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連輝:飄蕩在曆史長空的燕趙俠魂

作者:紅色文化網

晚清詩人黃遵憲詩中寫道:“慷慨悲歌士,自古燕趙多。”此言不虛。在中華數千年文明史上,燕趙這片熱土俠魂閃耀,豪氣幹雲。一曲曲激烈高亢的壯歌回蕩在曆史長空。

董連輝:飄蕩在曆史長空的燕趙俠魂

一、曆史民風涵養燕趙俠魂

燕趙民性,因地處朔方而多俠,與邊陲遊牧族對壘而尚武。自古以來,“慷慨悲歌”成為河北人特有的精神符号,遊俠精神曆史淵源積澱深厚。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生動概括這種遊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得。”燕趙俠客往往肝膽相照、一諾千金,路見不平舍身相助。

河北簡稱冀,冀州在大禹治水分天下九州時被譽為“九州之首”。春秋戰國時代,河北地域主要為燕趙兩國。燕國位于河北北部,曆史比趙國存在早,至戰國中後期,燕昭王經過多年韬光養晦,燕國國力大增,大敗齊國。後來燕國衰落,秦軍兵臨易水,燕太子丹派荊轲刺殺秦王,彈奏“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壯歌,成為燕人精神底色。趙國位于河北南部,源于三家分晉,國家重心從晉陽(山西太原)移到河北邯鄲,從以山西為主體到河北為主體。趙武靈王在位時,為了解除國家的威脅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胡服騎射改革,開啟了漢民族與遊牧民族融合的步伐,進而滅掉中山國,奠定趙國開放包容、進取尚武的國民精神。盡管趙國終為秦國所滅,未能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但趙國豪俠民風與燕國隐忍剛烈民風相得益彰,經過秦始皇疆域大一統與漢武帝思想大一統,逐漸融合燕趙文化精神特質。

燕趙慷慨悲歌文化底色還可以溯源到更早的冀東地區夏商末年伯夷兄弟名恥守節故事。伯夷、叔齊是親兄弟,複姓墨胎,他們的父親子朝是商朝孤竹國(今河北遷安)的國君,立小兒子叔齊做太子。子朝死後,叔齊認為自己不該繼承王位,這是父親的偏愛。于是執意将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堅決不肯接受,稱這是父親的遺命,不能違背。兄弟倆你辭我讓,誰也不肯即位。他們将争奪權位視為恥辱,甯願舍利,也要取義,最後雙雙離家出走。國人無奈,隻得讓叔齊的次兄當了國君。

可見,燕趙俠魂,内涵豐富,不僅展現陽剛忠烈,也洋溢着大義忠誠。千百年來,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董連輝:飄蕩在曆史長空的燕趙俠魂

二、燕趙自古多豪傑俠士

古燕趙之地英雄輩出,燕趙人常常以生命去告訴世人什麼是正義,人生的價值何在?盡管他們的命運大都充滿悲壯色彩,卻能劃亮茫茫夜空,燃起正義必将戰勝邪惡的希望之火。燕趙俠魂淋漓盡緻演繹陽剛豪放之美,诠釋英雄主義崇高風骨。

每逢變亂之際,特别是民族危亡、狼煙四起的烽火歲月,總會閃現燕趙人的萍蹤俠影,他們力挽大廈之将傾,挽救群眾于水火。明朝廷奸臣嚴嵩當道,河北容城“硬漢”、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楊繼盛冒死上疏直谏,力劾嚴嵩。百日維新昙花一現,拒絕逃亡為變法殉難的譚嗣同屍橫北京菜市口,沒有人敢為其收屍,幽燕大俠、河北滄州大刀王五伏屍大哭,滌其血而斂之,王五将譚嗣同遺骸護送到千裡之外的湖南浏陽。1911年12月,辛亥灤州起義爆發,轟動全國,與武昌起義遙相呼應。起義失敗後,數百名矢志獻身民主共和的革命志士,将滿腔熱血抛灑在這片熱土上。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時代在探索,渤海灣走出一代人傑李大钊,鐵肩擔道義,遍灑中國革命的火種。被捕入獄後,李大钊面對敵人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第一個走向絞刑架,慷慨赴死,從容就義。

董連輝:飄蕩在曆史長空的燕趙俠魂

三、艱苦卓絕抗戰演繹燕趙人風骨

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遊擊戰,主戰場就在燕趙大地,艱苦卓絕的抗戰盡顯慷慨悲壯的燕趙風骨。

1933年初,倭寇入侵,長城震蕩,狼煙四起。古北口、喜峰口、冷口抗戰,軍民密切配合,血戰長城,鍛鑄中華民族英雄魂。天津《益世報》曾以《人心不死于斯可見——捐款救國》為題,報道發生在唐山的一位12歲兒童和49位盲人為購買救國飛機捐款的感人事迹。遷安百姓捐物資,出勞力,不分晝夜幫部隊在堅硬的山地上挖戰壕、修工事。戰鬥打響後,百姓為參戰官兵送水送飯、擡傷員。有的農民火線參軍保衛家鄉,有的為29軍敢死隊帶路偷襲敵營。附近的青年學生奔赴戰鬥前沿戰地,與愛國官兵并肩殺敵。一些開明地主、士紳也以民族大義為重,捐款捐物、捐槍,支援或參加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失敗,冀東淪陷,但冀東群眾從未屈服日寇奴役。在中共地下黨上司下,從反對奴化教育到武裝鬥争,秘密救國圖亡運動從沒有停止。1936年11月23日至28日,中國戰地記者先驅方大曾到冀東日僞政權轄區調查采寫出《冀東一瞥》(刊載于1937年第7期《世界知識》)一文:“我們相信冀東的青年們,雖然在這種惡劣環境之下,都抱着深深的怨恨,他們并沒有受到傀儡政府的麻醉,在每人的心裡,還蘊藏着反抗的熱誠!雖然漢奸們把這塊土地送給敵人了,但我們群眾的心并未死亡,群眾随時都在準備恢複自己的土地和政權!……總之,冀東正在一個混亂的狀态之下,漢奸們雖正做他們的美夢,想把這塊土地造成‘王道樂土’,但這隻是一個夢而已!至于在野心國方面來說,他事實上還沒有直接統轄冀東三百萬中國人口的能力與勇氣!”

1938年夏,飽受日僞蹂躏的冀東群眾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起義。7月6日灤縣港北村,7日豐潤、遷安交界的岩口鎮爆發起義。短短兩個月,東起山海關,西到潮白河,北從霧靈山,南至渤海濱,大起義遍及20多個縣。這次大起義有工農群衆、各階層愛國人士和各民主黨派武裝力量達20餘萬,抗日聯軍發展到7萬餘人,其他抗日武裝近3萬人。起義軍與八路軍協同作戰,收複遷安等9座縣城,動搖了日僞的統治。“慷慨同仇壯士心,墳林村廟夜沉沉。原來田野莊稼漢,便是興邦救國人。”冀東燃起抗日大起義有其必然性。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縣區幹部前仆後續慷慨捐軀,僅在原遷安地區,慷慨悲歌即回蕩不絕,如富商家庭出生的愛國教書先生、遷青平三總區書委書記李方州被捕遭受敵人酷刑嚴守機密而慷慨赴死。豐灤遷縣長魏春波一門忠烈7人投身抗日6人捐軀……冀東八路軍旋風勁旅十二團首任團職幹部全部犧牲,基層幹部和普通戰士大都來自冀東農民子弟,很多人血染疆場成了無名烈士。人們熟知狼牙山五壯士,在冀東,同樣誕生狼牙山式英雄群體。1942年4月3日,冀東12團政委劉誠光與二營教導員蘇連存率四連與特務連戰士護送一批政治幹部去平西受訓在甲山遭遇10餘倍日僞軍包圍,經過一天激戰,除少數幹部戰士突圍外,劉誠光、蘇連存等200餘名幹部戰士壯烈捐軀,戰鬥最後,數十壯士集體跳崖,他們大都為冀東子弟。“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子彈打光了,絕不做俘虜!倒下,也要保持沖鋒姿勢,這就是冀東子弟兵的本色。據不完全統計,全民族抗戰期間,冀東約有3萬多戰士犧牲,數千名幹部犧牲。

同樣,冀東普通百姓也是血性的。1941年1月25日,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村村民遭到三千多日僞軍的野蠻屠殺,冒着槍彈,手無寸鐵的村民沖向全副武裝的鬼子,與其展開肉搏。潘國生老人甩掉燒着的上衣,瞪圓眼睛,大吼一聲,“沒死的跟我來,拼!”老人沖向噴着火舌的機槍,擡起腿,飛起一腳踢翻敵人的機槍射手,他緊攥打得發紅的機槍槍管,用盡平生力氣,向鬼子頭上砸去。這時,十幾把鬼子刺刀刺來,沒等機槍發揮威力,潘國生慘死在敵人刺刀之下。由于寡不敵衆,最終全村1280人被日寇殘忍殺害。面對敵人屠刀,潘家峪村民沒有像綿羊一樣任人宰割。

除了在燕趙這片不屈的土地堅韌軍民奮起救亡圖存,衆多優秀燕趙男兒立志航空救國,面對貼着膏藥旗的日軍戰機在神州上空肆虐,他們駕駛性能落後的戰機浴血長空。筆者查閱浩如煙海的檔案史料中發現,在南京抗日空軍紀念館烈士檔案中,其中河北籍烈士43位,人數之多位居全國各省前列。如空軍王牌飛行員周志開單機追殲日軍三架戰機;任雲閣痛擊日軍旗艦“出雲号;段文郁氣沖雲霄殲敵酋;徐葆畇擊落日軍“天王武士”……這些河北籍空軍健兒血灑長空,用青春生命譜寫一曲曲雄渾悲壯樂章,盡顯燕趙風骨。檔案記載,他們不僅飛行技術高超,而且作戰勇敢,性格多豪邁之氣,質樸堅韌。如灤縣籍周志開性格有如此評價:“周志開秉性忠厚,心地慈祥,每遇敵機,轍先迫令降落生俘,不從,始予擊毀。從不願擔任轟炸,畏傷奪命。如奉令襲擊,亦必冒險低降,對準目标方投彈。”深澤籍飛行員宋以敬如是記載:“孝敬父母,喜歡遊泳、攝影,性格豪邁,待人忠誠,慷慨義氣,頗有北國壯士之風。”玉田籍飛行員袁煦綱如是評價:“性格豪邁,樂于助人。”河間籍孫世城這樣記載:“體格健壯,聲音洪亮,襟懷豁達,亦諧亦莊,其意見常以京腔出之,每驚四座。與戰友相處,從善如流,待人誠懇,有燕趙豪傑之風……”

千古志士,萬代絕響。

董連輝:飄蕩在曆史長空的燕趙俠魂

四、燕趙俠骨今安在?

“秋風瘦馬薊北,杏花春雨江南。”河北曾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俠氣”大省。然當代河北人,古燕趙俠骨遺存幾分?

伴随曆史發展,河北成為中原腹地,特别是元代以後,燕趙境内的北京一躍成為大一統的王朝都城,開啟帝都文化對燕趙文化的輻射。經曆數百年王朝秩序規訓,燕趙任俠尚義之氣逐漸收斂,民風變得隐忍負重。新中國成立後,長期的和平環境進一步深化河北人京畿近郊謹慎保守意識,昔日尚武、勇俠文化失去地理與時空依托。燕趙俠魂文化淡化,舉旗、唯上、跟潮浮躁之風盛行,燕趙人心态日趨保守,性格變得老實忠厚溫順,存在感越來越弱。

我堅信,先輩骨子裡的堅韌與大義依然湧蕩在當代燕趙人的血脈中,一旦民族到了危難時刻,河北人的民族大義絕不會缺失,豪俠聖賢精神底色不會褪色。

慷慨悲歌士,未來尚可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