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續作很難在口碑上超越首作,這是系列電影普及以來亘古不變的道理,但《蜘蛛俠:縱橫宇宙》不認。

豆瓣8.8、IMDB 9.1——盡管前作《蜘蛛俠:平行宇宙》已是珠玉在前,橫掃當年一衆國際電影節動畫電影獎項,可《蜘蛛俠:縱橫宇宙》還是在口碑上實作了對前作的全面超越——要知道,上一個能在國内達到如此口碑高度的好萊塢電影已經得追溯到2017年的《尋夢環遊記》了。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盡管這個系列的票房成績還遠遠無法與漫威的真人超英電影們相提并論,但這個系列對好萊塢的影響是超乎大多數人想象的。2018年底上映的《蜘蛛俠:平行宇宙》,是好萊塢首批真正将“多元宇宙”的概念搬到大銀幕上的項目,并且用極高的完成度為後來的電影寫就了一份“多元宇宙使用說明書”。

然而,有“說明書”了也不代表都能用好。《瞬息全宇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極低的成本和少量視效處理仍然可以在“多元宇宙”設定下講出精彩的故事,而漫威MCU系列作品卻越用“多元宇宙”口碑越差。即将于兩周之後上映的DC經典IP《閃電俠》也是一個“多元宇宙”的故事,好萊塢掀起的“多元宇宙狂熱”勢必還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閃電俠》

問題在于,這種設定究竟是找到了IP改編新的富礦,還是難逃審美疲勞的宿命呢?

當電影盯上“多元宇宙”

在漫畫界,“多元宇宙”的出現其實已經有着相當悠久的曆史。DC 和漫威的漫畫都在1960年代引入了“多元宇宙”,首先是閃電俠,然後很快就進入到了其他角色身上,如美國隊長、蜘蛛俠和神奇女俠。

在早期的漫畫和電影中,“多元宇宙”更多時候隻是用于處理情節的便利。文化作者大衛·西姆斯曾舉例道,“多元宇宙是解釋邁克爾·基頓和本·阿弗萊克都扮演蝙蝠俠的方式。漫畫書出版了幾十年,事情發生了變化,新的作家進來了,事情得到了改造。這就是解釋一切的方式。”

這樣的使用方式下,很難将這些電影視作“多元宇宙電影”。是以,真正第一個開始将“多元宇宙”作為核心設定,并引起大多數人注意的,還得是《蜘蛛俠:平行宇宙》。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蜘蛛俠:平行宇宙》

影片的編劇菲爾·洛德和克裡斯托弗·米勒道出了此前電影投資者們的顧慮——好萊塢高管們認為“多元宇宙”的概念對電影觀衆來說太複雜了。米勒回憶說,“當我們開始制作《蜘蛛俠:平行宇宙》時,制片廠擔心觀衆無法遵循這種平行次元的想法。但觀衆比人們認為的更聰明。”洛德補充道,《蜘蛛俠:平行宇宙》可能激發了大家對“多元宇宙”的興趣,因為當時來試映的觀衆被這個概念所震撼,而不是感到困惑,“這對房間裡的任何工作室高管來說一定是大開眼界的。”

能做出這種程度的冒險,與《蜘蛛俠:平行宇宙》偏向于漫畫風格的美學設計也有一定關聯。不少人将兩部《蜘蛛俠》形容為“在大銀幕上看漫畫”,是以像“平行宇宙”這種已經在漫畫中常用的設定,對漫畫迷來說一定是福音而非障礙。令人意外的是,非漫畫迷的普通電影觀衆,同樣對這一概念展現出了極大的包容度和期待值,這才在客觀上推動了“多元宇宙電影”的井噴。

就在它上映的幾個月之後,《複仇者聯盟4》開始嘗試引入“多元宇宙”的概念,試圖靠它逆轉滅霸的陰謀。而在後來的《蜘蛛俠:英雄無歸》身上,漫威真正嘗到了“多元宇宙”的甜頭,用“三蛛同框”的噱頭拿下了全球影史第七的總票房。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蜘蛛俠:英雄無歸》

整個MCU的第四到第六階段,均被命名為“多元宇宙傳奇”,與前三階段的“無限傳奇”相區隔。可以想見,在最近已經看到的和未來上映的每一部漫威影片中,“多元宇宙”幾乎都是逃不開的核心設定。

《蜘蛛俠:縱橫宇宙》的執行制片人彼得·拉姆齊也是第一部電影的聯合導演,看着其他人跟随“多元宇宙”的趨勢,他表示難以置信,“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想法,是以我覺得它遲早會發生。令人驚訝的是,現在它發生得有點太多了。”

好萊塢會掀起“多元宇宙”狂熱,自然說明它在幫助系列電影創作上有着一定的優勢。

一方面,按MCU的情況來看,“無限傳奇”階段中的影片背景從單獨的人類城市逐漸擴充到宇宙各個不同星球,并最終集合成《複仇者聯盟》這樣的大戲。但空間拓展到了一定限度之後,已經飽和,于是唯有從時間的次元上拓展才有繼續延展下去的辦法,否則隻是在重複之前的道路。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複仇者聯盟》

另一方面,以好萊塢其他經典IP改編或者翻拍的情況來看,越是高人氣的IP,其原設定和故事套路就勢必越為人所熟知,那麼再拍一遍所帶給觀衆的重複感也就一定會越強。而好萊塢現在已經不剩多少IP是從未翻拍過的了,單純的複刻不但口碑容易崩盤,票房上觀衆也未必買賬,毒眸此前曾分析的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翻拍真人版(點此閱讀:《小美人魚》慘敗,迪士尼還想翻拍什麼?)即是如此。

而“多元宇宙”卻可以既保留IP的設定,又講出來一個新的故事,讓“新瓶”裡也能裝點“新酒”。在保證創新的同時,還能非常便捷地與過去曾出現在這一IP中的經典人物或者橋段互相動,更添賣點。

再者說來,對于好萊塢影片必須存在的政治正确,“多元宇宙”也是一個好的解法。過去的好萊塢大片中,主要處理方式是将主人公的單打獨鬥改編為小隊作戰,而小隊成員往往是女人、老人、孩子和各類少數族裔。有了“多元宇宙”之後,雖然還是小隊作戰,但這些角色本身可以是自己宇宙中的主角,它們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獨特魅力,而不僅僅是為了幫助主人公達成目的的工具人。

更進一步,好萊塢最希望看到的情況便是,一個IP可以掰作幾瓣用。而“多元宇宙”設定出現後,恰恰很友善給每一個宇宙中的人氣角色都單開一個項目。

《蜘蛛俠:縱橫宇宙》的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就在近期透露,幾個以蜘蛛俠為中心的項目正在開發中,包括以格溫為中心的蜘蛛女俠電影和一部真人版邁爾斯·莫拉萊斯的電影。不過,帕斯卡沒有提供更多詳細資訊,還不能确定這會是一個像MCU一樣的項目,還是像《毒液》和《莫比亞斯》一樣站在自己的宇宙中。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毒液》《莫比亞斯》

總而言之,從2018年到現在,“多元宇宙”以極快的速度開始在電影世界中蔓延,它既是一個趁手的工具,也是一把打開想象力大門的鑰匙,吸引無數投資人趨之若鹜。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失敗的案例也在提醒着市場,它不是萬能的。

審美疲勞還是能力不足?

作為一項幫助叙事的工具,“多元宇宙”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缺陷。

和好萊塢高管此前的憂慮一樣,“多元宇宙”勢必會給觀衆帶來更多的觀影門檻,隻不過這一門檻未必是在單部電影中對這一科幻概念的了解門檻,而更有可能是以多元宇宙為基礎開展的系列對非粉絲群體的門檻。

據導演賈斯汀·湯普森透露,《蜘蛛俠:縱橫宇宙》中呈現的蜘蛛俠聯盟裡,有名的蜘蛛俠大約有95個。這已經足夠讓人眼花缭亂了,但試想一下,如果整個漫威名單裡的超級英雄都這麼做呢?剛開始見到不同形态的美國隊長、鋼鐵俠時當然是興奮的,但當這樣的系列越來越多,這樣的英雄開始混戰時,新來的觀衆或者一段時間沒有關注漫威的觀衆勢必會對新角色缺乏認同與情感連結,進而導緻這些影片越來越“粉絲向”。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蜘蛛俠:縱橫宇宙》

“粉絲向”一直是IP改編電影的大忌,漫威的此前成功之處就在于讓全球無數不曾接觸過漫畫的觀衆也愛上這些超級英雄。但如果未來的影片越來越需要“看過前作才能好看”,那麼漫威的閱聽人便沒有上坡路可以走了。

更本質的問題是,很多影片對“多元宇宙”的使用流于表面,而根本沒有關注到它的價值核心。

美國編劇布裡頓·佩雷爾曼在她的文章中提到,漫威隻是把“多元宇宙”當成一根友善的拐杖,“當另一個故事情節需要他們死亡時,這是一種讓粉絲最喜歡的角色活着的簡單方法。或者是,讓兩個不太可能的角色聯合起來進行有趣的冒險,而不會對他們故事的主要時間線産生影響。”

而這在《瞬息全宇宙》的導演兼編劇關家永和丹尼爾·施納特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兩人曾在采訪中透露過創作初期對于市面上“多元宇宙”電影們的呈現“非常沮喪”,因為“沒有人願意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即如果每一個選擇都分支到另一個宇宙,那麼應該有無限數量的宇宙,這意味着叙事無關緊要,選擇也并不重要,那麼你為什麼要在乎呢?”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瞬息全宇宙》

道理正是如此,“多元宇宙”的出現是對現有人類價值觀念與哲學的沖擊與重構,一部真正能打動人的“多元宇宙”影片勢必要做出相應的思考和回答。在《瞬息全宇宙》中,提出的讨論是關于虛無與存在的選擇,在《蜘蛛俠:縱橫宇宙》中,提出的是關于宿命與自主性的選擇——主人公經曆一切,并對這些終極難題給出自己的論證過程,才是“多元宇宙”設定能帶給觀衆感動的真谛。

這件事并不稀奇,在“多元宇宙”之前,上一個被電影界争相使用的叙事工具是“元宇宙”,或者也可以叫“缸中之腦”。從《黑客帝國》到《頭号玩家》,從《名偵探柯南:貝克街的亡靈》到《海賊王:紅發歌姬》,其實都是相似的設定。主人公同樣要面臨在虛拟與現實之間的選擇,這也是沒有公論的哲學難題。

如果沒法對這樣的設定作出全新的思考,那麼審美疲勞也就在所難免。就像2021年上映的《黑客帝國:矩陣重新開機》,幾乎是按原來的故事架構再講了一遍,完全沒有更進一步的讨論。這樣程度的叙事在21世紀初或許還算前衛,到了二十年之後還是老調重彈自然無人買賬。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黑客帝國:矩陣重新開機》

更遑論《瞬息全宇宙》和《蜘蛛俠:縱橫宇宙》出色的審美能力與極其豐富的想象力。二者對畫面的使用沒有讓它單純停留在奇觀的層面,而是極大程度與人物和劇情相比對。它們真正創造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平行宇宙可能”,而非隻是作用于彩蛋性質的“三個熟悉的蜘蛛俠同時出現”。

是以,不管是“元宇宙”還是“多元宇宙”,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客觀數量上的井噴無法導緻某一種設定的失敗,創作者的無能才是審美疲勞的元兇。畢竟,豐富的想象力和哲學探讨能力對優秀的“多元宇宙”影片缺一不可。

國内為何乏人問津

可是,在國外已經達到需要讨論“審美疲勞”地步的“多元宇宙”,在國内電影市場卻很少見,尤其是,《瞬息全宇宙》已經證明了“多元宇宙”并非大IP、重視效、高成本項目的專利,小成本項目一樣可以嘗試。

從類型片分類的角度,“多元宇宙”的設定由于并沒有嚴格的科學推導(尤其是不同平行宇宙之間的互相旅行),應當介于“科幻”與“奇幻”之間。

國内的科幻影片近年來數量愈多,發展前景也愈加明朗。但如若打開“奇幻片”分類的清單,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是古裝的仙俠、神話傳說或者盜墓這種亞類型。以現代都市為背景的奇幻故事,也基本隻有時間穿越或者靈魂互換這種非常陳舊的簡單設定,代表作如《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逾時空同居》《你好,李煥英》等等。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而且,這些影片中的奇幻設定,往往是為了制造笑料或淚點而服務的,一來沒有充滿創造力的想象,二來也沒有更深入的哲學探讨。

很大程度上,這是國産片創作中“想象力缺失”的一個縮影。無論是第六代之前導演們的創作,還是電影市場蓬勃發展之後湧現的新生力量,大部分能收獲較高藝術評價的國産片,都是現實主義作品,與想象力的關系不大。别說“多元宇宙”了,就算是21世紀初就有的“元宇宙”設定,一直到現在也幾乎沒在國産電影中出現過。

“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是商業電影領域裡的一大魅力區間,它不一定是超高水準特效的同義詞,《蜘蛛俠:平行宇宙》中卡通化的“蜘豬俠”和《瞬息全宇宙》中的兩顆靜置的石頭,都是“想象力”的極簡主義代名詞。

蜘蛛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

“蜘豬俠”

更何況,越來越多的國産片商業大作也在不斷展現着視效技術水準的進步,這也不再是無法展現想象力的借口。在國内網絡文學的分類中,類似“無限流”這樣的作品,也與“多元宇宙”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亦不乏充滿想象力的佳作湧現,隻是進入影視化的程序緩慢。

創作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确切的着力點能幫助改變,但意識到問題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果說“超級英雄”是誕生于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原生産物,那麼“多元宇宙”的本質其實是脫離文化背景的,是全世界的創作者都有機會的。

當然,前提是,我們得是真的有想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