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aaS的七大風險第一、資料安全風險第二、服務商信譽風險第三、SaaS軟體本身的産品品質風險第四、營運成本風險第五、最終客戶的投資回報風險第六、國内傳統營運商的競争風險第七、缺乏傳統軟體廠商的支援其他

第一、資料安全風險

    作為線上應用,尤其是基于網際網路的Web應用,資料安全的問題無法避免,Google也很苦惱這個問題,要不怎麼會有Google Gears呢?對于國内的傳統應用軟體開發商,如用友、金蝶也推出了相應的SaaS服務(用友的偉庫、金蝶的友商),内容也是他們的老本行——線上财務,不過說實話,我覺得線上财務純粹是個扯蛋,啥原因?沒人敢用。先不說大中型企業會不會用,中小企業首先是不喜歡,抛開價格、功能、服務這些硬名額,就拿目前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式,财務是它們的命根子,哪個小企業的主管會計不是老闆的親戚或者直屬親友?大家心裡都明白,誰家沒有兩三本帳,不偷點漏點避點稅,不瞞點騙點晃點投資人,怎麼可能賺錢啊!

    财務隻是舉了一個例子,相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線上存儲,這個玩意兒由來已早,網上提供這類服務的網站一大把,但有幾個敢把自己沒有備份的重要文檔放到這些網站上去?隐私、安全、穩定,這每一條都是使用者首先考慮的問題,至少我不敢把兒子十幾個G的照片放到線上存儲裡去,放在flickr、 yupoo、youtube的圖檔和視訊都是為了分享給别人用的。

第二、服務商信譽風險

    服務商的道德信譽這是個大問題,盜竊使用者資料、買賣客戶資訊,這些新聞層出不窮,但他們的影響還是最小的,因為所服務的大多是個人客戶。而對于 SaaS這種以服務企業、商用客戶為主的應用,資訊被盜是很可怕的。招商銀行專業版應該算是一種SaaS應用,用過的人都知道的确不錯,無論是從功能還是安全都堪稱國内一流,最近推出的6.0.1.1版還内置了财務管理,目标客戶就是招商銀行的個人客戶,不難想象總有一天會推出面向企業和商業組織的财務管理軟體,但大家使用它的前提是對招商銀行的信譽認可,幾個電信營運商的線上營業廳、各大銀行的網上銀行,哪怕支付寶、快錢、騰訊Q币、網遊,這些玩意兒能經營的好首先得靠營運商自己的高品質信譽保證,看看國内的SaaS營運商有幾個可以達到這種層次或級别的?

第三、SaaS軟體本身的産品品質風險

    以前我也很向往ERP之類的東東,認為可以為企業帶來成本的降低、利潤的提高、人力的節約……等等等等。現在我算明白了,這些隻不過是軟體廠商自己吹起來的泡,如今的IT行業在追求概念、潮流方面不遜于女性時裝行業。現在的企業,無論是大中型還是中小型,無論你是做商貿的還是做生産或制造的,競争太激烈了!因為競争激烈是以想方設法尋求解藥,這就讓賣軟體的鑽了空子,忽悠你說他的軟體有多好,有多友善,搞得你感覺隻要每天守在辦公室的電腦前就能搞定一切,白花花的銀子就自己跑來了似的!不是的,完全不是這樣。現在同行業的企業在原料提供、市場需求、生産工藝、營銷政策、地域差異等等方面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小,大家都趨于雷同、趨于同一起跑線,這個時侯展現企業之間的差異就剩下管理了,對于中小型企業,則全靠老闆的能力了。而類似于ERP這樣的SaaS軟體,你卻讓企業的管理依賴于你的軟體,讓人家苦心經營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變革奴化為你所謂的“最先進、最專業”的管理思想,沒有個性化的、差異化的、迎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定制政策,給成千上萬的企業使用同一個軟體如何提高企業管理能力?如何給企業帶來競争力和生命力?帶來利潤和收益?當然,有的SaaS也可以說我的軟體提供了定制化,拜托,不是随便改下logo,排列下菜單,酷酷的重畫個業務流程就能解決的事。企業管理軟體的精髓在于附屬、繼承、發揚企業原有的管理思想,而不是讓企業通過變革去同質化軟體功能。

第四、營運成本風險

    對于傳統的軟體開放商,無論是做通用軟體還是應用軟體,無論是走産品化、走量,還是靠項目、靠賣解決方案,SaaS都絕不是他們心底渴望的那顆銀 彈。說白了,SaaS屬于軟體行業本身的商業模式變革,鼓吹SOA都好過SaaS,起碼SOA也算是技術創新的範疇。經營SaaS第一需要錢、第二需要 錢、第三還是錢,這玩意兒不比2000年的網際網路燒錢慢,而且是發展客戶越多、投入就得越大、砸進去的錢就越多。目前的SaaS營運商為了吸引客戶都提供 免費試用,甚至對于簽訂合同的正規客戶也提供或長或短的免費使用期限,就算都是付費使用者,那就按月收或者按季按年收租賃費吧,但你起初就要投入的帶寬成 本、硬體成本、運維成本可不會讓你按月付款的,這樣下去就會形成拉來的客戶越多,虧的越厲害的惡性循環,第一年這樣,第二第三年還是如此,從投入成本形成 算起得過好幾年,才能把投入的固定資産通過折舊、攤成本等财務手段慢慢得從賬面上攤平後才開始盈利,這個前提是你的舊客戶一個都不能跑,利潤達到一定的規 模化,Salesforce營運了七八年,盈利也是近兩年才開始的。說的有點啰嗦,看下面這張圖最直接了:

SaaS的七大風險第一、資料安全風險第二、服務商信譽風險第三、SaaS軟體本身的産品品質風險第四、營運成本風險第五、最終客戶的投資回報風險第六、國内傳統營運商的競争風險第七、缺乏傳統軟體廠商的支援其他

    這是理想狀态,實際情況又如何呢——由于你得先提撥成本,營收則是分布于未來五年,你賣得越多,虧損越大。你得撐到4年半才能打平,但更大的問題來了,四年後客戶不見得還跟着你。

第五、最終客戶的投資回報風險

    對于老闆而言,買與租可能隻是一個算術題,但是對企業的IT主管沒這麼簡單。如果采用IT租用方式,IT主管可能受到最大沖擊,他們可調配的人力、 資金,以及自身的價值都會打折扣。老闆做出IT租用或IT外包的決策,主要咨詢IT主管。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主觀主體的不同,會産生不同的立場。這就造 成了SaaS軟體在面對最終客戶營銷時,會受到企業IT部門的重重阻撓,這個看似很小的問題,其實是個緻命的要害。放在政府或者大型企業裡面,你搞個 SaaS會讓多少人沒有油水可撈,斷了多少人的财路?最終客戶不接受,客戶原有的IT合作夥伴們也會給你背後使陰招的。進一步講,就算這個客戶簽下來了, 但失去他也會很快,傳統軟體比較像海洛因,你會被迫上瘾。隻要你買下了某家廠商的軟體,你要轉換的成本就很高,也很麻煩。若真的那麼容易轉換,那SAP一 堆客戶早就跑光了。SaaS軟體的實施簡單,也就造就了使用者轉換系統的成本很低。

第六、國内傳統營運商的競争風險

    傳統營運商是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這幾年傳統通訊業務下滑太厲害,移動客戶又趨于飽和,對于這些電信營運商,正在虎視眈眈的盯着資訊 化、網際網路這幾塊IT的肥肉。中國電信的商務領航、中國移動的ADC和MAS,都可歸為SaaS。這些大鳄做SaaS營運絕對專業,第一有錢、第二有人有 管道、第三有營運經驗。從中國電信的戰略目标是“綜合資訊服務提供商”和中國移動的“移動資訊專家”口号不難看出他們的野心。做軟體他們是門外漢,但他們 有最強的管道和營銷能力;有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最主要他們有錢啊,他們不怕四年半的虧損期,甚至敢免費推銷,目的就是擾亂這塊市場,讓其他競争者死掉或 者黯然退出。有句至理名言說的好:你的競争對手都雷射了你就是勝利者。微軟當初也是靠默許盜版才有如今的天下。

第七、缺乏傳統軟體廠商的支援

    傳統廠商不會立刻轉向SaaS,他們針對中小企業有很多玩法,可以推出簡化版和免費版。對他們而言,提供軟體包和SaaS這兩種模式,本身存在天然的不和諧,無異于雙手互搏。而且,做慣了項目,現在忽然改變營銷模式,他們還真的一時半會兒學不來。讓他們去搞營運?送一句台詞:我們不專業啊。況且前面也提到過,SaaS本質上是軟體的商業模式變革,傳統ISV完全可以秀手旁觀隔岸觀火,如果SaaS果真那麼有潛質,再殺進局也未嘗不可,畢竟技術還是那些技術,隻是營銷政策變了而已,軟體連包裝都不用換,銷售方式一變即可,實在不行也可以學微軟和SAP,走“S+S”路線。

    放眼全球IT界,Google、微軟、SUN、Oracle、Yahoo、Amazon,這些超級大佬們雖然都在喊着SaaS的口号,但在我看來隻是各懷鬼胎罷了。2000年那場網際網路燒錢運動這些家夥也在喊,後來泡沫破裂,大夥兒沉寂了幾年,又開始拿Web2.0燒,結果發現Web2.0的本質是長尾是散戶是小衆,大鳄們的胃口根本無法滿足,不得已又提出的新玩法而已。

其他

### SaaS的成功案例目前來看就是Salesforce了,不過Salesforce的成功更多的在于其産品本身以及第一個吃螃蟹,而不是它的商業模式。Salesforce提出的最響亮口号就是“On Demand”模式,即按需模式,能做到這點得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超強技術架構能力。我也看好On Demand,可能會成為今後應用軟體産品标榜的基本特性。

### SaaS同時炒起來的PaaS和DaaS都屬于技術創新,Amazon的S3平台,Facebook的Mushup和開發平台,Google的分布式檔案存儲和正在流行的Hadoop,淘寶的TOP平台都有這幾個字母的影子,抛開商業模式不說,PaaS和DaaS的發展潛力還是強于SaaS這種不倫不類的非技術的技術。

                                                            轉載請注明出處——

原文位址: http://www.duduwolf.com/post/SaaS_risk.asp

                                                            作者: 嘟嘟老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