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作者:獨樂文化

普陀山是浙江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普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普陀梵語“普陀洛迦”的省音譯,意為“美麗的小白花”,因中國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是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陀山海天佛國

全島面積為12.52平方千米,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海岸線長30千米;東達日本,北接登萊,南亘瓯閩,西通吳會,是中國的東大門。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其風景點數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陀山下 佛光景色

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素有“海天佛目錄國”、“南海聖境”之稱。被大海懷抱,金沙綿亘,景色優美,氣候宜人;區内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陀山南海觀音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風景名勝區的景點包括,三寺:普濟禅寺、法雨禅寺、慧濟禅寺;這三大寺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是中國清初寺廟建築群的典型。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磐陀石

三寶:多寶塔、楊枝觀音碑、九龍藻井;

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多寶塔

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

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聖迹、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聲、朝陽湧日、千步金沙目錄光熙雪霁、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普陀山前程往事

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初創于唐代。唐太宗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供奉觀音聖像,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宋元時佛教發展很快,967年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并賜錦幡,首開朝廷到普陀進香。1080年宋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前寺)。宋嘉定七年(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濟禅寺禦碑殿

“圓通”是觀音别号。前寺幾毀幾建,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1605),朝廷派太監張千來寺擴建寶陀觀音寺于靈鹫峰下,神宗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禅寺”。山以寺為名,始稱普陀山。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4000餘人。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觀音菩薩

有宅皆寺,遇人即僧,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清康熙八年(1669),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餘均蕩然無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遣使赍帑金到山重修,并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禅寺”。雍正九年(1731),發銀7萬兩擴建,寺院因之規模宏大,前所未有,是普陀山全島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山供奉觀音的主刹。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濟禅寺

普濟禅寺,俗稱前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鹫峰南麓,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刹,普陀山一切重大佛舜活動在此舉行。也是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刹。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濟禅寺

普濟寺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有石牌坊、禦碑亭、八角亭、瑤池橋、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景觀,是中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

第三重圓通寶殿,是普濟寺的主殿,“圓通”是觀音菩薩别号,觀音隻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耳根圓通”。圓者,圓融;通者,通達。圓通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殿面闊7間,進深6間,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圓通寶殿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圓通寶殿觀音坐像

殿内供奉的觀音菩薩坐高達8.8米。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态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隻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

禦碑殿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禦碑殿,在山門内,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禦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禅寺曆史沿革,立于3.5噸重的赑員上,赑員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鐘鼓樓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鐘鼓樓,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内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餘公斤,鑄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衆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說的“晨鐘暮鼓”。

“海天佛國”普陀山(一):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濟禅寺

多寶塔

普濟禅寺東南多寶塔院,院内有多寶塔,由元統二年太子宣讓王等出資建造,故又名“太子塔”。寶塔方形5層,高約18米,太湖石築砌,極富元代風格,是目前普陀山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普陀山“三寶”(普陀三寶有多種說法,但都含多寶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