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 | 說唱兼顧 聽京韻大鼓獨特韻味

作者:掌上文化帶
關注 | 說唱兼顧 聽京韻大鼓獨特韻味

(圖檔: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網誌)

名叫"大鼓"真的是一門音樂藝術,不僅吸收了平劇的歌聲,還融合了流行民謠進行創新,今天引進的北京韻大鼓,也因為運河的傳播和無形文化遺産的發展。

景雲大鼓其實是河北省漳州、河域流行的闆鼓改革發展後,闆鼓也被稱為"大鼓",在改造過程中有很多新的名字,如"北京大鼓""小口大鼓"等等。

木鼓進入北京後,藝術家劉寶泉用北京的聲調進行表演,吸收了一些馬頭音、平劇的演唱風格,創造了新的音色。1946年,北京成立了音樂協會,劉寶泉的表演形式統一命名為"景雲大鼓"。

與大木鼓相比,京韻鼓的伴奏樂器增加了三根弦、四把胡等樂器,将江際方言改為北京方言,利用北京音響系統的四聲說北京白,唱京韻律,擅長演唱短曲。景雲大鼓還從平劇的演出節目中吸取了教訓,運用了眼睛、面部表情、舉起手腳的刀槍架,形成了一套表演體。

另外,京音大鼓說唱,具有半說半唱的特點,歌曲的基本句子風格是七個字,每首歌大約1450句,注意的是音色的魅力和歌聲的自然聯系。

景雲大鼓伴奏也是很有學問的,分為"闆外音樂"和"唱伴奏音樂"。前者是指純樂器演奏的音樂段落,用于歌唱段落開頭和段落聲音的"舷外"句子中,而後者顧名思義,是歌聲的伴奏,又稱"基本伴奏點",是歌聲和旋律的延伸, 它起到了烘烤氣氛的作用。

《單刀俱樂部》、《長沙大戰》、《博望坡》等作品是最早代表精韻大鼓的傳統曲目。解放後,景雲大沽經曆了新一輪的變革,更接近生活,出現了《楊繼光》、《光榮航海》等展現現代生活的作品。想要培養情操,放松,最好空虛也聽一聽。

2008年,景雲大沽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