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件和中國密切相關的事件接連在這個周末展開:在第20屆香格裡拉對話會上,中美雙方官員圍繞安全議題唇槍舌劍;美國軍艦穿航台海還拉着小弟渲染我艦艇“高速橫切逼美艦改道”;還有一件就是神舟十五号航天員乘組平穩着陸,安全傳回。這幾件事情串在一起就很有意味,既有“豺狼來了有獵槍”,又有“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
先來看看幾個事件的時間線:
6月2日晚第20屆香格裡拉對話會在新加坡香格裡拉酒店開幕,在出席晚宴過程中,中美防長禮節性握手。但這一禮節性的互動隻是一場唇槍舌劍的“開胃菜”。
6月3日上午,美國防長奧斯汀在本屆香會第一次全體會上做主題發言時,再度提及中美兩軍交流話題,再次試圖甩鍋中國“一直不願意更認真地參與我們兩軍之間更好的危機管理機制”。
台媒3日在報道奧斯汀的相關發言時則渲染,奧斯汀當天宣稱台海若爆沖突将是毀滅性的,但沖突并非不可避免,美國有決心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并呼籲北京與華盛頓進行軍事對話。
如果說香會上的你來我往還是輿論造勢,那3日發生在台海的一幕則更具有火藥味。而在這“一文一武”的兩個場合,則有一個共同點——挑事的一方都是美方。
台防務部門3日晚間證明,一艘美驅逐艦及一艘加拿大護衛艦當天航經台灣海峽由南向北行駛。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也釋出新聞稿表示,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鐘雲”号 (DDG 93) 和加拿大皇家海軍護衛艦 (FFH 336) 當天穿航台海,表明“美國與盟友對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承諾”。
雖然網友将美艦穿航台海戲稱為“每月來一次”,但此次穿航的時機把握不可謂不準,而且帶着一個和台海問題八竿子打不着的夥伴國的護衛艦一起,明顯就是有備而來。
跟随加拿大艦艇采訪的加媒記者就是來協助美艦到台海“碰瓷”的,相當于美艦去實施“碰瓷”行動,加方艦艇以及随艦的加媒記者用所謂的近距離目擊視角來為美艦的“碰瓷”行動找到合理借口,并将挑釁與破壞“航行自由”的大帽子扣在中方艦艇頭上。
果不其然,到了4日,台媒以及西方媒體紛紛将穿航台海的話題持續炒熱。
加拿大”環球新聞“網的文章标題為“當美加在台海執行聯合任務時,中國軍艦幾乎撞上美驅逐艦”。
加拿大媒體宣稱,美軍驅逐艦及加拿大護衛艦6月3日由南向北通過台灣海峽時,一艘中國軍艦從美軍“鐘雲”号驅逐艦前方直接切入航道,可能試圖逼迫美艦改變航線,在兩艦艏最接近時不到150碼(約137米),加媒宣稱“兩艦差點發生碰撞”。
加拿大媒體稱,參與此次航行台海任務的加拿大護衛艦“蒙特利爾”号(HMCS Montreal)艦長保羅·蒙福特(Paul Mountford)上校表示,解放軍軍艦采取此種機動方式“極不專業”。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的文章标題則為“中國軍艦騷擾穿航台灣海峽的美國驅逐艦“
島内媒體也跟進炒作。
中時新聞網4日援引加媒的報道稱,在進入台灣海峽之前,美國“鐘雲”号驅逐艦與加拿大“蒙特利爾”号護衛艦已經在南海一起航行了将近一周。在加方艦艇上跟随采訪的加拿大“環球新聞”網記者曾多次看到解放軍軍艦尾随其後進行跟監,但解放軍軍艦并未對加拿大軍艦進行具有危險性的機動,跟蹤監視的2艘解放軍軍艦一直與“蒙特利爾”号保持約1000碼(約914 米)的距離。蒙福特認為,這個距離是安全的。
老劉認為,完全沒必要去反駁西方媒體放出的所謂我方軍艦攔截方式是否專業的讨論,因為這就是西方希望我們跳進去的語境。中國防長4日的一段回應非常有力地打了美國人的臉。
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4日在香格裡拉對話會上回答所謂“中國軍機、軍艦攔截美國軍機,驅逐美軍軍艦”的問題時反問:“為什麼問題中所提到的都是發生在中國領空和領海附近,而不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領空和領海?這是因為中國軍機軍艦從不在别國進行航行霸權!”
李尚福說,最好的辦法是各國管好自己的軍艦軍機。
老劉用上述篇幅簡單盤點了一下相關事件的幾個節點,從中可以看出美國防務高官、西方媒體、美國與盟國軍艦利用台海與香會這兩大“舞台”,演了一出看似完全邏輯自洽、實際上漏洞百出的“大戲”,目的就是要推行自己的“一體化威懾”戰略,破壞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安全環境,以影響中方的發展大計。
而無論是在香會這一與外方人員論戰的“戰場”,還是在台海這一與西方軍艦進行驅離與反驅離的“戰場”,中方都表現得很不錯,既表現出應有的态度與力度,又保持着自己的節奏與掌控力,“有理、有利、有節”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而讓老劉更加開心的一件事則是西方在本周末“一文一武”兩條戰線上的襲擾,隻會停留在他們自說自話的層面。香會上與美國人唇槍舌劍,美加軍艦來台海搗亂,根本不會影響我們按照既定的節奏做好自己的事情。神十五航天員乘組4日早晨成功傳回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老劉在看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神五到神十五航天員乘組傳回地面的部分畫面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想要連續重重地打那些别有用心國家的臉,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隻有這樣才能讓中國人更有底氣在香會、台海等場合,用更加“專業而堅決”的手段回應挑釁,回應争議,争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最後用一組中國航天員從太空回到地球的畫面來為我們自己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