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前段時間,王一博憑借《無名》《長空之王》獲得了電影頻道傳媒關注男主角。

這個獎是他的第一個男主角獎,幾天後,王一博便将自己的代表作由《陳情令》改成了《無名》《長空之王》,為什麼是這兩部電影?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先來說說《無名》。

《電影無名》的電影感是程耳獨特的影像風格及電影的鏡頭美學

什麼是電影感?電影感絕不是簡單的加個濾鏡,做個韋斯·安德森式的對稱構圖,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

與色彩、攝影、打光、構圖、表演、場面排程等都有關系,而在《無名》這裡,從影像風格和鏡頭美學中就能看出程耳對電影感的把握。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一、作者性

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電影的方法,程耳把自己對于曆史的了解,時代的解構,人物的解讀全都放在了電影當中。

他的電影中叙述的觀點,客觀而不誇大,給人感覺陽光底下再悲傷,再恐怖的事情,都能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而把它包容。

如《無名》的背景是抗日戰争下危機重重的上海,稍有不慎就可能命喪黃泉,程耳通過細節不斷地向觀衆暗示隧道盡頭終有光。

何先生與葉秘的生死搏鬥,梁朝偉所代表的地下工作看似敗局已定,實則在結尾處反轉,王一博也是自己人,并且走向了光明。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這種具有東方含蓄色彩的觀點讓程耳的電影帶有濃郁的人文氣質。

同時,也使得《無名》的文學性質感特别強烈,将文字中的叙事、表意、抒情借助視聽來表現。

進而提供電影的故事脈絡、情節結構、人物設定和主題指向,讓情節密度更高、人物關系更複雜、懸念感和緊張度更具張力。

這可以讓抽象的主題更具韻味,詩意的視聽得以提升,也能夠加強對觀衆的友好度,在可看性上更勝一籌。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了解了這些便可以得出程耳的作者性。

即詩意視聽、文學氣質、借景抒情、極簡主義,這些元素構成了程耳作者性的同時也讓《無名》的影像風格呼之欲出。

如角色經常處于陰影下的寓意,羊狗等視覺符号的表現,規整構圖下的工廠、飯店,景深變化的鏡頭,這都是《無名》影像風格的對照。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二、鏡頭美學

《無名》的鏡頭具有畫卷美感的繪畫性。

影片開頭是梁朝偉低頭不語,結尾處是梁朝偉望向鏡頭,同樣不言不語。

這種開始與結束方式像畫卷漸漸展開閉合,首尾呼應,故事完了,觀衆與角色都得到了希望。

在這幅畫打開、閉合的過程中,程耳還讓觀衆看到了畫的樣子,即透過鏡頭所傳遞的哲理、人性和意趣。

那麼程耳是怎樣讓抽象的鏡頭美感變的具體、直覺,又讓目不暇接的鏡頭增強了觀衆的想象和回味?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一是重塑場景氛圍的韻律之美,讓畫面在視覺上是美的享受;

二是劇作結構上,情節曲折的張力,增強了觀衆的代入感,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讓觀衆在享受畫面美感的時候也能夠感受到畫面的内涵,而非空洞的唯美主義;

三是豐富聲畫關系,精心設計場面排程,善用剪輯技巧,讓鏡頭留有寫意的筆觸和遐想的空間。

這就是《無名》的電影感,不是簡簡單單的三言兩語,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的拉片分析,不過好電影不怕被扒細節,因為經得起時間的沉澱。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再來談談《長空之王》的技術型叙事跟生動細緻的人物刻畫

一、技術型叙事

電影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是息息相關的。

從盧米埃爾兄弟到喬治·梅裡愛,由《火車進站》到《月球旅行記》,就是技術在不斷推動着電影向前進發。

《火車進站》隻是攝影機在呆呆地記錄,而《月球旅行記》則含有二次曝光,運用了剪輯技巧,這種相輔相成的雙赢延續到了現在,如《阿凡達》帶來了3D,讓電影拍攝更新換代。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了解了技術和電影的關系,再來看看國産電影。

這些年随着各種電影技術的推陳出新,國産電影有了一種新的類型片,即新主流電影。

換句話說就是主流題材與商業制作結合,主流題材就是主旋律,商業制作就是把其他已經成熟的商業元素融入到主旋律當中。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如動作+主旋律的《戰狼2》《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喜劇+主旋律的《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祖國》等。

這些電影都是主旋律是叙事主體,其他元素是叙事架構,借用成熟的電影技術,像動作片裡的場面設計,喜劇片裡的拍攝手法,讓主旋律擁有無限可能,在這股東風之下,《長空之王》應運而生,戲内戲外都在展現“技術”二字。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戲外,《長空之王》在拍攝時采用LED虛拟拍攝技術。

結合實時影像、渲染等,創造出真實可信的空天場景,讓觀衆在視效上有身臨其境之感,也讓節奏極快的兩場空戰,兇險十分的幾次試飛變得精彩紛呈。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戲内,《長空之王》的主角雖然是試飛員,但核心是航空工業技術的突破,以技術為叙事主體講述揚眉吐氣、大國風範的故事。

如影片開頭是三代機打四代機,中間是前赴後繼的試飛員們冒着生命危險以身作則,最後是泰山發動機研發成功,有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結尾。

這就是技術型叙事,看起來像是現在的東西,但一直是電影的初心,這才是電影該有的樣子。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二、生動細緻的人物刻畫

一部的好的電影不僅僅有好的故事,還得有立體的角色,這才能讓觀衆喜歡的同時為角色魅力所吸引。

在《長空之王》的群像中,雷宇、老張、鄧放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曆練,才有舍生取義的成長。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以雷宇為例,片中他有四次轉變,這四次轉變是對他這個人物生動細緻的刻畫。

第一次是不願意去二線,但看到張挺在沙塵暴中試戰機的風采後心中有所動搖。

第二次是在千鈞一發時慌了神,被訓斥後想要回到原來的機關,但在張挺家吃了頓餃子,在後方折了許久傘包後被感染。

第三次是張挺的犧牲,讓雷宇明白了傳承和試飛的意義,這一刻,雷宇成了一個成熟的、有責任、敢擔當的試飛員。

這才有了第四次的完美蛻變,與鄧放一同試飛戰機,遭遇鳥群,雷宇臨危不亂,力挽狂瀾,彩蛋中,飛過張挺兒子所在的足球場,當他的僚機,完成073的願望。

王一博改代表作,為什麼是《無名》和《長空之王》?

《長空之王》和《無名》就是這種由内到外都成可以稱得上一個“好”字的電影。

是以王一博才将自己的代表作改成了《長空之王》《無名》,畢竟誰願意一直停在原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