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作者:怪談史說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怪談史說

編輯|怪談史說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朝代歌中,開篇的便是這句。為什麼将夏朝稱之為朝呢?那是因為從夏朝開始,大陸進入了文明階段,并且兼具曆史研究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史記》也将夏朝列為大陸曆史朝代的肇始,并且得到了後世的認可。

然而,作為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卻困擾了我們多年,這是為何呢?關于夏朝到底存在與否,不少人表示懷疑。夏朝又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禹建立夏朝的依據

大家之是以對夏朝的曆史感到疑惑,不僅是史書關于夏朝的記載資訊不詳細,而且是連考古發現都讓學者們陷入了争論和激辯之中。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這句話中說明了夏王朝從大禹到桀總共經曆了17個帝王,共曆經471年。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大禹在畫中的形象

但是考古學家在上世紀末開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将夏朝的起始年定在了約公元前2070年,距今超過了4000年,年代較久遠,給我們考古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随着考古技術的發展,這并不是導緻夏朝事迹模糊的主要因素。

通過對史料的反複考究,發現《尚書》中出現過關于夏朝的文字描述,其中記載了大禹以及商湯滅夏的故事。但書中并沒有對夏朝直接地的記載,而是寥寥幾筆提到了商湯打敗西邑夏這一資訊。

而後世通過對發掘出來的甲骨文的研究發現,商人稱自己的居住地為“大邑商”,大邑即為商的都城。由此可以推斷出“西邑”即位于商朝都城西部的一個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夏朝的都城。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牧野之戰

這不代表夏和商是處于平等地位的。曆史上,商原是夏統領下的一個部落,但夏朝傳位至桀時,因桀沉迷美色,實施暴政,導緻商湯起兵将其推翻。是以,夏朝的政權由于有附屬國作屏障,基本形成一個國家的雛形。

那麼關于大禹建立夏朝還有哪些依據呢?《詩經》也是一個研究夏朝曆史的重要文獻。其中有關于大禹建國的記載。詩中講述大禹治水後,建立了一個國家,但并沒有提及這個國家叫什麼名字。

大禹治水的神話并不是孤立的,有着自身一個體系。大禹治水前,有他的父親鲧治水失敗的記載,而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後,還記載了與禹有關的一系列政治建設,如會稽大會、誅防風氏、任土作貢、接受禅讓,建立夏後國等等。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大禹治水

由此可知,大禹治水隻是大禹成為共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從神話中看,鲧、禹神話與夏王朝建立有關,這是中國古人關于王朝制度起源的神聖化描寫。

此外,在春秋時期的叔夷鐘上,也記載了一段商湯攻打夏後氏的曆史。而且不少的先秦文獻中,也有關于“夏後氏”的說法,而夏後氏就是大禹。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大禹建立了一個國家的事實是确切存在的,但這個國家沒有關于國号的記載。

這可能與大禹的出身有關,他原屬于夏後氏,後世的人以此為了将其與後來的商、周區分開,才給這個國家取國号為“夏”。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叔夷鐘銘文

《史記·夏本紀》中也記載,大禹登上大位,國号曰夏後,姓姒氏。這些記載中透露出大禹治水之後經過一系列考察,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舜帝的禅讓,登上大位,并建國号夏後。這樣夏後國建立的政權獲得了合法性證明。

除此之外,神話也是我們研究曆史可作參考的資料。發現的史料中還有大禹協助舜帝建立國家政治制度的傳說。上古(三皇五帝)時期,國家政治制度并不完善,但到了大禹這裡提出了一些新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優化。

例如大禹讓人全面丈量土地。《山海經•海外東經》有記載大禹指令部下豎亥丈量了天下疆域。不僅如此,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對山川、交通、礦藏和物産進行了了解。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夏朝疆域圖

而《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大禹對國内的大山進行了統計,天下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居地有六萬四千五十六裡。其中的寶藏,可以作為國家的财用,為建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其次,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還叙述了大禹第一次為舜帝建立了統一的政治區劃和賦稅制度。《禹貢》中有大禹以高山大川為依據劃分九州區域的記載。除了劃分九州,大禹還根據各地物産和土地肥瘠确定了貢賦制度。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制度,是以,才有了《禹貢》中,國内繁榮穩定,外方四周來賀的盛大場面。

但是這些文獻的發現依然不能讓我們确切地證明出,大禹在舜帝時代就已經完成了地理調查與政治制度建設。是以,我們針對這一問題的真假不作定論,而把這些内容看作是神話。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禹王城遺址

不過,周代的遂公盨和《山海經》《禹貢》的描述中至少可以說明,周代人相信:大禹奠定了統一國家的基本制度。因為它有統一的地理區劃,确立了 天子與地方諸侯之間合理的貢賦關系。這些制度既保證了天子掌握天下各項物産資源,也尊重了地方諸侯的利益。

大禹的治國方法在文化上的優越性也得到了肯定。這比起傳說中的更早的五帝時代的國家制度要完善得多。理所當然在大禹接受禅讓之後,由他治理的“夏後國”很大程度上會沿用這些制度。

除了這些制度、文化文明的發現,然而很長時間以來,所謂曆史長達400年的夏朝沒有任何遺址被發掘。我們常常說堯舜禹湯。早在禹之前,就出現了堯的傳說。而古史傳說的堯帝就因陶寺考古的發現和竹書文字文堯的出土而剝離了神話傳說變成了史實。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1984年陶寺遺址發掘現場

但是關于陶寺和堯帝的關系,由于缺少系統證據的論證,還不能蓋棺定論。不過,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亦或是出土文物中看,陶寺與堯齒輪和齒槽的吻合度都較高,對此陶寺遺址考古隊的領隊也用十分嚴謹的話語概括出,陶寺遺址是堯都平陽的可能性最大。

而經過陶寺遺址的發現,有不少學者在猜測,事實上中國文明的出現可能比我們所認為的夏朝還要更早。這種猜測源于大陸江浙一帶的良渚文明的發現。而良渚又是一座與夏朝有着密切關系的古城。

浙江良渚遺址也已經申遺成功,這也意味着我們國家文明社會得到了國際認可,同時也成為了對夏朝存在的一個佐證。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良渚文明十分繁榮,人們生産、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很發達。但這樣一個繁榮的文明卻突然消失了,這又是為何呢?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浙江良渚文化遺址

最受認可的有以下兩種說法:一是良渚與夏朝之間經曆過戰争,因為戰争的失敗,被夏朝的政權和人民取而代之。而戰敗後良渚人民不得不搬遷,是以造成文明的消失。二是因為良渚文明遭受了巨大的洪水災害,而我們的考古學者在探索良渚遺址中也确切地發現現場有被水沖刷過的痕迹。這也說明了良渚文明的突然消失很大機率上是遭遇了洪水災害有關。

神秘的夏朝遺址

無論是堯帝遺址還是良渚遺址的發現都證明了華夏文明在較早的曆史階段已經有了部分國家組織形态。那為什麼夏朝的遺址這麼難找呢?

我們的學者在河南偃師的二裡頭文化中發現了和夏朝有關的部分線索,它與陶寺遺址有些類似,都是從時間、空間和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上的相吻合。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二裡頭文化出土的禮器

證明了在商文化出現之前,中原地區存在另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王朝,但是二裡頭文化中尚未發現能直接與夏朝有關的史料,如自證性文字等。并且在二裡頭遺址在時間上遠遠達不到夏朝的國祚時長。

二裡頭文化從年代上分為四期,經曆了部落、宮殿、手工業作坊到青銅禮樂器群的轉變,規模逐漸擴大。由此,二裡頭文化出現了跨地域整合的迹象。所謂的跨地域整合說明華夏已不再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新石器時代,而是按行政區劃組織的成熟國家社會。

而二裡頭文化的時間上隻到了公元前1750年,而這個時間距離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出現已不足二百年。從中也可以推斷出,無論二裡頭文化中是否出土與夏朝直接相關的自證性文字,都隻能算是夏朝中晚期的遺址了。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而我們的考古專家同樣也是如此定義我們的二裡頭文化遺址的。而這也說明了目前的材料隻能證明一半夏朝的曆史,而另一半至今還沒有找到。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錯誤,而造成的現在的謎團呢?

有沒有可能夏朝原本就隻有200年國祚,其始建年代原本就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呢?如果我們按照這個假設推斷那麼又會出現另外一系列的連鎖效應。例如,大禹的生存年代出現時間差。

文獻中關于大禹的記載,他與堯舜同時代,通過治理洪水從舜帝手中獲得了部落首領的地位,我們也熟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而堯舜的生存年代明顯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的。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舜帝畫像

事實上,考古學者也證明了陶寺遺址在公元前2000年衰落,在公元前1900年淪為普通聚落,是以在陶寺和二裡頭之間存在近200年的時間差。

其次是大洪水的證據。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示,公元前1900年左右,早期中國出現了以人口銳減為顯著特征的大災難。從龍山時代到二裡頭時代,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聚落總數量由1669個驟降到180個。

考古學者根據聚落遺存的洪水沖刷痕迹判定,造成這一大巨變的罪魁禍首正是史料記載的大洪水。而大洪水的時間節點和二裡頭文化遺址同樣有着100多年的時間差。是以,有學者嘗試彌補這缺失的一兩百時間。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夏朝時期的部落還原

将二裡頭之前的新砦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也算作夏文化,這樣從時間上就把夏文化的時間上限拉長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末期。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二裡頭文化并不是龍山文化直接發展而來,因為考古發現,二裡頭遺址中發現的層次較低的日用陶器和小型墓葬葬俗來自龍山文化。鬲來自晉南龍山文化,玉器陶樽上的臣字等符号來自良渚文化。

這些印證了二裡頭文化是由不同族群創造組成的。而這也說明了二裡頭是當時廣域王朝的核心都邑,是國家文明的中心所在。那麼在二裡頭文化崛起的公元前1750年之前,華夏大地又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龍山文化器皿

據考古發現除了晉南的陶寺和陝北的石峁兩個超級聚落之外,華夏大地依然是萬邦林立。絕大部分地域組織屬于大大小小的酋邦。沒有如二裡頭文化這樣廣域的王朝出現。

著名考古工作者許宏教授在作品中下定論: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一二百年時間裡,即夏王朝前期,考古發現的中原地區各類群體間互不統屬,戰争頻繁。考古學上看不到與傳世文獻相對應的王朝氣象。

這也意味着大禹治水雖讓他取得了部落首領的地位,奠定了家天下的基礎,但其所建立的政權仍然不能超出酋邦治理的模式,大禹政權與堯舜時代的天下并無本質上的不同,大禹所建立的并非是朝代,而依然是以夏後氏血緣為紐帶的方國。

夏朝存在400年,為何卻挖不到文物?考古顯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陝北石峁遺址

那為何周代以來的文獻都将大禹和啟作為夏王朝的開創者呢?那是因為夏朝處在邦國文明和國家文明的過渡時期,很難界定其國家屬性。但是大禹因治水的功勞名正言順地成了曆史上有記載以來的朝代的創始者,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是以,後世在追記夏代世系時就以大禹為起始依次排列,以便日後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