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良渚古城遺址:五千年文明之光點亮亞運之火

作者:華輿

2023年6月15日,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儀式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進行,五千多年前的文明輝光與現代的青春活力在此刻交彙,碰撞出最美火花。從文物保護到文化展示,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用最生态、最科學的方式,最大限度還原了五千多年前那個以稻作農業為基礎,以“水城”規劃格局與營造技術為特征的良渚古國。火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它将人類帶進了文明的時代。從1951年在新德裡舉行的第一屆亞運會開始,回望曆次亞運會的火種采集以及其後的火炬傳遞,無不與曆史文脈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良渚古城遺址:五千年文明之光點亮亞運之火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鳥瞰圖(圖檔來自文彙報)

1990年北京亞運會,亞運火種的采集地在念青唐古拉峰之下。世界屋脊的神秘莫測更增添了神聖感,展示了全國人民對于這一全亞洲盛會首次來到華夏大地的由衷祝福。

2010年廣州亞運會,在北京居庸關長城的北烽火台,16名少女與采火使者康辰晨一起,完成了亞運火種的采集。來自“天下第一雄關”的亞運火種,代表了神奇的自然力量和偉大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更是新世紀頭10年中國迅猛發展的生動縮影。

今天,火種之光在聖地閃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以絕美的姿态迎接着八方來客。

良渚古城遺址:五千年文明之光點亮亞運之火

  ▲杭州亞運會火種采集儀式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圖檔來自文彙報)

中華文明全面展示的“聖地”

為什麼是良渚?管窺其中的“文化基因”,或許能給出答案。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繼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之後發展起來的一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環太湖蘇浙滬約3.65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地區,目前共發現100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杭州市餘杭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最為核心的地區,也是整個良渚文化分布區域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有規模宏大、三重布局的城址,有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有見證階層分化、等級分明的墓地,出土有象征信仰和制度的系列玉器,完整呈現了中國5000年前早期國家的社會形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貢獻,是東亞和中國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顯示,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探源工程重點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遺址之一,不僅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最為直接、最為典型的例證,還為提出判斷文明标準的中國方案提供了最完整、最有力的支撐。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随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主席加拉耶夫的木槌落下,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從學術上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

遵照“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财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的精神指引,經過多年努力,伴随着其精美的玉器、恢宏的城池、鮮明的社會等級制度、山水城池交融的生态環境,正與現代文明不斷交織,已經成為全球訪客體驗和感悟“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展示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重要視窗。

作為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優秀典範,餘杭區各級相關部門始終恪守安全底線,堅持規劃管控,保護優先。數字手段被運用為保護研究的載體,在深化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制度防”工作體系的基礎上,圍繞文物“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打造“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平台”,重塑良渚遺址保護研究利用工作流程。特别是以“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東南分中心”的挂牌為契機,全力破解土遺址保護世界難題,進一步推進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打造世界遺産科學保護的世界典範。

良渚古城遺址:五千年文明之光點亮亞運之火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圖檔來自文彙報)

随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瑤山遺址公園和老虎嶺遺址公園的相繼開園,城址、祭壇和水壩三大遺産核心區實作全開放,并與良渚博物院組成完整的展示視窗體系,進一步讓世界文化遺産全民共享。

雖然是中國大型土遺址的代表,但當我們走進良渚古城遺址,文化是“可觸可摸可感”的。這裡不是想象中的“土丘一片”,而是更有辨識度的雕塑獨幕喜劇、植物辨別,是諸如3D列印1:1複刻的大型木構件那樣直覺的“第一現場”,是戴上AR智慧導覽眼鏡的“暢遊千年”。通過環境修複、數字展示等手段,既儲存了良渚古城遺址水豐草美的自然環境,又破解了土遺址内涵展示的世界性難題,拉近了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距離。

運動精神一脈相承的“福地”

亞運火種采集和傳遞源于奧運會。當火種點燃,火炬手接力奔跑,象征着和平、光明、團結、友誼的體育精神便就此延續下去。這項從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傳統,是全世界人民所共享的。

第19屆杭州亞運會火炬“薪火”,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了大量良渚元素,良渚螺旋紋演化而來的圖案裝點着炬身;以玉琮為語意特征的炬冠寓意着方圓相融;出火口設計源自良渚經典玉器“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無論是從火炬外觀來看,還是從“薪火”二字解析,都表達出了主辦城市杭州對中華文化的緻敬和傳承,也寄托了希望通過此次體育盛會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的美好願望。

五千年前,良渚人生活在太湖流域,碧水縱橫,綠樹繁茂,白鹭輕飛。他們依水而居,耕作水稻、營造房屋、興修水利……勞動生活的景象曆曆在目。面對暴雨和洪水的挑戰,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設計并修築了世界上最早的攔洪大壩系統。良渚人筚路藍縷、克服萬難、團結奮進的精神,也與拼搏奮鬥的亞運會精神相契合。

今天,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莫角山宮殿區采集亞運火種,也寓意着良渚的遠古文明之光,穿過歲月時空,點燃新時代的亞運之火,象征體育精神傳承發揚、赓續不竭。

良渚先民秉承着智慧、勇敢、堅韌、積極、樂觀的精神,開展着團結、拼搏、奮進的實踐。正如火種象征着的“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争”的精神,以及杭州亞運會“用心交融,互相包容,團結向上、緊密相擁的理想,傳遞自信樂觀、不畏挑戰、共迎美好的期許,與‘永遠向前’以及‘更快、更高、更強’的向往契合一緻”。在良渚回首五千年,尋先人足迹,俯瞰世界,找到生命向上的力量,尋溯運動的精神。

良渚古城遺址:五千年文明之光點亮亞運之火

  ▲國際考古界泰鬥科林·倫福儒參觀良渚博物院(圖檔來自文彙報)

文化共富蓬勃建設的“熱地”

站在曆史的交彙點上,良渚古城遺址以文物保護标杆地、中華文明展示地、文旅融合樣闆地、共同富裕示範地為總體目标,在保護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努力讓珍貴的世界遺産“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

随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的深入,北村遺址、塘山北側水壩等考古成果不斷湧現,早期良渚形成、長江下遊地區史前社會文明程序等課題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提供了強大支撐。

近年來,良渚古城遺址與國際合作不斷加強,世界考古論壇、文化遺産世界大會良渚分會場等國際活動先後舉辦。良渚作為中國早期國家社會代表,入編國際權威考古學著作《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八版),展現了世界考古學界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認可。

以“良渚”“浙江”“世界”為主題的《良渚攬秀》跨界表演,吸引逾400萬海内外觀衆線上線下觀看;交響樂《良渚》赴葡萄牙、西班牙、哥倫比亞等7個海外地區公演與亮相;“良渚符号”榮獲2022羅馬國際舞蹈大賽舞蹈影像金獎。《良渚》紀錄片和《良渚微講壇》系列短視訊作品先後譯配成英語、匈牙利語、葡萄牙語、希臘語、德語等多語種,在埃及、巴西、俄羅斯、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等15個國家完成主流化展播,海外總覆寫人數近2億;《五千年良渚王國》叢書推出日文、英文版;良渚文化海外數字推廣項目先後在60餘個國家亮相。

另外,良渚遺址入選全國統編《中國曆史》教科書,出版各類科研文集、普及讀物累計600餘種。每年都舉行的“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活動,彙集學術交流、國際對話、群衆參與的共享活動,與以良渚文化為設計靈感的700多款文創産品,共同持續豐富着良渚文旅的供給,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生動展現出五千多年前古代中國的美美與共,以及當代中國的自信從容。

良渚古城遺址:五千年文明之光點亮亞運之火

  ▲南城牆水城門遺址(圖檔來自文彙報)

承載着五千年記憶的良渚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向标,正迸發出無限的生機活力,書寫着古文明的時代新語,繪就“後申遺時代”的良渚印象與中國印象。

良渚遺址核心區所在的長三角地區,經濟形态活躍、城市發展迅速。如何建立長效有力的管理體制和保護體系?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遺址保護的沖突?怎麼營造與遺址保護要求相協調的優美環境?這些都關系着百姓的民生福祉。

浙江是先行探索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的示範區,而共同富裕不僅是全體人民的物質生活富裕,更是人民群衆精神生活富裕。以人民中心為價值引領、以美麗經濟為展示視窗、以民生改善為奮進目标,一個由世界級遺址帶動的共同富裕示範地,在良渚自然成型,穩步破解推動人居環境更新、鄉村産業振興、鄉村文化自信等命題,向着未來正不斷生長。

良渚遺址周邊,申遺成功效應持續放大,生态振興、産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文旅融合等五大領域合作廣泛開展。循着大遺址保護和鄉村振興的契合點,探索實作大遺址保護與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質的“雙赢”。

今年年初,餘杭提出在當地北部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随後,“良渚文化大走廊”被寫入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這條文化廊道将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兩千多年的運河文化、一千多年的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和現代數字文化等串珠成鍊,具體點位包括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瑤山遺址公園、老虎嶺遺址公園、杭州國家版本館、大運河文化國家公園(餘杭段)、小古城遺址、良渚博物院、浙江省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瓶窯古鎮、安溪古鎮,及“徑山茶宴”“餘杭紙傘”等非遺項目。

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設帶來的基礎設施投入、公共服務配套提升等,不僅優化城市界面、讓區域發展更加“有血有肉”,亦将有效帶動沿線城鄉居民生活水準提升。同時,以文化産業為代表的新興産業的培育、導入、成長、做強,為原本以傳統制造業、農業等為主導的杭州北部地區注入全新的産業活力。

在良渚文化“金字招牌”的加持下,這片土地在五千多年後的今天,繼續熠熠生輝,打造成為鄉裡人的美好家園、城裡人的向往地、文創人的靈感催生地和創業人的騰飛實作地,全力回應百姓對于文化汲取和精神共富的期待。(完)(原标題:良渚古城遺址:點亮“薪火”閃耀五千年文明之光)

作者/蔣萍 劉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