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大姚打苴基村

文圖/大狗熊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圓通山大家都知道,作為昆明動物園的所在,是每一個昆明人童年的記憶。而且圓通山是雲南曆史的見證,山上擁有衆多文物,講述着雲南曾經的故事。而打苴基是楚雄州大姚縣趙家店鄉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地方,那麼二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去過圓通山的人會有印象,在最高處螺峰閣的東南西三面,各有一座石牌坊。三座牌坊均為四柱三門形狀、大小也一樣,建造時間在1934年至1937年之間。其中南坊旌表的是李玉堂(1847年-1924年),李玉堂在清同治年間立有戰功,逐漸升至總兵,記名加提督銜,賞戴花翎振勇巴圖魯名号。光緒三十四年(1907年)六月二十八日奉谕旨補授貴州提督,辛亥革命後,李玉堂回到了家鄉——大姚。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在被重重群山屏蔽的雲南省大姚縣趙家店鎮打苴基村,有一幢在村民看來如宮殿般豪華的大宅院,當地人稱為“李家大院”。這座當初曾經以豪華冠絕群山、即使放在繁華的鬧市也毫不遜色的大宅院,在時光的無情流逝中衰老了往昔的容顔,但殘威餘韻猶存。一幢衰敗的豪宅,濃縮着一個顯赫家族的興衰曆史。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李玉堂還鄉後,廣置田産1000餘畝收取佃戶地租,設定錢莊放貸盈利,因改朝換代丢官的李軍門把晚年經營得财源滾滾,萬貫家财。就這樣,打苴基這個小村裡建起了宏大的李家大院,大宅院依山勢而建,錯落有緻,别具一格,由三個四合院12棟房屋組成,前有影壁,建築為土木結構三層,五架梁,硬山青瓦屋頂,後檐牆為硬山頂,整個大院座西向東,布局規整嚴謹。四合院第一院正房通面闊四間16.6米,通進深三間6.55米。第二院正房通面闊四間14.6米,通進深三間7.8米。四合院相對獨立而又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1924年,李玉堂病逝家中,家族的大業很快傳到了其孫李伯衡(1889-1951年)手中。李伯衡,字慎修,圓通山的牌坊上就有“孫慎修,重孫……恭建”的字樣。李伯衡是國大代表,曾在雲南多縣擔任縣長,是當時的大姚首富和知名政客。李伯衡其人卻一點都不慎修,相對于被鄉人敬重,立坊旌表的祖父李玉堂來說,李伯衡驕橫跋扈不可一世,橫征暴斂巧取豪奪,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李伯衡不但殘酷剝削農民,還幹了一件鮮為人知的幕後殺人的勾當,那就是向國民黨雲南省主席龍雲告密,殺害了大姚同鄉、中共雲南省特委書記趙祚傳。解放後,在共産黨的上司下,慘遭李伯衡迫害的人民群衆,紛紛控訴李伯衡的血腥罪惡, 1951年公審判處李伯衡死刑。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

“王侯之簪,三世而衰”,時代風雲和家族命運都在時光歲月裡悄悄漸變,大姚李氏家族也不例外。李玉堂發迹開創的家族基業,到了孫子李伯衡這一代,因為時代的變遷,也因為其人的為富不仁、魚肉百姓而斷送了性命,隻有大山深處打苴基村的大宅院還隐隐透着幾分豪門的餘韻!

從圓通山到打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