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作者:留學雜志

看點 日前,哈佛大學公布了2027屆新生錄取資料,僅有3.41%,成為哈佛史上第二低。不過,即使競争如此激烈,依然有超過300位拿到offer的學生,出于各種原因“拒了哈佛”。這些學子反其道而行之的勇氣,也讓我們思考:究竟是要選擇一所适合自己的學校,還是下意識地選擇一所顯而易見的“獎杯”學校”?

支援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首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Jennifer

任由文憑如何通脹,有些金字招牌始終是金字招牌,就比如,建校比美國建國還早140年的哈佛大學。國内每到孩子們的申請季,最轟動的消息之一,便是看錄了多少個哈佛,那個每年要拒好幾萬學生的哈佛。

帶着這樣的濾鏡,很難了解有學生會反過來拒絕哈佛的offer吧?前幾天,哈佛大學校刊“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公布了2027屆新生的錄取資料,披露有16%拿到哈佛錄取的學生,最後沒去哈佛。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這也意味着,有超過300個學生拒絕了哈佛的offer!

在美國“知乎”Quora等論壇上,外灘君看到不少相關故事分享。學生拒絕哈佛的理由多種多樣,其中一些吐槽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倒是可以給後繼的申請者們,對大學有一些新的認識、對擇校有一些新的啟發。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2027屆哈佛新生資料,

速看5個關鍵點

先來看看2027屆大學新生的統計,這裡面也有幾點非常值得說道說道:

1.哈佛錄取,沒有“春天”

哈佛2027屆的錄取率為3.41%,比去年的3.19%略有增加。不過,如果說這是“小陽春”可就太離譜了。要看大學的錄取,隔年的小波動沒有任何意義——3.41%的錄取率,已是哈佛曆史上第二低。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哈佛2015到2027屆錄取率

上面這張圖很明顯,從哈佛近13年來的錄取率來看,可謂穩步下跌;和錄取率降低最直接相關的,是逐年擴大的申請池。今年,哈佛一共錄取了1942名新生,他們脫穎而出自總人數為56937的申請池;去年的申請池,則創紀錄地破了6萬。

從曆史資料來看,6萬大關很可能會快速地變得不稀奇——要知道,2003年哈佛的申請池才第一次突破2萬,2013年是3萬多,這些年的擴張趨勢快得驚人。

但試問這些年哈佛的錄取人數有何增長?答案是幾乎不變,穩定在2000人左右。粥就那麼多。

2.亞裔的小勝利

亞裔在2027屆新生中的占比,倒是迎來史上最高,達到 29.8%,比 2026屆高出2個百分點以上。

雖然深紅報沒有直接道明其中因果,但提到這一趨勢與近年來美國教育界的第一大案,“亞裔告哈佛歧視案”的關聯。看來,這些年亞裔在大學招生錄取公平問題上的發聲,還是有作用的。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圖源:The New Yorker

随着亞裔學生比例的提升,相應地,黑人學生(14.1%)、拉丁裔學生(11.9% )、美洲原住民和夏威夷原住民學生(2.3%)比例均有所下降。

3.文理較均衡

從新生的專業志向調查來看,哈佛在我們通常說的文理科方面,非常均衡,不愧為老牌的綜合性大學。

約29.8%的新生,打算專注于社會科學;另有30.2%的新生,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約16% 的新生,表示對計算機科學和工程感興趣,而16.3%人則計劃專注于人文學科。餘下的學生尚未決定。

4.有13個學生轉學到哈佛

沒錯,哈佛也可以轉學。今年,有13名轉學學生,将在今年秋季學期從其他大學轉入哈佛。

要獲得轉學進哈佛的資格,學生必須在一所學院完成至少連續1學年,但不超過2學年的全日制學位課程。也就是說,至少在哈佛完成兩年以上大學學業。

在美國,通過轉學的方式去到名校的例子不少,尤其是加州系統較為便利,好好學習從社群大學到Top30不是夢。不過,考慮到哈佛的申請難度,轉學未必是種曲線救國的好方式——錄取率基本不超過1%。

5.連續6年女生更多

2027屆新生中,哈佛男女生的占比分别是47%和53%。這一趨勢已經持續了6年。

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開始逐漸增加女性學生的招生比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性别平等。不過從總體來說,像哈普麻耶這樣的高校,男女生比例較為接近。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而在美國一些普通院校,女生更顯著地占據了絕對優勢。比如在紐約州立大學新帕爾茲分校、卡羅萊納大學,将近2/3的學生是女生。

其次還有一點就是開頭提到的,今年約84%的錄取生接受了他們的位置,經過推算我們可以知道,今年至少有310人拒絕了哈佛的offer。

雖說經過更多的資料對比,外灘君發現84%的接受率不算低。但乍一看到300來位學生放棄哈佛,未免還是會感到驚奇。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看看“拒絕了哈佛”的學生是怎麼想的。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不想60歲還在還學貸

一位叫Richard Dahan的學生,家境殷實,但他在拿到幾所包括哈佛的錄取通知後,仍然因為經濟因素放棄了哈佛。

美國大多數超精英大學都非常慷慨,為申請者、特别是Richard 這樣本國的學生,提供基于需求的經濟援助。Richard 在收到大學的offer時,同時也會拿到一份經濟援助計劃。“這些報價都非常接近…彼此相差不到1000美元左右。”

“但哈佛大學是個例外”,Richard透露,哈佛的資助比麻省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每年少了1萬多美元的資助。

1.美國私立大學才是頂流奢侈品

對應美國大學的品質,其教育成本也位居全球前列。尤其是不少精英私立大學,每年的學雜費已經突破6萬美元——差不多是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

且由于美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撥款比例逐漸下降,大學的開支逐漸增大,學費仍在以可觀的趨勢上漲。90年代就讀哈佛法學院的奧巴馬,直到2004年才還清了自己的大學貸款。

過去50年來,美國大學學費的漲幅甚至超過其通脹率。根據美國教育網站My eLearning World釋出的一項研究顯示,1971年至2021年,就讀美國私立大學的平均費用由每年2930美元飙升至51690美元,漲幅約為通脹率的4.6倍。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Richard很幸運,家裡不吝于教育投資,父母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為以後的大學開支存錢,全款搞定哈佛學費并不是什麼大的問題;

但唯一的小問題是,他還有3個兄弟姐妹——能讓中産破産的不一定是金融危機,倒可能是4個孩子都要上大學。總之,這導緻一家人必須考慮大學的成本。

2.選擇經濟支援更高的學校

Richard給哈佛的财政援助部門寫了一封信,解釋說哈佛大學是他的第一選擇,如果哈佛不能在經濟援助上與其它學校相比對,他會因經濟壓力而難以為繼。不過,哈佛沒有接受他的請求,這樣的讨價還價以失敗告終。

Richard吐槽,這種情況反映出哈佛的一個潛在問題,即哈佛大學的行政管理機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地像是一種“交易”,而不是一種更加支援性的關系。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表現和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個人需求。他認為哈佛缺乏支援和關懷,轉而選擇了隔壁的MIT。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同樣就讀于MIT的航空航天工程師Tom Stagliano,也講了個有意思的事:

“我的一個好朋友在申請哈佛的博士,他在哈佛接受了一次面試,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需求;哈佛問他想要什麼,‘一個好的博士項目還是一筆可觀的津貼’。他站起來朝門口走去,轉身說‘我兩者都要’,然後,他接受了耶魯的offer。”

以上經曆表明,美國很多優秀的學生在考量一所大學時,都會把經濟支援作為重要名額。

3.哈佛真的摳門麼

然而,刨除這些個别的吐槽、公正地看待,盡管每年都有學生因“更好的報價”而放棄哈佛的offer,其實哈佛已經算是美國最為慷慨的大學之一了。

美國有一項招生政策叫“need-blind”,即在錄取學生時不考慮其财務狀況,入學後根據學生的财務需求提供财政援助——實施這項政策的學校,可謂少之又少,而能做到對國際生一視同仁,更是屈指可數,但哈佛正是其中之一。

深紅報指出,哈佛連續第二年宣布擴大經濟援助計劃,将去年年收入7.5萬刀的免學費門檻,提升至8.5萬,這意味着今年有近 24%的同學可以免費入讀。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奧巴馬總統倘若三十多年前知道有這好事,都得淚沾襟。要知道,美國現在還在還大學貸款的60歲老人,還有300多萬呢。全美學貸總額接近1.75萬億美元,在全球一騎絕塵。

近年來,受通貨膨脹和經濟大環境衰退的影響,美國高校的學費仍在水漲船高。

不少公私立大學,分出了針對國際學生的第三檔收費标準,做法很不厚道,也提醒中國的學生做好足夠的資訊對稱工作,比如搜尋和比較不同大學的學費與其他費用,并确定哪些大學提供了财政援助、獎學金以及助學金等。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逃離自命不凡的氛圍

哈佛在面試學生,學生也在“面試”哈佛。除了經濟因素,很多學生也因為個人偏好而拒絕了哈佛。

“拒絕哈佛是一種極大的解放。”一位叫Kevin Cao的年輕人如是說、如是做。

和許多美國高中生一樣,哈佛曾是他的夢校,也憧憬過閃閃發光的常春藤學位。不過Kevin表示,在參加了哈佛大學的開學前活動後,Kevin 對哈佛便不再抱有幻想。

首先,他發現哈佛的很多學生,都有些“自命不凡”;其次,他開始覺得大學在研究所學生身上投入的資源比大學生多;最後,在問過自己哪裡能讓他感到最自在之後,他選擇了故鄉的弗吉尼亞大學。而除了哈佛,他還一并拒了普林斯頓、斯坦福等頂校。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1.對身處特權氛圍毫無興趣

在某種程度上,“自命不凡”并非僅是一種主觀感受。

美國大學申請系統有一個小框,勾選是否有親屬同樣入讀了這所學校,選擇了是,這個身份便極有可能讓申請者在接下來的錄取過程中受到“優待”。

尤其是私立大學,會在招生時給校友子女一定的照顧,這種傳承錄取(Legacy Admission)普遍存在,甚至都不能說是一種潛規則。

可繼承的不止是财富,還有學曆——哈佛大學2025屆傳承錄取的新生,占比高達31.9%。

盡管近幾年,賓大、紐大、加州理工乃至哈佛等衆多高校,都主動或被動地宣稱要減少傳承錄取的比例,但這些精英大學自身其實并沒有太多動機去打破這一“曆史傳統”,畢竟同是2025那屆,哈佛就從校友那裡搞到500多億美元的巨額捐款。公平是臉面,實惠才是裡子。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William O.Beeman教授也說,雖然哈佛有need-blind政策,但事實上仍傾向于就讀于富裕的預備學校,或類似比佛利山莊高中、加州的帕洛阿爾托高中等富裕的郊區學校的學生。

“我知道有些學生對身處這種特權氛圍毫無興趣,是以他們即便有資格,也沒有去申請。”

耶魯大學Deresiewicz教授在其著作《優秀的綿羊》裡說得更犀利:“哈佛大學不是一個理想意義下的大學,而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企業,恰好出售教育。它有很多優點,但我無法否認,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一些東西。”

Richard Dahan放棄哈佛到麻省理工後,尤其覺得MIT更得他意。

他說,在哈佛裡那些看到的優越情節,到了麻省理工當然也有,但是“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在MIT,每個人都在一起受苦。即使對于一個不成熟的18歲的孩子來說,這種文化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讓我的最終決定變得容易多。”

2.被不同的校園文化吸引

聲望之外,令Richard感到不同的,還有學校之間的文化差異。

他覺得跟其它大學相比,MIT有更強的“Mens et Manus”(拉丁文,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精神;對照哈佛大學的座右銘“Veritas”(拉丁文,真理),MIT“不僅關注發現,也關注進步。”

他在入學前參加麻省理工體驗周時,看到有學生在宿舍旁邊硬核制作過山車,便深深地體會到此點。

哈佛公布2027屆新生資料,竟有超300人放棄了offer?擇校可不是簡單地挑“獎杯”

圖源:The Boston Globe

另外,相比哈佛的競争文化,Richard更欣賞MIT的合作。

哈佛大學的課程通常按曲線分數評分,而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通常不是,是以哈佛學生之間的競争更加激烈。MIT鼓勵學生在實驗室和課程項目中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知識和解決現實問題。這種合作精神和實踐導向的教育理念,是麻省理工的一大特色。

“作為一名新生,我無數次受到年長的宿舍同學或社團成員的幫助,他們幫我解決問題,有時候甚至直到淩晨2點鐘。”

3.選擇學校,一定要讓自己“舒服”

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偏好總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全看個人選擇。

不要以為沒有人吐槽MIT,多了去。有技術批評家便稱,“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制造技術專家的工廠,他們擅長解決問題,但不一定知道哪些問題值得解決。”

事實上,幾乎所有學校都被炮轟過:

“斯坦福已經成為矽谷某種類型的企業家的孵化場,這種企業家更關心賺錢和颠覆行業,而不是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加州理工學院是去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或工程師的地方,但它不是去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或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的地方。”

“耶魯是去學習如何在權力和特權的世界中成功的地方,但它不是去學習如何利用那種權力和特權為更大的利益服務的地方。”

……

O. Beeman教授曾在哈佛、布朗、賓大、芝大等衆多高校任教,他指出:聰明的學生要了解他們可能申請的所有學校的優勢和劣勢,并選擇最适合他們的學校,而不是下意識地選擇一所顯而易見的“獎杯”學校。

“對于技術傾向的學生來說,麻省理工學院、CMU或加州理工學院是更好的選擇;對于戲劇(哈佛沒有),學生們去布朗大學、塔夫茨大學或紐約大學;創意寫作?試試巴德學院或愛荷華大學;外語?米德爾伯裡更好……”

總之,對于一個學生的實際選擇來說,世界排名是一種表面上最重要,但實際上可能要往後靠不少的名額。

每個申請者手中的“大學排名”應該都長得不一樣,一定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業方向、經濟實力、生活需求和職業規劃等各種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選擇;理性規劃之餘,也看感覺——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樣,覺得“舒服”才是王道。

而大學,也正是因為多元才精彩。

參考資料:

1.84% of Admits Accept Spots in Harvard College Class of 2027,The Harvard Crimson;

2.Harvard College Accepts 3.41% of Applicants to Class of 2027,The Harvard Crimson;

3.Why yes, that IS a roller coaster on MIT’s campus, Boston Globe;

4.Kevin Cao Harvard Essay: High School Senior Explains Why He Rejected Ivy League School For UVa, HuffPost;

5.Harvard Has Become More Racially Diverse, But Most Of Its Students Are Still Really Rich, bur;

6.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Michael J. Sandel;

7.Why Do Legacy College Admissions Still Exist?, Forbes;

8.https://www.quora.com;

9.美國助學貸款的前世今生,中國青年網;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國K12國際化教育。我們緻力于專業、前沿、有高度、有溫度的内容。幫助學校和家長實作融合、創新、有效、以人為本的教育。

外灘教育K12國際化成長社群 這裡有國際化教育前沿資訊,有專業人士的分享和洞察,還有高知家庭的養育心得和成長故事。我們和你一起探索有價值、有溫度的成長與教育。2132篇原創内容

來源:外灘教育,圖檔來源于網絡,如侵删

編輯:劉煜

統籌: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