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駕産品價值邏輯變了,新一代智駕晶片的核心要求

作者:高工智能汽車

“根據創新擴散理論,智能汽車的早期使用者主要是‘發燒友’,但是真正起量需要依靠‘大衆群體’。要想抓住智能駕駛普及的黃金增長機遇,必須捕捉到兩個群體的差異化需求,了解行業規則的變化。在當下,智駕産品必須重視功能、重視體驗、回歸使用者價值;智駕晶片必須性能達标、成本可控、供應可靠、開發便捷、響應及時。”

近日,超星未來合夥人、COO朱煜奇出席全球汽車晶片創新峰會(GTIC 2023)并發表演講《軟硬體協同的高能效計算,新一代智能駕駛的基石》,分享對于智駕行業趨勢的觀察,并總結新環境對産業鍊上遊供應商和智駕晶片提出的新要求。

智駕産品價值邏輯變了,新一代智駕晶片的核心要求

閱聽人轉變,創新産品落地需要跨越“創新鴻溝”

朱煜奇指出,智能駕駛市場正在返璞歸真,進入到更務實更穩定的增長階段。

這一轉變背後的原因可以通過 “創新擴散理論”加以解讀。在創新事物發展的早期階段,使用者主要是發燒友和時尚派;随着事物的普及,大衆群體占據核心使用者的比例越來越高。這兩類群體對産品的需求風馬牛不相及,這也造成了創新産品的落地必須跨過一道“鴻溝”。

以智能汽車為例,在發燒友的眼裡它是大玩具,是以強調功能性而輕視成本,技術路線也是百家争鳴;而在大衆眼裡它是代步工具,是以功能之外還要考慮經濟實惠,造成行業陣痛。

智能駕駛産業鍊呈現多個次元的“價值回歸”

要跨越創新鴻溝,抓住智能駕駛的黃金增長機遇,必須正确捕捉背後的使用者價值,了解行業規則的變化。朱煜奇用六個“回歸”來解讀目前的挑戰和機遇。

  • 發展路線:智能駕駛從過去L4主導的跨越式路線,回歸到L2+為主的漸進式路線。
  • 行業分工:過去主機廠傾向于全棧自研,現在開始回歸到分工協作。尤其像智駕類的大晶片,單一車企的銷量很難支撐巨額投入,是以行業終局一定是分工。
  • 話語權重:過去科技公司和車企争奪話語權。目前來看,從選型權、定價權、和企業穩定性角度,話語權依然在車企,尤其是傳統車企。
  • 生态層次:過去說供應鍊關系重塑,目前看“新型Tier1”依然存在。首先車廠發定點會更友善管理,其次Tier1也在形成預內建産品,即現在常說的“生态夥伴”。
  • 配置偏好:過去偏好堆料預埋再OTA更新,現在回歸到降本增效,一分價錢一分貨。
  • 價值落點:最後一點也是最本質的,整個智能駕駛域的目标回歸到重視功能、重視體驗、回歸使用者價值,并反映到整個産業鍊上。

給消費者提供購買價值,給開發者提供使用價值

朱煜奇認為,智能駕駛計算晶片的直接User是B端的方案商和車企,而最終買單決策的End-Customer應該是C端消費者。在過去智能駕駛以POC項目為主的階段,買單人是主機廠(尤其是研究院);而現在,評判智能駕駛産品價值的人是車主,是以除開功能性之外,成本的決策權重大大增加。

對消費者而言,評價一款智能駕駛産品,必須要功能體驗好,價格實惠,性能可靠。對産業鍊上遊的開發者而言,評價一款智駕晶片及其軟體工具,就必須在滿足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供應可靠、開發便捷、響應及時。

智駕産品價值邏輯變了,新一代智駕晶片的核心要求

三個第一,引領智能駕駛高能效計算

超星未來主要提供以智能駕駛計算晶片為核心、軟硬體協同的高能效計算方案。從産品線來看,包含了智能駕駛計算晶片「驚蟄R1」、自研AI處理架構「平湖」、全流程開發工具鍊「魯班」,并配套推出智能計算開發套件、智能駕駛參考方案。

從業務線來看,超星未來最主要是瞄向智能駕駛前裝量産,面向主機廠、Tier1、方案商等客戶,主打潛在大市場;同時,團隊也在積極探索其他的邊緣側AI場景,包括車路協同、限定場景L4、工業智能等領域,快速産生量産出貨。

從傳遞的角度,超星未來采取“自選超市”模式,可以根據下遊客戶的能力結構和差異化需求,從産品矩陣中提供靈活組合的産品和服務。

智駕産品價值邏輯變了,新一代智駕晶片的核心要求

在智能駕駛業務線上,超星未來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需求和傳感器配置,基于驚蟄R1晶片推出了多個梯度的參考方案,

此外朱煜奇透露,超星未來非常關注AI大模型在車端的應用前景,目前已經布局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感覺,未來也會評估座艙互動和資料智能體系上的應用。

談及超星未來的發展,朱煜奇認為可以用“三個第一”來概括。“親曆這幾年的行業變化,我們開創過幾項先河:”

目前超星未來已經與二十餘家汽車領域的合作夥伴開展合作,邊緣側也開始落地具體業務。朱煜奇表示,晶片設計10%靠錢、30%靠人、60%靠堅持,智能駕駛産業鍊上下遊都是同志,期待大家建立開放共赢的合作生态,攜手跨越智能駕駛的創新鴻溝。Believe it. Ear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