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作者:青年談事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林聲的《中國匾文化初探》中提到“以匾研史,可當佐證;以匾研詩,可得詩眼;以匾學書,可行筆髓。”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牌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它往往承擔着一座建築的門面,同時也象征着建築主人的身份。

而故宮作為兩千年封建帝制的最具象征意義的存在,它的重要政治意義和深厚文化内涵不言而喻。但在這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皇城之中,卻有着一處格格不入的地方。在一處宮殿的牌匾上,竟赫然插着一支箭镞,盡管箭頭已然生鏽,孔洞腐舊,但它仍牢牢豎于金邊藍底的匾額之上,極其突兀。

作為紫禁城的主人,居住其中的世代皇帝們為何不将這有礙觀瞻的箭镞除去,而是存至後世,給我們留下這曆史謎題呢?這一箭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白蓮盛衰

史料記載這一箭镞的來源起始于嘉慶年間的一場政治危機—癸酉之變。而引起這場動亂的主角則是天理教教徒。或許大家對天理教鮮有耳聞,略覺陌生。但提及其前身—白蓮教,大都有所耳聞。這個跨越了宋元明清四朝的“曆史小強”,其後期的發展命運和一個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土皇帝”卻是淵源甚深。他是誰呢?

據北宋陳舜俞著《廬山記卷第一》記載:“少所推重,一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翻涅盤經,因鑿池為後,植白蓮池中。”

故名白蓮教。由南宋僧人茅子元所創,早期教義崇尚阿彌陀佛,教徒稱白蓮道人。後發展至元朝,受朝廷承認和獎掖,逐漸進入全盛時期。但元朝後期,統治者忌憚其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白蓮家與官府逐漸呈敵對态度。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此時還是一介貧僧的朱元璋受旁人指點,先信從白蓮教,後又加入勢力漸大的紅巾教。并在其嶽父劉子義的幫扶下一步步發展壯大,并開始自立門戶,雄心漸露,正式踏上傳奇的稱帝之路。

可此時的白蓮教教主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竟然不自量力,妄圖利用宗教之勢稱王稱帝,這對于當時劍指至尊寶座的朱元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挑釁。

這位未來帝王自此決意取締白蓮教,對其大加打擊,後霸業終成,面對冉冉升起的大明王朝的威壓,白蓮教不斷遭受打擊,即使明太祖身死,面對其子朱棣,曆史上有名的霸氣帝王明成祖,白蓮教也是隻能瑟瑟發抖,苟且偷生。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白蓮教死而複生

這種情況持續到大明朝亡,清兵入關,建立大清。白蓮教方趁勢而起,打得名号卻是“反清複明”,倒也實在諷刺。作為活躍于清朝統治年間的反動勢力,白蓮教一直讓統治者們頭疼不已。

乾隆後期,教徒活動猖獗,乾隆終于忍無可忍,派八旗精銳強力鎮壓,受到重創的白蓮教果然老實了好一陣。後嘉慶帝即位,終于鏟除了白蓮教的絕大部分勢力。嘉慶帝本以為這下可算能清淨了,卻萬萬沒想到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白蓮教從南宋正式創立至今,好比曆史長城上的橡皮糖,黏着性極強。即使改朝換代,層層打壓,它也能以另一種形态卷土重來。白蓮教雖亡,但它仍殘留有一定勢力,這股勢力作為白蓮教的分身,起名天理教,于暗處伺機而動。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後由一個叫林清的市井之人上司,自稱“天理王”,煽動農戶,活躍于山東河北一帶,在北京亦有勢力。起口号為“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并發動了清時著名事件—癸酉之變,震驚全國。

這也是天理教存在的矚目高光時刻。不過同時代價也是極大的。

癸酉驟亂

1813年9月15日,宮中突然闖入一群不速之客,他們毫無秩序,僅二百餘人,卻在這森然皇宮中如入無人之境,直闖到隆宗門,亂戰中,一支羽箭直射向隆宗門牌匾,力道極大,深深插在清朝統治者的臉面上。嘉慶帝隻怕做夢也想不到,他不以為意,嗤之以鼻的白蓮教餘孽會以這樣一種形式予以報複,在自己臉上扇了極為響亮的一耳光。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宮女太監在宮牆内忙碌伺候着,嘉慶帝正于承德避暑山莊狩獵,皇城暫由智親王旻甯(未來道光帝)暫管,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着,誰也想不到此時一場驚天陰謀正悄然進行。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二百多個壯漢在先前安排好的内應太監劉得寸的照應下,由東西華門進入京城,守城将士乍見城門處突然湧入這麼多來勢洶洶之人,心下駭然,在呆楞幾秒後,把守午門的将領策淩做了一個最懦弱,也最愚蠢的選擇,棄城而逃!這下,大漢們更為猖狂,如入無人之境,直到景運門處,正與為皇親貴胄們提供奢靡生活的必備物資的賣煤者們相遇。

這些突然闖入的大漢,與推着煤車的煤夫們争道而行。見争執不過,急眼的大漢竟當場脫去上衣,守衛凝神一看,隻見每個人的懷中竟都藏着刀箭,再瞧他們一個個面露兇狠,神色慌張,心中暗道不好,趕忙派人向上禀報。至此,這座巍然皇城終于被徹底驚醒。

壯漢們與士兵們邊戰邊進,因事發突然,士兵們毫無防備,竟一時不敵,讓他們一直攻入隆宗門,而這隆宗門後便是後妃生活之處,是皇宮最深處的地方。可以說,這道門是天子顔面的最後一層守線。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這時,守衛們已将隆宗門關閉,闖到這裡還餘下的四五十人見此境況,竟以同夥為支撐,試圖奮力翻過高牆,且來勢洶洶。而門後的士兵不過十幾人,這下該如何是好!

天子震怒

清史稿.卷十六.仁宗紀:“是日,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将逼内宮,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

尚為智親王的未來道光帝旻甯不會想到在這一天将面對人生的第一次險境,這次曆險,也為日後自己的登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消息由匆忙報信的侍衛傳來時,旻甯及後宮嫔妃無不驚駭。幸好這位未來帝王很快從驚慌中冷靜下來,迅速分析局勢,召來最近的火器營與宗親大臣進行防守并予以反擊。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景運門,旻甯在這危急時刻,顯露了難能可貴的身先士卒的精神,親手揣着火槍,瞄準牆頭上正攀爬着的闖入者,一槍一個,成功擊斃了兩人。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衆人随後陷入了混戰之中,一時間,刀光劍影,亂箭飛過那支存于後世的奇箭也是在這時留下。面對皇宮侍衛的火器與訓練有素的反擊,徒有刀劍等冷兵器的大漢縱然再視死如歸,殺意縱橫,也是難以匹敵,被全殲于武英殿一帶。

這場突然又如鬧劇一般的“突襲”最終于第二日清晨宣告結束與失敗。而此時紫禁城真正的主人嘉慶皇帝正匆忙結束在避暑山莊的狩獵活動,連夜趕回皇城。

想來這位帝王在初聞消息時,隻怕也是難掩心中驚駭,隻是離了幾天家,要不是兒子靠譜,竟然差點連老巢都被端了。這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曆朝曆代,哪有這中奇葩之事。偌大皇城,層層宮門,天子家宅,守備卻松懈至此,讓此等宵小直入深宮,可笑至極!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路上的嘉慶帝心中一邊按耐着突聞變故的心驚,一邊抑制不住内心對于堂堂皇宮,卻養了一群無能廢物的蓬勃怒意。這種翻騰的憤怒,終于在看到隆宗門匾額上的利箭達到頂峰。

隆宗門作為皇宮中重要禁門之一,分割皇宮内外。以外為公,是軍機處的值班室,皇帝處理要務的地方。以内為私,不遠處便是隻有後宮尊貴女人,皇後或太後才能入住的慈甯宮,是皇帝私人生活之處。

大臣除非需緊急奏事,奉旨進谏才能過此處,雖王公大臣不得私入。由此可見,隆宗門在故宮的重要地位與皇權象征。而此刻,亂戰過後,那隻箭與其說是插在牌匾上,不如說是刺入了這位皇帝的尊嚴之上。

在弄明白事情的始作俑者是天理教的二百餘教徒後,嘉慶帝下令将此次活動的上司人林清處以極刑,受千刀萬剮之罪。其餘餘孽及棄逃者一律處死,并全力剿滅天理教。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天子自省

可在嘉慶帝緩過神來,深入調查後,隻覺後背發涼,接應賊人的竟是大内近侍太監,并且在事發前,林清之計早有人告發,可這樣重要的消息竟被王公大臣們不以為意的一拖再拖,互相推诿,直到事發。

豫親王裕豐更是直言:“還差好幾天呢,急什麼,等皇帝回來再說。”

與這些荒唐行徑相比,守城将士的棄城而逃竟也不算什麼了。思及此,看着隆宗門上尤新的箭镞,這位帝王内心隻覺寒意肆虐,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湧上心頭。他守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城,又是一個怎樣的國。

痛心疾首的嘉慶帝下令不許拔除這根屈辱之箭,時時警醒自己今日之恥,也讓後世子孫引以為戒。并釋出了罪己诏,诏曰“漢唐宋明未有之變竟發生在如今大清朝,較明梃擊一案,何啻倍蓰!”可見這次事件對這位皇帝的打擊之大。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經曆過康雍乾盛世的大清,雖看着是一個強大的龐然強國,但實際乾隆後期七下江南,朝廷固步自封,A錢腐敗風氣盛行,農民暴動四起,整個清朝好似初患絕症的中老年人,外表似乎精神尚可,實際已是外強中幹,漸有衰頹之勢。面對乾隆留下的爛攤子,嘉慶帝有心挽救,卻是能力有限,心力不足。

結語

大清建國數百年,從名震世界,大國強權到今日癸酉之變,皇權之辱,乃至末年的百年屈辱史,由盛到衰,這一步步走來,不僅是統治階層腐敗無能的原因,更是封建制度在新時代浪潮下傾覆的必然結果。

故宮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水可載舟 亦可覆舟。時至今日,這根豎與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镞,已然被賦予了農名階層勇于反抗統治階級的精神象征。

封建皇權制度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當日二百莽士與皇子守衛浴血奮戰的危急時刻也成了曆史書上薄薄的一頁紙。物是人非,留給我們後人的隻有這根鏽迹斑駁的箭镞,于故宮中寂寥無人的夜晚獨自守候那段不為人知的峥嵘經曆。

文獻參考:;

1.範立舟《論南宋“吃菜事魔”與明教、白蓮教的關系》

2.方慶瑛《白蓮教的源流及其和摩尼教的關系》

3.《明史·成祖本紀》

4.《清史稿.卷十六.仁宗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