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體”曾以其挺拔秀麗的字型、緊緻的結構引領過一陣風潮。雖由于後來字型的豐富,書籍制品的繁多,不再獨霸字型江湖,但依舊會時不時的從人們的記憶中翻騰出來。如今,在電腦上進行文字編輯時,仿宋體仍占有一席之地。
想當初,這種字型無處不在,書本、宣傳智語、電影字幕等,眼睛可見之處幾乎都有仿宋體的身影。

那麼,“仿宋體”是如何産生的呢?名曰“仿宋體”,是不是和“宋體”有一些淵源呢?
首先,解釋“仿宋體”産生的年代,既沾了“宋”,那就說明“仿宋體”的确和宋代有關系,隻是它的出現和宋代的一事物有聯系——宋代的雕版字型。
宋代雖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大量使用的仍是“雕版印刷術”。因為,雕版印刷術技術完善,成品品質非常高,由此也為字型的取樣奠定了基礎。甚至,連明清的雕版字型,大多都是仿宋體。不過,這種風潮的興起,真正原因在于千金難求宋版書。
那時候,明代掀起了一股收藏宋版書的風潮,甚至,更是達到了“以頁論價”的地步。據說,開創此先河的就是明末藏書家毛晉。是以,這股藏書風潮讓宋版書成了文化收藏品中的“頂級奢侈品”,并推動了“複刻宋版書”的發展。
開始的時候,大家追求的是對“原件”一模一樣的“複制”,不但要求分毫不差的形似,還講究字型流暢的神似。最終,将這種複制藝術,演化成了一種純粹的臨摹技巧。此外,在明、清、民國時期的印制工藝中,就專門出現了“影宋”這一刻印門類。實際上,這應該是人們從複制宋版書的工藝中得到了啟發。
話說,在清代末年,丁輔之、丁三在兄弟倆開始大範圍征集宋版書籍,決定自己仿寫,并以活字印刷。丁氏兄弟曾擔任過西泠印社社長,是以,經他們手産生的字型,是在歐體字(歐陽詢的書體)的基礎上統一進行改型的。既然原來字型出于宋版書籍,那麼,他們就暫定此字型為“仿宋體”。
後來,丁氏兄弟又加了一個字首“聚珍”,稱之為“聚珍仿宋”。“聚珍”的意思就是活字印刷,最早用于乾隆時期,當時認為“活字”二字不雅,才使用了“聚珍”二字。
丁氏弟兄萌生創制“聚珍仿宋體”的動因,其實,也是源于拟将其父丁立誠的《小槐簃吟稿》付印行世。因嫌當時流行的宋體鉛字輪廓呆闆,印成書刊不很雅觀,于是,就動腦筋廣征宋版書籍,親自仿寫,刻制活字,命名為“聚珍仿宋”。
1920年,“聚珍仿宋體”拿到了國家的字型專利。第二年,丁氏兄弟的書局被中華書局并購,包括各種已經鑄成的銅模鉛字。很快,中華書局用“聚珍仿宋體”印制了大型古籍整理叢書——《四部備要》,全套叢書達到了一萬一千三百零五卷,分訂為二千五百冊。
這套叢書的問世,更是推動了“仿宋體”的知名度。于是,這種字型開始成了各類圖書、檔案等紙質刊印材料的首選。到了1925 年,詩人徐志摩自費印行了詩集《志摩的詩》,選用的就是“聚珍仿宋”款字型編排,線裝制作。
可見,在民國時期“仿宋體”曾迷倒過衆多文人墨客,掀起了印刷設計的一股時尚風潮。
1929年,它先是被輸出到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此後,東南亞的中文書籍印刷也開始普遍采用這種字型。
當然,丁氏兄弟并非沒有競争者,但是,他們的技術和規模卻讓“聚珍仿宋體”成了最終的勝出者。一直到上個世紀初,以“仿宋體”的鉛字排印書籍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直到雷射照排印刷技術誕生。
由此可見,“仿宋體”的誕生經曆了複刻宋代雕版書、丁氏兄弟仿寫,這都是出于印刷的需要。
此外,還有一種字型,也是出于印刷的需要,依舊和宋代有關,那就是:宋體。
宋代是一個雕版印刷繁榮的時代。要知道,在木闆上反刻字,橫平豎直無疑是最省事的一種做法,由此誕生了“宋體”這種印刷字型的前身。不過,“宋體”的由來,并非複刻宋書最為盛行的明代,而是康熙年間被定下的。在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
由于明代文人仰慕宋代的文化,便催生了宋體、仿宋體。至今,在這兩種字型中,宋體更為常用一些。随意點取一個宋體字,将其放大到“初号”,可以明顯看出“橫細豎粗”,這就是繼承了雕版字型的特點。如今,宋體、仿宋體、黑體及楷體,是漢字印刷的主要四種形式。而香港和台灣采用的漢字标準字型也是宋體,隻不過,在香港稱之為“明體”,因為,其在明朝時期最為盛行。
那麼,為何“仿宋體”的地位,再也回不到以往的盛世了呢?
一是、“仿宋體”傾斜的字型容易帶來視覺疲勞;
二是、受限于“字重”,無法像宋體那樣,形成一個龐大的字型家族。
如今,在電腦上看到的仿宋字型,字型雖平滑但卻喪失了字型原本的神韻。想來,當時的明代文人不惜耗時耗力都要分毫不差的“複制”,那應該才是真正的熱愛。
參考資料:
【《文獻通考》、《回憶中華書局》、《丁氏秦漢印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