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作者: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3年6月11日,由作家陳丹燕執導的第一部紀錄長片《薩瓦流淌的方向》在上影節首度放映。她的好友,攝影師丁曉文在8年裡跟随陳丹燕一道,在塞爾維亞與上海間往返,丁曉文用鏡頭記錄了電影的幕後故事,包括陳丹燕在工作中的狀态,她面對的現實和汲取的靈感,以及電影如何一步步從朦胧的雛形到逐漸成熟的過程。貝爾格萊德鬧市中,一家著名的百年書店不複昔日光景,舉步維艱;一座當代藝術館,一直在倒計時等待重開;一位年輕的藝術策展人烏先生,在默默收藏時代、記憶和氣味,籌備他理想中的展覽……旅途中的3段真實故事構成了這部電影,也勾勒出今日塞爾維亞的剪影。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4年10月,去塞爾維亞的飛機上,陳丹燕在讀《哈紮爾辭典》。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4年10月,去塞爾維亞的飛機上,丁曉文随手畫了一張塞爾維亞地圖。

那年陳丹燕第一次去塞爾維亞。她向我借照相機,上次去北極,她就問我借尼康FM2。我說不借,你要麼帶我一起去,于是,我們就一起去了。

陳丹燕說,她要去塞爾維亞看書。塞爾維亞很陌生,幾乎查不到什麼資料。陳丹燕弄來了一本塞爾維亞旅遊書,英文版的,上面有一張塞爾維亞地圖。地圖的字很小,機艙裡燈光昏暗,看起來很費勁。

我們輪番翻看,為了看得更清楚一點,我就在筆記本上,照着旅遊書畫了一張塞爾維亞地圖。我們計劃去中部的摩拉瓦河谷,去看沿岸修道院的濕壁畫。于是,我們便在随手畫出的塞爾維亞地圖上,給要去的修道院一一做了标記。

之後的7年,陳丹燕在塞爾維亞的漫長旅程,就這樣開始了。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4年,貝爾格萊德老城的街道。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4年,貝爾格萊德老城的街道上沒有什麼人,我們閑逛着。街角露天擺放着一架破舊的鋼琴,陳丹燕跑過去彈了幾個音節。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4年10月底,Studenica 修道院。我們住在修道院的宿舍裡,10月份的深秋,山裡寒冷刺骨,宿舍毛毯很薄。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陳丹燕在塞爾維亞中部河谷 Manasija 修道院的濕壁畫前。這張肖像是2017年出版的《捕夢之鄉》塞爾維亞語版本的封面。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陳丹燕在塞爾維亞中部河谷 Ljubostijk 修道院裡讀着《哈紮爾辭典》,光線透過這座公元十一世紀建造的修道院。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Ljubostijk 修道院裡。陳丹燕的筆記本放在了低矮的小闆凳上。

2015年11月,第二次去塞爾維亞的時候,我們來到了貝爾格萊德老城,那裡有一家咖啡館,名字叫“Amelie”,那是陳丹燕喜歡去的地方。

咖啡館朝向街口的大玻璃上抄寫着Azra的歌詞,在燈光映照下,它們隐隐約約地落在咖啡館外的人行道上 。

陳丹燕喜歡坐在靠近玻璃窗的小圓桌前工作。在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中,“書桌系統”是重要的視覺表達方式之一,Amelie 咖啡館的小圓桌也成了裡面的主要元素。那一次,陳丹燕比攝制團隊早幾天回了上海,我們在摩拉瓦河谷沿岸的修道院拍攝時,接到了剛到上海的陳丹燕打來的電話,她興奮地和我講起她碰到的一個人:Geca Kon 書店總編輯,米先生。

陳丹燕希望我們攝制團隊回到貝爾格萊德的時候,去拍一些米先生的照片。我們找到了米先生,他和他的 Geca Kon 書店,在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中的這條故事線索出現了。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在貝爾格萊德老城的 Amelie 咖啡館,工作中的陳丹燕。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陳丹燕在貝爾格萊德老城的 Amelie 咖啡館工作。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Amelie 咖啡館的玻璃上抄寫着Azra的歌詞,和半落地的白色鈎花窗簾的細節。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拿着陳丹燕發來的米先生的名片,在 Geca Kon 書店找到了米先生,在貝爾格萊德老城的街道上,為米先生拍的照片。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我們開始在貝爾格萊德拍攝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的時候,Amelie咖啡館大玻璃上抄的歌詞已經沒有了。

2016年6月,我們去塞爾維亞的時候是夏天。

Geca Kon 書店和米先生是我們通路拍攝的重要内容。這是一家誕生于1901年的書店,書店店堂裡保留着1934年的裝飾,它是當年南斯拉夫時期最大的國有書店。我們還認識了一個在書店對面拉小提琴的女孩,她叫約萬娜,那一年9歲。

2016年9月,陳丹燕關于塞爾維亞的新書《捕夢之鄉——〈哈紮爾辭典〉地理閱讀》發行了,同時制作了一套兩集的作家短電影和《一個作家正在旅行》宣傳片;同年10月,陳丹燕成為塞爾維亞中國區旅遊形象大使,還釋出了一份獨屬于她自己的“塞爾維亞文化地圖”。

也是在這一年,塞爾維亞成為第一個向中國開放免簽資格的歐洲國家。

“世界真美好,陳丹燕的夢想實作了。”陳丹燕在《空想》裡寫道。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 書店。在出版第一版《哈紮爾辭典》的書店裡,在作者家門口對面的街邊翩翩起舞的女孩。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 書店内景。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 書店内景。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 書店内。陳丹燕和米先生。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 書店内。陳丹燕和米先生。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書店内,陳丹燕在工作。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Geca Kon書店對面的一位拉小提琴的女孩約萬娜,那一年她9歲。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米哈伊聯洛大公街。陳丹燕和米先生在 Geca Kon 書店二樓的陽台上。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塞爾維亞北部城市Subotica,旅行中的陳丹燕。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陳丹燕在塞爾維亞北部的 Subotica 火車站。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夏天,塞爾維亞北部。伏伊伏丁那平原,陳丹燕在大片的向日葵田裡行走。

2017年11月,再去塞爾維亞的時候,陳丹燕的作家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已經進入拍攝階段了。

塞爾維亞當代藝術館是電影的一條主要故事線。當時,塞爾維亞當代藝術館還在修繕中,沒有開館,藝術館的藏品和辦公地點是在一棟黃色的房子裡,陳丹燕把它稱作“小黃房子”。

在小黃房子二樓的辦公室裡,陳丹燕有一張書桌。書桌上擺放的陳丹燕工作時查閱的書籍和資料,她坐在書桌前視線角度所及的窗外景象,以及桌上擺放的旅行時用到的GR相機、水杯,這些物件是作家此時在書桌前工作思維狀态的具象呈現,是作家在旅行中的工作方式,也是電影對應當代藝術館的這條故事線的又一套作家“書桌系統”的視覺表達。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陳丹燕在“小黃房子”的書桌桌面。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塞爾維亞當代藝術館“小黃房子”,陳丹燕書桌的細節及物件關系。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塞爾維亞當代藝術館“小黃房子”裡存放的藝術品。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陳丹燕在“小黃房子”的書桌前工作。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正在修繕中的當代藝術館。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正在修繕中的當代藝術館。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拍攝中的陳丹燕。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拍攝中的貝爾格萊德街道。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7年11月,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拍攝中,陳丹燕騎行時視線裡的貝爾格萊德街道的塗鴉。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書桌”就是電影的重要結構部分,陳丹燕一直在想,她拍電影能有什麼自己的貢獻,我一直笑話她,她隻會拍書桌。

其實,也隻有她能這樣拍書桌,這麼有感情。

“書桌系統”的勘景,其實是2015年,在貝爾格萊德的一所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開始的。這是1907年建成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我們數次去塞爾維亞就住在那裡,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面有許多快樂的時光。之後電影中 “書桌系統”貝爾格萊德部分的拍攝就是在這所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完成的。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6月,陳丹燕在貝爾格萊德的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6年6月,陳丹燕在貝爾格萊德的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8年5月,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拍攝中,陳丹燕貝爾格萊德的書桌。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8年3月,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拍攝中,陳丹燕上海的書桌。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拍攝“陳丹燕上海的書桌”這場戲的氣氛圖。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8年3月,陳丹燕的書桌的細節及物件關系。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8年3月,陳丹燕的書桌的細節及物件關系。

2019年10月,上海。我們給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補拍了鏡頭。

陳丹燕要補拍電影的開頭部分,她在咖啡館小圓桌前工作的鏡頭。

我們在上海按照貝爾格萊德咖啡館的樣子複刻,複刻了咖啡館裡的小圓桌、桌面做舊的紋理、窗邊白色鈎花窗簾、馬克杯、紫色的小花這些細節。拍攝的時候,陳丹燕把手電筒包起來,然後用平時思維的速度在照片上移動光源。在小圓桌照片上的移動的一束光,表達了作家看照片時所想。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9年10月,上海。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補拍鏡頭,複制了 Amelie 咖啡館裡的小圓桌。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9年10月,上海。陳丹燕在 Amelie咖啡館的小圓桌前工作。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5年11月,在貝爾格萊德老城的Amelie咖啡館,工作中的陳丹燕。此圖為上海拍攝時置景參考畫面。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9年10月,上海。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補拍鏡頭,一束光在小圓桌的照片上移動。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19年10月,上海。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補拍鏡頭,陳丹燕在工作。

2020年1月,陳丹燕構思了一組平面視覺圖。

自2014年第一次去塞爾維亞至今,将八年來塞爾維亞的旅行工作的物件的做了一次完整視覺呈現:

工作中使用的書籍、筆記本、照片、電腦、塞爾維亞旅行時的物件、地圖等這些具象的實物,以及物件之間擺放的邏輯關系,承載着作家在塞爾維亞旅行的記憶和創作靈感,這組平面視覺圖是一位作家工作時思維狀态的具象呈現。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旅行的工作物件,平面視覺圖之一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旅行的工作物件,平面視覺圖之二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旅行的工作物件,平面視覺圖之三

塞爾維亞,八年漫遊,一部書,一部電影。

2023年6月,在上海思南書局,陳丹燕請大家來看了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她特意帶來了一瓶塞爾維亞紅酒,一瓶塞爾維亞白酒,一點55度Studenica修道院自釀的燒酒,跟來看電影的人一起舉杯、關燈、觀影。

作家的導演夢: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幕後的八年旅程

2023年6月2日,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相關圖檔展“書桌前的遼闊”在上海思南書局呈現。圖為展覽現場:Amelie 咖啡館的大玻璃窗

2023年6月2日,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相關圖檔展“書桌前的遼闊”在上海思南書局呈現。圖為展覽現場:Subotica 猶太教堂 抽屜裡的字

2023年6月2日,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相關圖檔展“書桌前的遼闊”在上海思南書局呈現。圖為展覽現場:濕壁畫和Geca Kon書店

2023年6月2日,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相關圖檔展“書桌前的遼闊”在上海思南書局呈現。圖為展覽現場:當代藝術館“小黃房子”陳丹燕的書桌。

在書店放作家電影,是陳丹燕的一個夢想,她又實作了。

2023年6月11日,上海電影節iapm百麗宮影城6号放映廳。丁曉文坐在影院的最後一排看完了作家陳丹燕的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回想起第一次去塞爾維亞,已有9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