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作者:遠瞻智庫

(報告作者:粵開證券分析師 羅志恒、馬家進)

改革開放征程已曆 40 餘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迹”: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 GDP 超過 1 萬美元,實作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曆史性跨越;近 8 億人擺脫貧困,打赢了人類曆史上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成績的大幅提升通常意味着進一步上升的難度顯著增大。目前,中國正由追趕型經濟體向歐美等前沿國家快速逼近,“低垂的果實”已基本采摘完畢,科技創新、制度革新等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國際國内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邏輯發生五大轉變:一是從效率到公平,二是從先富到共富,三是從速度到安全,四是從側重資本到保護勞動,五是從房地産繁榮到科技和制造強國。

其一,從效率轉向公平。

在改革開放之初,“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于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實作經濟快速增長有着巨大作用。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公平配置設定的重要性顯著上升,不僅能釋放出新的經濟增長潛能,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标。公平不隻是收入配置設定、财富配置設定更加公平,更重要的是實作起點公平,尤其是人力資本投資的公平,這需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間、區域間、行業間的差距顯著,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一直較為薄弱,農民、新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有待加強。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其二,從先富轉向共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老百姓的共同期盼,更是中國共産黨的莊嚴承諾。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全球貧富分化加劇,中國也不例外,至 2008 年基尼系數一度達到 0.491 的峰值,随後持續回落,2021 年為 0.466。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貧富分化加劇會對經濟發展産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是降低微觀主體的創新動力,削弱經濟的潛在增長動能;二是制約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抑制消費和總需求的擴大;三是可能加劇社會沖突和沖突,不利于社會穩定。這意味着,實作共同富裕已經不隻是渺遠的理想,而是推動經濟再上台階的必然舉措。當然,共同富裕絕不是平均主義,而是要在發展中做大“蛋糕”,優化配置設定制度;實作共同富裕、優化和改革配置設定制度也并非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單兵作戰。未來,更需要站在全局的視角,統籌推動财稅制度、資本市場、房地産、教育、養老等領域的全面改革,切實提升居民收入獲得感、優化宏觀收入配置設定格局。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其三,從速度轉向安全。

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貧富分化加劇導緻民粹主義思潮泛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突發疫情擾動、地緣政治沖突等進一步惡化外部環境,各國都更加重視發展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國内的微觀主體出現了明顯的避險化趨勢。地方政府層面,以前面臨單一的 GDP 考核,現在面臨多重目标考核,不僅有經濟增長,還有環境保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脫貧攻堅、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被問責的機率提高,每項工作都不能出差錯。相應地,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就是追求穩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采取一刀切方式貫徹執行。

企業層面,經濟下行期疊加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政策背景,企業從過去的擴張模式逐漸轉到相對收縮狀況,企業家信心較為低迷。居民層面,疫情産生疤痕效應,改變了居民的風險偏好,居民部門減少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平均消費傾向遲遲沒有回到疫情前水準。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其四,從側重資本轉向保護勞動。

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和占比持續下降,資本和勞動生産要素的稀缺關系發生逆轉。1978 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勞動相對過剩,資本相對稀缺。當時的環境下,誰掌握了資本就能創造财富,是以土地、社保及稅制等各種制度安排都朝着有利于資本的方向傾斜,勞動被忽視。

例如,稅制結構是以生産型稅收為主,而不是以消費型稅收為主,這導緻哪個地方有了資本,哪個地方就有了稅,而不是哪個地方有了人口和消費就有了稅。各個省份稅收的占比并不是跟人口和消費相關,而是跟資本相關,自然的結果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優待資本,而忽視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其五,從房地産繁榮轉向科技和制造強國。

房地産貢獻了 GDP、财政稅收,解決了就業,帶動了上下遊産業,在整個經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房地産的發展已積累起巨額債務,導緻财政、金融風險交織。同時,房價大漲導緻貧富分化和社會焦慮,抑制了創新和消費,提高了制造業的要素成本。在中國朝着高品質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經濟發展要由粗放型的債務驅動轉向更高效率的創新驅動。房地産繁榮要轉變為科技和制造強國,政策導向集中展現為“房住不炒”和支援科技創新發展。“房住不炒”以來房價趨于平穩。

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邏輯的五大轉變

精選報告來源:文庫-遠瞻智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