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主動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影響

作者:光明網

作者:陳鳳仙(中國電信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為大陸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同時對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就業方式也帶來深刻影響。特别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再次引發全球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機器換人”問題的廣泛讨論。我們有必要未雨綢缪、加強研判,科學認識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深刻影響,主動應對新問題新挑戰。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是把“雙刃劍”

人工智能是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産業優化更新、生産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的颠覆性技術,極大地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大幅增加了就業機會,助力實作更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但是,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擠出效應也是近年來人們一直揮之不去的擔憂。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技術革命中崛起的新技術,正在從多個層面展現技術創新對勞動力就業的創造效應。一是新技術轉換了就業結構,帶來就業新機會。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能安防等在減少醫療、養老、安防等從業人員的同時,卻讓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資料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等技術研發、應用和維護的就業崗位明顯增加。二是新技術改變了就業形态,衍生出大量靈活就業、隐性就業。規模龐大的新業态催生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小店規劃師等大量新興服務性職業,有效緩解了結構性失業。三是新技術大幅降低了“資訊不對稱”,有效提高了勞動力市場的比對效率。

人工智能在對就業産生創造效應的同時,也帶來擠出效應。但是要看到,這種“擠出”是結構性的,呈現“極化”特征。從美國、英國、歐洲等成熟勞動力市場資料看,擠出的是程式化工作,卻讓非程式化工作需求增加。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2021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對勞工的比例每增加1‰,就會有0.18%—0.34%的就業崗位相應減少。人們擔心,随着技術向通用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邁進,其對就業的擠出效應可能會加劇。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對就業沖擊的影響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Open AI公司在推出ChatGPT後,釋出報告分析GPT模型和相關技術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潛在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約80%美國勞動力的工作任務會受影響,其中翻譯工作者、作家、記者、數學家、财務工作者、區塊鍊工程師等腦力勞動者受影響最大,而食品制作、林業養護等體力勞動者反而受到的潛在影響最小。高盛釋出報告認為,律師和行政人員所受影響最大,對建築和維修等體力要求較高的職業或戶外工作受影響較小。

大陸應對人工智能的就業沖擊具有體制優勢

探讨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脫離不開具體國情和制度背景。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展現出鮮明的“中國式”新特點。

資本主義國家始終存在生産資料私有制與生産社會化之間的固有沖突。資本的逐利屬性決定了企業在使用技術替代勞動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個别企業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所有企業競相使用技術替代勞動而帶來的無政府狀态的沖突。這一沖突決定了,雖然國家層面試圖通過改善勞動關系、增加社會保障等方法提高勞動者就業,但由于其制度本身的固有缺陷,國家影響經濟的力量相當有限,不可能真正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品質與生活福祉。而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打破了私有制下個别企業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無序性之間的沖突,進而使得勞動者整體和生産資料整體之間存在着總體的、全社會範圍内的結合關系,讓實作勞動力充分就業成為可能。

大陸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通過國有經濟發展、宏觀調控政策兩種途徑,推動實作更為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一方面,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之外,有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作為支撐,通過政策創新與制度創新,主動引導新業态發展,主動提供更多就業服務,吸納、消化人工智能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則可以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支撐作用,以國有經濟收益為保障,盡可能擴大社會保障覆寫面,最大限度地讓廣大群衆享受發展紅利,減少貧富差距。

社會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有動力、有意願更好地實作充分就業、高品質就業。目前,大陸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新時代新征程。牢牢抓住以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加快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之舉。但是也要看到,大陸的現代化程序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傳統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是貫穿其中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處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勞動力就業的關系上,既要充分汲取技術進步的成果推動生産力提高,又要始終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

推動人工智能與充分就業共同繁榮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技術進步與充分就業并非水火不容,實際上可以相得益彰。目前及今後一個階段,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關注人工智能對就業産生的擠出效應同時,更應充分激發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就業創造能力,主動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深刻影響。

一是放寬新業态準入條件,挖掘新型就業潛力,擴大新業态容納的就業規模。通過放寬管制,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吸引更多市場主體進入新業态,創造更多新型就業機會。同時,還要引導企業數字化轉型,擴大企業生産規模,提高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盡量彌合區域之間的“數字鴻溝”,為更好發揮人工智能的就業創造效應提供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

二是加強人工智能教育訓練,增強勞動者适應數字環境的能力,拓寬勞動者在新業态環境下擷取工作崗位的機會。在目前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背景下,部分傳統崗位出現被替代風險,培養和提升人工智能相關技能成為從業者的迫切需求。這就需要政府發揮更大的制度保障功能,加大職業轉型和教育訓練力度,確定勞動力能夠适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市場變化,進而實作可持續和包容性的就業增長。同時,強化政策支援,鼓勵人力資源機構為新型就業提供規範有序的人工智能教育訓練,對于總規模較大、教育訓練時長半年以上的教育訓練活動,給予一定的補貼支援。

三是加強就業服務,創造寬松就業環境,為勞動者轉換就業崗位創造良好條件。暢通就業資訊管道,打破就業人員流動壁壘,讓勞動力在可以及時獲知資訊的情況下自主擇業。加強法治建設,嚴格規範勞動市場運作機制,避免職業轉換過程中危害勞動者的行為。加強對人工智能主要應用領域的宣傳和解讀,引導普通勞動者全面準确了解人工智能的潛在影響,增強勞動者對人工智能的信任。積極推動社會公益組織的發展,在勞動者職業規劃、技能教育訓練、崗位比對等諸多領域,發揮好社會組織的作用,幫助勞動者實作高品質就業。

(本文系中國電信研究院專業能力級項目“産數規模化發展若幹關鍵問題研究”(T-2023-16)階段性成果)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