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作者:悠閑自在隔窗讀雨

今天無意間打開了一個app的隐私設定,發現我的個人資訊授權給了無數企業和賬号,正常和必需的有南方電網的“南網線上”,擷取了我的身份證、電話等;星巴克擷取了我的電話、生日和位址;就連有一次帶孩子去商場玩個扭蛋,也被擷取了位址、性别和支付寶會員資訊。有點懵逼,細思極恐,感覺我們個人在各平台面前赤裸裸,隐私權受到了極大侵犯。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那麼,我們的個人資訊是怎麼被“強制”授權的?

淺究了一下,原來平台擷取您的個人資訊的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我們主動提供的,比如新增賬號、購買商品或使用服務時,通常需要提供一些個人資訊,這些資訊會被平台收集。其次就是使用平台時産生的資訊:在社交媒體上釋出的内容、搜尋曆史、浏覽記錄等資訊都可能被平台收集。還有部分平台可能會使用Cookie、像素标簽等技術來收集資訊,這些技術可以跟蹤我們在平台上的活動和行為。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在新增賬號、使用服務時同意了平台的隐私政策和服務條款。這些政策和條款通常會詳細說明平台如何收集、使用和共享我們的個人資訊。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某個服務後,并沒有習慣取消授權共享我們的隐私政策和服務條款,最終導緻我們的個人資訊被無數平台擷取。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個人資訊被惡意擷取,會有什麼風險?

相信這點是大家最關心的,為此,我特意咨詢了一位警官朋友,他也很耐心詳細的回答了主要五個方面的風險:

身份盜竊:攻擊者可能使用您的個人資訊來冒充您的身份,進而擷取您的敏感資訊或進行欺詐行為。

金融欺詐:攻擊者可能使用您的個人資訊來打開信用卡、貸款或其他金融賬戶,進而導緻您的經濟損失。

電子郵件欺詐:攻擊者可能使用您的個人資訊來發送垃圾郵件、釣魚郵件或其他欺詐郵件,進而誘騙您提供敏感資訊或下載下傳惡意軟體。

身份暴露:攻擊者可能使用您的個人資訊來暴露您的身份,進而影響您的個人、社交和職業生活。

精準定位:攻擊者可能使用您的位置資訊來跟蹤您的行動,進而影響您的個人安全和隐私。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由此我才了解為何國外習慣于使用現金或信用卡支付,推進我們國家對個人資訊保護的規範化法制化任重道遠。個人資訊非常重要,請各位親確定隻向信賴的平台和服務提供個人資訊。

那麼,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資訊洩露呢?

可以說,如果不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資訊洩露不可能完全避免,隻能盡最大限度避免。平時除了注意避免授權敏感資訊,比如身份證資訊、銀行資訊的擷取,現在能減少盡量減少取消的就取消吧。以支付寶app為例,看看你都授權了哪些平台擷取了哪些資訊,以及如何取消授權。

首先打開支付寶,點選右上角“設定”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設定裡面點選“隐私”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再點選“個人資訊授權管理”,就能看到有多少平台擷取着你的個人資訊了。

有多少平台實時掌控着你的個人資訊?(附查詢和取消授權辦法)

可以在裡面解除一些過度擷取或者非正規的平台的授權。

目前某些網站花幾塊錢就可以擷取幾萬人的資訊,為了避免個人資訊被利用于不法用途,各位親們平時生活中還是多注意,特别是支付習慣以及盡量避免授權某些不知名平台擷取我們的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