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教觀察|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聽聽他們怎麼說……

作者:新湖南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殷切寄語同學們,從小樹立“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當下勇當小科學家,未來争當大科學家,為實作大陸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時代需要創新,中國未來創新的大旗需要青少年來扛。近年來,特别是在教育“雙減”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熱情日益高漲。然而,不少人認為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諸如此類的功利心理和行為,不僅違背了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初衷,而且扭曲了科創教育的本質。

那麼,科創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思維、探索未知興趣和創新意識?近日,記者采訪了幾位多年深耕科創教育的一線教師,聽聽他們怎麼說。

科教觀察|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聽聽他們怎麼說……

科創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不是“唬人”

長郡天心實驗學校科學老師肖宗文接受記者采訪時,帶着一個“小釘耙”。

原來,這是該校一名5年級學生利用在“3點半課堂”學到的3D列印知識,設計制作出來的“隐形防盜窗清潔器”,可大範圍、包裹性清潔隐形防盜窗(網)。“這一小發明就是基于國小生認知水準的創新作品。”肖宗文說,“作為教師,就是要将學科教學與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相融合。”

“我們主要培養國小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意識,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在生活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肖宗文認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創教育加法,主要是給孩子植入創新基因和擔當情懷,為國家培養傑出人才奠基。

科教觀察|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聽聽他們怎麼說……

田裡的老鼠分布在哪裡?有何出行規律?長沙縣第一中學學生楊豐屹告訴記者,他有一次去鄉下親戚家,發現田裡有老鼠,便開始思索是否可利用現代化資訊手段來消滅它們。在半年的時間裡,他運用所學的人工智能和資訊技術進行融合創新,用熱視電傳感器、人工智能圖像識别技術、GPS三維坐标等組合在一起,研制出“植保區域鼠害分布圖測繪仿生飛行機器人”,可為農田滅鼠行動提供精準“作戰地圖”。不久前,該作品獲第44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并選送參加全國賽。

“我們帶領學生做科創項目,得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下進行。”該校科技輔導教師段賢清說,“科學技術沒有天花闆,隻有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做他們‘夠得着’的東西,腳踏實地,才會使學生在成長路上留下對科技創新活動的美好印象,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創志趣。”

“創新應該是一個志趣驅動,讓生命不斷舒展、綻放的過程。”中國發明協會中國小創造教育分會會長譚迪熬表示,“我們搞科創教育,既要展現科創含量,更要展現教育含量。當代科創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具有科學家精神的新一輩,而不是随便弄出幾個作品來‘唬人’。獲獎從來不是創新的目的,讓學生的思維和人生變得開闊才是。鮮花和掌聲固然很好,但學生的實質性成長更美妙!”

科教觀察|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聽聽他們怎麼說……

簡單是發明的真谛,進步是創新的唯一

在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第一附屬國小的一堂美術課上,學生張沛迪跟着老師學折紙。她折出一個三角形的“東西”,回家後得意地告訴媽媽:“這個東西剛好可以夾在書角上當書簽,看到哪頁就夾在哪頁。”随後,她設計出卡套式防丢書簽——一塊等腰三角形的塑膠夾套,加上一個橡皮筋,既有書簽功能,又不容易遺失,還能保護書角。

視訊加載中...

“多好的想法啊!這就是孩子的視角,是隻有孩子才能想到的辦法!”譚迪熬興奮地說,“為什麼要搞創新?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創新不是難事,簡單就是發明的真谛,創新就是利用巧思讓生活進步一點點。”

在譚迪熬看來,青少年創新成果主要展現在4個方面: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問題巧妙化,把正常問題精細化,把疑難問題智能化。

長郡中學創新教育名師彭世文十分贊同這個觀點。他曾經指導醴陵二中學生,利用錯視原理,在地上畫出立體的減速帶,引導過路司機自覺刹車減速。“這個作品曾一舉拿下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金獎,它的經典之處就是在于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新辦法解決了老問題。”他說。

科教觀察|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聽聽他們怎麼說……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科技創新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彭世文認為:“目前,青少年普遍缺乏主動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大量的刷題行為容易讓他們形成思維定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是以然,不太願意自己去實驗和慢慢生成自己的方法。”他表示,大資料時代資訊泛濫,一些現成的資料信手拈來,學生們不想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鑽研,獲得第一手資訊。

“科創教育不應在應試教育的縫隙裡發展。”彭世文指出,要把實驗研究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導學生們親赴科學研究的第一現場,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研究意識,不斷發動他們去思考、去實驗,去找尋不一樣的路徑和答案。

科教觀察|小發明就是“小兒科”,獲大獎必須“高大上”?聽聽他們怎麼說……

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做好學生的“腳手架”

空氣能耳機、手搖發電遙控器、車流自控雙模交通信号裝置……記者來到長沙市長郡芙蓉中學“未來科學家活動中心”,這裡“收藏”着很多充滿想象力的作品。

今年5月,該校學生楚銘濤發明的作品“電工爬電纜重力壓握輔助裝置”獲得巴黎國際發明展銀獎。他告訴記者:“我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用仿生鳥爪原理和杠杆原理結合,設計了一款抓握電纜裝置‘鞋套’,能夠友善電力勞工在傾斜的電纜上安全行走,提高其工作效率。”

“‘鞋套’抓握住電纜了,摩擦力還可以更大嗎?”“不同的人走在電纜上,腳底踩踏電纜的角度不一,‘鞋套’可以随之改變抓握方向嗎?”該校科創特色教育中心主任陳水章對他又抛出新的問題,楚銘濤後來又順着思路研制出“鞋套”2.0更新版。

在該校科技創新實驗室,記者看到有數控車床、雷射切割機、3D列印機……楚銘濤說:“在這裡,我們可以将腦海中的創意想法親手變為現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不如授人以‘漁場’”。陳水章解釋,“‘漁場’即平台,老師僅充當‘樓梯’‘腳手架’,讓學生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去體驗探究和交流合作,在這個‘漁場’中修煉擷取‘捕魚’的技能。這種技能将伴随他們一生,讓他們未來面對各種問題都能受用,這才是科創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