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作者:青年談事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在的黎波裡塔尼亞的意大利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撤退,這同昔蘭尼加的情況是相反的。戰前,這裡的意大利居民總數達9萬人,現在留下的約4萬人(包括的黎波裡市的18 000人在内)。

的黎波裡塔尼亞

為了使行政管理工作不緻中斷,決定繼續留用許多意大利官員,他們合作得很令人滿意。他們的留用獲得了多數穆斯林居民的同意,雖然具有政治頭腦的少數人對之并不歡迎。意大利農業居民點為了安全起見,放棄了邊遠的農場而集中居住在一起,因為這些農場容易遭受土著大規模的劫掠。由于殘留的意大利警察部隊對此不足以應付,蘇丹國防軍的部隊接替了警察的任務。意大利醫生和護士幾乎全部留了下來。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他們通力合作對付當時在的黎波裡市内和被意大利關在集中營裡的2 000個土著猶太人(雖然“他們沒有受到過分的虐待”)中流行的斑疹傷寒,并在不久之後恢複了意大利醫務人員過去的效率。在處理民用物資供應的問題上,發覺由于運輸工具、灌溉用水泵和其他機械的意大利零件缺乏,意大利人的農業生産受到了嚴重影響。同時,由于為軸心國供應皮革,當地的牲畜在1941年被大量屠宰。

當局雖然努力控制物價,但黑市猖獗,而第八集團軍于突尼西亞戰役結束後和入侵西西裡之前回到的黎波裡塔尼亞,使1943年的物價飛漲猶如脫羁之馬。從意大利人的政治态度來看,沒有理由擔心他們有什麼不軌行動。戰争期間在西部省區雖曾發現過一個女特務,但間諜行為從未構成過威脅。作為舊統治結束的象征,4個進階法西斯官員遭到拘留;但在1943年4月,有兩個自稱是代表反法西斯政黨的代表團請求軍政府予以正式承認時,它們由于“上司人才幹不足而未獲鼓勵”。意大利人早先征服的黎波裡塔尼亞時,他們之是以能獲得成功,主要在于利用當地居民派别之間政治上的分歧而不在于使用武力。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在黨派、同盟、部族、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基督教徒與猶太人之間,挑撥離間,制造分裂。在意大利人治理的年代裡,他們在搞分裂活動的道路上走得很遠。隻要對意大利人當時的打算有利,他們就會在地形上、經濟上或政治上找尋借口分化各部族。除了幾個遊牧的或半遊牧的部族外(其中之一可能有三四千人),在人口數字上較為重要的幾乎沒有。在這樣的部族制度或部族制度瓦解的情況下,不能期望這些部族會有統一的意志,或者會有一些舉足輕重的人士出來帶頭。

是以,在政治上司人或政治綱領出現之前,已有一段時間過去了,盡管在戰争帶來的眼前經濟困難有所緩和後,阿拉伯政界人士就立即開始要求歸還意大利人征用的土地,撤去意大利官員在軍政府中的職務,尤其是意大利人的法官,并要求發展教育,使人民為最後實行自治作好準備。1944年,當許多先前抵抗意大利人而流亡國外的阿拉伯人回來時,一個新組成的、獲準自由發表政見的民族主義政黨主張完全獨立,“但是阿拉伯人對穩定其自己的政治組織,并未取得什麼成就”。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費贊

當英國第八集團軍沿海邊公路向西挺進,于1943年1月23日進入的黎波裡市時,由勒克萊爾·德奧特克洛克将軍(奉中東英軍總司令之命)指揮而以查德湖為根據地的自由法國部隊,橫跨沙漠700英裡,占領了的黎波裡塔尼亞南部的費贊綠洲,并宣布成立法國軍政府。一個法國分遣隊向北挺進,于1月21日占領了的黎波裡以南100英裡的米茲達,他們到達首都時隻比英國人晚兩天。1月26日,蒙哥馬利将軍和勒克萊爾将軍同意,法國人繼續管理的黎波裡塔尼亞撒哈拉地區,北至北緯28度,東至東經18度,包括費贊在内。

但在3天後,勒克萊爾通知亞曆山大将軍,法國部隊也已占領古達米斯綠洲、德爾傑和錫納萬一條20英裡寬的地帶,它與突尼西亞東南邊境鄰接,還說據商定,這些地區也應由他們繼續管理。法國行政機構同在阿爾及利亞南部所采用的方式相同,大體上是一個正統的軍政府,由當地駐軍的指揮官們擔任政治和行政官員。法國人希望把這個地區永久隸屬于法屬北非,是以在經濟上花了不少錢,把早先的黑人農奴安置在小塊土地上,貸給種子,豁免稅款,并開掘自流井,用水泵将水供給各戶。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海爾·塞拉西皇帝在1941年1月傳回埃塞俄比亞時宣稱,他回來是為了“恢複我的國家的獨立,包括厄立特裡亞和貝納迪爾(索馬裡)在内”。他得到了厄立特裡亞部分人民的支援。的黎波裡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少數有政治覺悟的穆斯林在解放後立即想到了最後的自治。實際上,他們之中無人惋惜意大利人的撤離。但在1943年9月3日意大利停戰後不久,意大利發言人就開始對歸還在法西斯主義興起前意大利的一些老殖民地提出要求,這些殖民地當時是在英法兩國同意之下獲得的。早在9月26日,意大利流亡的自由派領袖斯福紮伯爵就曾對丘吉爾5天前偶然提到意大利帝國無可挽救地要滅亡那句話加以評論。他說:“我同意這種說法,因為隻有墨索裡尼把他罪惡地征服的埃塞俄比亞和愚蠢地征服的阿爾巴尼亞稱作一個帝國。”

斯福紮回國後,于11月8日宣稱,應該允許意大利保留利比亞、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說這些殖民地在法西斯主義興起前是在非洲治理得最好的殖民地之列,并說失去這些殖民地,将會導緻民族主義情緒戰後在意大利死灰複燃。1944年3月18日,意大利政府的官方新聞處釋出公告,邀請有意傳回的黎波裡塔尼亞的人向“意大利非洲部”提出申請。但在一個月後,英國陸軍部表示,凡要回到那裡去的人必須事前得到地中海同盟國部隊最高統帥的準許,但迄未有人向他提出。8月20日,當時已任博諾米政府不管部長的斯福紮在一次有政府人員參加的公開的盛大集會中說: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我認為西方國家為了它們本身的利益,應該讓我們保留殖民地。傷害一個偉大民族的正當的自尊心不會不受到懲罰。隻有在一種情況下,我才認為我們即使在物質上喪失了殖民地而仍然有百利而無一弊,這就是各殖民國家認識到,把殖民地保持得最長久和把它們發展得最好的有效辦法……是把所有的殖民地合并起來,使之隸屬于一個巨大的國際聯合組織而由一個混合管理機構來管理。

另一方面,英國外交大臣卻曾兩次就議會要求作出的保證作了簡明肯定的答複:(1)曆屆政府所作關于前意大利殖民地的聲明繼續代表英國政府及其盟國的政策;(2)英國政府反對将殖民地歸還意大利,并嚴格遵守以前所作關于意大利帝國已經無可挽救地要滅亡的聲明。第二次作出的保證引起了意大利保守派報紙尖銳憤懑的評論。意大利總理博諾米在《紐約時報》記者通路時說:現實是這樣,也隻能是這樣:意大利擺脫了墨索裡尼阻止它表達意大利人意志的束縛後,認為它已立即站在同盟國一邊,同它們有一緻的戰争目标,追求共同的理想,并同它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用我的親密的朋友克羅齊的話來說,“我們立刻感覺到我們站在戰勝者的行列之中”。對這樣的人民又怎麼能夠在每一個場合都要他們想起自己是戰敗者而應該接受被征服者的待遇呢?

前意屬殖民地的黎波裡塔尼亞,費贊的管理,和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事情後來用外交手腕解決了,艾登在1945年1月16日回答下院對這個問題的質詢時,就非常留有餘地了:意大利的戰前殖民地的前途如何……有待締結和約時由聯合國加以讨論。……意大利政府現在無權要求歸還它的任何一個殖民地。對那些殖民地的處理,部分需要在将來進行讨論。對此,一個美國新聞記者評論說:英國政府認為,這一補充意見對十分關心鼓勵和幫助意大利獲得出路而回到民主陣營中來的同盟國當局來說,至少已把大門半開。那些同盟國當局正在與竭力利用謠言來大肆宣傳意大利将被各戰勝國肢解的意大利北方的法西斯宣傳人員和他們在意大利解放區的地下從業人員進行鬥争。

4月5日,博諾米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老的殖民地”受到十分明智的治理,特别是在法西斯統治之前的時期。是以,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的居民與非洲的意大利人之間已建立了忠誠和團結的聯系,并經受了一切考驗。意大利前殖民地的前途如何,這個問題在歐洲戰事結束時就是這樣明擺着。這件事在舊金山未作讨論,意大利人曾擔心可能會在他們缺席的情況下在那裡作出決定。至于聯合國以後如何處理,在本叢書其他各卷中另有探讨。

參考資料

D.C.C.:“利比亞民族主義運動”,《今日世界》(D.C.C.:“TheNationalist Movement in Libya”,TheWorld Today),1946年7月,第2卷,第338頁

《新聞紀事報》,1943年5月17日

《紐約先驅論壇報》,1943年11月10日;《泰晤士報》,1943年11月17日(國會議員艾弗·托馬斯來信)。

《信使報》(IlCorriere),薩勒諾,1944年3月18日。

《每日電訊報》,1944年4月20日。

《自由複興報》(Risorgimento Liberale),1944年8月22日。

1944年6月7日,下院辯論,第5輯,第400卷,第1331欄;1944年10月4日

《紐約時報》,1944年10月8日。

下院辯論,第5輯,第407卷,第137欄。

彼得·萊因,《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赫爾:《回憶錄》,第2卷,第1563—1569頁;

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838—839頁;英國版,第2卷,第830—831頁。

《前進報》(Avanti),1945年4月7日。

《概覽,1947—1948年》,第121—123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