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這輪“厄爾尼諾”預計強度和影響如何?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詳解

作者:澎湃新聞

“厄爾尼諾是神奇的,它的魔力是巨大的!”

說這話的是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他已經在密切關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發展與進展。厄爾尼諾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氣候現象。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異常天氣氣候事件強度更強、時間更長、影響更為顯著。此輪厄爾尼諾的出現,将繼續導緻區域或全球的氣候異常。

“這次厄爾尼諾肯定不是一個弱的事件,縱觀全球動力模式預測結果,我們即将迎來一次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周兵說。

當地時間6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釋出厄爾尼諾警報,宣布這一氣候現象已經出現,預計到秋冬時節會達到中等至強程度。

此前,世界氣象組織5月釋出評估報告說,持續三年的異常頑固的“三重拉尼娜”現象已經結束。報告預測,2023至2027年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機率高達98%;這五年氣溫平均值高于過去五年的機率也為98%。

專訪|這輪“厄爾尼諾”預計強度和影響如何?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詳解

2023年6月10日,據天氣預報,上海當天氣溫直沖35℃。本文圖檔 視覺中國 圖

今年是厄爾尼諾的發展年,其影響大陸主要是通過影響東亞地區的季風系統直接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産生作用。前期,華南等地的高溫,某種程度就是厄爾尼諾發展的一種響應,厄爾尼諾發生時加強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使華南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出現極端高溫。

盡管沒有任何兩次厄爾尼諾事件是完全相同的,其影響部分取決于一年中的季節程序和多個系統的綜合配置。但周兵通過對比分析1950年以來逐月逐年厄爾尼諾指數發現,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發生了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那次事件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無論是起始時間還是強度都極為相似。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給大陸帶來的高溫熱浪明顯,2009年6月下旬至7月,高溫影響大陸17個省(區、市)。同時,内蒙古東部、吉林西部和遼甯西部等地遭受嚴重氣象幹旱。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秋季至2010年初,西南地區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

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疊加了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帶來的極端天氣的強度、種類以及起始時間都有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周兵表示,傳統意義上,厄爾尼諾對全球氣候異常的影響在次年更為顯著,但對全球氣溫的拉升更加直接。本次厄爾尼諾突破春季障礙,比預想的程序來得稍早1-2個月,對氣溫的影響可能在2023年最為明顯。國内外各種預測分析顯示,2023年或2024年極有可能創造全球新的最暖紀錄。根據世界氣象組織5月釋出的最新消息,全球氣溫在未來五年可能會達到創紀錄的水準,這主要受到溫室氣體的積聚和自然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世界正面臨更熱、更旱和更澇的未來,氣候變化導緻全球變暖和極端事件頻發強發是不争的事實,極端高溫天氣已成為一種‘新常态’。”周兵說。

專訪|這輪“厄爾尼諾”預計強度和影響如何?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詳解

2023年6月10日,上海最高氣溫将繼續沖擊35℃高溫線,外灘觀景平台上,遊客用小扇子遮擋炙熱的陽光。

以下為專訪内容:

高溫打破紀錄已成“新常态”

澎湃新聞:預計今年主汛期大陸的氣溫和降水情況如何?

周兵:國家氣候中心主汛期最新滾動預測結果顯示,今年夏季(6月至8月)大陸降水呈南北兩條多雨帶,黑龍江東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廣東、廣西東部、海南、雲南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局地發生極端性強降水的可能性較大。

大陸各流域的降水狀況是: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暴雨過程較多,有較重汛情;黃河下遊、海河流域、遼河流域、長江上遊和下遊、太湖流域降水偏多1~2成;長江中遊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

預計今年夏季,除黑龍江中部和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5~1℃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其中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北部、湖北、重慶大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甘肅西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1~2℃,上述地區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澎湃新聞: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是什麼概念?

周兵:偏高0.5℃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偏高了。從氣候變化的角度看,全球十年增加0.14℃到0.15℃,平均一年增加0.014℃到0.015℃就是一個變暖的趨勢了。對大陸而言,大陸十年變暖0.26℃,一年平均變暖0.026℃。“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無論從時間尺度、空間範圍來說增溫都是非常大的,是以要更加防範高溫帶來的不利影響,尤其是要提醒一些危險情境下的高溫防範,比如高空作業人員、能源電力安全、農業等。

專訪|這輪“厄爾尼諾”預計強度和影響如何?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詳解

2023年6月10日,安徽阜陽,市民在街頭行走,用手臂遮擋烈日。

澎湃新聞:能否得出高溫熱浪程度高于去年這樣一個結論?

周兵:盡管氣候變化的趨勢是變暖,但年際變化是很大的,我們不能說未來某一年就比現在熱,我們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今年會不會打破去年的高溫(紀錄)?沒有可比性,比如去年的高溫主要是南方,重慶等地創造了45℃高溫,其他地方也創造了42、43℃的高溫,峰值、範圍、持續時間等多重因素構成了高溫熱浪,如果跟去年比較,沒有可比性,但可比的是今年跟去年一個大的背景是不一樣的,厄爾尼諾出現後對大陸長江流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澎湃新聞:這兩年不斷有國家級氣象站高溫超過曆史同期甚至曆史極值,如何看待這種“新常态”?

周兵:2003年夏季,熱浪席卷全球,特别是歐洲,進入6月以來,意大利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6℃至10℃,瑞士氣溫創200年來最高,法國高溫為150年來前所未見。歐洲高溫熱浪共造成超過3萬人死亡,其中法國死亡人數接近1.5萬人。法國2003年8月1日-20日期間總計有14539例高溫相關死亡,其中中暑死亡有1313例,僅占高溫相關死亡的9%左右;而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分别有3004例和1365例,超過總數的30%。

此後,全球各地陸續發生了多次嚴重的熱浪事件,如2006年7月美國熱浪、2010年7月俄羅斯熱浪、2019年澳洲高溫等。大陸2013年、2017年和2022年相繼發生大範圍高溫熱浪過程。是以,世界正面臨更熱、更旱和更澇的未來,氣候變化導緻全球變暖和極端事件頻發強發是不争的事實,極端高溫天氣已成為一種“新常态”。

澎湃新聞:去年人們在經曆高溫熱浪時就有觀點稱“2022年可能是最涼爽的一年,未來會更熱”,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周兵:夏季高溫熱浪“新常态”并不表明從今往後一年比一年熱。2022年大陸南方經曆高溫熱浪時,網絡傳播“2022年雖然已經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同時也可能是未來10年最涼快的一年”。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是對全球變暖趨勢的誤讀,也是對氣溫年際變率缺乏科學了解。提醒公衆以科學依據為前提,正确了解長期氣候變化預估的結果存在不确定性,也非常重要。

實際上,“2022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這一結論剛一爆紅,中科院大氣實體研究所就進行應急辟謠,于8月22日21點29分在社交平台釋出說明,指出某微網誌公号的提法是對2020年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題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學術論文原意的曲解,論文不涉及未來10年的溫度預測問題,更沒有提出、也不支援“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這一結論。

從長期來看,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主的人類活動不僅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也會大幅度增加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和強降水事件發生的機率。類似的高溫酷暑在以後的夏季會頻繁出現,但不是一年更比一年強這樣“危言聳聽”。目前全球溫室氣體的影響效應非常強,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事件會成為一個“新常态”。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另一個特征也開始顯現:高溫開始早結束晚、持續時間長的特征将越來越顯著。

專訪|這輪“厄爾尼諾”預計強度和影響如何?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詳解

2023年6月9日,山東泰安,高溫天氣,家長在考場外等候考生。

“南澇北旱”的回歸

澎湃新聞: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後預計會給大陸氣候帶來怎樣的影響?

周兵:厄爾尼諾會直接造成熱帶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區的高溫、幹旱、暴雨等災害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發展期,澳洲東南部降水異常偏少,非洲東南部異常幹燥,印度和中國夏季降水更加異常。厄爾尼諾期間,智利中部沿岸暴雨洪澇;亞馬孫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和巴西東北部遭受旱災;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降水減少,林火災害多發;熱帶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飓風活動顯著減弱;北太平洋東部低壓增強,異常的暖濕空氣湧入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和美國最北端,墨西哥灣北部和美國東南沿岸出現較多雷暴,導緻該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多。

夏季發生的厄爾尼諾對大陸影響有較大的不确定性。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曆史資料統計分析,在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中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易偏高。其中華北西南部、江南中部、華南東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溫日數達到30天以上。

本世紀以來,夏季發生厄爾尼諾的年份有2002、2004、2006和2009年,其中2006年夏季長江中下遊、川渝和西北地區東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四川東部和重慶發生嚴重高溫幹旱;而同樣為厄爾尼諾年夏季,2004年大陸氣溫大範圍偏低,和2006年剛好相反。正如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在今年5月釋出的一份通報裡所強調的:“沒有兩次厄爾尼諾事件是相同的,其影響部分取決于一年中的不同時間。”

綜合國外預測意見,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可達到中等以上,明顯超過了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兩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對大陸秋冬季和明年夏季降水的影響可能更加顯著。有分析表明,2023或2024年打破全球最暖紀錄的機率在增大。

澎湃新聞:厄爾尼諾事件對大陸長江流域一帶的影響較大,從氣溫和降水來看具體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大洪水的背景也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對嗎?

周兵:過去三年,尤其是2021、2022年,大陸南方降水相對而言出現了“南旱北澇”的情況,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标志着大陸降水傳統意義上“南澇北旱”的回歸。我們不僅要密切關注長江流域的降水,還要關注大陸北方等地可能是以事件帶來的幹旱現象。例如,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内蒙古東部、吉林西部和遼甯西部等地遭受嚴重氣象幹旱。另外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大陸西南地區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

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的背景是一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目前對這次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是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事件,我們會密切關注它的發展動态和強度的變化。

專訪|這輪“厄爾尼諾”預計強度和影響如何?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詳解

2023年6月9日,北京持續高溫“炙烤”模式,午門前撐着遮陽傘的遊客。

澎湃新聞:近期大陸西南地區高溫幹旱顯著,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大陸西南季風的?

周兵: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西南地區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

今年預計今年5-6月份會發展成厄爾尼諾,今年的背景跟2009年的背景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厄爾尼諾發展的年份,目前西南地區的幹旱從去年以來斷斷續續一直在持續,如果西南地區雨季(5-9月份)的降水不能緩解幹旱的話,到了秋冬季以後,幹旱會更加明顯,因為秋冬季本身就是雲南的旱季,前期的降水少,春季開始又是幹旱,那會非常糟糕。2009年就是這樣的情況,幹旱一直持續到第二年4月份,2010年随着厄爾尼諾事件的結束以及新的雨季的來臨,雲南的旱情才結束。是以需要密切關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與2009/2010那次事件的相似程度。

着力建設“高溫韌性(适應)社會”

澎湃新聞:除了高溫,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氣象部門的預報預警能力是否足夠為城市應急響應提供有力支撐?

周兵: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很難實作精準預報,目前仍是世界性難題,此類事件出現時間、地點和強度随機性大。

中國氣象局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等基礎能力提升,強化早期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走氣象高品質發展之路。在早期預警領域,中國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關聯、社會參與”的氣象早期預警“中國模式”,建立了橫向覆寫社會各行業,縱向延展至鄉村、社群及個人的防災減災體系,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預警先行方面,監測是基礎——中國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空-天-地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可實作氣象災害快速跟蹤、準确定位;預報是核心——中國建立了從分鐘到百年的無縫隙精細化預警預報預測業務體系,能實作14種主要氣象災害遞進式預警。建立點對點預警叫應機制,及時提醒相關地方政府做好防範應對工作。面向社會公衆釋出氣象預警資訊,提前做好防災避險準備。

預警信号的及時釋出,能讓人們避過一場場氣象災害,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和獲得感。随着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持續提升,各類因災損失進一步降低,為生命救援打出提前量,力助全國糧食生産屢獲豐收,通過災害風險管理為經濟生産提供支撐保障,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内生産總值比例逐年下降……氣象防災減災的效益和作用不斷凸顯,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公衆的高度認可,2021年全國公衆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2.8分,再創新高。探索了極端天氣遞進式預警預報預測服務模式,開展預警資訊精準靶向釋出,強化點對點跟進響應。

另外,為強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關聯,切實提升暴雨、台風、強對流等氣象災害防範應對能力,應急管理部與中國氣象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強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關聯工作的意見》,明确要強化氣象預警與應急響應資訊橫向互通,要強化氣象預警與應急響應關聯機制并且要求強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資訊社會釋出機制。

澎湃新聞:城市、公衆各方該如何提前防範高溫帶來的不利影響?

周兵:高溫熱浪事件對當地工農業生産、水資源、生态環境、能源保供、人體健康及人們生活等造成諸多不利影響,持續性的極端高溫極易誘發複合型氣象災害,迫使幹旱爆發速度越來越快,促進了全球範圍内由緩旱向驟旱的轉變。

應對高溫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部分,面對極端高溫新常态局面,要做好科學應對的預案和充分準備,在建設“氣候适應(韌性)社會”行動中,着力建設“高溫韌性(适應)社會”。通過多方面建設,使社會包括人、建築、基礎設施和開放空間,做好抵禦氣候變化帶來極端高溫影響的準備,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一方面通過不斷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高溫,把氣候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建設高溫适應型社會,有預警,有評估,把我們的資源準備好,有更好的提前安排,讓它科學合理有序,長遠建設。

對公衆而言,白天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10-16時不要在烈日下外出運動和勞動;室外作業時應戴上草帽,穿淺色衣服,備好飲用水和防暑藥品,如感到頭暈不舒服應立即停止勞動,到陰涼處休息;空調溫度應控制在26~28℃,室内外溫差不要超過8℃;注意飲食衛生,遇事戒躁忌怒,少食多餐,切忌過飽過膩;外出注意防曬,提高自身防範中風的意識和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