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陽(汝陽)考

作者:褚建明

作者伊陽知縣李章堉

伊陽(汝陽)考

伊陽自古叫伊川,分為新城、陸渾。到後代始有伊阙、伊陽的名稱。

伊陽(汝陽)考

考察史傳:東魏時,建新城,屬伊川郡。隋朝沿襲,設定伊州,又改汝州;而伊阙縣開始設立。唐先天年間,則從陸渾縣分出伊陽縣。五代時,撤銷陸渾縣。然而,伊阙縣繼承新城縣,伊陽縣繼承陸渾縣。非常明白。宋朝初年,伊阙縣、伊陽縣并建。宋熙甯年間,廢伊阙縣為鎮,而伊陽縣名稱獨存。繼承者為順州、為嵩州,是合伊阙縣、伊陽縣而為一體。而今天所設立的伊陽縣,又重新由合而分。則不知道伊阙的地方是伊陽呢?或是伊陽從嵩縣分離出來,而恢複了舊名?有人說,今天的伊陽縣就是過去的伊阙縣,過去的伊陽縣就是今天的嵩縣。何以知道?他說:以名稱揣測它,以地域考察它,以遺迹考證它,而皆可知道。凡河流多以南面為陰,北面為陽。而今天的伊水,則經過縣城西北的夾河、土門諸鎮,僅有五、六裡罷了。

伊陽(汝陽)考

不像嵩縣大半的地方為伊河所經過,而境域正在伊河的北邊。是以,嵩縣的舊名就是伊陽。本來此地因從嵩縣分離出來,而沿襲它的舊名罷了,不求甚解。嵩縣的舊縣鎮,在縣城西七十裡。前人認為,就是唐宋時期的伊陽縣。而伊阙故縣的古城鸂鶒灘仍存有遺址,離本縣境内的白元不超過多遠。則在當時,明明是伊阙縣在東,而伊陽縣在西,而又為何懷疑于今天?考察今縣城,元代名叫故縣鎮,明初名叫故縣保。唐代《魏府君墓志》上說:“葬汝州西南之紫邏山懷吉村。”其時,正是隋朝改伊州為汝州之後。參考元代時,故縣鎮為懷吉保。如果符合朝廷憑證的意思,隋朝開皇年間,設定伊阙縣在此地。到宋代即廢為鎮,于是依據它而有故縣鎮之名,尚不可知道。既然這樣,元代至正年間,才撤銷伊陽縣,不應當倉促命名為故縣鎮。

伊陽(汝陽)考
伊陽(汝陽)考

《明史》特别注釋說:”以汝州的伊阙故縣置,則又為'故縣'二字之一的明證。”執筆人不是沒有根據,說者認為,伊阙就是龍門。今天在洛陽,不是伊陽縣境。然而,疆域的劃分,今昔有所不同,怎麼知道它在當時不是故縣所隸屬呢?比如,大安先前為嵩縣神陰鄉,溫泉裡地名屬于伊陽縣,勺子楊為申屠故裡,棗林坪是九州遺迹。設縣以後,本地人尚且辯證争論。怎麼可以根據目前的地形地勢,拘泥在昔日的軌轍中呢。但是,沿革的本末可以看到,已經說:周代叫伊川;秦漢以後叫新城;東魏時期為北荊郡;隋朝時為伊州、汝州,設縣為伊阙;唐朝仍為伊阙縣;宋代并為伊陽縣,而廢縣;曆經金代、元代皆為鎮,地屬嵩州;明代設縣也叫伊陽,而是陸渾的舊縣名,與唐代先天年間設縣不相同。即金代泰和年間,所置此地的仍然是一個鎮。如果是這樣,那麼其餘可以大概依從删除省略了。如果說儲存起來,用以參考分合也是可以的。如果根據臆斷之說,而排除别人存疑的見解,那我又怎麼敢呢?

伊陽(汝陽)考
伊陽(汝陽)考
伊陽(汝陽)考
伊陽(汝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