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福三皇傳統小吃:豆腐果

作者:桂林生活網
永福三皇傳統小吃:豆腐果

  将油炸後的豆腐果盛出,充分放涼即可食用,或放入冰箱可儲存月餘。

永福三皇傳統小吃:豆腐果

  辛勤的勞動後,得到滿滿一簸箕的豆腐果半成品,等待下鍋。

永福三皇傳統小吃:豆腐果

  将豆腐揉碎,加入糯米充分抓勻。

永福三皇傳統小吃:豆腐果

  将充分抓勻的豆腐和糯米搓成一個個圓球。

永福三皇傳統小吃:豆腐果

  下鍋油炸近30分鐘,豆腐果表皮呈現出漂亮的金黃色,美食即将出鍋。

  清晨6點,天剛蒙蒙亮,家住永福縣三皇鎮文明村三元屯的韋小梅冒着小雨來到位于屋外的廚房,将浸泡了一夜的黃豆打成豆漿、制成豆腐,再用重石塊壓在裝箱的豆腐上,為的就是将豆腐的水分充分排出,得到制作豆腐果的主要原材料——幹水豆腐。

  經過一早上的忙碌,将控完水分的幹水豆腐取出,就可以開始制作豆腐果。聽說韋小梅要做豆腐果,引來了熱心的鄰居,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做着豆腐果一邊聊起了家常。

  “也有人叫豆腐圓子,我們經常做來吃。”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龔秀瓊奶奶告訴記者,豆腐果是三皇的傳統小吃,雖然她也不知道豆腐果是誰發明的,但是從她小時候記事開始,家裡每逢過年的時候都會做許多的豆腐果擺上餐桌,作為一道年夜菜。當晚沒吃完的豆腐果,不僅能從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還可以儲存很久,不用擔心放壞了,隻要家裡有人想吃了随時都可以拿來解饞。

  大家邊聊着,手上也沒閑着。“這個糯米一定要用圓一點的、大顆粒的,吃起來口感才好。”韋小梅将幹水豆腐用手捏碎成小塊,接着加入顆粒飽滿的“大糯”,再将兩個食材充分混合、抓勻,直至豆腐變成豆腐泥,與“大糯”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态,即可進行“搓圓”。

  “搓的時候要拿着勁,一邊搓、一邊壓,形狀要圓,還要緊實。”韋小梅說着,就搓了一個給記者看。記者也毫不猶豫地體驗了一把。看上去很簡單,但是豆腐泥在手裡有些不聽使喚,心裡想着要把豆腐泥搓圓,但是又搓得不夠緊實,搓得緊實了,形狀又不太好看……經過鄰居3人近40分鐘的努力,終于将豆腐果搓完,滿滿當當地盛了兩個簸箕。

  接下來就是炸制豆腐果。韋小梅深知柴火做飯的“美食密碼”,點燃柴火,倒入寬油,将油鍋燒熱,鍋内微微冒泡後,将白白淨淨的豆腐果下鍋。炸制大約半小時,就可以将豆腐果撈出、晾涼。豆腐果原本潔白的外皮,經過油鍋的洗禮變成了漂亮的金黃色,用筷子夾起豆腐果,原本軟糯的表面也變成了酥脆的外殼。記者拿起一顆剛出鍋還冒着熱氣的豆腐果,用力将其掰開,内裡呈現出白色的“蜂窩狀”,咬下一口,外皮口感酥脆,内裡還能吃出豆腐的清香。

  韋小梅告訴記者,豆腐果除了可以當零食直接吃,還可以切開用來炒菜,或作為煮火鍋的燙菜來食用。令人意外的是,即使經過烹饪,它的外皮依舊能保持一定程度的酥脆焦香,内裡則是保留着豆腐的原味、香味,細嫩可口,再加上大顆粒的糯米加持,口感十分豐富,回味綿長。

  一道小吃,經過簡單的制作和烹饪即可享受到它的美味,但它承載的卻是一輩又一輩人的回憶和勤儉家風的傳承。

來源:桂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