科研機關也能辦出名刊來,關鍵是看期刊編輯部凝聚和動員學者資源的能力。認清期刊的平台定位,開門辦刊,再輔以強大的學術機構依托,這樣的期刊發展起來就相對有優勢。

  解決自産自銷的“一畝三分地”局限思路,這隻是确立期刊平台定位的第一步,處理的是外在幹預。更重要的平台定位在于期刊的辦刊宗旨,也就是對學術市場的細分。這個學術市場不是指商品售賣的市場,而是學術分類和分層的市場。比如有經濟學、哲學、曆史學等學科的分類,相應的就有各學科的期刊。但是某個學科往往不止一種專業期刊,是以在分類的學科内部還要進一步分層。比如哲學内部又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科技哲學等,相應的也有分層的專業期刊。越是相對專業的期刊越相對好辦,綜合性期刊因為主題比較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對期刊編輯的選題策劃和學術産品的凝聚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術分層或者選題相對集中地滿足了學者進行專題研究的需要,尤其是在學術研究日益精細化和碎片化的時代,專題化出版将會越來越受歡迎。這也是其能夠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專業文摘不僅具有二次轉載的評價功能,還是同類學術資訊的集中呈現。因為專業研究的需要,新興學科的誕生往往會催生新的刊物産生,這在自然科學領域表現比較明顯。反過來,原有期刊如果能夠抓住學術斷裂和發展的機會實作自我革命,也能借助新的學術增長點實作辦刊層次的躍遷。不管是要乘勢新辦還是層次躍遷,一個根本的基點就是不能越俎代庖,堅持以學術為中心,落在實踐中就是以作者創作為中心。期刊編輯在功能定位上不是學術生産者而是學術搬運工。學術搬運不能盲目,而是要有鑒别、組織甚至策劃。除了期刊所挂靠的機構因素,影響期刊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如何組織和搬運學術産品。

  學術會議是期刊平台的延展

  毋庸諱言,期刊的品牌效應是期刊組織學術産品的有力依托。但是品牌效應是動态發展的。一本期刊如果不能持續刊發高水準的文章,就會嚴重影響期刊原有的品牌形象。期刊要想保持品牌影響力,實作良性發展,必須始終關注學界動态,根本上是學者的創作動态或者說思想發展動态。其中一種常見的辦法就是參加學術會議。一般來說,學術機構舉辦會議,往往會邀請學術期刊的代表參會。事實上,這是學術生産大循環的必要環節。學者需要走近期刊,期刊需要了解學界動态。期刊編輯參會需要鑒别和選擇。但是,參與學界的會議對于期刊自身來講仍然是相對外圍的,無法作為期刊學術平台的直接延展。簡單來說,就是學術産品的轉換率相對較低。不管是大型會議,還是小型會議,期刊代表參會都是必要的,其必要性在于廣泛聯系和了解學者學術研究的近況,為挖掘選題打下堅實基礎。

  能夠對期刊内容采編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當屬學術期刊自身根據學術動态和期刊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設定相關主題會議。此類會議需要發揮期刊編輯對學術動态的把控和策劃組織能力,從議題設定到人員邀請都需要仔細考量。實踐證明,挖掘每個學科有潛力的青年學者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期刊編輯部可以通過召開以青年學者為參會主體的會議來發現更多的優秀學者。除了大型會議,期刊編輯部還舉辦各種小型專題會議和作者分享會。通過學術會議來延展期刊的學術平台功能,凝聚作者和擴大稿件來源。

  編研互動保持期刊活力

  堅持學術流通的平台定位以及會議的延展,可以建構起期刊良性發展的基礎架構。如同一台機器需要動力才能運轉,編研互動就是期刊運轉的動力。期刊設定采編平台本身就是一種互動,是在向作者發出投稿邀約,這是一種比較常見也是最基本的形式。編輯參加學術會議是第二層次的編研互動,意在結交作者,尋找、發現和捕捉選題。第三層次的編研互動是期刊自主策劃學術會議。最後一個層次的編研互動,這可以建構起相對穩定的作者隊伍,随時互通編研計劃和學術進展。

  之是以要強調編研互動,是因為學術生産有其自身規律,一方面期刊不能脫離學界的實際生産能力随意做選題策劃,另一方面學者也不能罔顧學術出版和傳播規範随意寫作。這就有一個編研互相磨合的過程。一個好的選題,往往是作者和編輯反複溝通的結果。其中的關鍵在于處理好主次關系。編輯是辦刊的主體,而作者是學術生産的主體。但是在實際合作中,對于期刊的良性運轉來說,編輯是要把握主導權的。為了更好地引領創新,學術期刊編輯必須不斷提升自身學術能力。引領創新需要期刊與學術發展實作同頻共振,其中的關鍵就在于編輯能夠和作者進行思想層次的對話。既然是引領,對編輯的要求就不僅是學術上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學術生态并具備政治判斷力。

  優秀的期刊,編研之間已經實作良好互動。良性互動不僅展現在對成熟作者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上,更重要的是展現在對優秀學者的扶持上。作者隊伍呈現老中青協調搭配才是有活力的,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編研良性互動的狀态。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中,明确提出要支援優秀學術人才成長。如果這一要求能夠轉化為期刊評價的一項名額,強化對優秀青年學者的支援力度,就可以扭轉對作者身份的過度重視,建構起健康的學術生态。

  總的來說,關于提高學術期刊品質的方法和條件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堅持期刊的平台定位。學術期刊固然有引領學術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學術創造的主體是學者,要充分尊重學者的主觀能動性。好的作品,尤其是人文科學的作品,都不是預先策劃和設計出來的。期刊需要引領學術,要有意識地随時代要求而變革,但一定要處理好變革與繼承、編輯與學者的關系,尊重學術和出版兩種規律,在編研互動中穩步前進。

作者:馮書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上一篇: 水果蛋糕
下一篇: #蛋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