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靶向施治”農村中小銀行放貸難的“痛點”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綜述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激活内生動力,不斷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履行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責任和擔當,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本報記者 呂紅星

徐春培

不同于一般的生産企業,商業銀行是經營信用的特殊企業,付出利息成本吸收存款,再向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或自然人發放貸款,支援生産或消費,這是其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業務。

事實上,“把貸款發放出去,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正是商業銀行的主責主業與立身之基。

對各地農商銀行而言,把貸款發放給有融資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既是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滿足客戶多元化資金需求、增強服務質效、在市場競争中取勝的關鍵因素,也是應對同業競争、推動轉型更新、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受三年疫情影響,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受到一定沖擊,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貸款難放是目前各地農商銀行面臨的共同“痛點”。

多因素導緻農商銀行“放貸難”

湖南工商大學财政金融學院副院長王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來,在國内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大型銀行下沉服務重心、同業競争不斷加劇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之下,不少農商銀行面臨着“放貸難”困局。

江蘇東台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費翔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随着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重心不斷下沉,做小做散早已不再是農商銀行的“專利”。貸款方面,有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利率可低至4.0025%,抵押貸款利率對标LPR不加點;而對于江蘇東台農商銀行來說,受資金成本高所限(僅存款綜合成本就達2.25%),除個别政策性貸款外,貸款定價一般都必須高于4.35%才能達到盈虧平衡線,貸款價格在市場競争中不占優勢。

山西柳林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林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目前農商銀行和農信社普遍面臨盈利艱難的困境。盈利能力弱最核心因素是,有效信貸需求持續不足,實體貸款投放少、占比小、收益率低、風險高。

在李林軍看來,農商銀行面臨的主要沖突主要展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實體貸款“主動脈”“主管道”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第二,在強監管、嚴要求下,資金業務、票據業務等“副動脈”作用逐漸弱化,存款增長帶來的高額利息支出,不斷“吞噬”利潤,“不掙錢”甚至是“虧本”成了農商銀行、農信社面臨的最大風險和挑戰。

“相比其他大多數銀行,農商銀行受自身綜合管理成本高的限制,在存款利率競争上也不占優勢。”費翔進一步表示。

在王韌看來,目前農商銀行等機構之是以貸款難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在防範金融風險的背景下,政府加強了對銀行貸款業務的監管和調控,銀行出現貸款難放的情況較為普遍。農商銀行也不例外,在保證貸款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放款難度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經濟形勢的變化,不少農戶和中小微企業出現了還款困難或違約的情況,這使得農商銀行對貸款借款人的信用評級後傾,導緻難以放款,或者不得不提高貸款利率。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來,随着國家惠農利農各項政策的陸續出台,各種涉農補貼資金的發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準,農戶一般的生産活動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從銀行貸款,進而弛緩了“三農”對資金的需求。另外,在城鎮化建設的催動下,城鄉接合部基建項目占地補貼資金逐漸兌現,農民出現“一夜緻富”現象,進一步減少了農村市場有效的信貸需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馮興元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村中小銀行點多人多,是優勢也是劣勢。因其網點固定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等相對較高,吸收存款的成本也高于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在價格競争中往往處于弱勢的被動局面。

“近幾年來,國家鼓勵各類銀行實施普惠金融服務,要求降低貸款利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下沉到縣域,利用其低成本資金優勢,擴大對縣域的放貸,并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争奪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存量優質客戶,而社會面上又普遍存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現狀,導緻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在白熱化的客戶争奪價格大戰中,舉步維艱。”馮興元進一

步表示。

農商銀行應明确自身定位,精準對接需求

為有效解決農商銀行貸款難放這一“痛點”,王韌認為,農商銀行應進一步明确自身定位,精準對接需求。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

第一,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激活内生動力。按照産業興旺的總要求,明确自身定位,聚焦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體系、組織體系、産品體系,完善農村金融資源回流機制,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農商銀行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農商銀行要明确定位,精準對接目标,提前布局,不斷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履行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責任和擔當,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二,注意創新服務形式,強化科技賦能。利用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持續優化算法模型,通過擷取海量多元資料資訊,深入洞察客戶目前和潛在的需求,有效管理風險并及時提供可靠的服務,進而掌握主動,提升效率、規模和使用者體驗,且有效降低成本和風險。如益陽農商銀行創新開發“無感授信普惠貸”,拓戶方式實作了由“等”向“請”的轉變,同時以“無感授信+金融背夾”相結合的線上辦貸模式,全流程實行線上審批,辦貸效率明顯提升。

第三,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内生發展動力。不斷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通過合作化方式,實作農業生産要素集聚,有效且可持續地對接市場,促進市場賦能,提升龍頭企業尤其是小農戶的競争力,從根本上盡可能地有效降低企業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