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最早出現時間,又出現了哪些新技術?
最早的3d列印技術正式出現在1986年。即上世紀九十年代,3d列印技術最早是由美國的一位學者所提出的,被稱為新型增材制造技術,還未以3d列印正式命名。在90年代中後期,該項技術被正式命名定義為3d列印技術。
後在1986年,美國的研究者胡爾發明了SLA3D列印技術,并專門成立了專門的3d列印公司。自此,3d列印技術正式發展推廣。3d列印技術出現後,又出現哪些新技術?3d列印技術自1986年被正式商業化發展推廣後,得到了更多的資金投入與研究,相繼出現了LOM分層制作技術、熔融沉積成型FDM技術、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型SLS技術。
其中LOM分層制作技術是于1986年由美國所研發的一項3d列印具體切割技術。該技術主要是通過三維CAD模型進行制作前期設計,然後将相關資訊通過電腦傳送到LOM機器中,利用電腦中提前設定好的相關指令,推動X、Y軸進行切割、換層、壓縮、堆積成形。
FDM技術是于1988年,由Scott Crump所研發的。該技術主要是通過模組化軟體,對需要列印制作的模型進行三維模組化切片處理,然後将相關資訊傳送到3d列印裝置中,利用程式設定,操作列印噴頭按照固定路徑,在列印平面上進行耗材加熱擠出,層層堆積,冷卻固化成型。
SLS技術最早是在1980年被研發,但是并未深入研究使用,在1992年才開始研發出商業化的列印機并投入使用。該技術是通過雷射手法進行制作,列印前與FDM技術一樣,是經過三維模組化切片處理,接着利用資料傳輸,将資訊傳送至SLS3D列印裝置中。然後通過雷射對平台上的列印耗材,進行固定路徑形狀的雷射燒結,成型後平台下移,露出新的材料,層層燒結堆積,直至模型完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