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編 輯:彭文華

彭友們好,我是老彭啊。很久沒有線下聚會讨論了。相比起線上聊天,還是線下唠嗑更能激發靈感。激烈的讨論就像刀劍相交一樣,靈感的火花四射,非常令人陶醉。

最近我去了一家SaaS供應商,準獨角獸企業。經過一番深入交流,我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數字化轉型實踐者。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業務線上化?

有位大佬給我們分享他們在上海給某集團做費用控制場景數字化轉型的情況,感觸頗深。

當時所與人都認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特點就是業務線上化。于是他們花了大力氣,把原有的費控業務邏輯線上化,還做了很多小工具提升效率。

比如核對發票真僞的時候,增加了ocr識别功能,用手機掃一下就能自動實作發票驗真。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在流程上,按照“誰收益、誰負責、誰處理”的原則,重新調整了費控流程,财務在稽核的時候隻需要簡單過一下就行了。

把财務從繁重的反複核實、手工錄入等重複勞動中解脫出來,極大地減輕了工作量。現在集團财務空閑出大量重複勞動的人員,沒事幹了。

到這裡,一切都很完美。你覺得這個數字化轉型案例怎麼樣?簡直可以寫到2021年的經典數字化轉型案例裡去。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翻車!

但是!很不幸。這是一個反例。之前寫過一篇《​​數字化滑鐵盧:基層員工抗拒數字化轉型怎麼辦?​​》,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我們都認為:數字化轉型應該把線下的流程搬到線上,用系統代替人,省去了大量的重複勞動。這沒毛病啊!

是的,這是沒毛病的。不出意外的話,意外就出現了。從财務的角度上看,的确是節省時間了。但是,從普通員工這邊來看,問題就大了!

因為流程改造隻是轉移,而不是消除。原來财務的稽核工作都轉移到普通員工這邊。

如同《讓子彈飛》裡的老六,為自證清白,開膛取粉,剖腹驗鲊一樣,員工報帳需要自證“清白”。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以報帳為例:老流程中,員工隻需寫報帳單、貼票即可。财務收到票之後,會進行核驗、統計、發放。

但是數字化轉型之後,員工報帳時需要挨個填寫、拍照上傳、驗真等一系列操作。

用移動端看似随時随地,但是挨個填一遍的痛苦誰用誰知道。是以導緻報帳時長倍增,員工叫苦不疊。

這種單純的業務線上化,本質上是拆東牆補西牆,新瓶裝舊酒,不僅沒解決根本問題,反而讓部分流程更加繁瑣,激化原有沖突,翻車翻得很徹底!

如果是這樣,換我也抗拒了。淨不幹人事!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什麼是有效的流程改造​

華為大佬陶景文在大會上說過一句話,被很多公衆号拿來當标題:“任何不涉及流程重構的數字化轉型,都是在裝樣子”。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又好像沒全對。流程重構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去的嗎?你見沒見過重構之後比之前更差的?充分利舊,不重構,隻是優化,就不是真正的在做數字化轉型嗎?

流程改造有以下幾個方向:

1.将無流程(無結構、随意制定的流程等)的事項變成規範化流程;

2.改變流程順序,使串行變成并行執行;

3.細化分工,各司其職;

4.大規模資訊傳遞,減少溝通成本;

5.利用資訊/自動化系統,減少或者代替體力勞動;

6.去除部分流程環節;

7.封裝複雜的流程環節,提供簡單的互動界面。

從以上7個方向來看,其實前面的案例有些地方做的還是不錯的。比如第4、5點都做的不錯,都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從流程總工作量上來看,并沒有明顯的下降。尤其是對普通員工來說,工作量不減反增,更增加了普通員工的反抗心理。

是以,衡量流程改造的好壞,不僅要考慮“流程總成本”,還要考慮“各環節成本”。一個優秀的流程,應該是讓各環節的成本都能降低,最起碼不能增加。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産品領域有個算法:使用者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替換成本永遠大于0,一旦新體驗小于舊體驗,那麼使用者價值永遠小于0。沒有任何增值。芭比Q了等于是。

這個邏輯放在流程改造、數字化轉型上同樣成立。一個流程,一個數字化轉型項目,如果新體驗不如舊體驗,那麼就是無用功。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解決方案+最佳實踐​

按照前面梳理的流程改造的幾個有效方式,我們應該盡量也要考慮其他的幾個方面,同時要降低流程總成本,提升各環節的使用者體驗。

那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提出幾個具體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業務線上化。

比如:

2.改變流程順序,使串行變成并行執行;

3.細化分工,各司其職;

6.去除部分流程環節;

7.封裝複雜的流程環節,提供簡單的互動界面。

以上這幾個都是可以考量的點,能夠在減輕财務端工作量的同時,減輕普通員工報帳的工作量。

按照上面的4個優化方向,我們可以思考出很多解決方案,這裡随意羅列幾個:

  1. 多線同時審批,流程瞬間加快;
  2. 增加報帳專員(實習生崗位),專門負責團隊内部報帳事宜;
  3. 去掉報帳審批環節,完全信任員工(真有這樣的!請搜尋“德勝洋樓”);
  4. 把所有企業消費全部打包,無需員工墊資後報帳。

你看,以上所有方式方法都能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員工報帳的使用者體驗對吧?

即便是上面案例中做的不夠好的這兩項,也有優化改進的空間:

4.大規模資訊傳遞,減少溝通成本;

5.利用資訊/自動化體系,減少或者代替體力勞動;

比如:

  1. 報帳資訊自動關聯行程,無需填單子;
  2. 内部報帳流程關聯開票小程式,自動擷取發票資訊。

我最近認識了一位新彭友:發哥,他來自于分貝通。如果你的企業正面臨費控的問題,想要解決員工報帳的問題,那麼你大機率應該是聽過這家準獨角獸公司。

他們的腦洞非常清秀,直接把報帳這件事情幹掉了...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發哥跟我說,報帳這件事情本來就很奇怪。這本來是企業為了實作商業目的,産生的任務,由員工執行。

但是實際消費主體卻是員工,是以需要先墊資進行消費,然後回來再報帳,企業确認後支付給員工。整個兒轉了一大圈。

分貝通的腦洞清秀就秀在這裡,他們覺得報帳這個事情就不合理,可以直接幹掉。

既然是企業的任務,那麼為什麼不能讓企業直接付款,讓員工消費?這不就不用報帳了麼?

早期報帳是實屬無奈,企業沒辦法直接支付(其實也有很多辦法,比如簽單消費,就是打白條),是以才搞了這一套流程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資訊這麼通常,是時候向陳舊的流程發起挑戰了!

然後發哥他們就按這個思路,做了一個SaaS化的産品叫“分貝通”。說實話,我覺得他們産品叫“不報帳”更好。

企業在分貝通上開個賬号,員工要消費的時候,打開分貝通買火車票、買機票、定酒店、買禮品,費用全部由企業直接結算。

這不就完全不用報帳了麼?

我覺得,這種利用數字化技術,實作這種程度的流程改造,才能算得上真正有效的數字化轉型。

業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認知的偏狹是缺少慘痛教訓的表現...

​思考

數字化轉型,絕對不能簡單的定義為業務線上化、流程線上化。我還是那個觀點,數字化的核心是資料平權、資料平民化。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不僅僅是提升總效率,降低總成本,還要考慮到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參與者,是實作“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數字化轉型不是均貧卡,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均富卡,正和遊戲,實作共赢,最終“共同富裕”。

以上,與各位彭友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