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作者:文彙網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蒙田

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出生于法國南部佩裡戈爾地區的蒙田城堡。他的父親是一位擁有豐富家族财富和貴族頭銜的商人,他從意大利帶回了一位不會說法語的德語老師,并要求米歇爾在三歲學習法語之前學習拉丁語作為啟蒙。

不久之後,他的父親被任命為波爾多市副市長,全家搬到了這座城市。從1544年到1556年,當他的父親擔任波爾多市長時,在大主教的準許下,他成為了一個社會人物,将原本樸實無華的蒙田城堡改造成一座宏偉而高聳的大廈。

1548年,波爾多市民暴動,被德蒙莫倫西公爵殘酷鎮壓。由于目前的混亂,蒙田在佩裡格的一家法院裡21歲時前往圖盧茲大學學習法律。1557年後,他在波爾多各級法院工作。他于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會,并兩次擔任波爾多市長。

蒙田在1559年至1561年間兩次通路了巴黎皇宮,并陪同國王亨利二世遊覽巴黎和巴勒拉克。在波爾多生活了一年半之後,有人猜測蒙田在那段時間裡試圖實作他的政治抱負,但沒有這樣做。

1565年,她嫁給了查森傑小姐,生了六個孩子,其中隻有一個幸存下來,其餘的都死了。1568年,他的父親去世,在遺産分割後,蒙田成為蒙田莊園的領主。1571年,38歲的他開始過着退學閱讀的生活,回到蒙田城堡,希望"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安詳安詳地度過一生"。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蒙田城堡

蒙田隻是回避了煩人的家務,其實是風雨閱讀的聲音,聽耳的聲音。他讀書、内省、自我檢討、内心觀點,當老信徒以上帝的名義,以不同教派為由任意殺人,誰唱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的真理,蒙田這一切冷眼,卻提出了一句發人深省的俏皮話:"我知道什麼?"

他認為,所有的教義和思想都是基于個人的偏見和信仰,這種知識是片面的,隻有回歸自然才能恢複事物的真相,有時人類理性無法實作。"我們無法确定我們所知道的,我們隻知道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包括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自1572年以來,蒙田在任何時候都寫下了許多關于閱讀和生活的思想和經曆,他将自己的文章命名為Essai。在蒙田使用它之前,它隻是"實驗","嘗試"等等,比如測試性能,嘗試食物。他對Essai的使用隻是一個謙虛的術語,不是試圖用他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來結束,而是一種審判。他可以被夾在中間,被認為是一匹馬,後來變成了一種對培根,蘭姆和盧梭有很大影響的風格(盡管表面上沒有得到承認)。在我國,Essai這個詞被翻譯為"書面"。

這是一部從 1572 年到 1592 年去世的 20 年間的重要作品,也是蒙田除《意大利遊記》之外的唯一作品,在他去世 182 年後出版。

從《随筆》每篇文章的寫作時間來看,蒙田最初下定決心要寫,但寫什麼、怎麼寫,并不是胸口的竹子。原章寫于 1572 年至 1574 年之間,篇幅很短,有一些古老的轶事以及一些個人想法和評論。更多的個人觀點被納入某些令人難以忘懷的主題,如死亡,痛苦,孤獨和人類的無常。

随着寫作的進行,這些章節變得更加翔實,結構更加松散,在呈現上更加個人化和持久,導緻第二卷中間寫了最長和最着名的雷蒙德·塞邦贊,這說明了他的懷疑态度。這篇文章寫于1576年左右,之後蒙田散文的中心主題顯然集中在自我描述上。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蒙田散文集手稿

1580年,《散文》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在波爾多出版。在意大利遊泳一年半後,蒙田回到蒙塔古城堡大廈改成書房,或者一邊繼續寫着他的《寫作》,一邊不斷修改;

他談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宗教的神性和人性,藝術對精神的治療效果,兒童教育,迷信的職業活動,讀書,戰馬和盔甲的使用,異國情調習俗的差異......總之,人生中遇到了引起他思維活動的大事和小事,從簡單的個人生活到李敏的統治政策,蒙田都以墨迹的形式呈現出來。友誼、社交、孤獨、自由,尤其是死亡等主題,在幾個章節中重複,有時並不完全相同,也有點沖突和冷漠,因為正如他所說,人們的行為往往是變幻無常的。他強調的"真實"并不統一。由于人們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思想和反應,表達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些不同的人還是正常的"真"氣質。

蒙田以個人為出發點,寫時代,寫人性和共性。他相信,談論他自己,包括外部知識、文化吸收和自我享受,可以建立普遍的精神法則,因為他相信每個人自己都包含了人類狀況的全部形式。他以内省的方式描述自己,評價自己,用自己的經驗來證明古代哲學家的思想和陳述,但他也承認,這樣做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法官和法官都在不斷變化和搖擺。

這種分析讓他看到,想象力和理性虛榮的弊端,會阻礙人們找到真理和正義。蒙田的倫理思想不是來自宗教信仰,而是來自古希臘的溫和懷疑。他把自己看作一個榜樣,而不是導師,了解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内心的自由,通過獨立的判斷和情感克制明智地實作自己的本質,将使自己成為"偉大而光榮的傑作"。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蒙田時代巴黎的塞納河畔

在文藝複興之前,在歐洲,學院的哲學是一體的,人們在上帝面前自責,自嘲和自我壓抑。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興起,人們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尊嚴和人格,人作為天地的本質,萬物的精神展現出來。蒙田是在戰争年代的時代,同樣從人文主義出發,更加指出了人固有的弱點和缺點,人們需要看到自己是什麼,然後才能正确對待自己、他人和自然,才能過上舒适的生活。

城堡的主人,波爾多的兩位市長,一位講拉丁語的古典哲學散文家,聽到這樣的人,不要以為他是個好看的老人。蒙田在他的生活和文章中幽默而俏皮。他說他生來就有一個頭,一個心髒和一個生殖器官,每個都有自己的權利。人們總是談論很多關于頭部和心髒的事情,他們總是想談論器官。蒙田的時代,相當于中國明朝,對女性的限制不亞于明朝,他在《随筆》中并不忌諱地談論性别問題,而且談得很透徹,完全是個性。當然,老紳士不會以開門紅杏的名義教人出牆或偷香玉。他剛才說,性真的是上帝惡作劇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份,也有愛。對此,沒有靈性美不降低基調,沒有肉體美是嚼蠟的味道。隻是生活中有一種潛在的疾病,那就是嫉妒。情緒有時像野獸一樣失控,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帶來尴尬的後果,不用太死心塌地,他說,曆史上的偉人,如"盧庫勒斯、凱撒、龐培、安東尼、加托等一些英勇的好人都戴過綠帽子,聽說這件事情不用和你打死我活着。這台鐵門的古心雞湯,喝下來雖然不能保證根的功效,但至少也讓人笑,身體健康,化解結。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蒙田棺材(現存于波爾多阿基坦博物館)

"我不是哲學家,"蒙田說。他的話與他的另一句話是:"我知道什麼?"當然,就字面價值而言,這是不可了解的。

記得法國詩人瓦萊麗說過這樣一句俏皮的話:"所有的哲學都可以概括為煞費苦心地尋找每個人都會自然知道的東西。"換句話說,确實,一些哲學家總是把自然可以了解的東西複雜化,難以了解。

蒙田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胡格諾派戰争期間度過的。他在混亂的世界中指出,人就是這樣的人,生活就是這樣的生活。人有七種激情和六種欲望,一定有生與死。世界上有陡峭的城牆,還有奧比的仙境。更懂得昨天是今天的過去,明天是這段時間的延續。"在善良和正方形中享受自己的存在,這是神聖将軍的絕對完美"。"人生最美,就是以平凡人性為榜樣,井井有條,不求奇迹,不荒謬。

蒙田的文章語氣平易近人,推理深入,當時使用的語言也很容易了解。有些人被恰當地稱為"流行哲學"。他不教人,他隻是說做人是什麼感覺,并找到一種快樂生活的方式,讓更多的普通人直接學到更多實用的教訓。

(本文摘自蒙田散文集的翻譯順序,标題删節并更改)

讀書|馬振騁:和蒙田一起“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蒙田散文集

米歇爾.德•蒙田報道

翻譯者 馬振軒

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作者:馬振軒

編輯:周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