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雲落地靈活+DevOps,助力大企業高效能

2019年5月27-28日,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在廣州希爾頓舉辦。QCon是由InfoQ主辦的綜合性技術盛會,每年在倫敦、北京、紐約、聖保羅、上海、舊金山召開。自2007年3月份開始舉辦以來,已經有超萬名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技術人員參加過QCon大會。華為雲DevCloud布道師徐毅受邀參加本次大會,并在大會上分享了大企業在這個競争越發激烈的VUCA時代,如何落地靈活+ DevOps,做到高效能。

創新時代呼喚更快速靈活的研發響應能力

生活和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變化越來越快,企業越來越需要更快、更頻繁地創新,才能夠在這個競争越發激烈的VUCA時代存活下去。任何已經占據江湖地位的大公司都無法松懈,必須持續提升企業自身的響應速度和能力。

“靈活”,按照靈活宣言誕生之日來計算,已18歲,按照靈活在國内開始萌芽,也13歲了。哈佛商業評論先後于2018年3月刊載《HR邁向靈活》、5月刊載《規模化靈活》;麥肯錫也在其季刊中連續刊載有關靈活銀行的文章。靈活像是老樹新枝一般,再次成為熱門議題。

‘’DevOps”,已進入深水區,以Gartner的報告來看,2015年DevOps還處于技術關注的最高點,市場對它期望很高。轉眼到了2018年,DevOps以及DevSecOps都已經從關注度高峰下沉到了具體實踐階段,要開始啃硬骨頭了。而正在攀爬關注度高峰的,則是DevOps工具鍊和工具鍊的編排。

“大企業”,到底什麼叫大?先看看國家統計局的說法,根據《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方法(2017)》的标準,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隻有企業從業人員規模在300人以上的,才能算是大企業。

 “高效能”,度量是一件非常重要、但也非常難做好的事情。根據所處行業、企業自身的業務特點和企業特點、目前關鍵問題等各方面會有不同定義。VersionOne的年度靈活報告是靈活圈的權威報告,填寫者回報了他們度量靈活項目成功的标準,包括客戶/使用者滿意度、業務價值傳遞、速率等名額。 DevOps部分,在DORA釋出的2018年《加速度:全球DevOps現狀調查報告》中,DORA提出了軟體傳遞和運維效能的概念,它包括以下五項關鍵名額:前置時間、部署頻率、變更失敗、恢複時間、可用性。我們可以參考這些觀點,但是要靠自己找出适合企業現狀的效能名額作為指引。

規模化是硬骨頭,審視自身、因地制宜,最适合的辦法才是最好的

那麼解決方案在哪裡呢?我們可以看看目前的規模化靈活方法論和DevOps方法論,看看有什麼啟發。

  • LeSS:大規模Scrum,以Scrum為基礎。LeSS分兩個模式,LeSS模式宣稱适合8人團隊、最多8個團隊共64個人的情況,LeSS HUGE模式則号稱可适應數千人規模的産品研發;在靈活方法方面,LeSS以Scrum為核心,工程實踐次元,有實踐指導材料,DevOps的部分則沒有發現有什麼詳細介紹的内容;
  • SAFe:大規模靈活架構,完整的SAFe架構可以分為四個層級,團隊級适合5~9人團隊、項目群級适合5~12個團隊(約50~125人)、大型解決方案級适合數百人規模、組合級适合500~1000人規模;靈活方法論方面,介紹了Scrum、XP、Kanban方法,主張團隊自主選擇,工程實踐方面有所提及、但沒有特别詳細的介紹,DevOps部分也隻是有所介紹而已;
  • DevOps:目前來看并沒有所謂的某個标準的或是一統天下的方法論,各家廠商甚至各家企業都有自己的說法,也沒有什麼可供參考的标準文獻去判斷DevOps方法論适合多大規模的企業。

客觀地看待自己,才能夠找到靠譜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指導思想是要高瞻遠矚、考慮周全,但同時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紮紮實實地實作目标。可以參考如下公式來建設各方面能力:

(工程方法 + 最佳實踐 + 生态) x 工具平台 = 能力

華為雲落地靈活+DevOps,助力大企業高效能

具體操作上,可以參考如下過程:

  1. 首先,標明一個方法論/流程/套路,學習消化:如果靈活、DevOps對組織來講是新的知識,那我們就必須考慮學習本身的特點,在尚不了解的時候是很難去進行所謂的适應性調整的,是以最好是先標明一個模型,從僵化執行開始,晚些再複盤改進;
  2. 其次,選擇團隊/項目,敲定整體實施方案,開啟試點:前面標明的是主體方法論,但我們還需要用其他實踐來輔助填補單個方法論的空缺,比如以Scrum架構為主,輔以一些極限程式設計的工程實踐以及一些DevOps實踐作為補充;
  3. 然後,在試點執行過程中,組織層面要為後續擴大範圍打造基座:包括方法論落地的相關經驗教訓要提煉并轉化為可複用、适合推廣的智慧資産,以及一批種子選手,後期擴充至更多團隊時,他們可以發揮榜樣帶頭作用輔導團隊,還有一些能力最好能固化到工具裡面;
  4. 最後,擴大範圍時,考慮擴充政策,是橫向擴充還是縱向擴充,也有可能是同時開展:即有經驗可以橫向擴充至其他團隊/項目,直接參考實施,也可以考慮将團隊級試點縱向擴充應用于更大規模的項目/項目集,這就需要在即有經驗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完善,補充一些實踐解決更大規模研發才會面臨的問題。

踐行靈活+DevOps理念,華為雲DevCloud的實踐

以華為雲DevCloud團隊的轉變過程來介紹,除了進行團隊協作模式的服務化轉型,還有很多其他實踐也都需要一并落地才行:

  • 實踐1:組織結構和産品架構螺旋相适配
  • 實踐2:Two pizza team,全功能團隊,特種作戰
  • 實踐3:按周疊代,小步快跑,持續規劃
  • 實踐4:服務自治,獨立需求排序,開發,部署上線
  • 實踐5:兼聽則明,持續規劃,價值排序
  • 實踐6:與客戶聯合靈活,衆創,對齊客戶商業價值
  • 實踐7:架構解耦,服務/微服務化
  • 實踐8:雲基礎設施下,猴子軍團出沒,耐抗才能高可用
  • 實踐9:兼顧效率與安全的軟體倉庫,高速下載下傳,便捷實用
  • 實踐10:自動化流水線,縮短上線時間,BuiltIn Quality
  • 實踐11:企業級儀表盤,基于資料科學決策
  • 實踐12:運維、監控、運維專家經驗沉澱到系統
  • 實踐13:灰階釋出,友好/公測,營運運維配合
  • 實踐14:VoC 驅動,持續規劃,資料分析,動态調整,有錯就改

靈活DevOps之旅也是學習之旅,學習的速度就是DevOps的加速度

最後,還有一些建議給到大家:

  1. 把握趨勢,方向大緻正确,組織充滿活力:我們認為未來是萬物互聯的數字世界、是智能化的世界,而軟體工程則需要解決可信的問題,盯準大方向,才不會做無用功;
  2. 借力成熟的實施方法,避開常見陷阱:如專家總結的DevOps轉型七步法,以及DevOps轉型的6大焦油坑(連結:https://bbs.huaweicloud.com/forum/thread-14506-1-1.html)
  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省力:借鑒業界的成熟經驗,減少各種代價,如華為雲DevCloud HE2E DevOps實施架構就是集合了業界先進理念和華為30年實踐的可操作易落地的指引;
  4. 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提升自身能力:如華為雲就有很多教育訓練資源,如7天玩轉DevOps實戰營(連結:https://education.huaweicloud.com:8443/courses/course-v1:HuaweiX+CBUCNXV009+Self-paced/about);
  5.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DevOps之旅,健康自檢起步:DevCloud靈活與DevOps專家服務(連結:https://www.huaweicloud.com/service/devcloud_devops.html)。近期針對注冊使用者推出了線上DevOps能力評估的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對自身DevOps能力進行一個快速自查并即時得知結果;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掃描如下二維碼體驗。
華為雲落地靈活+DevOps,助力大企業高效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