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作者:胡德培的文學緣

李國文,當代著名作家。1930年生于江蘇鹽城市。1949年畢業于南京戲劇學院,主修理論編劇,後來加入反美援朝,擔任志願軍文學工程組的創意負責人,1957年短篇小說《連任》出版後不久,就被誤認為"右派"。1976《粉碎四人幫》并重寫...我首先關心的是他的短篇小說《日食》(Eclipse,People's Literature,1980年3月)。1981年,他的小說《春在冬》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反響熱烈,成為文藝之春來臨的典型代表之一。小說一出版,我就發表了相關的介紹和評論,在這本書出版四十年之際,選擇了一個特别的選擇作為紀念。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春天是美麗的。

人們渴望那和陽光、清新的空氣、融化後吸着清新土壤的芬芳,看着傲然的霜凍在寒冷的春天開花。但春天是怎麼來的呢?春天的甜蜜和冬天的嚴酷有什麼關系?為了将春王溫暖到大地,有多少志世人進行了艱苦的鬥争?人民做出了多少寶貴的犧牲?這是李國文同志的小說《春在冬》中表達的哲學,蘊含着深刻的意義,揭示了人們的思想和主題。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春在冬(上上下)1981年第一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小說引人注目的一面是努力勾勒江南水鄉的絢麗圖畫,同時也展現了華北的壯麗風光;雖然寫在今天,但筆底卻被過去的革命硝煙掃過;雖然隻寫了英雄和龍回到石湖隻有兩三天的活動,但它包含了老遊擊隊隊長30或40年曲折而複雜的戰鬥經曆,也圍繞着英雄展開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事件和人物。由于作品故事情節的編排更加集中,主題思想的表達相當突出,是以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豐富的現實意義。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1982年獲得第一屆毛墩文學獎後出版的精裝本

這部小說聚焦于一位前遊擊隊領袖、如今的黨委書記、廠長——于安龍,在很多方面描繪了這位共産黨員的血肉之軀、深刻而動人的形象。英雄,四十年前為了謀生,曾經鑿冰冰冰冰,喝進霜凍的藥酒,獻出生命去觸魚的革命之火,高舉鬥争的旗幟,鬥争早已陷入困境,革命充滿了曲折和艱辛, 直到十年的亂象,世界的亂象,人倒挂,終于唱起了"四怪",才出現了冬春的璀璨風光......這部作品從主人公1978年春天回訪石湖開始,通過他對過去幾十年的思考和聯想,回顧和總結了過去幾十年的革命經曆。扛筆奮鬥,水墨蘊含着革命的自豪感,不僅展現了深刻的曆史内涵和強烈的思想意義,而且造就了龍光閃亮的典型形象。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1982年獲首屆毛墩文學獎,1983年人文學會重印

龍在寒冷的冬天後回到了石湖。那時,殘留的冬天就要結束了,玉涵一直沒有除去,幾十年來一直以革命為敵人,長期頑強地與反革命勢力作鬥争,仍然使用狡猾的雙面戰術,企圖繼續抵抗,等待反擊的機會。俞龍回到石湖,為了悼念烈士,探望父親和村民同胞,追尋革命遺物,重溫革命傳統,還要揭開女教官路華的死因,找出被捕的原因老紅軍趙亮散布革命之火, 以及找出小石頭悲慘死亡的主謀,大龍謀殺案的罪魁禍首......總而言之,就是要挖出隐藏在革命内部的定時炸彈、腐爛的革命蚜蟲和白蟻。是以,這部作品熱情洋溢地贊美了英雄在龍頑強的革命意志、頑強的鬥志。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人民文學出版社已多次重印

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的廣度和深度都包含在:對生活的藝術描繪,它不僅揭示了曆史,而且挖掘了現實,以及人物的形象,它不僅重視正面的描述和贊美,而且還關注對複雜沖突的内心反應和心靈的視角。從前一點看,各種豐富多彩、獨特的典型環境,從後一點來看,塑造出流血的肉體豐滿、生動、獨特的典型人物風格。這種典型的環境與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水與牛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形成一個藝術整體。作品的成功有力地表明,作家具有紮實的生活基礎、豐富的文化素養、娴熟的藝術技巧、多樣的表演天賦。因為,塑造龍的藝術形象的工作,并沒有把他寫成一個非凡的聖人、預言性的聖人:在與王偉宇的戰鬥中,高高的"先生二十年",他沒有一眼看穿對方的僞裝,甚至一度被自己的幻覺迷惑,盡管路華一再提醒自己,自己還是沒能認出來, 雖然革命時遭遇挫折,他經常疑惑鼻窦,但長期未能掌握解開謎團的鑰匙,直到解放後,他也犯了一個錯誤,王維玉跑來通知,直接安排王維玉作為他的副手等等。通過這些藝術描寫,展現了社會現實生活中複雜的真實面貌和人物精神世界的豐富變化,進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意義,拓展了小說思想的深度,豐富了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給人一種深刻的藝術感染和教育。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獲獎後,在多家出版社重印,這是《貴州人民出版社》的版本。

《春中春》在現實中挖掘的主題,英雄人物塑造,是運用新的表演技巧而成功。這是,它用起伏的想象和叙事來補充對現實生活的描述,用各種聯想和記憶來看待複雜的内心人物;這就是我們曾經在1980年獲得國家優秀短篇小說獎的《日食》中看到的,在作者的新小說《冬天的春天》中,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它鮮明的藝術特色。這種表達是現實的,還是對外國現代藝術的引用,如意識的流動等表達?作品注重學習外國民傳統相結合,對揭示人物豐富而複雜的内心活動,深化作品的思想和主題,大有裨益。這是傳統的學習和傳承,也是作者大膽的創新與實驗。如果說作家在短篇寫作上相當成功,那麼長篇創作就暴露了這種方法的一些不夠成熟、不夠徹底的缺點。例如,由于一些重述的安排層次不夠明确,不同時代與事件發展之間的必然聯系不是很清楚,不容易看出其固有的必然聯系,是以有些混亂;盡管如此,作者在創作中的探索,無疑使得這部作品進入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學創作領域具有破冰意義的代表作品之一,該書在1982年獲得首屆毛墩文學獎也是希望。

為了美好的春天——讀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以李國文獲獎短篇小說《日食》命名的小說集

根據1981年11月25日撰寫的評論的修訂

繼續閱讀